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735  2016-12-21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35]
2017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
2017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6分)
心有所信,才能行远
向贤彪
①“80年前的红军长征,在时间上虽然离我们那么远,但在空间上却与我们那么近,以至能时时呼吸到英雄的气息,感受到历史跳动的脉搏,甚至在我们的血液中,也融进了红色的基因。”
  ②一位当代军人对红军长征的感悟,引人深思。的确,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大多数都没有亲历过80年前的那场远征,但她却如生命的脐带,将人们紧紧连接在一起。当我们乐享生活时,常会想起是先辈的鲜血才换来了今日的幸福;遇到困难时,常会用“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来激励斗志。有人说,“在动荡不安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走好每一个人的长征路,更需要从红军长征中不断汲取精神动力。
  ③这种精神动力,源自“跟党走”的坚定信仰。有人曾问邓小平:“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他坚定地说:“跟着走!”在长征最艰难之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将士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跟着理想信仰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这种忠诚信仰的力量,何尝不是发自内心的看齐追随。“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今天,时代变了、观念变了,但对党忠诚的信仰不能变。惟其如此,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路上续写荣光。
  ④这种精神动力,体现于“坐第一船”的勇气担当。大渡河边,萧华问红一营官兵:“谁愿意坐第一船去?”话音刚落,全营官兵争先恐后,共产党员更是冲锋在前,从而夺取了强渡大渡河的胜利。对红军而言,无所畏惧、冲锋在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牺牲自我、顾全大局是共产党员的本分。凭着敢于“坐第一船”的精神,红军逐渐威名远扬、无敌于天下。今天,精准扶贫脱贫“攻城拔寨”,全面深化改革“爬坡过坎”,更需“坐第一船”的勇毅。像红军那样不畏强敌、不惧艰险,勇挑重担、勇于牺牲,改革之船方能渡过激流险滩,抵达胜利的彼岸。
  ⑤这种精神动力,离不开“战苦军犹乐”的战斗豪情。长征艰苦卓绝,但大家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行军途中,在背包上贴着字条学文化;半路休息,打起竹板唱山歌鼓舞士气;露宿营地,贴告示、刷标语宣传革命……红军“记忆着过去的黑暗,但更面朝着太阳”,一次次在绝境中杀出希望之路、胜利之路。尽管早已告别了长征那般的艰苦条件、恶劣环境,但在新的长征中,各种挑战与考验仍然不容低估。方此之时,我们尤需保有坚定信心和豪迈气概,不断成就“全新的自我”。
  ⑥作为“一次无与伦比的远征”,长征所铸就的精神滋养了一个伟大的党、一支伟大的军队,成就了一段人间传奇。赓续传扬好长征精神,让其化作永不褪色的记忆、永不变异的基因,我们必能在新长征路上激荡起磅礴的力量。
   (《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9日 04 版)
1.文中作者主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2分)
2.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分析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1.(2分)心有所信,才能行远(走好每一个人的长征路,更需要从红军长征中不断汲取精神动力)
2.(2分)举例论证。列举“强渡大渡河”的事例证明了长征精神中 “坐第一船”的勇气担当这种精神动力的重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浏览完整试题【解析】第④段的论点是“这种精神动力,体现于“坐第一船”的勇气担当”,后面通过红军在长征中“强渡大渡河”的
无所畏惧、冲锋在前的事例来证明这个分论点,由此可知是“举例论证方法”,进一步证明了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动力的重要。
3.(2分)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了论点,长征所铸就的精神对我们党和民族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出号召,提出希望:赓续传扬好长征精神,让其化作永不褪色的记忆、永不变异的基因,我们必能在新长征路上激荡起磅礴的力量。
【解析】题干要求回答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文章的结尾段一般是结论,或是得出结论,或是进一步强调论点,有时也用来提出希望,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中结尾段进一步总结全文,强调了论点,并提出希望。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6分)
安禅不必须山水
鲁先圣
①中年以后,尘世间的是非曲直,基本就想明白了。尤其对自己,我努力到达自己心灵的最深处,看清自己,哪些是属于自己的,哪些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对于属于我的,我努力握在手掌;对于不属于自己的,我不作非分之想。这让我活的轻松愉快,也感到自己的人生明智而智慧。
②真正的贤者,专心于心灵的宁静,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徘徊,在幽静的林中漫步,在苍然的树下暝想,如莲叶上的露珠,享受着来自内心的喜悦。
③人生中真正的要务就是生活本身,很多人的悲哀是,每天在生活中却向身外找生活,把希望寄托在外物上,而对自己内心的世界熟视无睹。其实,真正的生活,就是你当下的生活本身,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都隐藏在当下的生活中。如得心中无事,佛祖犹是冤家。
④柏拉图曾经训斥一个玩牌的孩子,而那个孩子却说:“你为这点小事就责备我。”柏拉图则反驳说:“习惯可不是小事”。 生活正是如此,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早就发现了人性的真谛:无数的人,甚至一些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的人,正是从开始并不起眼的一些小事倒掉的。而中国古代的谚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说的是这个命题。
⑤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不论处于什么境遇,不生悲喜忧乐,随缘任运,便没有什么能伤害自己,便无处不是逍遥自在。
⑥古人造了“度日如年”这个词,意在形容深陷泥泞中的人悲苦的生活境遇。还造了“消磨光阴”这个词,意在形容胸无大志、无所事事的人。
⑦其实,无论处于哪一种境遇,都可以有另外的视觉看人生。顺境,是上苍的恩赐;逆境,是人生的历练。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用“欣赏时光”,可以用“领略岁月之美”的心态,看世界,看他人,看自己。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的世界哪里还有枯燥与乏味呢?
