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89  2016-11-21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89]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上期半期考试试题(教师版)
高二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网络文学的诞生,加速了文学大众化的进程;晋升为作家的路途大为缩短。过去的文学爱好者,须长期被文学期刊“折磨”,经历多次退稿和修改,才逐渐由学习写短中篇发展为写长篇。今日青年写手,将编辑抛在一旁,出手便是长篇,在网上直接面对读者,一经受众认可,便可迅速成名。但这不意味着创作开始变得容易,而只是写作定位不同。
②网络文学创作以追求最大数量读者为宗旨,是一种具有普及化倾向的文学;传统文学则带有专业化的倾向。文学和哲学、科学及其他学术、艺术门类相似,既有专业性的一面,也有普及性的一面,专业性与普及性彼此渗透和转化。专业性内容可能是普及和通俗的,普及性内容也须以一定的专业性为基础。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具有专业性,但传统文学把专业评价放在首位,可以越过读者强化其专业性,网络文学则追求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容忍为后者牺牲前者。
  ③仅就小说的语言方式和叙事方式而言,今日纯文学作品在技巧上已有长足发展,其中讲究甚多,能够做出专业分析,也值得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的读者鉴赏。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却未必看出其中好处,或许还觉得“绕来绕去”过于啰嗦。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大众读者更喜欢简单明快的语言和叙述,希望更快地进入情节和悬念。于是,网络方式适逢其时。网络文学全面简化了传统文学的规则,跳过期刊的训练,不拘一格,形成新的写作范式。网络文本尽管不入传统编辑的法眼,但是受到广大网民的鼓励及商业操作的推动,足以畅行其道。在“怎样写”上,两种文学泾渭分明。
  ④传统文学的价值不因网络文学的勃兴而减损。艺术贵在创造,须不断变化审美方式和感受内容,更新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这是文学专业性的根本要求,也是传统文学承担的重要职责。传统文学拥有自己的读者群,并不断引导和提高读者的欣赏趣味,培育新的读者群,也会带动网络文学的艺术水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肯定网络文学的意义及发展前景。网络文学便捷、即时、快速、互动的传播方式和开放的大众化的写作内容,决定了它将赢得多数文学读者。此外,传统文学也大有必要借鉴网络经验,利用现代媒介扩大受众。事实上,已经有传统作家承认网上互动的好处,尝试“广场写作”,将自己的作品分段发帖,获取跟帖反馈后加以修改。网络文学为赢得读者所采纳的艺术形式,也开始为传统作家所研究。
  ⑤尽管网络文学属于通俗写作,但打造精品必须依靠相当的才华,需要极大地凭借想象力的丰富和发挥,在有限的模式中拓展出千变万化、引人入胜的情境。无可否认,网络文学作者来自比传统文学作者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拥有更开阔的创作题材,且写作姿态更为自由、开放,写作观念不拘一格,这些优势是传统文学难以获得的。
⑥应该说,网络文学的发展是结构性的变动,最终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相平衡的当代文学体系,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的重大可能性。但网络文学也是文学,同样受艺术规律制约,不享有豁免权。它更需要向传统文学借鉴,寻求不断提升自身的途径,才能走得更远,其发展前景也有赖于此。


