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16  2016-11-2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6]
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崇仁二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审“有文化”
张振涛
当代中国人依然朦朦胧胧地把传统观念中的“识文断字”“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作为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这是古代培养精英的教育方式,确切地讲,是钦定的科举标准,而非判断其他行业人才的标准,但却被毫无怀疑地放之四海,套用到所有职业上。判断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常以能否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来判断,不管是鲁班、庖丁,不管是韩娥、阿炳,只要不“识文断字”,就统统属于“没文化”之列。一刀切下去,传统社会中的大部分技艺传承者,即从事以口头传承的行业,农夫商贾、绣工木匠、操弦乐师、戏曲艺人,总之,除了“士”之外“农工商”的所有“下九流”,就都被隶定在“没文化”之列了。
把大范围缩小到音乐界,文字上的“识文断字”与音乐上的“通晓音律”,确认方式如出一辙,音乐界也有另一翻版,是否“认谱”无疑是“识文断字”书面认定的延伸。不识字、不识谱的人,可以背诵大段大段戏文,集“唱念做打”功夫于一身,连续几个晚上演连台大戏,弹着三弦说数十本“平安书”,端着唢呐吹每套不少于一小时的“八大套”,人们还是不认。
在手工操作中展示出骄人灵性和技艺,一口气唱数千行、上万行叙事诗《玛纳斯》、《格萨尔王》的游吟艺人,用手中剪刀裁出与毕加索图案一般无二剪纸的村妇,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几乎让世界把“瓷器”与“中国”看作一回事的工匠,通过肢体表现不可重复的整套仪式,集“巫、舞”于一体的傩戏、萨满、释比,全不算数!
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毫不客气地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面对历史上出现的这类标准,人们常常思索,到底哪种标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孰优孰劣,似乎不易回答,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判断。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和传统价值体系的重新认定,让人跳出了科举式认定模式,看到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文化人”终于开始注重“活态”传承,知道了一个民间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可重复的“文本”,如同印度格言所说:“一个诗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同样重要!尤其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既然尊重人的价值,为什么只相信书本而不相信人呢?
1. 下列对传统观念中“有文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传统观念中,“识文断字”“饱读诗书”是“有文化”的判断标准。
B. 按照传统观念的标准,传统社会中的技艺传承者,都不在“有文化”之列。
C. 传统观念认为,出口成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就是“有文化”。
D. 按照传统观念的确认方式,在音乐界,“认谱”就是“通晓音律”,就是“有文化”。
2. 下列对“有文化”的“认定模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识文断字”来认定一个人“有文化”,这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定下来的。


浏览完整试题B. 技艺传承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认定模式。
C. 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既要相信书本知识,又要尊重人的价值。
D. “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告诉我们,活态的传承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文字上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在音乐上就能“通晓音律”。
B. 行文走笔、吟诗作赋是高贵的,弹琴舞蹈、唱歌表演是低贱的。
C. 一个民间艺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
D. 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活态传承更为重要。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每小题3分)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②。
李信大破荆军,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③。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④,大破李信军。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⑤。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既至关⑥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⑦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坚壁而守之,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荆:即楚国。②频阳:地名,今陕西富平。③城父:地名,今安徽涡阳西北。④顿舍:停宿。⑤霸上:地名,今西安市东。⑥关:指武关,今陕西丹风东。⑦怚:同“粗”。
4.对下列句子中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度:估计
B.见谢王翦曰 谢:道歉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 委:托付
D.荆兵遂败走 走:离开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B.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C.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D.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但他过于轻敌,导致征荆失败。
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之际,王翦依然坚持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2)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8至9题
踏莎行•山居 张伦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8 词的上半阕后两句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9.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夜雨寄北》中,作者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3)《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唱的“易水诀别”歌的歌词是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梦里有你
