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566  2016-11-1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66]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10月模块测试语文试卷
2016年10月高三模块测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九寨沟的湖泊独具特色。湖水终年碧蓝澄澈,明丽见底,而且随着光照变化、季节推移,(呈现/表现)不同的色调与水韵。雄浑的,碧波噌吰;平静的,水波澹澹。每当风平浪静,蓝天,白云,远山,近树,倒映湖中。一湖之中,鹅黄、黛绿、赤褐、绛红、翠碧等色彩组成不(规则/规律)的几何图形, 。视角移动,色彩亦变,一步一态,变幻无穷。有的湖泊,微波细浪,璀璨成花,远视俨如燃烧的海洋;有的湖泊,湖底静伏着钙化礁堤,朦胧中仿佛姣龙游动。整个沟内,奇湖错落,目不暇接。
九寨沟也是瀑布王国。所有的瀑布全都从密林里狂奔出来,从山岩上腾跃呼啸,几经跌宕,形成叠瀑,似一群银龙竟跃,声若滚雷, ,化作迷茫的水雾。朝阳照射,出现奇丽的彩虹,使人赏心悦目,(留恋/流连)忘返。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澄澈(chénɡ) 姣龙游动 B.澹澹(chán) 变幻无穷
C.礁堤(dī) 银龙竟跃 D.跌宕(dànɡ) 目不暇接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 规则 留恋 B.呈现 规律 流连
C.呈现 规则 流连 D.表现 规律 留恋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互浸染,斑驳陆离 无数小水珠被激溅起来
B.斑驳陆离,相互浸染 激溅起无数小水珠
C.斑驳陆离,相互浸染 无数小水珠被激溅起来
D.相互浸染,斑驳陆离 激溅起无数小水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在第一届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赛初选赛上,阳光一中代表队的同学含英咀华,舌灿莲花,力挫对手,表现优异,取得了良好成绩。
B.北京国家级重点文物“沿字三号敌台”长年受影视剧组青睐,然而剧组走后却留下一堆“烂
摊子”,搭建的亭台、木梯、假图腾、胶条俯拾即是。
C.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再工业化结构政策等,都存在较强的以邻为壑、保护主义和转嫁风险的外溢效应。D.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层层带动,就能形成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总体效应,引领整个学习教育扎实有效展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十二五”期间,我国文物事业、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迅速,成果显著,这些成绩靠的是全体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B.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工商总局决定自2016年4月至10月在全国范围内集中整治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专项执法行动。
C.很多地方的建筑垃圾的资源化、产业化不理想,就是因为在其运输、处置、产生和利用等环节上,有不同程度的机制滞后或政策缺位。
D.当年的金沙江流域,很多林场都面临着变成荒山的危险,由于缺乏足够的森林涵养水源,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祝东力
尽管中国古代没有西方式的学科分类,因而也就不存在美学学科,但其处理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实践和方法却是极其丰富而又独特的,其核心内涵我们称之为“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浏览完整试题就中国古代艺术而言,其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对物质媒介的简省,其极端的情况就是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从诗词、水墨画到戏曲,其形式的平淡、简易甚至枯涩,与西方近代艺术对于物质媒介的高度依赖形成鲜明对照。西方艺术遵循了一条物质主义的路线,从古典主义艺术到巴洛克艺术再到今天的好莱坞大片,感官的盛宴已近于巅峰。相反,中国艺术则走了一条反物质主义的路线,其要旨在于通过平淡、简易甚至枯涩的形式完成对感性欲望和冲动的节制与升华,从而范导、提升这种感性力量,使它们成为情操、意志和人格的有力支撑,完成从美学向伦理学的过渡。可以说,这种对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应对方式,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中人的欲望、个性不断释放和张扬,到今天已接近极限;而中国美学精神得以形成的社会基础则在于:由于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很早便面临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对商品生产、消费和物欲自觉地采取了抑制和约束的政策。由此,也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说到底,不同的美学精神反映的是不同的文明取向。
自从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的学术、文化如潮水一般涌入中国,但我们不能直接把“美”和“艺术”这两个西方美学的中心概念不加批判地移植过来,那样只能把中国美学变成西方美学的中文注释本。中国美学应具有一种普遍的真正的“美学”品质,也要具有内在的属于中国学术的质的规定性。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据国学而熔铸叔本华、康德、尼采等人的学说,把“境界”这一概念,从古典过渡到现代,由诗歌拓展到人生,经诗学而沟通哲学,从而使之最后告别传统诗话,提炼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宗白华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来寻找中国的美学特征。他不仅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美的两大类型,即“错彩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美,而后者是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的美的境界;他还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时空意识,由此对中国艺术意境作了精彩绝伦的阐发,揭示了中国艺术独特的意蕴、内涵和精神,找到真正的中国人的美感形态,由此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无疑具有一种典范的意义。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6.下列对于“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中国古代处理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极其丰富的实践和方法。