⑧柏拉图提醒老年人,要常常去观看青年人的舞蹈和游戏,以便再次享受到肢体已经久违的灵活和健美。
⑨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恐慌,我每天都兴致昂扬地徜徉在对逝去的青春的回味中。岁月可以把我带到中年、老年,但是,那逝去的美好花季,依然镌刻在我的生命里,使我的生命总是充满着灿烂年华的勃勃生机和欢声笑语。
⑩我常常要求自己,只要认为有未来的事情,就大胆去做,遇山开路,遇河搭桥,永不退缩。 在做的过程中,出现过失甚至重大的失误,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重要的是跌倒了迅速爬起来,继续昂首前行。我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我也知道自己的毛病,但是,我更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这就已经足够。很多人总是刻意回避遮掩自己毛病,那是因为他依然是毛病的奴隶。
○11有人悄悄地告诉苏格拉底说,一个人正在演讲中诋毁他,说他是一个小人。苏格拉底微笑着说,他诋毁的肯定不是我,因为他说的那些丑陋的品质我身上都没有。
○12这个对话太精彩了,我一直作为自己判断的一个尺度。很多时候,我听到有人非议我的一些行为或言论,我首先检查自己是否有或者没有人家非议的内容,有就改正,没有就一笑置之。
○13同样,当我听到一些过高的赞美,我也清醒地自问,我真的可以拥有那些声誉了吗? 因为,只有缺乏自知之明的人,才会被虚假的赞美而陶醉。
○14我们每个人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富有,只是我们往往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寄希望于他人。当我们真的完全没有得到他人的帮助,只有依靠自己独自担当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身上竟然隐藏着这样巨大的力量与智慧。
○15世无全才,每个人必有某种闪光的才华,当你对某一种事物兴趣盎然,你一定不要漫不经心地轻易放过,你要明察秋毫绝不迟疑地发掘抓住它,因为,或许那正是上苍独赐给你的才华。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3)
1.联系全文内容,试想文题中的“禅”具体指什么?(2分)
2.如果说“安禅不必须山水”,那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别的方法吗?试加以归纳概括。(2分)
3.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说出一种即可。(2分)
1.(2分)拥有自我,注重内心世界,活出有意义的生活,“感到自己的人生明智,享受来自内心的喜悦”。
【解析】本文开头①~⑤即提出中心论点,即照应了文题,而这几段实际也可说是作者在探讨什么是“禅”,第②段中说“享受着来自内心的喜悦。”;第③中由“人生中真正的要务就是生活本身,很多人的悲哀是,每天在生活中却向身外找生活,把希望寄托在外物上,而对自己内心的世界熟视无睹。”可知是要拥有自我,注重内心世界,活出有意义的生活。根据以上总结即可。
2.(2分)①要有良好的心态。②要能认识自我。③善于发现自我并努力去做。
【解析】通读全文可知,第⑦段所说“可以用‘欣赏时光’,可以用‘领略岁月之美’的心态,看世界,看他人,看自己。”可知要有良好的心态;第○12段“检查自己是否有或者没有人家非议的内容,有就改正,没有就一笑置之。”说明要能正确认识自我,第○13段“我也清醒地自问,我真的可以拥有那些声誉了吗?”即要有清醒意识;最后第○14○15段“只有依靠自己独自担当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身上竟然隐藏着这样巨大的力量与智慧。”“你要明察秋毫绝不迟疑地发掘抓住它”可见发现自我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实施。根据文章答出几点即可。
3.(2分)示例一:举例论证。举柏拉图训斥小孩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不可忽视生活中的细节小事,才会使人生有目的和意义,这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示例二:道理论证。引用古希腊哲学家的话和中国谚语,有力论证了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生活真谛。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题干中要求的是“第④段”就明确了答题范围,通读第④段可知,第④段讲述了一个柏拉图训斥小孩的故事,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不可忽视生活中的细节小事,才会使人生有目的和意义,这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援引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句子及中国的谚语,可知运用了道理论证,有力论证了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生活真谛。最后根据题干“说出一种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6分)
逆境是一条河
游宇明
