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50  2016-11-2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50]
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二中 、三中、 五中、 怀乡中学)2017届高三四校联考第二次
2016年下学期四校第二次大联考
高三语文
命题人:刘志华审题人:沈维成
考生注意:本试卷共19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浏览完整试题B.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D.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长期以来,这种弊端愈加明显。
B.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点在于,西方文化注重改造、征服自然,而中国文化则恰恰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C.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D.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B.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C.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D.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曾国藩——从“中人”到“完人”的追求(节选)
湘乡流传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偷在房梁上等着曾国藩熄灯睡觉好下来偷东西。曾国藩在背一篇文章,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都等急了,跳下房梁说,你真笨,我都背下来了,你还背不下来,然后拂袖而去。此笑话显然是后人杜撰,但故事透露出曾国藩的脑袋,可能确实不是很灵光。这个资质平庸、又出身普通、成长于偏远深山之中的小孩,最后怎会出将入相成为儒学大家呢?
曾国藩曾在家书里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体现了他“尚拙”的人生哲学。
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坚持他的日课十二条: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比如他要求自己每天读《廿三史》二十页,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还有他从三十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到他61岁去世,也不间断。在战争上,他不像孔明一样有很多锦囊妙计,用的也是笨拙的计策。他以“扎硬寨,打硬仗”而著称。湘军主动攻城时,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这座城市活活困死。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往往是一年、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他曾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战争生涯,一是“屡败屡战”,一是“艰苦卓绝”。
曾国藩做事靠的是自己执着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那么遇到困难时他又是如何勉励自己去实现目标呢?
曾国藩有一联自箴,耐人寻味: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这副对联说的是他勉励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吃苦和惜时。其实人世间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实现的。立志、努力行动、历尽磨难、珍惜时间,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式。但说到容易,做到就很难了。曾国藩用一个“悔”字来确保自己可以做到。
“悔”,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悔过自新。正是因为深刻的反思和追悔,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先是一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理学家,在戴孝办团练的初期,他又采用法家思想,认为乱世必用重典。晚年时,父亲去世,曾国藩在思云馆中重读老庄,从而学会了以柔克刚,功成身退。晚年的曾国藩,接受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和李鸿章一起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因此他又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
曾国藩不仅自己在历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他还在仕途上成就了一批人,而这些人则成为晚清时期的中流砥柱。他知人善用,在他的人生中,他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一批落魄士子。耳熟能详的做高官的有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鸿章等等。学者则有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左宗棠本一介布衣,是他向皇上举荐,后来有平定新疆之功。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在国家危难、民不聊生的时代里,曾国藩和他的物色的人才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了执着的精神和希望的曙光。
曾国藩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他对子女的教育,在其家书中多有体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下的两方面。
首先,居安思危,勤俭持家。楼高易倒,树高易折。曾国藩曾说:“居富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效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兴旺气象。”曾国藩在当官时,时时想着不当官时家人如何生存。“克勤克俭,宜耕宜读。”这样,无论当官还是为民都可聊以为生。其二,曾国藩主张,不留钱财给子孙,但留诗书和家规。在富厚堂里最让人徜徉的地方,是3栋藏书楼,多的时候,藏书30万册。在这山清水秀的清净之所读书思考,坐拥万座书城,又有长者的谆谆教导,怎能没有出息!
相关链接
①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摘自百度百科)
②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个人的品格修养很少有人能够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展开余下试题A.作者在文章开头讲了一个后人杜撰的笑话,这个活泼有趣的开头,是为了说明曾国藩的脑袋可能不是很灵光。欲扬先抑,为后文写他“一普通小孩最终成为儒学大师”做铺垫。
B.曾国藩拥有执着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这是他在历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C.曾国藩知人善用,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受到他的感召,这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和曙光。
D.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推行西学第一人,因此有人说:“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E.曾国藩虽然也读老庄,也曾学习西方新思想,但从立志、修身、待人、治家等方面来看,依然不失儒家士大夫之风。
(2)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轨迹。(3分)

(3)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女法官的泪水
奚同发
刘大爷走进那间两面流水檐的平房时,索小叶已在那个办公室当了七年的小镇法庭庭长。与以往不同的是,刘大爷面对热情让座的索小叶却摇头摆手说:不坐,不坐,小叶法官,跟我出来一下嘛!