B.它的特征之一是物质媒介十分简省,走的是反物质主义路线,与西方近代艺术相近。
C.它成为情操、意志和人格的有力支撑,能对感性欲望和冲动节制、升华并规范提升。
D.它是对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应对方式,即采用的平淡、简易甚至枯涩的形式。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美学基本精神形成的社会基础是对商品生产、消费和物欲自觉地采取了抑制和约束的政策。
B.中国美学不能移植西方美学的中心概念,那样只能把中国美学变成西方美学的中文注释本。
C.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根据国学熔铸西方学说,把“境界”提炼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D.宗白华发现的中国传统艺术美类型之一“芙蓉出水”的美,是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的美的境界。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学科,但美学的基本精神能够通过诗词、水墨画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体现出来。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近代艺术遵循的不同的路线,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取向。
C.宗白华发现的传统艺术中美的两种类型和时空意识,都揭示了中国艺术独特的意蕴、内涵和精神。
D.王国维和宗白华的美学研究,证明中国美学具有了内在的属于中国学术的质的规定性。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 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罍(lěi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
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宦游二十馀年 游:游玩
B.又于屋后构小园 构:建造
C.谓靖节不知道 道:天道
D.而僭为之记 僭:超越本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②谨拜表以闻
B.①不独一时之所适 ②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C.①公殆未能以忘于世 ②身客死于秦
D.①兹山何啻泰山之罍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淀山公“悠然”的一组是( )
①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②遥望山颓然如积灰 ③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④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 ⑤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 ⑥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认为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
B.淀山公有才能,所做官职,声名功绩显著,罢官后,朝廷谈论人才还推重他,但他自己却忘怀这些,纵情于山水之间。


展开余下试题C.淀山公曾经游览名山大川,但感觉悠然自得的能够寄托情感的却是马鞍山,所以感觉马鞍山的石头与泰山的石头没什么两样。
D.归有光说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悠然”的含义,只好向表兄淀山公请教,淀山公给他作了明确的回答。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5分)(《烛之武退秦师》)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5分)(《鸿门宴》)
1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沈钦圻
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请赏析颔联“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4分)
(2)请分析诗人将梅称为“世外人”的原因。(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在《陋室铭》中,刘禹锡写陋室主人摆脱世俗喧嚣、远离官场羁绊,以此表现安于陋室、自得其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在《蜀道难》中,李白通过描写星辰的触手可及、行人的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明月与江水发出感叹,从“变”的角度阐发自己哲理思考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2分)
16.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杜甫和白居易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12字,语意连贯,符合人物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只填序号。(4分)
①诗史数千言 ②浔阳千尺水 ③春水群鸥野老心 ④怅触天涯迁谪恨
⑤草堂三五里 ⑥枫叶四弦秋 ⑦秋天一鹄先生骨 ⑧勾留江上别离情
(1)杜甫: 上联 下联
(2)白居易:上联 下联
17.仿照下面的例句,自选话题,另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与例句使用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4分)
什么是最真挚的友谊?是华美盛宴的觥筹交错,是形影不离的朝夕相守,是依依难舍的缠绵缱绻,还是困境中搀扶你一把的那双温暖的手?
18.下面是一位高三学生毕业时写给自己老师的一封信。请从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三个角度加以修改。(4分)
敬爱的老师:
您好!您渊博的知识启迪我的智慧,您关怀的目光滋润我的心田,我的一生一直受到您亲切的话语的激励。我的成长离不开您无微不至的悉心培养。……虽然我毕业了,但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您的教导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我会经常光临寒舍看望您的。
祝您工作顺利,桃李满天下!