①或许是因为这个民族遭受过大难而又重新崛起了吧,国人对逆境情有独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格言无时不在教育我们:逆境对于人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②逆境可不可以造就人?回答当然是肯定的。2016年逝世的陈忠实先生是中国顶尖级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白鹿原》几乎无人不晓。然而,他最初的写作道路并不平坦。1959年,陈忠实在西安十八中读初三,在一次自拟题目的作文课上,他写了两首很不错的小诗,年轻的车老师却误以为他是抄袭的,没给他评分,还在文后用红笔批了一句话:“以后要自己独立写作。”陈忠实前去质问老师凭什么说他是抄袭,老师说他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陈忠实火了,当着车老师的面一把从作业本上撕下那两首诗,又撕下老师的评语。最初的气愤过后,陈忠实反思了自己:也许老师并无恶意,不过是觉得这两首诗的水平超出了普通初中生能达到的程度,关键是要继续证明自己。后来,他又写出了小说《桃园风波》,取材于他们村里果园入社的一些事。这次,车老师给他打了5+,只是讲评时只字未提。是火焰一定会闪亮,一个雪天,车老师搂着他去语文教研室,告诉他学校要推荐他的作文《堤》去参加市里的中学生作文比赛,车老师修改了他的错别字,还将作文抄写寄给了《延河》杂志。陈忠实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③然而,逆境可以造就人,并不等于遭受过逆境的人都会抵达人生的梦想。我有个熟人,在大学时成绩平平,分配到一所中学任教后,目空一切,愤世嫉俗,跟领导、同事关系闹得很僵。他走过西北、闯过广东,在哪个单位都呆不长,现在50多岁了,还是一事无成,连老婆都跟他离了婚。
  ④仔细想来,逆境对人的意义其实是被误解了的。一些人那么看重逆境,无非是觉得逆境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在下次经受更大的挫折时不会倒下。其实,如果仅仅止于耐受力,逆境的价值很有限。我的熟人,在逆境中有耐受力的,但逆境似乎没有让他们拥有才华的“锋利”宝剑。
  ⑤人永远是一种追求快乐、幸福的动物,没有一个人不向往人生的顺境。逆境真正可贵的地方在于:遇到它,你只要不屈服,而是千方百计突围,寻找向往的生命状态,你的品德就会得到砥砺,你的才华就会被一次次激发,你的眼界就会变得远大,久而久之,你就会具备强大的与生活博弈的能力,从根本上避免类似的人生波折。
  ⑥逆境是一条河,渡过去的那些人才是英雄。
(选自《杂文选刊》2016年第9期)
1.通读全文,谈谈对第⑥段画线句“逆境是一条河,渡过去的那些人才是英雄”的理解。(2分)、
2.解释“突围”一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遇到它,你只要不屈服,而是千方百计突围,寻找向往的生命状态,你的品德就会得到砥砺……
3.第③段列举熟人一事无成的例子,有什么作用?(2分)
1.(2分)示例:逆境磨炼人的意志,逆境也可以造就人,但并不等于遭受过逆境的人都会抵达人生的梦想。只有那些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解析】第⑥段画线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要理解最后一句话,就必须把握好文中内容。文章②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观点进行论证,得出“逆境可以造就人,并不等于遭受过逆境的人都会抵达人生的梦想”的论点。④⑤段中指出如何正确看待逆境作用,逆境能磨炼你的意志,你只要不屈服,而是千方百计突围,寻找向往的生命状态,你的才华就会被一次次激发,你的眼界就会变得远大,据此分析这句话即可。
2.(2分)“突围”是指不要被逆境、困境所局限、所困扰,极力摆脱逆境的束缚,突破人生困局和心理桎梏以达到新的境界。
【解析】“突围”本意是突破包围的意思,在文中的第○5段找到该词所处的位置,要弄清突破的是逆境中所遇到的困难、要有一种不屈服,不言败的精神,砥砺自己的品德,向自己的梦想进发,然后组织出答案。
3.(2分)运用举例论证,用身边的事例详实有力地论证了逆境可以造就人但并不等于遭受过逆境的人都会抵达人生的梦想,与国人对“逆境可以造就人”的观念形成鲜明地对比,突出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评分标准:论证手法及作用各1分,共2分。
【解析】第③段首先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一个身边熟人的例子,此人一生坎坷,长期处在逆境之中,但最终一事无成。论证了遭受过逆境的人不一定会抵达人生的梦想的论点;同时与第②段所举例子形成鲜明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逆境可以造就人但并不等于遭受过逆境的人都会抵达人生的梦想的论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6分)
读书养颜
鲁先圣
①“艺多不养身”,是说要专心学精一门看家本领,在某一个领域达到较高的水准,才会触类旁通,才会对事物有真知灼见,取得成就。很多人读书很多,也博学多知,但是却没有独到的创造,原因就在于所学不精,所知不深。这种人常常炫耀自己的博学,但是实际上百无一用。
②曾国藩官做得很大,但是他最看重的不是官位,而是学问。有一年,他听说一个侄子纪瑞在全县科举考试中夺得第一名,特别写信祝贺:“我并不希望我家世代富贵,但是希望代代出秀才。所谓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③曾国藩还就读书说过一句话:“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意思是说,读书体味很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一个深入读书的人,必定心智高度集中,将人间的一切杂事、琐事、烦心事,渐渐抛到身外,久而久之,在心中渐渐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 读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书可以医愚,可以益智,可以养生。看一个人,无须看他做什么,只要看他读什么书就可以了。