行!女法官说着双手整理一下头发,把放在桌头的大盖帽拿起来,戴端正,跟刘大爷出门。左腿跨出门槛,右腿还在门里,眼前的情形让她大吃一惊。院里站着一个个树桩似的小伙子,少说也有三四十人,个个身强力壮,而且不像往常庄稼人那样穿得松松垮垮。
刘大爷说话时嗓音有些沙哑,态度却异常坚决:小叶法官,你可不能走呀。索小叶一头雾水:我到哪儿去啊?刘大爷说,乡亲们都知道了,都在传,你要调走哩。他们找到我,让我一定把你留下。我知道,你三十多岁,要相亲哩,咱这儿有的是好小伙。你看,刘大爷用手一指院子说,这是我从各村找来的,你随便挑哪个都行……
索小叶的脸“腾”一下红了,一时间不知如何开口,心里翻江倒海,五味涨潮,双眼噙上泪花子……
原来,几天前索小叶与外地来的同学在镇上小饭馆吃饭,同学给她介绍对象,并说对方有能力把她调到市里。这事被乡亲听到,就传开了。
索小叶当法官的小镇,依山天成,其权力范围有很大一部分延伸到山的深处。加上经济不发达,穷乡僻壤,几乎没有一个法官可以干三年以上。索小叶却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村民们已习惯了有事就找索法官。针对村民的官司,索小叶尽量庭外调解,以减少当事人的花费;就是开庭,也常常是带着书记员把法庭搬到农家的小院或炕头。断案环境一变,案子办得顺利多了。农村乡邻,鸡零狗碎,哪有什么解不开的结呀!
七年中,索小叶调走的机会多的是。她不走,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她不会跟别人说,也不能跟别人说。
索小叶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市中级人民法院,从书记员做起,由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后来参加考试的优异成绩,很快成为审判员。当法官,是她儿时的梦,农村的童年给她留下了太深的烙印。邻居上访被警察打死在派出所里,虽然行凶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可判给他家的经济赔偿,一直因为派出所缺少经费而不能执行。一位身躯如弓的老人,从此踏上漫漫的上访路,一床黑乎乎的被卷外裹塑料布走南过北,让人心酸。当时年幼的索小叶咬牙,立志长大要做一名法官,虽然如愿了,但她的理想很快被破坏了……
那是一个让她感到无比屈辱的过程。看完卷宗,经历几年的职业训练早已能平静如水的她怒气冲天地把材料摔在案头:严惩!脑海里飞快地以各条款法律量刑。这时电话响了,是市委副秘书长打来的。对方暗示她这个案子不能判有罪,而且说这不是他本人的意思,是谁谁的意思。她的大脑乱起来,第一次面临艰难的选择:一边是法律的公正,一边将影响到她未来的发展,甚至是这个案子后她的直接命运。
最终让她崩溃的是她无法回避的制度。虽然想顶住,但由于院长的压力,三人的合议庭两位陪审员以二对一的比例,压倒她的意见。作为审判长,她不得不第一次流着泪去写判决书,几次把笔摔了,又不得不捡回来,这是她的职责,不仅要写,还要找理由,把这个她本来反对的结果写得有理有据。作为一名法官,自己竟然受到法律的伤害……最终选择离开,在得知小镇的情况后,她毫不犹豫地来了。在这个小天地里,她才找到了当法官的感觉。
怎么可能走?她能到哪里去?
