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664 2016-11-28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64]
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一期中模块检测语文试题(2016、11)
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42分)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蛟龙jiāo 弥望mí梵文fán 给以gěi
B、霎时shà中规中矩zhōng 混沌hùn 夹袄jiā
C、记载zǎi 缁衣zī 曲解qū凫水fú
D、累及lěi 信札zhá爱憎分明zēng 窈窕yáotiáo
2、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是()
A、锲而不舍弩马贻笑大方皓首穷经
B、寂寞涅槃惴惴不安浅尝辄止
C、暇观酒樽袅娜藕断丝联
D、殒命独占螯头妄自菲薄急待解决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文化大革命”时代被看作轰轰烈烈的大事,许多如今已无闻了。
②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 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③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现世界公民所 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
④学校规定,各班上报今年艺术节节目的时间12月20日。
A.湮没 以致 必须 截止
B.淹没 以至 必须 截至
C.湮没 以至 必需 截至
D.淹没 以致 必需 截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报刊上关于湖北省某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竟将附近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骗取扶贫资金的报道,令人叹为观止。
B.离开初中来到高中已经两个多月了,大家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张江他们聚在起商量着一起回母校去看看。
C.中国京沪高速铁路6月30日正式通车,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海外许多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日本《产经新闻》却不赞一词,反而说是“盗版新干线”,真是大言不惭。
D. 琉璃作品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其制作过程需经过数十道手工操作,稍有疏忽即可造成失败或瑕疵。而这位大师琉璃烧制的技艺相当纯熟,已经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首届“广州国际马拉松赛”的比赛线路,选择以珠江新城为起点,海心沙为终点的原因之一,是希望展现城市建设的成果。
B. 深圳民营医院有70家之多,数量超过公立医院,已成为国内民营医疗开放程度最高、服务份额最大的城市。
C. 我国今后将加强食品的销售、流通、生产等环节的监管,确保民众能够吃到放心肉、放心菜、放心果。
D.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的“松菊”,不但有象征意义,而且又有庭院实景的描写。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指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木直中绳(中间)②金就砺则利(靠近)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④而绝江河(横渡)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理)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疑惑)
⑦越国以鄙远(远方)⑧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A、①③⑥⑦ B、②③④⑧ C、①④⑥⑦ D、②④⑦⑧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一项是( )
A、其可怪也欤 吾其还也
B、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朝济而夕设版焉
D、作《师说》以贻之 焉用亡郑以陪邻
8、下列句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厌之有
A. 句读之不知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浏览完整试题
C. 以其无礼于晋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闲话红烧肉
如果要找一些食物来代表中餐的话,红烧肉大概可以排到很靠前的位置。为什么红烧肉有那么大号召力呢?从食品技术的角度,“红烧肉有两个基本元素:“红烧和“肉。这里,我们先说“肉。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中,绝大多数时候人类都是在为了食物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尤其是在每个人都吃“纯天然、有机、野生食物的那个久远古代,人们吃的大多数食物应该是野菜草根之类。吃肉就更加困难,现代人拿着猎枪也未必总有收获,只有树枝石头的他们在打猎的时候还得考虑不要被猎掉。即便是能够打到一些动物,天天唱“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的猎物们身上的脂肪也很有限。
对他们来说,能够迅速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无疑都是最优质的食物。优质而难得,就越发渴望拥有。对高脂、高糖食物的追求,在互相不通有无的各族人群中都流传了下来。从世界各地对婴幼儿食品偏好的调查来看,这种偏好或许已经写进基因而成为“先天的了。
从现代食品科学的角度,脂肪对于食物的风味至关重要。一方面,许多风味物质存在脂肪中。另一方面,许多香味物质本来就是油脂分解转化的产物。而油脂产生的细腻丰富的口感也不是纯蛋白、纯淀粉,更不是纤维素所能比拟的。风味和口感,油脂尤其是肥肉中所含的饱和脂肪,都具有巨大的优势。
再说红烧。肉中总是有些蛋白质,而蛋白质与糖加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是各种肉类香气的来源。除了烧烤和油炸,红烧大概是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的“低温烹饪了。分子美食学的创始人蒂斯探讨过这个问题,发现主要是脂肪中的磷脂容易发生氧化,产物在纷繁复杂的美拉德反应产物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一个实验是用半胱氨酸和核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在其中分别加脂肪酸或者磷脂,把得到的“肉味香精用色谱进行分析,着重比较产生肉味的杂环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产物的谱峰。结果证实,磷脂在美拉德反应产生“肉香中具有重要作用。于是,在完全不懂化学不懂生物的时代,老祖宗们琢磨出的红烧肥肉又一次被后世的科学证实了合理。