罗威刚要出门,接到一个电话:“罗威啊,我是李台阳。好,我马上就过来。”
罗威想:和李台阳这么多年没联系了,自己刚升职,莫不是……
门铃响了,门开处,伸进一个乱蓬蓬的脑袋,一只黑色的塑料袋子“嗵”地放在地板上。罗威说:“是台阳啊,快请进。”
坐在沙发上,罗威递烟给李台阳。李台阳抽出一支,凑在鼻子上闻闻,说:“罗威,你混得不错啊。”
“听说你要来,特地去超市买的。”罗威用打火机给他点烟。
李台阳嘻嘻一笑,放下烟,说:“那么破费干吗?我早戒了,那东西耗钱。”
罗威说:“那就吃些水果吧。”
李台阳也不客气,抓了个苹果,边吃边环顾房子,说:“你这房子够气派啊。”
罗威说:“我是‘负翁’一个,现在每月还在还房贷呢。”
李台阳说:“你们夫妻俩都是白领阶层,这钱来得容易,债也还得快。哪像我们,能吃饱饭,不生病,孩子上得起学,就上上大吉了。”
罗威想,这像是要借钱的开场白吧。他说:“是啊,现在,谁都活得不容易。”
李台阳说:“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打小就知道,你将来肯定比我活得有出息。”
罗威说:“哪里哪里,也是混口饭吃吧。”


展开余下试题李台阳正色道:“你这样说就不对了,人要知足,对吧?”然后,又开起玩笑:“你可不要犯错误啊。”
两人聊起童年时的事儿,说到小时候的邻居谁离婚了,谁出国了,谁还是那么一副臭脾气,一聊聊到快中午,李台阳还是没说他来的目的。
罗威说:“台阳,咱们去外面馆子吃吧,边吃边聊。”
李台阳说:“今天肯定不吃了,我答应老婆回家吃饭的。”仍然继续刚才的话题。
罗威见他一直不提正事,又没有走的意思,想到自己下午还有个会,又不好意思催促,心里便有些七上八下起来,心想可能李台阳不好意思自己提出来,便说:“台阳,你还在摆地摊吗?不如找个固定的工作,做保安什么的,收入也比那强啊。”
李台阳说:“我不喜欢做保安,我倒是想过自己租个门面,这样总比被城管赶来赶去强。”
罗威说:“城管大队的人我倒是认识,你今后有什么麻烦的话,我可以帮忙。”
李台阳拍了一下罗威的肩膀,说:“兄弟,有你这句话,说明我没有白惦记你。十多年了啊,你还是这般热心肠。好,我高兴,真是高兴啊。”边说边站了起来。
罗威说:“吃了饭再走。”
“老婆还在家等着我呢。好,我走了啊。”
听着李台阳“嗵嗵”的脚步声一路下去,罗威低头看了看地板上的黑袋子,打开来一看,原来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鱼籽干。
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
楼梯口又传来“嗵嗵”的脚步声,好像是李台阳的。罗威想:可能刚才他没勇气说出口,就冲这一袋子鱼籽干,不管他提啥要求,自己一定想办法。
打开门,果然是李台阳,尴尬的脸上都是亮晶晶的汗珠。他不好意思地说:“你们这个小区像个迷宫,我绕来绕去总找不到大门。”
罗威说:“瞧我这粗心,应该陪你下楼去的。”说着,便和李台阳下了楼。走到楼下,李台阳去开自行车锁,那辆车和李台阳一般灰不溜秋、尘头垢面。
罗威问:“你是骑车来的?”他知道李台阳住在西城,从那骑车到他这儿,起码要一个小时。
李台阳说:“是啊,骑惯了。”
罗威说:“台阳,你有啥困难只管开口,我能帮的一定帮你。”
李台阳说:“没啥事,就想来看看你。”
罗威说:“多年咱都没联系了,你今天上门一定有事。你只管说,别开不了口。”
李台阳看看罗威,似下了决心说:“我说出来你可别生气。”
见罗威点头,李台阳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得了重病,很多人都围着你哭。这一醒来,我心里就七上八下的,连地摊都不想摆了。知道你混得好,我也不想打搅你了。可这梦搅得我难受,连我老婆都催我来看看你,看你气色这么好,我就放心了。唉,梦呗,我这人还真迷信。”
罗威的眼睛红了,他一把抱住李台阳,说:“兄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罗威一直猜李台阳来访是有求于自己,因为他刚升了职,而且自己的生活水平比李台阳高,他有些嫌弃李台阳,想赶快打发他走,而李台阳却浑然不知。
B.李台阳和罗威是童年时的好朋友,李台阳给罗威带来他“小时候最爱吃的鱼籽干”,可以看出李台阳虽然与罗威多年没有联系,可是一直没有忘记他。
C.罗威想知道李台阳来访的原因,可是李台阳只是和他叙旧事闲谈,于是罗威就故意说如果有困难,可以帮忙,目的就是弄清真相。
D.罗威喜欢用功利的心理和别人交往,文章中关于罗威的心理描写无一不生动地表现出他多疑世故、优柔寡断的一面,细腻地刻画出罗威微妙复杂的心理。
E.小说以“梦里有你”为题,既在情节上照应李台阳梦见罗威这件事,也在主题上暗示人们对纯真的人性、情谊的怀念与渴盼,可谓言浅意深。
(2)“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中的李台阳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4)小说的语言、结局很有特色,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丹心一片林徽因
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候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1928年,这对新婚夫妇学成回国。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
30年代,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车,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战争越来越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们中最早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林家有尽心报国的家风,林徽因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在黄花岗72烈士之列。她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八年抗战,物价飞涨,不断的“逃难”和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旧病复发。从1941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了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梁思成也支持她的选择,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二战行将结束时,虽然梁思成向盟军提出了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的建议,但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盟军不得不准备对其进行轰炸。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纵是佛经中诸神菩萨,胸襟也不过如此吧。
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解放了。她和梁思成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这一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从此她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了一起。林徽因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她曾说过,自己从小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机离开祖国的。
一边是病痛的折磨,一边是繁忙的工作,她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她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建筑的论著,并以惊人的毅力参与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她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新颖构想。为了挽救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与当时的北京市负责人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她据理力争,甚至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声斥责。
