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44  2016-12-25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4]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 2016.12.16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否则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宗族是一个由以父系先祖为敬奉对象的父系世系成员构成的聚居集团,这是宗族的名词含义;宗族还另有一个动词含义, 即宗族内各等级之间在祭祀等内部事务上的承认、尊敬、支配、管辖和服从。宗族并非中国独有,它曾经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各地。但就“宗族”的制度(即形成系统性规范)形态而言,却从来没有在任何地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中,达到过如同中国汉族宗族制度那样完整、严密的程度。中国汉族的宗族制度,的确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不仅历史上如此,现代也同样如此。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汉族)来说,“宗族”既是一个可以藉此理解自己祖先生活方式、内容及意义的重要话题和途径,也是一个为当下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圈子提供注解、要求及理由的历史文化资源。国外的宗族大多已经成了文献上的遗迹和博物馆的藏品,而在中国,宗族虽然一度沉寂并退出公众视野,却从没有消亡。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居住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宗族的发展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强调以上事实,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某一时段的中国社会整体特征归纳为“宗族社会”或“宗法社会”。中国社会中存在“宗族社会”或“宗法社会”,但“中国社会”本 身却不是“宗族社会”或“宗法社会”。即使在宗族、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对人们的政治、婚姻、礼仪、文化生活发生了重要影响的周代,其社会的基本特征也不能这样归纳,因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宗族的包容范围和宗法的实施范围从来都受到严格的限制。
宗族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实体,就在于有了世系、聚居和服从的保证。但是同为一族之人,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之间分出这种权利、义务等级,并心甘情愿地认可?只有也只需要一个理由,那就是与先祖远近不同的世系距离。在一个特定的政治制度下,比如在王国维所说确立了“立子立嫡”“世卿世禄”的周代,这一“任天而不参以人”的世系距离,就构成了一部分权力中枢成员获得某类政治身份的前提,就导致了周代“宗法”的形成——有了凭借着世系关系而获得的政治身份,就有了封地、采邑,有了奴婢、隶人,有了经济保证和全部社会地位。而这一性质的政治制度一旦发生变化,宗族内“与先祖远近不同的世系距离”,就不再能成为相关族人获取或失去一部分社会公共资源的前提,宗族的世系关系就要回归宗族本身。虽然某些概念如“别子”“继别”“大宗”“小宗”等还会被人们继续使用 ,但它们原有的历史内涵已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其“所指”与“能指”已被重新“洗牌”。这就是宗族、宗法两者关系的大致 形态。 (摘编自钱杭《“类型学”视野下的宗族制度研究》)


浏览完整试题1.关于“宗族”,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政治制 度发生变化,使宗族内“与先祖远近不同的世系距离”不再能成为相关族人获取或失去社会公共资源的前提。
B.宗族的含义一方面指以父系先祖为敬奉对象的父系世系成员构成的聚居集团,另一方面指宗族内各等级之间在祭祀等内部事务上的一些规定。
C.虽然宗族制度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但是宗族并非中国独有,它曾经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各地。
D.宗族中的一部分权力中枢成员,凭借着世系关系而获得政治身份,有了封地、采邑,有了奴婢、隶人,有了经济保证和全部社会地位。
2.关于“宗族”的形成与发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世系、聚居和服从的保证,宗族才成为一个实体。与先祖远近不同的世系距离,使同为一族之人心甘情愿地认可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等级。
B.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居住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宗族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C.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宗族在国外大多已经成了文献上的遗迹和博物馆的藏品,而在中国,宗族虽然一度沉寂并退出公众视野,却从没有消亡。
D.宗族的世系关系回归宗族本身时,“别子”“大宗”等概念原有的历史内涵已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其“所指”与“能指”已被重新“洗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中国人,可以借助“宗族”理解自己祖先的生活方式、内容及意义;同时“宗族”也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的人脉资源。
B.虽然中国社会中存在“宗族社会”或“宗法社会”,但不能把某一时段的中国社会整体特征归纳为“宗族社会”或“宗法社会”。
C.没有任何地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宗族”的制度形态方面达到过如同中国汉族宗族制度那样完整、严密的程度。
D.现在过春节时,同一家族的人们还按辈分串门拜年,还一起上坟祭奠,说明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很大一部分人头脑中。
二、古诗文阅读(4…7题共19分)
(一)文言文阅读 苏明允哀辞并序(节选) 曾巩
