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50  2016-12-25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0]
辽宁省凤城二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详解)
凤城二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组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这首先指“能养之孝”。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凡此种种因素,使得孝道传统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为累赘,甚至虐待、遗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而行。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进现代人的心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孝道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它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为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提出了“导民以孝,以孝侍亲”的理念,主张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 B.传统孝道认为,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这说明孝道突出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
C.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的深刻变化,晚辈掌握的知识结构等常常超越长辈,使得老人们越来越丧失话语权,导致不孝敬老人的现象越发严重。
D.让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最重要的途径是让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现代转化,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孝道走进现代人的心中。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社会讲究“忠”“孝”,是指要对统治者尽忠,对父母尽孝,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系正好颠倒过来了。
B.“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
C.现代社会中,后辈们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加大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难度,使得后辈们对传统的孝道逐渐有心无力。
D.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必然落后于时代而被抛弃;现代的孝道如果不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将得不到发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我们应该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B.“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C.传统孝道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知识结构的变化,主人公意识的转变,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是主要原因。
D.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孝道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促进了现代孝道的发展,现代孝道促进了传统孝道的必然改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授韩城知县,有异政。遭父丧,三年不入内寝,事母尽孝。 十二年擢户科给事中。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栗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又请严禁将士剽掠,有司朘削。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帝并采纳。
十四年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通户,予以有生之乐,鼓其耕种之心。帝即命议行。十六年秋,出察江防。
明年五月,福王立,进兵科都给事中。时大清兵连破李自成,朝议遣使通好,而难其人。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胨弘范、太仆少卿马招愉偕,而令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诸军。
懋第濒行言:“臣此行,生死未卜。请以辞阙之身,效一言。愿陛下以先帝仇耻为心,瞻高皇之弓剑,则思成祖列圣之陵寝何存;抚江上之残黎,则念河北、山东之赤子谁恤。更望时时蓥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
懋第衰蛭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B.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C.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D.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C.闰月,农历中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D.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懋第心忧社稷,竭忠尽智。他在请命出使清廷之际,仍不忘向皇帝提出整兵备战的建议,认为应先安定江南,才能扼守黄河,进而渡河作战。
B.左懋第关心民生,多有建言。他有感于民不聊生,向皇帝建议禁止军队劫掠、官员剥削百姓,请求朝廷体恤民情,这些意见多被采纳。
C.左懋第大义为重,爱憎分明。堂弟左懋泰降清之后,曾经前来探望,左懋第大声呵斥他,说他不是自己的弟弟,并将其赶出门去。
D.左懋第忠贞不二,宁死不屈。清廷不同意改葬崇祯帝,他便在住处祭拜,听闻南京沦陷,他放声大哭,最后因为不肯降清,在顺治二年被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
(2)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展开余下试题9.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用“ , ”两句,描写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2)《再别康桥》中,诗人想象着自己撑着长篙在康河寻找如梦往事,他对康桥美好回忆在“ , ”两句中走向高潮。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慷慨激愤的语句是:“ , 。”
(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 。(《氓》)
(5)《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 。(屈原《离骚》)
(6)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简要概括了山间四时之景,其中描写春、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说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 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
