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学考模拟卷

阅读:1506  2016-11-30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学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06]
2016年浙江省学考语文模拟试卷(五)命题学校:金华二中
2016年浙江省学考语文模拟试卷(五)
命题学校:金华二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使劲(jìn)  袅娜(nuó)  不着(zhuó)边际
B.怪癖(pì) 掣肘(zhǒu)  气喘吁吁(xū)
C.歆(xīn)享  炫(xuán)耀  沁(qìn)人心脾
D.瞥(piē)见 店铺(pù)  门当(dàng)户对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再接再励 按部就班 B.金壁辉煌 走投无路
C.和盘托出 拾人牙慧 D.哀声叹气 平心而论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必将影响中日两国的关系,不利于亚太地区的繁荣稳定。
B.自从小明家里养了一缸海鱼,很多同学都想去小明家参观,去小明家的同学正可谓不绝如缕。
C.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用别人的东西我们要及时归还,千万不能久假不归。
D.2016年浙江会出现很多恶劣天气,这种五风十雨的天气会给百姓生活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不少职场者把房价压力、职场纷扰等抛在脑后,他们就会发现儿时的梦想已如镜花水月,从而生 发出“梦想去哪儿了”。
B.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C.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写作要求我们注意用心观察,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个学校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继续深入开展课改和教改研究,成立教学质量综合监测机制。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______,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A.蓝夹袄,月白背心,乌裙 B.月白背心,蓝夹袄,乌裙
C.乌裙,月白背心,蓝夹袄 D.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B.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林黛玉进贾府》
C.于是又把钟漏拨转,又把那驼背绑在台上,以便把行刑执行到底。《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D.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7.下列对联,用于祝贺考上大学的一项是( )
A.效悬梁刺股折桂
学运甓闻鸡登峰
B.遵道以行,学者必以规矩
诲人不倦,焕乎其有文章
C.英才焕发,高捷秋试,悦耳声清,刮目看雏凤
博学精研,久孚文苑,勉经力笃,成名属老泉
D.为学譬登山,稍歇中途,待摄衣凌绝顶
设科如观海,尽瞻前路,期破浪展雄心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从而师之 B.白露横江
C.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养生丧死无憾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却能看得更远。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像天上垂挂的云。
C.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时借其所爱,寄寓自己的情怀,不拘形迹自由放纵地生活。
D.日与其徒上高山——我每天和我的徒弟登上高山。
10.下列对《声声慢》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开篇十四个叠字,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从“寻寻觅觅”到“冷冷清清”再到“凄凄惨惨戚戚”,逐层深入,文情并茂。
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那“旧时相识”带给了词人很多旧时的信息,词人借此表达自己浓重的思乡之情。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句将一个人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表明漫漫长夜难熬,词人希望天尽快亮起来。
D. 结尾句“愁”字之外含有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说得清楚,这种戛然而止的写法最妙,给读者留下了阔 大的想像空间,让人回味不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兰亭集序》)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 趣:兴趣
B.暂得于己 暂:暂时
C.终期于尽 期:注定
D.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1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B.不知老之将至
C.及其所之既倦
D.亦犹今之视昔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处于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斗争中,作者不由地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等感慨。
B.选文以记叙和议论为主,作者通过对“死生”的理性思考,激发我们去关注生命的价值,探求生存的意义,去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C.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
D.选文在情感表达上多直抒胸臆,句法上骈散兼行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读起来情韵绵邈,极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14.下列对《祝福》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A.雪花本无声,作者却说它“似乎瑟瑟有声”,这样写更好地反衬周围环境的沉寂,烘托“我”的内心活动。
B.文章结尾说“渐渐的舒畅起来”,说明“我”为祥林嫂终于解脱了人世的苦难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C.“无聊生者”文中具体指祥林嫂。“厌见者”中具体指以鲁四老爷之为代表的卫道士。
D.“总算”是指祥林嫂终于死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16 题。
汉宋之间的争论是清代重要的学术思潮。清中期汉宋之间相互排斥,清末汉宋之间由斗争转为调和。道光年间,王朝危机与汉学本身的积弊相交织,使学者认识到尊汉黜宋,无论于国计民生还是个人道德都会造成不良后果。即使专注训诂考据的段玉裁在晚年也发出感慨:“喜言训诂考核,寻其枝叶,略其本根,老大无成,追悔已晚。”考据义理不可偏废已成为一般学者的共识,他们明确地提出调和汉宋的主张。
汉宋调和是晚清学者提倡的重要学术思潮,凡论述晚清学术之著述对此都很重视。刘师培在其《近儒学案》中也为调和汉宋者专列一案。在晚清提倡汉宋调和最著名者,皆属于道光时期,如江苏之李兆洛、丁晏,浙江之黄式三、徐时栋,广东之林伯桐、陈澧等,其中尤以黄式三、陈澧为著。黄式三于经学精三《礼》,治学有宗主而无门户,《清儒学案•儆居学案》称其:“博综群经,尤长三《礼》,谨守郑学而兼尊朱子”。陈澧本人没有一部阐述义理的专门著作,他对汉学、宋学的调和更多地体现在学风的倡导上。他编辑了《汉儒通义》和《朱子语类日钞》,使世人明白汉儒也讲义理。陈澧的汉宋调和论,在晚清影响很大,直到民国年间,学者还认为道光年间“为汉宋兼容之学者,其端起于李申耆,而终于陈兰甫”。
道光年间学术思想上的这种变化,对近代之汉学家接受西学不无益处,其时接受西学的汉学家几乎均不存门户之见。近代调和中西文化影响最大的论调莫过于“中体西用”,而最早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冯桂芬,民国学者支伟成的《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称其“说经宗汉儒,亦不废宋”。又如湖南学者王先谦,虽然反对康、梁的变法理论和激进改革,却不反对引进西方先进事物以图自强,这与其一贯的崇尚考据,但亦讲宋儒义理的治学态度有很大关系。再如张之洞立足汉学亦讲宋学,这种思想与其一再强调“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二者不可偏废正相一致。因此,从转变学术思想这一角度来看,道光年间兴起的汉宋调和思潮确实有利于淡化学者心中的门户观念,打破因中西学术相异而产生的思想障碍。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历史档案》,有改动)
15.没有为汉宋调和的学术思潮作过贡献的学者是( )
A.黄式三 B.张之洞
C.段玉裁 D.冯桂芬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宋之间的争论是清代重要的学术思潮。清代中期开始汉宋之间由相互排斥转为调和。
B.道光年间,王朝危机与汉学本身的积弊相交织,使学者认识到尊汉黜宋,无论于国计民生还是个人道德都会造成不良后果。
C.道光年间兴起的汉宋调和思潮从根本上淡化了学者心中的门户观念,打破因中西学术相异而产生的思想障碍。
D.汉学的考据和宋学的义理相结合,成了学者的共识,他们明确提出调和汉宋的主张,促使道光年间旧学术有了新发展。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
17.根据语境,填写名句。(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霜叶由青变红是季节变化的正常现象,但在《长亭送别》中“_________”一句却借用一个“染”字将这一变化的过程赋予动感。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
(3)愁是抽象的,但李煜的《虞美人》中,李煜却将“愁”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这一句是“ _______”。
(4)教育对于国家建设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寡人之于国也中》“_______”一句就是孟子就建议梁惠王实施教育。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8题5分,第19题4分,共9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19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8.简析文中加点字“洗”和“笼”的妙处以及“微风”一词在结构上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简要赏析文中最后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弘一法师在死前对弟子说:“当我呼吸停止时,要待热度散尽,再送去火化,身上就穿这破旧的短衣,因为我福气不够。身体停龛时,要用四只小碗填龛四脚,再盛满水,以免蚂蚁爬上来,这样也可在焚化时免得损伤蚂蚁。”
对这番话语,你有什么体验或看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600字。




























