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69  2016-11-1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9]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练习高三语文试卷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练习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在答题纸和作文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考生自行保存本试卷,答题纸和作文纸按监考老师要求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绮罗 qǐ B.脍炙人口 kuài
C. 河朔 suò D.脂粉气 zhī
2.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D.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浏览完整试题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3.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答出两点即可。(4分)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6.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3分)
8.材料三结尾处说:“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你在哪位作家的作品中关注到了其中的“地域性”?请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1】,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2】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展开余下试题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3】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尊师》)
注释:【1】子张、颜涿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古人名。
【2】驵(zǎng),市场经纪人。【3】齿:排列。
9.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一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2分)
A.清心败火 B.身败名裂 C.功败垂成 D.枯枝败叶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而使其耳可以闻其孰能讥之乎
B.学于孔子而耻学于师
C.说义必称师以论道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贤主弗内之于朝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学,其闻不若聋 ——(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
B.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 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
C.为人臣弗令而忠矣 —— 作臣子的不用命令(他)忠诚了
D.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 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12.请把第二三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2分)
②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3分)
13.按要求回答下面各题。(5分)
①用(/)为下列文字断句。(3分)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②用两个恰当的熟语(包括成语)描述文中孔子给你的印象。(2分)
14.本文首段即举出无论地位还是智慧均高出普通人的先贤从师学习的例子,以此说明从师的必要性。韩愈在《师说》中也写了类似的内容:“,,”。(3分)
15.“师法”,指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技艺。下面【甲】【乙】两则材料中的人物因对待“师法”态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仕途经历。请结合选文第四段或韩愈《师说》中的观点(如“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谈谈你对这两则材料的看法。(6分)
【甲】诸儒荐(张)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 (选自《汉书•匡张孔马传》)
【乙】(孟)喜举孝廉为郎,为丞相掾。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
(选自《汉书•儒林传》)
三、本大题共4题,共1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9题。
哀 郢①(其一)陆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离骚未尽灵均恨②,志士千秋泪满裳。
注释:①公元1166年,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被罢黜回乡。在家乡穷居四年后于公元1170年出任夔州通判。初夏,他从家乡出发,九月过荆州(今湖北江陵,为战国时楚故都郢,)写下此诗。 ②灵均:屈原的字。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两代的王业,国运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
B.颔联说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寂寥无声,但是云梦泽风烟迷蒙,苍茫阔大,气象依旧。
C.颈联想象当年郢都宫殿野草滋蔓,雁群时时飞起;被盗掘的荒坟野冢,成了狐兔藏身之所。
D.此诗以叙述起笔,以抒情落笔,中间两联写景,在对历史的追忆和景物的描写中抒发炽烈的情怀。
17.本诗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
B.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C.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苏台览古》)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18. 陆游的诗《哀郢》和《书愤》都运用对比和用典的手法来抒发情怀,请你结合诗句从对比或用典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有何不同?(6分)
附: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对比手法是古诗文常用手法之一。王安石在分析了“志、力、物”后,对人们的两种做法进行了对比:“然力足以至焉,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李煜《虞美人》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表达感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4题。
这一代的清风明月
①电影《黄金时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萧军、萧红受邀到上海见鲁迅先生的那一幕:两人站在虹口内山书店的门外,隔着玻璃窗望见坐在书店里的鲁迅。演萧红的演员虽没有太剧烈的肢体语言,却让我清楚地读到萧红当时的兴奋与激动。我当年第一次见董桥先生,表情虽不自知,却亦大约如是。
②初读董先生文章,始自《乡愁的理念》一书。之后因公务来往香港渐频,于是一本本补买,补读,补功课。董先生年轻时写时评,发议论,奇思妙构,引经据典,笔下常埋珠玑。过了耳顺之年多谈旧物、旧人、旧事,往往睹物思人,因人念事,旧南洋、旧台湾、旧香港、旧英伦,一幕幕好像是铁皮饼干盒里翻出来的老明信片,四边泛黄,往事仿佛都镶了楠木镜框,等你挂它上墙。
③老派文人都爱字画古董,都读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董先生尤是。2003年出版的《小风景》,书里用董先生的藏品照片为文章配图,从此 甲 (一发不可收拾/一发不可收),字画、成扇、竹木、牙角、铜炉、砚台、嵌宝、雕漆、吉金、古玉、印章、葫芦、藏书票,还有手工装帧的西洋典籍。董先生一边收藏,一边考据,一边落笔成文,集结付梓,活脱脱十几部白话版的《前尘梦影录》(清代徐康所撰写的文物考古的专著),也成了我开始接触字画文玩的参考书。无奈“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闲财碎银,都付于那僻摊、冷肆、拍卖行,落得个家有长物,身无余资,倒也不算凄凉。多年后我请董先生为拙作《玉成墨影》题写书名,趁机打趣,说这都是他教我,也是他“害”我,更是他“救”我了。
④“玉成墨影”四个字写得真好,半隶半楷,五分何绍基,三分倪元璐,两分台静农,融在墨里,变成自己。老先生做事认真,裁了瘦长条的洒金粉笺,用铅笔打了淡淡的格子再写,看了让晚辈感动。写字实难,临古人先贤临到七分相似是本事,是用功;临了几十年,终于在漆黑的墨汁里琢磨出自己的一点风骨,是天资,是造化。北京中华书局最近选编沈从文先生以“古代文化”为主题的文章,出版了一本《古人的文化》,书里有一篇谈写字,沈先生说得中肯:“必明白字的艺术,应有的限度,折中古人,综合其长处,方能给人一点新的惊讶,新的启示……这种专家当然不多。另一种专家,就是有继往开来的野心,却无继往开来的能力,终日地乱涂抹,自得其乐……这种专家一多,结果促成一种风气,便是以庸俗恶劣代替美丽的风气。”古人没有书法“专”家,读书人个个都要练字,字写得俊的,也大都学问好,文采佳。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书法好,文章更好。


展开余下试题⑤董先生退休,闲来无事,天天在家读书练字,朵云轩仿古木板水印花笺上写蝇头行楷,有时默几行唐诗宋词,有时录满页笔记旧谈,写完正文更题跋文。跋文要比正文还好看,跋文里你能知道董先生年少时读过什么书,临过谁的字,背过多少诗,能知道董先生与前辈结交的前尘往事,能知道香岛半山,南窗灯下,董先生读书写字,竟到天明。我最喜欢董先生录杜少陵《佳人》后题的那一段:
予小学读杜甫《佳人》,至今不忘,老师谓天宝乱后当是实有其人其事,杜工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合当千古绝唱。甲午年深秋录此旧爱,追念往事不无感慨,古今佳人无数,予有缘相识二三而已,今垂垂老矣,再诵此诗追忆似水年华耳。香岛半山书斋南窗下。
⑥好一个“似水年华”,好一个“不无感慨”!