明允姓苏氏,讳洵,眉州眉山人也。始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宋代制举的一种科目),皆不中。归,焚其所为文,闭户读书,居五六年,所有既富矣,乃始复为文。盖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浮滑)。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其略如是,以余之所言,于余之所不言,可推而知也。明允每于其穷达得丧、忧叹哀乐,念有所属,必发之于此。于古今治乱兴坏、是非可否之际,意有所择,亦必发之于此。于应接酬酢、万事之变者,虽错出于外而用心于内者,未尝不在此也。
嘉祐初,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今参知政事欧阳公修为翰林学士,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既而欧阳公为礼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等。于是,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者皆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既而明允召试舍人,不至,特用为试秘书省校书郎。顷之,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而轼、辙又以贤良方正(宋代最重要的制科之一,全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课”)策入等(进入等级,即被录取)。于是三人者尤见于时,而其名益重于天下。
治平三年春,明允上其礼书,未报。四月戊申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
明允所为文集有二十卷行于世,所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更定《谥法》三卷,藏于有司,又为《易传》未成。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存可知也。明允为人聪明,辨智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颇喜言兵,慨然有志于功名者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烦能不乱,肆能不流(浮滑)。 烦:繁多,杂乱
B.念有所属,必发之于此 属:倾注,专注
C.虽错出于外而用心于内者 错:过错,错误
D.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存可知也 存:思念,思考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礼部组织的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参知政事为宋代干德二年(964)设立,简称参政,为副相。开宝六年(973),参知政事始得与宰相于政事堂同议政事,职权、礼遇接近于宰相。宰相出缺时,代行宰相职务。
C.礼部为中央三省六部之一,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组织科举考试并为新科举子、进士分配官职,还管理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D.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如周厉王谥“厉”,汉武帝谥“武”,王安石谥“文”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洵在进士选拔考试和茂才异等制科考试都没有考中。回家后,他烧掉原所作的文章,发愤苦读。
B.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游历京都,得到欧阳修的举荐,没有再经过考试,被征召到舍人院试用,又被特别选用为试秘书省校书郎。
C.因为苏轼苏辙参加贤良方正制科策问考试时很出色,苏洵父子三人的名声在天下越越响。
D.苏洵做霸州文安县主簿时,编纂大常礼书。礼书编纂完上报朝廷,皇帝非常欣赏,因此在苏洵因病去世后皇帝非常悲伤。
7.翻译下列句子(每句5分,共10分)
(1)明允每于其穷达得丧、忧叹哀乐,念有所属,必发之于此。
(2)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今参知政事欧阳公修为翰林学士,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
(二)古代诗歌鉴赏与背诵。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8、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这首诗二、三联很讲究炼字,请选取其中的“满”和“生”,简析其表达效果。(5分)


展开余下试题9、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10. 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韩愈《听颖师弹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琴声引起听众内心的感情激荡,从而突出弹奏者的高超技艺。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道出了“新生事物总是有巨大的生命力”这一道理,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仍积极追求的健康心态。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傅雷
在整部艺术史上,不仅仅在音乐史上,莫扎特是独一无二的人物。
他的早慧是独一无二的。
四岁学钢琴,不久就开始作曲——就是说他写音乐比写字还早。八岁,他写了第一支交响乐;十岁写了第一出歌剧。十岁以前,他在日耳曼十几个小邦的首府和维也纳、巴黎、伦敦各大都市作巡回演出,轰动全欧。正如他没有学过小 提琴就能参加三重奏一样,他写意大利歌剧也差不多是无师自通的。神童而卓然成家的并不多,而像莫扎特这样出类拔萃、这样早熟的天才而终于成为不朽的大师,为艺术界放出万丈光芒的,至此为止还没有第二个例子。
他的创作数量的巨大,品种的繁多,质地的卓越,是独一无二的。
巴哈、韩德尔、海顿,都是多产的音乐家;但韩德尔与海顿都活到七十以上的高龄,巴哈也有六十五岁的寿命;莫扎特却在三十五年的生涯中完成了大小622件作品,还有132件未完成的遗作。没有一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典文献:在一百七十年后的今天,还象灿烂的明星一般照耀着乐坛。在音乐方面这样全能,乐剧与其他器乐的制作都有这样高的成就,毫无疑问是绝无仅有的。莫扎特的音乐灵感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水源,随时随地都有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融和拉丁精神与日耳曼精神,吸收最优 秀的外国传统而加以丰富与提高,为民族艺术形式开创新路而树立几座光辉的纪念碑:在这些方面,莫扎特又是独一无二的。