2016年浙江省学考语文模拟试卷(五)参考答案
1.A(其余各项应改为,B怪癖(pǐ);C炫(xuàn)耀;D门当(dāng)户对)
2.C(A项,再接再厉;B项,金碧辉煌;D唉声叹气。)
3.C(A项,“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B项,“不绝如缕”形容声音、气息微弱时断时续,常用来形容局面危急,此处应用“络绎不绝”。C项,“久假不归”是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D项,“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4.B (A.成分残缺,缺宾语,“……的感慨;C.“切忌不要”不合逻辑;D搭配不当,可改为:“建立……机制”或“成立……的机构”)
5.D(根据穿着的顺序,见必修二第102页。)
6.D (D为比喻,ABC三项为借代。)
7.C(“秋试”,即秋闱,指“高考”;“高捷”指“考上”。 A.勤学联 B.学校联D.贺中学毕业联)
8.D (ABC三项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9.C (A项“见者远”应译成“远处的人能看见”;B项,“垂”通“陲”,译成“天边”;D项,“徒”应译成“随从”。)
10.C (“独自怎生得黑”是作者希望早点熬到天黑。)
11.A (“趣”同“取”。)
12.C (此句中“于”为往,引申为达到、得到,其余几个为“取独”。)
13.B (“以记叙和议论为主”说法不对,应是“以抒情和议论为主”。)
14.B (这句是反语,体现“我”内心的沉痛和愤激。)
15.C(见第一段末尾,段玉裁是“追悔已晚”。)
16.B(A.见第一段“清中期汉宋之间相互排斥,清末汉宋之间由斗争转为调和。” C.见文章最后,原文是“有利于”,选项变成了“从根本上”。D.见第一段,原文“一般学者”,变特称为全称。)
17.(1)晓来谁染霜林醉 (2)一尊还酹江月 (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谨庠序之教
18.“洗”和“笼”采用静态动写的方法,将画面写活了,(1分)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朦胧淡雅之美。(1分)在“微风”之前,文段写得都是月下荷塘的静态美,“微风”过后开始写月下荷塘的动态美。(1分) 因“微风”过处送来的缕缕清香,才让人感受到了至轻至淡、若有若无的荷香。(1分)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才让人更好地感受叶子的风致。(1分)
19.运用通感,将塘中的月色比作名曲,(1分)“月色”本应从视觉的角度来写,但此处作者却用名曲从听觉角度来形容,(1分)准确地传达出了塘中月色和名曲一样或明或暗,或浓或淡,具有不同层次 的朦胧之美。(2分)
四、作文(40分)

附文言文译文: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恬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不能明白于心。本来就知道,那种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他们做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由缘,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聚会的诗文。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学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6年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0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