⑦董先生水印花笺写了几十张,朋友林道群先生看惯了他的墨迹,说他的字近来越写越好,董先生称之为“养字”,我说看这字能养心。
⑧旧字画、旧文玩就好像旧时代的清风明月,董先生总爱这样比喻,常说他这辈人是有幸 乙 (如沐春风/沐得清风)、照见明月的最后一代。也是,旧年月文人只要笔头勤快大都小康,运气好,冷摊上能换一两件小文玩。那时候的冷摊真冷,冷得只剩清风明月。 丙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这几年拍卖兴旺,富翁豪客一掷亿金,清风明月身价陡涨,东西一贵,赝品也多,读书人想要一件前辈文人像样的手迹比登天还难。我求董先生匀我些写好的花笺,让我替他办一个精致的文人墨趣展,多少是盼着清风又来,明月再度。
⑨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清风明月,每一代的清风明月不尽相同,但都相似。这一代的人,还是要找回这一代的清风明月才好。
(取材于潘敦同名散文)
20.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发不可收拾    如沐春风    斗转星移
B.一发不可收    如沐春风   白驹过隙
C.一发不可收    沐得清风    斗转星移
D.一发不可收拾    沐得清风   白驹过隙
2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董桥先生酷爱字画古董,藏品丰富,且有深入研究,著作颇丰,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B.文章画线句中的“融”字,含有模仿、借鉴、吸纳、融合等意思,言简意丰,堪称妙笔。
C.沈从文的话,表达了对有继往开来野心而无能力的专家的讥讽之意和对董桥先生的欣赏之情。
D.作者在第⑧段表达了对当今社会难得“清风明月”的遗憾以及对“清风又来,明月再度”的期许。
22.第③段作者与董先生“打趣”说,“这都是他教我,也是他‘害’我,更是他‘救’我了。”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话中之“趣”。(6分)
23.请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认为看董桥先生的字能“养心”。(6分)
24.文中的“清风明月”喻意丰富,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解说。(5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⑴日前,“中国民族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拉开帷幕。请你以品牌推介宣传员的身份,向活动参与者推介一个优秀的民族品牌。要求:重点突出,得体合宜。
⑵许多著名景区经常人满为患,于是有人感叹“风景太累,也该歇歇了”。对这一观点你是否认同?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以理服人。
⑶在你参观过的博物馆、科技馆、名人故居等场所中,哪件展品让你感触最深?请以这一展品为对象,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6.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⑴在文章《这一代的清风明月》中,作者感叹“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清风明月”,“这一代的人,还是要找回这一代的清风明月才好”。请以“找回清风明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⑵“风波”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风浪,多比喻纠纷或乱子。请以“风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人记事要贴近生活;②有故事情节,有细节描写,有人物形象;③有明确集中的立意。
2016—2017学年度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三期中练习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共24分。(16届西城二模)
1.(2分)C
2.(3分)D
3.(2分)D
4.(3分)B
5.(4分)参考答案:
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
②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
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评分标准:本题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6.(3分)D
7.(3分)“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
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
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评分标准:本题3分。三个要点及简单说明,每条1分。
8.(4分)答案示例: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作品,这些作品以作者的故乡——山东高密为故事背景,这是一个土地广袤、饱经苦难的地方,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长满了红高粱,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过着贫苦艰难的日子,却又充满了原始的热情和生命力。因此才能在日寇的侵略凌辱下演绎出最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莫言在他的作品中将高密的地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成为他红高粱系列作品的最大特色。
评分标准:本题4分。作家作品举例合理,1分;作品地域性特色分析深入,3分。
二、共27分。(16届东城元月)
9.(2分)B
10.(3分)B
11.(3分)C
12.(5分)
①因此凡是学习,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2分)
②王公大人跟随他们并礼待他们,这些(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啊。(3分)
13.(5分)
①后世将何以称夫子 / 孔子曰 / 吾何足以称哉 / 勿已者 / 则好学而不厌 / 好教而不倦 / 其惟此邪(3分)
② 答案示例: 谦谦君子 、好学不厌、 诲人不倦等。(2分)
14.(3分)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15.(6分) 有自己的看法,能结合选文第四段或《师说》中的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明确观点(看法)(1分);
评论甲乙材料(2分)提及、翻译、复述均可;
结合选文第四段或《师说》观点分析阐释(3分):提及、翻译、复述(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教育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