不过,人类折腾了这么久,到底是进入了“营养过剩比“营养不足更受关注的时代。“不天然、不野生的饲养动物,可以轻易地提供极大丰富的脂肪。老祖宗说“物极必反又得到了例证:比他们更老的祖宗们为之流血乃至牺牲的脂肪,最终变成了健康的敌人。不管你做得再“肥而不腻,只要它还能好吃脂肪就少不了。
同样质量的食物,脂肪的热量最高,是糖和蛋白质的两倍多,所以许多人担心吃了长胖。实际上,如果能做到吃了肥肉就少吃同等热量的其他食物,那么长胖的问题还真不大。肥肉中的脂肪大量是饱和脂肪,会促进“坏胆固醇的增加,从而影响心血管健康,这才是肥肉真正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红烧肉就不能吃了。毕竟,食物的一大功能是享受,在美味和健康之间,并不需要完全偏向健康。红烧肉虽然不是健康食品,但偶一为之,尤其是吃了之后再减少其他饱和脂肪以及高热量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即便是有,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9、下列关于食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久远的古代,人们获得食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脂肪的补给就更是难上加难。
B.相比野菜草根一类的食物,肉类含有更多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因而也更难得。
C.婴儿似乎大多数更喜欢高脂高糖食物,这说明对食物的偏好或许是一种“先天”的习惯。
D.肉食不仅在能量方面比素食占有优势,口感也比素食更为细腻丰富。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肉类中的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与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烹饪过程中便会散发出香气。
B.烧烤、油炸、红烧等烹饪方法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这也就是这样烹制的肉类更香的原因。
C.通过半胱氨酸和核糖反应的实验,分子美食学创始人蒂斯证明美拉德反应的产物主要是磷脂的氧化物。
D.古人虽然不懂得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但靠经验积累的烹饪技法往往是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饲养动物使今天获得肉类食物变得十分容易,于是人们对营养过剩的担心渐渐超过了对营养不足的关注。
B.“肥而不腻”只是通过烹饪手段改变食物的口感,并不能解决食物脂肪含量过高的问题。
C.肥肉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危害,这要比热量过高使人发胖的危害更大。
D.虽然红烧肉热量很高,但只要控制好数量并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人,就不会影响健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
二班
蒲松龄
殷元札,云南人,善针灸之术。遇寇乱,窜入深山。日既暮,村舍尚远,惧遭虎狼。遇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既至,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两人拱敬日:“是良医殷先生也,仰山斗久矣!”殷转诘之,二人自言班姓,一为班爪,一为班牙。便谓:“先生,子亦避难,石室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殷喜从之,俄至一处,室傍岩谷。爇柴代烛,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计无所之,亦即听之。又闻榻上呻吟,细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问:“何恙?”牙曰:“以此故,敬求先生。”乃束火照榻,请客逼视。见鼻下口角有两赘瘤,皆大如碗。且云:“痛不可触,妨碍饮食。”殷曰:“易耳。”出艾团之,为灸数十壮①,曰:“隔夜愈矣。”二班喜,烧鹿饷客:并无酒饭,惟肉一品。爪曰:“仓猝不知客至,望勿以輶亵②为怪。”殷饱餐而眠,枕以石块。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天未明,便呼妪,问所患。妪初醒,自扪,则瘤破为创。殷促二班起,以火就照,敷以药屑,曰:“愈矣。”拱手遂别。班又以烧鹿一肘赠之。
后三年无耗。殷适以故入山,遇二狼当道,阻不得行。日既西,狼又群至,前后受敌。狼扑之,仆;数狼争啮,衣尽碎。自分必死。忽两虎骤至,诸狼四散。虎怒,大吼。狼惧尽伏。虎悉扑杀之,竟去。殷狼狈而行,惧无投止。遇一媪来,睹其状,曰,“殷先生吃苦矣!”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曰:“余即石室中灸瘤之病妪也。”殷始恍然,便求寄宿。媪引去,入一院落.灯火巳张,曰:“老身伺先生久矣。”遂出袍裤.易婪敝败。罗浆具酒,酬劝谆切。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中帼。殷问:“前日两男子,系老姥何人?胡以不见?”媪曰:“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逃途矣。”殷感其义,纵饮,不觉沉醉,酣眠座间。既醒。已曙,四顾竟无庐.孤坐岩上。闻岩下喘息如牛,近视,则老虎方睡未醒。嚎间有二瘢痕,皆大如拳。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始悟两虎即二班也。
展开余下试题
[注释]①壮:医用艾灸一炷称为一壮。②輶(y6u)亵:犹言简慢。谓招待不周。
12、下列句予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 趁:追赶 B.后三年无耗耗:消息
C.自分必死 分:料想 D.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见识:见解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计无所之,亦即听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细审,则一老妪僵卧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殷饱餐而眠 吾尝终日而思考矣
D.以此故,敬求先生 农人告余以春及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二班虽为老虎,但是他们非常懂得孝顺母亲:为了给母亲治病,特意到深山中去等候殷元礼。
B.因为二班是老虎所变,非常凶猛,不像良善之人,所以当殷元礼来到班家,见到二班的形貌后感到非常害怕,想快点离开班家。
C.殷元礼三年后再入深山遭狼围困时,偶然碰到二班,而被二班解救,表现了他们知恩图报的性格。
D.因为殷元礼曾救治过二班的母亲,所以老人非常殷勤地招待了他,并且故意喝多了酒现出原形,好让殷元礼知道自己是一只老虎。
第Ⅱ卷笔答题(108分)
1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8分)
(1)《劝学》中谈君子广泛学习与每天反思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2)吾师道也,?