浏览完整试题1.与“网络文学”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文学创作以追求最大数量读者为宗旨,它是具有普及化倾向的文学,不像传统文学
带有专业性。
B.网络文学作者来自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拥有更开阔的创作题材,且写作姿态更为自由、
开放,写作观念不拘一格。
C.因为网络文学属于通俗创作,所以很难打造精品,当然也未必依靠相当才华,丰富的想
象力和引人入胜的情境。
D.网络文学的发展是结构性的变动,最终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相平衡的当代文学体系,开辟
了新的文学创作。
1.答案:B。(A.原文说“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具有专业性”,选项曲解文意。C.原文“尽管网络文学属于通俗写作,但打造精品必须依靠相当才华,需要极大地凭借想象力的丰富和发挥,在有限的模式中拓展出千变万化、引人入胜的情境。”选项强加因果。D.原文是“开辟了新的文学创作的新的重大可能性”,选项变成“开辟了新的文学创作”,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②段通过比较的方式分别阐述了网络文学对文学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成为作家路途
的缩短及其追求专业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特点。
B.第③段重点分析了在“怎样写”的问题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表现出泾渭分明的倾向,
网络文学全面简化了传统文学的规则。
C.第④段,作者明确阐述了传统文学的价值不因网络文学的勃兴而减损,两种文学各有千
秋,可以互相借鉴,共同发展。
D.第⑤⑥段分别写出了网络文学所具有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强调只有突破艺术规律制约,
网络文学才能享受豁免权,走得更远。
2.答案:D。(D.选项“只有突破艺术规律制约”错,原文“网络文学也是文学,同样受艺术规律制约,不享有豁免权”。选项肯否不当。)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日青年写手出手便是长篇,在网上直接面对读者,一经受众认可,便可迅速成名,这
意味着创作开始变得容易。
B.作为新的写作范式,由于网络文本受到广大网民的鼓励及商业操作的推动,因此这种创
作不入传统编辑的法眼。
C.网络文学开放的大众化的写作内容和便捷、即时、快速、互动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将
赢得多数文学读者的青睐。
D.如果传统作家能够承认网上互动的好处,将自己的作品分段发帖,获取跟帖反馈后加以
修改,那么将会赢得更多读者。
3.答案:C。(A.原文“……但这不意味着创作开始变得容易”,选项无中生有。B.原文“网络文本尽管不入传统编辑的法眼,但受到广大网民的鼓励及商业操作的推动,足以畅行其道。”选项强加因果。D.原文“事实上,已经有……”。选项变“已然”为“未然”。)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元珪,字君璋,广平人,少简重。至元十四年,世祖召见,命侍左右,授后卫经历。十七年,从幸上都,受命取御药于大都万岁山。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尝从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西蕃铠甲,帝问其制度,元珪应对详明,帝益奇之。枢密奏裁定官属,京师五卫、行省、万户府设官有差,均俸禄,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多元珪所论建。  
大德元年,除吏部尚书。选曹铨注,多有私其乡里者,元珪力矫之。迁工部尚书。河朔连年水旱,五谷不登,元珪言:“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宰相嘉其言,土木之工稍为之息。六年,佥河南行中书省事。初,朱清、张瑄以财雄江南,遍以金币连结当路,及伏诛,录其家,具籍所交诸公贵人,惟元珪一无所污。
武宗即位,由佥枢密院事拜枢密副使。诏议政中书,皆切于世务者。初,诏发军万人屯田称海,海都之乱,被俘者众。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元珪具其事以闻,诏赐钱赎之。帝在军中,闻元珪名,至是特加平章政事,赐白金二百五十两。
皇庆元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臣言:“江南殷富,盖由多匿腴田,若再行检覆之法,当益田亩累万计。”元珪曰:“江南之平,几四十年,户有定籍,田有定亩,一有动摇,其害不细。”固争月余,不能止,移疾去。复为枢密副使,召见嘉禧殿。帝曰:“卿先朝旧臣,宜在旧服。”特加荣禄大夫,赐钞五千缗,貂裘二袭。元珪奏曰:“今经理江淮田土,第以增金为能,加以有司头会箕敛,俾元元之民,困苦日甚,臣恐变生不测,非国之福也。”
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元珪以年老致仕。至治三年卒。
(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四》)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
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B.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
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C.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
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D.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
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4.答:选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世祖、武宗。
B.“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负责掌管那些管理全国工程、军事事务的机关。
C.“五谷”即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后用“五谷”代指粮食。
D.“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5.答:选B。(工部管理全国工程,兵部管理军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元珪认真执行皇帝的命令。有一次接到取御药的命令后,他乘坐驿车,不到一个昼夜