学生:XXX
X月X日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身入贺兰山
黄文山
①未到宁夏之前,对我来说,贺兰山只是遥远的天边一抹山痕,一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词中让人慷慨生哀的地方。“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读起来竟是何等气概!因了这首词,800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贺兰山便和北方民族强悍不羁的性格联系在一起。尽管岳飞自己从未率大军渡过黄河,更遑论这座高高耸立于塞北的大山了。然而,人们却千遍万遍地将贺兰山在代代不绝的吟诵中踏破。这便是文学的力量,有时,它远胜于蔽天旌旗和千军万马。
②早发福州而夕至银川,贺兰山已然在望。贺兰山由遥遥的天边,渐渐地近了。地平线上,先是露出一抹淡淡的蓝色山影,接着,山影越来越浓,也越来越清晰,并且起伏成一条条峻峭的山脊。而后便有山峰驰来,似乎听得到雄壮的蹄声,正从车窗旁昂首而过。跟着是第二匹,第三匹……贺兰山在蒙语中是“骏马”的意思,山峰的形状也确实像一匹匹正向南疾奔的骏马,马首高高扬起,起伏的背脊,描绘出一种风中的姿采,引得我们乘坐的汽车也兴奋起来,长鸣一声,向着山口,奋蹄而去。
③不一会儿,我们已经进入贺兰口,真真切切地站在贺兰山的面前。此前,我曾在河西走廊,从疾驰的车窗里远远地看过祁连山,但那只是远距离的一瞥。即便是一瞥,已令我触目惊心,那一座座赤裸着身子任凭漠风撕咬、烈日炙烤的西北大山的形象从此便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④而现在,我伸出手便能触摸到它们。这可是怎样的一座座山啊!南方的山大多娴静而矜持,山体被草木深深地覆盖着,难得见到一两块裸露的石头,于是人们便煞费心机将许多粗俗的比拟附会在它们身上。而这里的山,则全是石头,凛冽的漠风和严酷的烈日无情地将它们仅存的泥土和草皮剥落净尽。便连石头,也是筋骨毕露,遍体伤痕。我想不论是谁,看到这样严酷的石山,都会失去比附的兴趣。
⑤再看看山脚下的荒滩上那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石头,它们都是从山上滚落的,或者因为大风,或者因为暴雨,或者只是因为年深日久的干滑而崩裂……它们也曾是昨天的山,也曾高高地耸立在蓝天白云下,远远地被人瞻仰过。而一旦离开了山的群体,它们便只是一块块多余的石头,被随意地抛弃在荒滩上,所有的尊严和享有便在一夜之间消失。
⑥我默默地注视着它们,我想象它们或许也有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它们终究明白命运是无法逆转的。尽管早晨的太阳再照耀不到它们,但夕阳的余晖仍能让它们感到几分暖意;尽管高飞的大鸟不再歇在它们的肩头,但枯黄的芨芨草仍会爬上它们的胸间。而更重要的是,它们虽然从山顶滑落,却并没有因此消亡,只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生命的旅程。更何况还不断有新的伙伴加入到它们的行列,它们便这样静静躺在荒滩上,无怨无艾。
⑦ 于是,年积月累,在整个贺兰山下,便形成了一条绵亘数百里的石头滩,“一川碎石大如斗”,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到塞上风光的严酷。
⑧ 在避暑胜地滚钟口,这一份感受来得格外强烈。我们已经身入贺兰山腹地,举目四望,周围的山,全是瘦骨嶙峋,危岩累累。而且每一块石头都刻满伤痕,几乎看不到一处光滑的石面。但这些山峰却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险峻。在山峰的突出部,风霜雨雪已经将山体剥蚀得如同蜂巢。也许它们知道,越往上就越容易受到风暴的袭击,越突出就越可能粉身碎骨,然而,却没有一座山峰退缩。众多石头就这样团团簇拥着撑持着,像一群群互相搀扶着穿过战争硝烟的军人,用它们的身体造型成一座座焦黄色的山峰。
⑨就在这嶙峋的石山之间,有一条狭窄的溪谷,蓊蓊郁郁的树木则在这里安营扎寨。破碎的贺兰山的石头便静静地躺在河滩上,用心感受着一条细细的溪流从它们身旁流过所散发出的草木清香。
⑩在树荫下的一处卖贺兰石的小摊上,我看中一块山形的石头。石头的颜色蓝灰相间,却因此构成了绝妙的天然图案。图案中一只小毛驴正努力竖起身子,前腿蹬在一块圆石上,模样十分可爱。问摊主,说正是从山下的河滩上捡来的。这一块块色泽明丽、意态安详的贺兰石,让人怎么也无法把它们和眼前嵯岈的山峰和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坠落联系在一起。
⑾我将一块山形的蓝色贺兰石带回福州,供在书案上。于是,我便拥有了一座西北的山,拥有了那一份严峻和一份艰难的美丽。
19.作者在写贺兰山的时候联想到祁连山和南方的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人们却千遍万遍地将贺兰山在代代不绝的吟诵中踏破。
(2)它们虽然从山顶滑落,却并没有因此消亡,只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生命的旅程。
21.全文围绕“身入贺兰山”展开,请梳理作者的思路。(4分)


展开余下试题22.在文章结尾句中,“严峻”和“艰难的美丽”具体指什么?为什么作者说把贺兰石供在书案上,“便拥有了一座西北的山,拥有了那一份严峻和一份艰难的美丽”?(6分)
七、(60分)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漫画大师丰子恺曾挥毫画了幅《卖羊图》:农人牵着两只羊,到羊肉馆去卖。一位农民看了连连摇头,笑着说:“多画了一条绳子。”丰子恺仔细看看自己的画:两条绳子牵两只羊,哪里多了绳子?农民说:“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丰子恺叹服。  对于现实生活中这种“牵头羊”的现象,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题目自拟;(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6年10月高三模块测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1.D 2.C 3.D