文艺复兴以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除了格鲁克为法国歌剧辟出一个途径以外,只有意大利歌剧是正宗的歌剧。莫扎特却作了双重的贡献:他既凭着客观的精神,细腻的写实手腕,刻划性格的高度技巧,创造了《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使意大利歌剧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峰;又以《后宫诱逃》与《魔笛》两件杰作为德国歌剧奠定了基础,预告了贝多芬的《斐但丽奥》、韦柏的《自由射手》和瓦格纳的《歌唱大师》。
交响乐在音乐艺术里是典型的日耳曼品种。虽然一般人称海顿为交响乐之父,但海顿晚年的作品深受莫扎特的影响:而莫扎特的降E大调、g小调、C大调(丘比特)交响乐,至今还比海顿的那组《伦敦交响乐》更接近我们。而在交响乐中,莫扎特也同样完满地冶拉丁精神(明朗、轻快、典雅)与日耳曼精神(复杂、谨严、深思、幻想)于一炉。正因为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对于世界性艺术的领会,在莫扎特心中同时并存,互相攻错,互相丰富,他才成为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
莫扎特之所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物,还由于这种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是在残酷的命运不断摧残之下保留下来的。
大家都熟知贝多芬的悲剧而寄以极大的同情;关心莫扎特的苦难的,便是音乐界中也为数不多。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每页都是与命运肉搏的历史,他的英勇与顽强对每个人都是直接的鼓励;莫扎特却是不声不响地忍受鞭挞,只凭着坚定的信仰,象殉道的使徒一般唱着温馨甘美的乐句安慰自己,安慰别人。虽然他的书信中常有怨叹,也不比普通人对生活的怨叹有什么更尖锐更沉痛的口吻。可是他的一生,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象个美丽的花炮以外,比贝多芬的只有更艰苦。从二十五到三十一岁,六年中间他没有固定的收入。他热爱维也纳,维也纳只报以冷淡、轻视、嫉妒,音乐界还用种种卑鄙手段打击他几出最优秀的歌剧的演出。为了婚姻,他和最敬爱的父亲几乎决裂,至死没有完全恢复感情。而婚后的生活又是无穷无尽的烦恼:九年之中搬了十二次家:生了六个孩子,夭殇了四个。
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莫扎特还是终身不断地创作。贫穷、疾病、妒忌、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后世的人单听他的音乐,万万想象不出他的遭遇而只能认识他的心灵——多么明智、多么高贵、多么纯洁的心灵!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假如说,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把他清明宁静的艺术和叱咤一世的生涯对比之下,我们更确信只有热爱生命才能克服忧患。莫扎特以他朴素天真的语调和温婉蕴籍的风格,所歌颂的和平、友爱、幸福的境界,正是全人类自始自终向往的最高目标。(文章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 )
A.在交响乐中,莫扎特融合了明朗、轻快、典雅的拉丁精神与复杂、谨严、深思、幻想的日耳曼精神,使其成为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
B.文章作者傅雷从“独一无二”处落笔,全面评价了莫扎特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透过他的抒情、典雅的笔调,我们不难体味傅雷对凄苦而乐观的莫扎特那份深沉的景仰之情。
C.莫扎特是多产的音乐家诸如巴哈、韩德尔、海顿中,创作数量最多的,而且任何一种体裁他都有登峰造极的作品,任何一种乐器他都有经典文献。
D.与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每页都是与命运肉搏的历史不同,莫扎特总是不声不响地忍受着命运的鞭挞,他的音乐使人深切的感受其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
E.莫扎特的歌剧融和了拉丁精神与日耳曼精神,不但创造了意大利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还创作了《斐但丽奥》与《魔笛》两件德国歌剧杰 作。
(2)结合文本,概括莫扎特之所以在艺术史上的“独一无二”体现哪些方面?(6分)
考生注意:你认为几条就回答几条,不要受答题卡的限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结合文本理解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的含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文中曾多次写到音乐家贝多芬,文中几次写到贝多芬,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一轮严重的雾霾天气侵袭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上海等多个省市,各大媒体上下其手,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B.虽然三月转眼即至,但春节过后的几场阳春白雪,使哈尔滨的冰雪旅游时间较往年长了半个月左右。
C.第九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诞生,人们聚焦于这四年一度的文学盛典。此时,在互联网时代一向混得风生水起的网络文化有些黯然神伤。
D.在《中国成语大会》年度总决赛的舞台上,参赛选手的表现乏善可陈,引来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展开余下试题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B.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以其精致和神秘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和魅力。