④古代那些精通相术的人,甚至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自卑的人,因为读书而自信;浮躁的人,因为读书而宁静;轻浮的人,因读书而深沉;愚鲁的人,因读书而明达。 其实,不论你身处哪里,只要你拿起一本书进行阅读,就走在了心灵修行的路上,何止是曾国藩的面容温润,而是具有了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
⑤读书让人渐渐摆脱了“可憎的面目”,具有了一种冲淡的气质。冲淡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是人生的情趣;冲和、淡泊,就是冲淡。冲淡和纤秾不同。纤秾是浓彩,冲淡是淡墨。冲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让自己活得冲淡一些,并不太难,但是,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与洞察力,人却不可能达观。达观是另一种人生境界。
⑥一个冲淡的人,自然拥有了一种气量,这是一个人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清代学者钱大昕说:“谤之无实者,付之勿辩可矣;谤之有因者,非自修弗能止。”他的意思是,别人诋毁批评你,无中生有,你不需辩解;如果诋毁批评得对,你只有自修改正才能不让别人再批评。说的太好了,这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气量。只有具备了这种建立在自信基础之上的气量,不断检点自己,才会周身散发出人格的光芒与魅力。


展开余下试题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敢拍着胸脯对苍天说,自己一辈子没有做过亏心事?没有,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 ,就有性格的局限和人性的弱点。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大家每天反省自己。《尚书》说“改过不吝”,也是告诫人们,要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圣贤与普通人的区别也正在这里。大家都会犯错,有人过而能改,不断批判否定自己,使自己的品格不断完美。而有人却文过饰非,遮遮掩掩,将错就错。
⑧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必须有一种精神,这是一个人独立于世间的根基,有所作为的前提。因为,只有具有一种精神,才可能具有自己的观点立场,生命才会具有卓然的风骨和境界,人生才会产生超凡脱俗的大气象。
(2016《做人与处世》)
1.曾国藩倡导怎样读书?第③段引用曾国藩的语言有什么作用?(2分)
2.文章最后一段“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必须有一种精神”的“这种精神”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概括。(2分)
3.文章以“读书养颜”为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其具体内涵。(2分)
1.(2分)(1)曾国藩倡导深入读书。(2)曾国藩的“书味深者,面自粹润”前句照应了第①段的“所学不精,所知不深”,后句照应了文章标题“读书养颜”,同时这句话引出下文对于读书的重要意义的论述。
【解析】通读全文,关于曾国藩的相关段落是第②③两段,从“书味深者”一句可以看出他倡导深入读书。这与第①段的“所知不深”相互照应,“面自粹润”,论述的是读书体味很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意义,照应文章标题,同时引出下文的论述。
2.(2分)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批判否定自己,使自己品格不断完美的气量。
【解析】通读全文,文章第①~⑤段主要论述了与读书相关的内容,第⑥~⑧段主要从个人角度出发论述一个人应具备的精神。根据题干中的“文章最后一段”可知答题范围在第⑥⑦两段。根据第⑥段的“一个冲淡的人,自然拥有了一种气量,这是一个人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第⑦段的“大家都会犯错,有人过而能改,不断批判否定自己,使自己的品格不断完美”概括即可。
3.(2分)(1)读书使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在心中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2)读书可以使人修心养性,超凡脱俗;(3)读书使人达到达观的人生境界,拥有自信的气量。
【解析】通读全文,根据文章第③段的“读书体味很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一个深入读书的人……在心中渐渐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第④段的“……走在了心灵修行的路上,何止是曾国藩的面容温润,而是具有了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第⑤段的“达观是另一种人生境界”,第⑥段的“这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气量”概括即可。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6分)