而那时她肺病已重,以致激动时只能发出喉音。今日,牌楼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连续几个月,她呕心沥血,一次次地参与修改设计,直到方案最后确定。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了。1955年3月,林徽因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带着许多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她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墓碑上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民族韵味、丰满又秀丽的汉白玉花圈。这原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碑座上的一个刻样,它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铭,纪念着它的主人。


展开余下试题 (摘编自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
相关链接:
①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林徽因有着倾城的貌,出众的才,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早在30年代就素有“一代才女”的美誉。(百度百科<林徽因简介>)
②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萧乾《才女林徽因》)
③母亲在融汇材料方面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个人志趣和爱好完全一致,他们将研究建筑学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二人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B.古建筑遗存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为了使奈良古建筑免遭战火,林徽因克制住内心对日寇的仇恨,为盟军画出了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奈良地图。
C.林徽因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她不仅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赢得了“一代才女”的赞誉。
D.林氏后人传承了家族尽忠报国的门风,先后有多人为推翻封建帝制、为抗击日寇侵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
E.战乱时期动荡的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击垮了林徽因的身体,她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作为代价的。
(2)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6分)
(3)林徽因身患重病,却一再谢绝去美国疗养的邀请。她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林徽因有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今天,弱冠之年的《商界》,以________的青春之气,以融入时代并超越时代的蓬勃朝气,一如既往地倡导新的商业文明和商业精神。
②春天来了,校园里到处都焕发着生机,同学们也似乎比往常更有活力,一个个________,课间时满校园地嬉戏玩闹。
③考察中,代表团表示,永川城市建设恢宏大气,工业发展________,旅游兴旺繁荣,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
A.朝气蓬勃  风华正茂  生龙活虎
B.生龙活虎  风华正茂  朝气蓬勃
C.朝气蓬勃  生龙活虎  风华正茂
D.风华正茂  生龙活虎  朝气蓬勃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变所致。
B.微信提供了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平台,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单位工作甚至家庭琐事,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
C.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D.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制约的权利必然产生腐败这一道理。
15. 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③马上扔下背包,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 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A.②④①③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① 。一种更可信的说法是,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 ② ,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成了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的病毒,危害性越小。这就是病毒进化的形式。 ③ ,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是巨大的。
17.请为下面的漫画拟写题目(不超过8个字),并写出漫画寓意(不超过30个字)。(5分)
(1)题目(2分)
(2)寓意(3分)
六、写作(60分)
18. 人生,总有一些事让我们后悔。而这些事,如果我们之前考虑周全些,是可以避免的。但这些不该发生的事却发生了……
请你以“不该发生的事”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记叙文 ②立意自定 ③书写规范 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9分)
1. B 解析:B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大部分技艺传承者。
2. C 解析:A项在文中没有依据,皇帝没有制订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B项原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是技艺传承,是区别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孰优孰劣的标准;D项没有人说“活态的传承”就比书本知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
3. D 解析:A项原文没有这种说法;B项这是传统观念;C项原文是“一个诗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
4、D(走:逃跑)
5、B
6、C (王翦请田宅是为了让秦王不猜忌自己)
7、(1)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进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日”“西”“独….乎”各1分,句意2分)
(2)楚国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益”“悉”“国中兵”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事奉秦始皇。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
李信大败楚军,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崇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