C. 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多万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D. 音乐剧是19世纪默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是它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有人认为,“文学反映时代”是一种过时的理念,现代文学更注重对人的个体生存和“内世界”的呈现,追求的是文学的超越性、永恒性而不是时代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深刻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国的真实现状
②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与反映时代并不矛盾
③“超越时代”不是悬浮在半空中超越
④它们至今仍具有超越性的影响
⑤某种意义上,越是时代的,才越是永恒的
⑥完全脱离现实感的作品无论在现世还是后世都是不会真正受到欢迎的
A.③⑥②⑤①④ B.③②①④⑥⑤
C.⑤③⑥④①② D.⑤③⑥①④②
15.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删改个别字词)(5分)
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的在人们心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的明月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16.补写恰当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一个人抵抗逆境的“精神资本”有多丰厚, ① 。读书能够实现“灵魂之壮游”“智慧之攀登”,从而体会到一种超然忘我的乐趣。读书的真正意义, ② 。耶鲁大学教授布鲁姆认为,阅读最大的功用是帮助我们善用孤独和享受孤独。的确, ③ 。你需要的只是一本书和一盏灯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在本质上和骨子里是在阅读社会、阅读时代、阅读人生。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需要不断往前走,同时也需要经常回头。“回头”能够使你对过去的脚步及时加以回视和省视,知道哪儿深了,哪儿浅了,哪儿走歪了,哪儿跌过跤,哪几步走对了,哪几步走错了,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等等。人的高明往往不在于天赋,而在于懂得回头;人的成功往往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及时回头。
  请以“人生需要多回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B(C.应为“中国汉族的宗族制度”;D.应为“在周代”;A.应为“失去一部分社会公共资源”)
2.C(“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无中生有)
3.A(“重要的人脉资源”错,应为“历史文化资源”)
4.C(A烦,“多、乱、杂”之意,如~琐。要言不~。~言饰辞,而无实用。C项通“措”措施,举措)
5.B(A殿试考中称进士,礼部组织的会试考中称贡士。C给为新科举子、进士分配官职属于吏部。D项应为褒贬)
6.D(“明允上其礼书,未报。四月戊申以疾卒,”)
7.(1)苏明允常常在他得志和不得志、/有所得和有所失、/忧叹哀乐之时,/思想中想到就把它写下,/他的文章往往就从这里产生。(一个小分句1分,共5分)
(2)苏洵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又一次离开蜀地,/到京师游学。/现在的参知政事欧阳修先生担任翰林学士,/得到苏洵的文章认为很优秀,/把文章献给皇上。(一个小分句1分,共5分)
【参考译文】明允姓苏,名字叫洵,是眉州眉山人。当初考进士,又参加茂才异等的考试,都没考取。回家后,烧掉他所写的文章,关起门读书,过了五六年,积累的知识已经丰富了,才开始又写作文章。他的文章少的有百字,多的有上千字。文章分析事理,引用事物作比喻,意义丰厚的能尽量写得简,含义深远的能让人觉得就在身边,大道理能体现在小事物上,含蓄的能使之变得明白显著,浩繁的道理能讲得有条不紊,通俗的能不至于浮华。他的文章写得雄壮俊伟,好像决堤而下的长江黄河之水;他写的文章放出的灿烂光芒,就像指引我们沿着星辰登天一样。他所写文章的大致情况就是这样,用我所说的话去推测我没有评价的他其余的文章,其水平可想而知。苏明允常常在他得志和不得志、有所得和有所失、忧叹哀乐之时,思想中想到就把它写下,他的文章往往就从这里产生。他对于古往今治乱兴废、应该赞扬或批评的事件,他也常常写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他在待人接物、应对变化万端的各种事件时,即使是那些经过自己内心思考却表现在外面的措施,也往往表现在他的文章中。
嘉佑初年,他开始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又一次离开蜀地,到京师游学。现在的参知政事欧阳修先生担任翰林学士,得到苏洵的文章认为很优秀,把文章献给皇上。不久欧阳修担任礼部尚书,又看到苏洵两个儿子的文章,把它们评为高等。从此,父子三人的文章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得到并且读过文章的人都感到很惊奇,有的人感叹比不上,有的人羡慕并且向他们学习。从京城到边疆,学士大夫人人知道他们的姓名,家家收藏有他们的文章。不久,苏明允被官府召去应试舍人,他没有去。官府又特别任命他为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任命他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苏轼、苏辙又在贤良方正科中进入等级。因此,父子三人更加被当时的人们看重,他们的名声也更加在全国出名。
治平三年春,苏明允将自己所著的礼书献给皇上,皇上没有答复。这年四月戊申因为生病逝世,享年五十八岁。从天子大臣到民间百姓,都听说并且为他感到伤心。
苏明允所写的文集有二十卷在世上刊印发行,他所收集的一百卷《太常因革礼》、更改校订的三卷《谥法》被官府收藏,他还写了《易传》没成书。读他的文章,可以知道他思考的问题。苏明允为人聪明,思辨和智慧超过一半人,气度和平,脸色温和,并且善于谋划策略,务必全部出于自己的见解,不肯走别人走过的路。很喜欢谈论军事,是个激愤地有志于成功立名的人。
8. (1)“满”字写石阶上青苔之盛,侧面表现来人之稀,烘托了气氛之冷清(2分);“暮霭生深树”字描绘了一幅空寂迷离的画面,沉沉暮霭笼罩,远处的树影隐隐绰绰,“生”字以动写静,情态俱备,渲染了环境的凄清(3分)。(分析要点:采用的表现手法和所达到的表达效果。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9.答案:写出禅智寺的静寂、幽深、凄清、幽冷的特点(2分)。角度及分析:
  ①以动即“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阔,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②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德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