“小”里面有大境界
刘 波
  ①中国字“大”与“小”,好写,易记。但中国人对“大”与“小”的心结,百转千回,纠缠不清。
  ②造字者给了“大”和“小”不同的身材相貌,赋予了它们迥异的禀性和气质。“大”一出场,便空中一“横”,着实霸道,一撇一捺也颇有气势。“小”却谦逊得多,一“竖”露出十足的顺从,两个点儿,也都是大头朝下,不望高远。
  ③说来,国人是“好大恶小”的。封建社会,走仕途、吃俸禄的各级官员被称为“大人”,田野劳作、忙碌营生的百姓被叫作“小民”,一大一小,强弱分明、高低立现。那时的“大”与“小”,代表不同阶层地位。“学而优则仕”,也就成了“学而优则贵”“学而优则大”,舍小逐大,人同此心。时至今日,国民求“大”的心结依存,做人要当“大人物”、办事要有“大手笔”、为文要著“大文章”、行武要当“大英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好像唯有这样,方显大丈夫之万丈豪情、志在鸿鹄。
  ④这种“大”,也与传统和文化有关。一般来说,大,象征着广袤与辽阔,象征着壮丽与强盛。一个人力大,便平添几分勇气,不受欺侮。与“大”相关的词,多含褒奖和喜庆,如大公无私、大义凛然、大功告成、大快人心等等,不胜枚举。谁能做到处事大度、举止大方、心怀大量、为人大气,便受人爱戴。个体奋斗追求大成绩、家庭生活讲究大团圆、社会经济寻求大发展、国家民族实现大一统,这些目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由此可见,“大”的确包含着众多积极向上的因素和值得追求的价值。
  ⑤相反,“小”就不那么受待见了。诸如小肚鸡肠、小人得志、小题大做这般,不会为人称道。当然,在与“大”的对峙中,“小”也不总是一败涂地。小巧玲珑好于大腹便便、短小精悍强过五大三粗、小心谨慎优于粗心大意。一个产品,小而精胜过大而糙;一个企业,小而强胜过大而弱。在这里,“小”体现出来的是精密细致、严谨周到,少了空而虚的东西。
  ⑥“大”与“小”的话题,环顾四周,俯拾皆是,它们与历史相伴,与现实相伴,与生活相伴,与你我相伴。你有你的“首富梦”,我有我的“小确幸”,人生理想,没有贵贱,但都要通过一步一脚印、一天一积累地实现。不少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人生目标定得很大,却缺少脚踏实地的作风,只想干大事,不愿做小事。其实,“小”是“大”的基础,能决定“大”的程度。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无论是企业还是产品,从小处入手,把细小做精,不愁干不成大事业。忽视这些,再大再美好的目标,也难实现。而目标虽小不受瞩目,但无数“小目标”的达成,就能走向大目标。
⑦君不见,“小”的两个点儿不正像一对翅膀?你若奋力一跃,亦能振翅高飞。
(选自《 人民日报 》2016年10月20日)
1.本文第⑦段有什么作用?(2分)
2.第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封建社会,走仕途、吃俸禄的各级官员被称为“大人”,田野劳作、忙碌营生的百姓被叫作“小民”,一大一小,强弱分明、高低立现。那时的“大”与“小”,代表不同阶层地位。
3.请为文章的第⑥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
1.(2分)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从“小”的外形特征指出“小”在生活中也具有“大”所不能比拟的美,强化了文章中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的分析能力。回答此类问题应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分析,结构上在总结全文的同时写到了“小”的外形“‘小’的两个点儿不正像一对翅膀”与第②段“小”的身材相貌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写了“小”外形上的美,从而强化了文章中心论点。
2.(2分)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封建社会中官员被称为“大人”,而百姓被称为“小民”的事例,具体论证了国人的“好大恶小”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画线句列举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大”和“小”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更加有力的论证了“国人是“好大恶小”的”的这观点。
3.(2分)示例:古希腊德摩斯梯尼德摩斯梯尼天生口吃,嗓音微弱,为了成为卓越的政治演说家,他做了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进行了异常刻苦的学习和训练。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读,迎着大风和波涛讲话等等,无论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最终成为雅典最具雄辩的演说家。
【解析】文章第⑥段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7年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