望着刘大爷,索小叶哽咽着说:都回吧,让大伙……都回吧……
老人像做错了事似的,结舌说,看……不上,再,另寻……
她强忍着泪说:回吧,让大家回吧……我不走……
说出最后一句最关键的话,她摇摇手回到办公室,顺手关了门。腿发软,背倚门,泪水肆无忌惮地奔泻而下,已听不清小院里的人是如何离去的……
这是索小叶当法官后第二次流泪。
果真一诺千金,她在小镇上生活了近二十年,一直没有出嫁,49岁因病而逝。临终时她说:真的舍不了小镇,就让小镇作为我最后的家吧!
此前,小镇从来没有立碑的习惯,但是大家在进镇的路口为她立了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石碑正面,因大家争执不休,不得不写成“闺女姐姐妈妈”三个并列竖排称谓,下面才是“法官索小叶”,但是老人们还是玩了个心眼儿,前两个字写得稍大,由于每年清明都有人用金粉为字一层层上色,进镇的人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闺女。
(选自《北方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让索小叶安心在小镇工作,刘大爷费尽心思地找来许多小伙子让索小叶相亲,索小叶被深深地感动,因而答应大家不离开小镇。
B、童年的烙印使索小叶把法官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成为法官后的一次屈辱的断案又使索小叶来到经济落后、地处穷乡僻壤的小镇工作。
C、索小叶调走的机会很多,她不想走的原因是以前自己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判案时得罪了上级领导,她怕这件丑事被乡亲们知道。
D、小说通过典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如“立碑”的情节就体现了索小叶在村民特别是老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突出索小叶为人民服务的形象特点。
E、作者善于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以形写神,如“脸‘腾’一下红了……双眼噙上泪花子”就写出了索小叶当时的羞涩和感动。
(2)小说中的索小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3)主人公索小叶是可敬的,但她的一生也让人觉得可怜,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索小叶“可敬”和“可怜”的原因。(5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6~9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B.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C.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完成10~11题题。
再过金陵①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金陵和石头城都指南京,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六朝古都。吴、西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都定都南京,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B、《再过金陵》是包佶重过六朝古都金陵时写下的吊古之作。为什么“再过金陵”时才有这种“江山不管兴亡事”的惆怅?人们通常是在世道几经扭转之后,才逐渐对历史感兴趣起来,大概那时国家的局势已不容再乐观了。
C、台城曾经是六朝统治者追欢逐乐的场所,后来成为了诗人凭吊,寄寓伤今之情的触发点。这一类的触发点还有隋宫、乌衣巷、大运河等。
D、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怀古诗一般都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诗人对某历史人或物的看法,这两首诗也不例外。
E、包诗《再过金陵》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的情感;刘诗《石头城》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1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苏轼《赤壁赋》中的“,”,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2)《诗经•氓》中描述“女子没有过错,男子却行为前后不一致”的两句是“,
。”
(3)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 。”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 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 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叔述, 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我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 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 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 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 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決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 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对举报人的奖励和保护措施,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举证难度。
B. 为了经受南极内陆气候的考验,泰山站的工作人员在彩涂板上涂上一层氟碳层,被称为南极建筑中最好的“防晒霜”。
C. 7月27日晚20时,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未来3小时,全市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小时雨量30毫米以上的短时降水量。
D. 法新社援引李克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的话称,李克强的表态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在大范围削减开支上做出表率。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手机的发明者无疑是伟大的,他改变了人们通讯的最基本的方式, , , 。 , ,,骚扰信息、流量黑洞、恶意软件、隐私威胁甚至病毒,都会让你苦恼至极。
①很多人甚至把智能手机比作一个迷你型电脑
②当智能手机带给你无限乐趣与便捷的同时
③在移动的状态下依然可以让人们实现通讯自由
④在此基础上的智能手机又让这个世界多了些变幻莫测的色彩
⑤它的隐患黑洞会被无限放大
⑥然而造物者总是逃不出辩证法的“魔咒”
A.③⑥⑤②④①
B.②④⑥③①⑤
C.②⑤①④③⑥
D.③④①⑥②⑤
16、在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影视剧中的“飞鸽传书”往往是这样的:主人从怀里掏出一只白鸽,朝它嘟囔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岳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