(3)位卑则足羞,。
(4)景翳翳以将入,。
(5),知来者之可追。、
(6),鸟倦飞而知还。
(7),临清流而赋诗。
17、阅读下面有关砚台保养的文字,概括出砚台保养的四点禁忌,不超过30字。(4分)
砚如果放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玩赏砚台时桌上最好铺上毛毡,砚不要接触金属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养砚时,有人将蜡涂遍砚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这两种做法其实并不妥当。蜡可以涂于砚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砚上忌抹植物油的原因是: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面有油多招尘土,易使砚污秽不堪,散发出怪味或产生霉变。
18、仿照划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4分)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刚毅坚强; , ;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倾听蛙鼓
杨军
①蛙鼓,顾名思义。夏秋之交,蛙鼓在经过了一年的蛰伏和历练后,终于在一片潮湿的、漫溢着湿润的氛围中开始欢鸣。一声声,如浪如波,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声势浩大中又透出一份精慎细腻,且不烦耳,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②故乡在滇西,那里气候温和,水量充沛,是蛙鼓栖身的理想之地。在美丽的故乡,我是枕着蛙鼓声长大的。那曼妙动听的蛙鼓,在我听来,如一首清雅高亢的诗,又如一曲遒劲有力的生命进行曲。
③蛙鼓唱起来的时候是激越壮观的。日落西山,当最后一抹红云隐退时,蛙鼓终于沿着清风流动的方向,沿着水草间的缝隙,在草芽拔节、花苞绽放的瞬间来了。开始是一两声,接着是蛙声一片。在乡间的一角,借着空气和微风这无声的翅膀,蛙鼓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脆脆地传过来,只闻蛙声,不见蛙影,让人可以随意想象蛙的模样。
④在乡村的黄昏,张开耳膜,最先听到的一定是这像镰刀放倒麦子一样的放倒夜色的蛙鸣。蛙鼓来时,一如淅淅沥沥的雨声,循序渐进,坚韧激越,恍然间,已是气势磅礴却又整齐有序的一片。屏息静听,又宛如一曲来自城市的金属管弦合奏,如此清丽,如此跌宕起伏,如此雄浑壮观;这时,暮风也微微的、柔柔的,夹杂着泥香吹来了,伴着蛙鼓声拂过人的发梢眉间、眼角耳际……
⑤我常常被那些熟悉亲切的来自蛙鼓的乡音所感动。在灰蒙蒙的城市高楼中,许多陌生面孔的话语和负重的心绪常常将我折磨得不堪憔悴。唯有那欢悦的、了无愁绪的蛙鼓声,飘荡着,拥挤着,声声入耳,从遥远且熟悉的乡间向我的梦境中传来。那一声一声刻进心灵深处的亲切乡音,用它高亢的鼓点快慢有致地抚慰着我的内心世界,愈合我的忧伤,熨帖我的困乏,让我跟随着这生命律动的声音,在灵魂深处与一生走不出的故乡临近。
⑥蛙鼓这东西是有灵性的。它此起彼伏,前呼后应,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在短短的瞬间便唤醒天空,唤醒大地,唤醒庄稼,唤醒花草……在蛙鼓的合唱声中醒来,耳畔飘拂着大自然幻化出来的美妙灵息。这丝丝缕缕的天籁之音,宛如行云流水,又仿佛我故乡土地上父老乡亲脱手而出的种子,撒到哪里,长到哪里。无时无刻不在我的灵魂深处流淌着生命的韵律。那种源于生命,发自内心的美妙音乐,一如天籁,一丝一丝叩击着耳膜,撞击着生命的动感。
⑦在温暖的乡间,蛙鼓唱的时间长了,累了,随着一声清亮而感染力极强的蛙鸣,更多的蛙鼓便会四声三声,以至两声一声,慢慢的越来越稀薄,瞬间便了无声息,那流动的韵脚也随之化为弥散的音符,在大地和天空之间洇染溶化开去。这时只有人的内心还在强烈地跳跃,在脉搏震颤的节律中感悟那从自然时空中迸涌而出的、富有生命穿透力的鼓点。
⑧蛙鼓这东西又是极富诗意极富含蓄的。不是么?看到一片落叶,听到一声蝉鸣,你或许会想到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一段难忘难了的情。而倾听蛙鼓,你会感到这之中不仅有诗、有情,还有画;有寓意深邃的哲理,也有耐人寻味的意韵。这是对生命的本质感悟。它夹杂着泥巴味、青草味、乡土味的歌唱,是乡村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的确,没有蛙鼓的乡村,又怎么称得上是完美的乡村呢?