展开余下试题 就从大都万岁山把药取回了上都,使皇上感到非常意外。
B.吴元珪敢持不同意见。江淮漕运官上奏想要重新核查江南的田亩数,元珪认为江南每户
都有额定的人口,田地也有额定的亩数,轻易改变会带来不小的害处。
C.吴元珪关心百姓。他上奏认为,有关部门在江淮田地的经营管理上赋税苛刻繁重,使得
百姓一天比一天困苦,担心这样下去意料不到的变故可能发生。
D.吴元珪一直深受几代皇帝重用。世祖、武宗、英宗等都对他委以重任,言听计从,并多
有嘉奖。
6. 答:选D。(“言听计从”错,在江淮核田一事上朝廷并未听从他的意见,以至于他称病离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4分)

(l)译文: 吴元珪乘坐驿车,不到一个昼夜就把药取回来了。皇帝对他办事的迅速而感到惊异(或皇帝赞扬他办事迅速),提升他为枢密院都事。(“传”“尽”“奇”“擢”各1分)
(2)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4分)

(2)译文: 到这时候,有很多前来归附的人,他们由于饥寒交迫而无法生存,甚至卖儿女来活命。( “是”“颇”“存”“鬻”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注】
    苏 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褐,待听摧檐泻竹声。
  【注】本诗写干元丰四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是年冬,黄州大雪。
8.请对首联中的“惊”字作简要赏析。(5分)

8.答:“惊”,惊讶,惊喜。(1分)“马亦惊”暗示了诗人对漫山雪景的惊喜,烘托出雪后的一片银色世界。起笔不凡,给人强烈的印象。(2分)同时引出下句“我先行”,表现了诗人因惊喜而欲先赏为快的心情。(2分)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态度,请结合后两联简要分析。(5分)

9.答:表现诗人对雪景的热爱之情和其保持高洁品性、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分)因热爱雪景,诗人决不允许牛羊践踏,还欣赏着鸦雀弄晴的可人,(1分)甚而愿留宿寺中倾听“摧檐泻竹声”,(1分)在被贬之地依然能有这样欣赏自然造化之美的心境,足见其乐观的人生态度。(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2) ,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6)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7)同心而离居, 。(《涉江采芙蓉》)
(8)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答:(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江间波浪兼天涌(3)环珮空归夜月魂(4)难难苦恨繁霜鬓 (5)别有幽愁暗恨生(6)只是当时已惘然(7)忧伤以终老(8)哀吾生之须臾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把所选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
橘 子
【日本】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这种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心情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站台的廊柱一根根地从眼前掠过—— 这一切都在往车窗上刮来的煤烟之中依依不舍地向后倒去。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
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这时,从窗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突然由电灯光代替了,印刷质量不高的几栏铅字格外明显地映入眼帘。不用说,火车现在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
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
但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
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着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迎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顿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的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展开余下试题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我”在车上偶遇到的一件小事,使生活在阴暗现实中的“我”改变了对生活的消极态
度,激发了“我”对美好事物的憧憬。
B.小说中的贫穷乡下姑娘,由于列车员的谩骂,原该登上三等车厢的她慌里慌张地走错了
车厢,让文中的“我”认为她极其愚蠢。
C.乡下姑娘艰难地想打开车窗,虽引起我的同情,但因对她印象不好,加上心情沮丧,我
还是冷眼旁观,从心里希望她打不开。
D.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让“我”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不由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
悦心情,对乡下姑娘的看法也有所改变。
E.小说语言生动细腻,故事情节曲折多变,深深地打动人心;乡下姑娘抛橘子的细节极具
画面感,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1)答:选AC。(B项“由于列车员的谩骂” “走错了车厢”在原文中没有依据。D项是小姑娘抛橘子给男孩让“我”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E项“故事情节曲折多变”错。
(2)“我”为什么“心情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6分)

(2)答:①冬日夜晚阴沉、冷寂的环境。②身体感到疲劳、倦怠。③认为人生庸碌而无聊。
(3)小说中“乡下姑娘”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答:①吃苦耐劳。年纪很小就出外打工,承担家庭重担。②朴实(善良)拘谨。列车员的谩骂,我的冷眼,她都没有反应。③眷念亲情。打开车窗,抛橘子犒劳弟弟。
(4)小姑娘抛出橘子的细节是小说的亮点,请你结合原文谈谈这样说的理由。(8分)