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C.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中成语的使用,既丰
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 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E.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2)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金科答应赵团长出演新版《荆轲刺秦》,在舞台上却按照老剧本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6分)
(4)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老梁观世界》栏目对社会上一些假恶丑的现象进行评论、批判,使广大人民明辨是非,起到激浊扬清的效果。
②2008年奥运会最大的现场就是北京这座偌大的城市,置身其中的每个市民,他们的嘉言懿行,都会生动地诠释着付出的朴素含义。
○3因为唐代名将李靖,这个小镇才改名靖港。在风云变幻的蹉跎岁月,背负世俗与灾难重荷的靖港人,对此坚信不疑,代代传颂。
○4以色列军队11日继续对加沙地带实行空袭和地面进攻,当天造成38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还有许多严重受伤者生命危如累卵。巴以停火谈判成为解决巴以危机的关键。
○5把我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有多重途径。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手法的认识。
○6 《中国往事》的每一个主人公,都各自代表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的一个群体,有的已存在了数千年,有的却是中西矛盾纠结的新产物,但他们都需要在那个时空的中国历史中,重新寻找定位。【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展开余下试题1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切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来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B.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C.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D.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14.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沁园春 长沙》的上阕, ① 也是一般的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词人眼中之景,打上了词人鲜明的情感烙印。 ② 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 ③ 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 ④ 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词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词人眼光折射出来。 ⑤ 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热烈、喜人的场面。 ⑥ 词人要抒发的是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这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尽管 不管 / 还是 之所以 是因为
B 虽然 尽管 或是 或是 所以 /
C 虽然 无论 还是 或是 / 因为
D 固然 不论 或是 / 因为 因而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诗歌的原则就是以简括体现丰富。中国诗歌经常用典,即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因为用一个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符合诗的精练原则的。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就字面上是浅显的,____________________。用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伍子胥因进谏吴王夫差而被杀,临死前他矢志悬首国门以证明他所谏之不妄。懂得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的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参考答案:C,以偏概全,现代社会不孝敬老人的因素有几个,这个点只是其中之一。
2参考答案:A,“正好颠倒过来”理解错误,与文意不符。
3参考答案:D,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后一句表述也是错误的。
4.D 5.D 6.A
7.(1)第二年正月,剿饷罢除征收,(左懋第)又请求马上迅速推行,担心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已经先征收了,百姓不能得到实惠。
(2)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趁着这个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出使。
重点词语:明年、罢、“亦请马上速行”补充主语;“殁于燕”中的“殁”和状语后置句式、因各1分,句意各2分。
4.试题分析: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6.试题分析:A向皇帝提出整兵备战的建议,不是在请命出使清廷之际。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任韩城知县,成绩突出。在为父亲守丧期间,他三年内不曾入过内室,服侍母亲极尽孝心。十二年(1639)懋第升任户科给事中。他上书讲述了国家的四种弊病,分别是百姓贫困、兵力虚弱、群臣萎靡不振、国家财政空乏。又讲述了提高米价的办法,让天下赎罪的人家都出米赎罪,用盐制度恢复开中的老办法,让边塞的用户出粮充军粮。有一天彗星出现,朝廷下令停用刑罚,懋第请马上向四方传布诏书,又请求严禁将士剽掠,官府剥削百姓。他还请求散发铜钱、开仓赈济都城的饥民,收养婴儿。第二年正月,剿饷停征,懋第也请求赶快传达这个指示,唯恐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在头前已经征收,百姓得不到实惠。庄烈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
十四年懋第外出负责督办漕运,赴任途中飞章进言说:“我从静海走到临清,一路上看到百姓饥饿而死的有十分之三,病疫而死的十分之三,做了盗贼的十分之四。米一石值二十四两白银,人死后活人拿他来吃了充饥,希望陛下为下边的小百姓来考虑考虑吧!”过后他又陈述了安抚百姓消除贼寇的策略,请求丈量荒田,清查逃亡户口,给流民以生存的喜乐,鼓励他们耕种的心思。十六年秋天,懋第外出视察长江防线。
第二年五月,福王即位,任用他为兵科都给事中,不久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徽州等府。当时大清兵接连打败李自成,朝廷决定派遣使节跟大清和好,难于选择这样的人选。懋第的母亲陈氏死于河北,懋第想借此机会安葬母亲,便主动要求前往。朝廷于是任用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绍愉一起去,同时让懋第经营黄河以北,联络关东各部队。
懋第上书说“:我这次出使要祭奠先帝、先后的灵柩,查访东宫二王的踪迹。我既然当了使臣,势 必不能兼领封疆事宜。并且绍愉是被我弹劾罢掉的官,不该再让他和我共事。一定要用我经营黄河以北的话,就请让弘范和绍愉出使 ,给我一支队伍,我和山东抚臣一道收拾山东等候命令,不敢再说北行的事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凤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