⑨蛙鼓最让人受用的不是它的鼓噪,而是它鼓噪中渗透了哲理意味和活力的那种不屈不挠展示其生命力和生命态度的精神。蛙鼓给人的永远是一种坚定的无畏的生命韧性,一种激昂的奋发向上的斗志和豪情。蛙鼓所昭示的,永远是一种伟大的生命力的存在。
⑩我曾经痴痴地聆听过蛙鼓,对那种执着的生命表白方式产生了一份浓厚的情结,以至不愿走出那浓郁的氛围。但我终究走出了。我想我是明白蛙鼓的意味的。对我来说,蛙鼓蕴含着简洁、生动的生命过程。在内心需要清洗的时候,在平淡、诗意的生活中偶尔睁开眼睛,张开耳朵,倾听一下蛙鼓,那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佛山文艺》2013年第7期,有改动)
19、从全文看,蛙鼓有那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0、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1、简要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22、本文写蛙鼓,却多次提到“生命”一词,你认为作者借写蛙鼓表现了那些“生命之思”?(6分)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花总会开
只要心中存有美好的向往,
无论经历怎样的严寒困苦,
是花,花总会开,
展开余下试题
开在每一处尘埃,
开在心的每一个角落……
读了这首小诗,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花总会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写人记事散文。
要求:(1)自选角度,自主立意。(2)有真情实感,有细节描写。
(3)文体特征鲜明。
高一期中模块检测答案
1、C 2、B 3、C 4、D 5、A 6、B 7、D 8、A
9、B 强加因果。肉类食物难以得到是那个时代的特点,和其含有的营养成分没有因果关系。
10、C偷换概念,第五段说“结果证实,磷脂在美拉德反应产生‘肉香’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不是说“美拉德反应的产物主要是磷脂的氧化物”。
11、D过于绝对,据原文“肥肉……影响心血管健康”“红烧肉虽然不是健康食品……对健康的影响即便是有,也还是可以接受的”可知,该项说法过于绝对。
12、D 13、C 14、C
17、(1)忌阳光直射(2)忌触碰硬物或叠放(3)忌砚堂磨墨处涂蜡(4)忌涂抹植物油(每点1分,共4分。总字数超出30字或每条“禁忌”文字较多可适当扣分;第二点如答“忌接触金属和玻璃等器物或叠放”,可扣1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8、(4分)稻谷低垂着头,是在告诉我们处世要谦让虚心;雄鹰翱翔天空,是在告诉我们眼界要阔大高远。(4分,每句2分。应有“大自然”的对象,特点要恰当,句式基本一致)
19.①铺天盖地,声势浩大,激越壮观;②富有灵性;③极富诗意,含蓄;④渗透了哲理意味和活力(展示了生命力和生命态度)(每点1分)
20.①表明了欢悦的、了无愁绪和高亢的蛙鼓对身处异乡憔悴不堪的我的抚慰,强调了蛙鼓对人的灵魂的作用。(2分)
②承上启下,由上文对蛙鼓声音的具体描写过渡到蛙鼓对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影响,由实到虚,升华主题。(2分)
21.①运用排比(比拟),连用几个“唤醒”,句式整齐,富有气势,充分表现了蛙鼓的灵性和生气。②运用比喻,将蛙鼓比作“行云流水”“种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蛙鼓的美妙和强大的生命力。(每点2分,手法和作用各1分)
22.①要像蛙鼓一样有源于生命,发自内心的表现,这样才能撞击着生命的动感。
②要像蛙鼓一样具有不屈不挠展示其生命力和生命态度的精神、坚定的无畏的生命韧性和一种激昂的奋发向上的斗志和豪情。
③要像蛙鼓一样在简洁、生动的生命过程中,进行执着地生命表白。
④蛙鼓一样的乡音刻进灵魂深处,成为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清洗人的内心。(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205.27.106)
上一篇: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篇: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温江中学等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山东省淄博”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6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