(4)答:小姑娘抛出橘子的细节有如下作用:①在环境描写上冬日的阴暗和橘子的金黄,色彩对比强烈。②在形象塑造上彰显了小姑娘外表寒酸而内心纯美。③在情节上推动故事发展,促成“我”的心理转变。④在内容上橘子是亲情和爱意的象征,它烛照着灰暗的生活,使人们在沉重的生活重压之下看到希望之光,有利于歌颂亲情这一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
马寅初:风雨人生一百年
马寅初十几岁时,维新之风吹到家乡。他受维新思潮的影响渴望外出读书。1901年秋,20岁的马寅初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1906年秋,他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矿冶系学习,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改学经济学专业。
当时,留美的中国学生获取学位的“窍门”是写论文时选择导师不熟悉的有关中国问题。马寅初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论文时,却把“纽约市财政”作为题目。他对纽约进行了详实的调查后,高质量地完成了论文,此文还被哥伦比亚大学选为教材。
马寅初回国后,应邀到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30年代前期,他又担任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为了显示“礼贤下士”,蒋介石请马寅初担任立法院的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实际上就是南京政府的最高经济顾问,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
面对千疮百孔的民族经济,马寅初一直在寻求救国良策。抗战初期,马寅初满怀救国激情在重庆参与整顿经济。然而,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买办资本借抗战名义聚民财入私囊。马寅初见此怒不可遏,在立法院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的议案。此论一出,各界轰动。他还在演讲中直斥蒋介石:“有人说委员长领导抗战,可以说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但是照我看,只能说是‘家族英雄’。因为他包庇他的家族亲戚,危害国家民族啊!”马寅初切身感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认识到自己的强国理想不可能在这样黑暗的政权下实现。
面对民族的灾难,马寅初开始关注共产党。1939年,他同周恩来、王若飞会面,听到他们对抗战形势和中国前途的介绍,让他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周恩来的一席谈话,改变了马寅初的人生轨迹。后来,他回忆说:在1939年以前,我是不与共产党一起的,“自那年起直到现在,无时无刻不与共产党在一起。”
马寅初的言行,使蒋介石恼怒万分。1940年12月,马寅初被强令“外出考察”,实际上是先后被送往贵州息烽和江西上饶的集中营关押。马寅初被捕引起了各界愤慨,共产党人也组织力量进行营救。1944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大溃败,在各界一片指责之声,蒋介石被迫恢复马寅初的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年近古稀的马寅初焕发了青春。1951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一上任就马上倡导北大教师开展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对中国建设的长远规划,他也进行了深入思考。1953年,新中国首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国已有6亿人,增长率又达每年2.2%。马寅初忧心忡忡地认为这将会“影响工业化”,应当实行计划生育。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写成提案。1957年,他把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后来,这篇提案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
对于控制人口的主张,周恩来曾表示赞成。毛泽东开始也认为有可取之处。然而翌年,国内开始搞“大跃进”,人多是大好事等错误观念一度泛滥。在康生、陈伯达的煽动下,从1958年到1959年,全国各大报刊掀起了批判马寅初的风潮,《新人口论》被说成是“马尔萨斯主义在中国的翻版”。好心的人劝他公开认个错,但马寅初坚定地说:“为了坚持真理,不怕油锅炸,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文革”期间,周恩来起草的保护名单中包括马寅初,得到毛泽东批准,这使他免遭劫难。1972年,马寅初患直肠癌后,周恩来又亲自批准为他进行手术。
1982年5月,马寅初安详长逝时,距他的百年诞辰只差一个月零十四天。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风风雨雨一百年。
(摘自徐焰《红色记忆:70位名人的故事》)
相关链接:
①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康生、陈伯达积极主张把马寅初划为“右派”。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周恩来明确指出:马寅初这个人有骨气,有正义感,是爱国的,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国内外都有影响,不能划为“右派”。 (摘自《马寅初力主计划生育遭批判》)
②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摘自1982年《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8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