4.C( A含英咀华:比喻琢磨、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B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应为“比比皆是”。C以邻为壑:指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D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
5.D(A.结构混乱,改为“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全体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或者“这些成绩是靠全体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的”;B成分残缺,“集中”后添加“开展”; C 语序不当,“运输、处置、产生”改为“产生、运输、处置”)
二、6.D(A.“实践和方法”的核心内涵才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B.与西方近代艺术相反;C.中国美学精神不是“情操、意志和人格的有力支撑”,原文是“从而范导、提升这种感性力量,使它们成为情操、意志和人格的有力支撑”)
7.B(“不能移植西方美学的中心概念”错,原文是“不能直接不加批判地移植”)
8.C(美的两种类型不能揭示中国艺术独特的意蕴、内涵和精神)
三、9.A(游,宦游,指官员在外做官。)
10. B (所,所字结构。A以,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C于,介词,表被动;介词,在,引出地点。D之,助词,的;动词,往。)
11. C(②是归有光所见,⑥是作者引用的庄子的话)
12.D(淀山公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
四、13.(1)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混乱来代替整齐,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大意1分,“因”“敝”“与”“易”各1分)
(2)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大意1分,“夜驰”“之”“具告以事”“与俱去”各1分)
14.(1)梅独自屹立在暮色苍茫的天地中,开辟出一片春天。(2分)运用拟人与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梅的勃勃生机,梅不是附属于春天,而是春的主人。(2分)
(2)梅花傲霜开放、铁骨铮铮、空色相、不斗精神。(2分)诗人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名利,与梅意气相投。(2分)
15.(1)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五、16.(1)上联:①⑦ 下联:⑤③ (2)上联:⑥④ 下联:②⑧
17.示例一: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是无从探测的广袤宇宙,是生与死的永远分别,是痛彻肺腑的咫尺天涯,还是心与心之间的隔膜?
示例二:什么是最宝贵的财富?是车载斗量的金钱,是美轮美奂的房屋,是珠光宝气的服饰,还是充实人生的知识?
示例三:什么是最美丽的风景?是画家笔下的云霞,是缥缈的海市蜃楼,是雨后天晴的彩虹,还是故乡那平淡的山水?
18.(5分)①语言不连贯,将“我的人生一直受到您亲切话语的激励”改为“您亲切的话语激励我的人生;②用语不简明,将“无微不至”删去;③用语不得体,“光临寒舍”改为“登门拜访”。
六、19.①用衬托的手法(写同为西北大山的祁连山是正面烘托,写南方的山娴静矜持则是反衬),(1分),都表现了贺兰山面对恶劣环境的坚韧(1分)。②丰富了文章内容,(1分)突出贺兰山给人的强烈震撼。(1分)
20.(1)八百多年来一代代人无数次通过岳飞的词感受贺兰山强悍不羁的气概。(2分)
(2)滚落的石头并没有因此丧失精神,而是坦然面对命运的挑战,并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依然震撼人心。(2分)
21.思路如下:①未到贺兰山,认为贺兰山是让人慷慨生哀的地方;②望见贺兰山,领略贺兰山骏马—样的山形;③站在贺兰山前,惊叹于它筋骨毕露、遍体伤痕的山石和绵亘数百里的石头滩;④身入贺兰山腹地,感受它的险峻、顽强和独有的美丽。(4分)
22.(1)“严峻”指贺兰石经历的风吹雨打日晒及坠落的磨砺(1分);“艰难的美丽”指贺兰石历尽磨难却能坦然积极面对,并呵护左右的优秀品质(2分)。(2)作者从贺兰石身上获得了面对命运的艰难要勇于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坦然并积极应对挫折的人生感悟。(3分)
七、参考立意:
① 从丰子恺的角度,可确立“创作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等观点。
② 从农民的角度,可确立“实践出真知”“智慧来源于生活”“把握规律,才能运用规律”等观点。③ 从头羊的角度,可确立“‘牵好头羊’是事情成功的关键”“做事情应抓住关键因素”等观点。④ 从群羊的角度,可确立“步调一致,铸就成功”“做事应有主见,不要随波逐流”等观点。⑤ 总览故事,还可确立“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观点。参考译文: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作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蕴,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任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德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6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