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493  2016-12-28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3]
山西省右玉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考练综合检测(含答案)
高二语文考练七
综合练习(一)
姓名 班级 组别
说明:本试题满分47分,考试时间40分钟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9分,每个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给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发展。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于我们感到十分亲切;它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中奋斗的行动纲领。
C.清华大学毕业生综合魅力的实现,靠的是在保证主修课质量基础上,对公选课和辅修课的拓展取得的。
D.《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我国反映抗“非典”全过程的第一部纪实风格的电视剧,现已杀青。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 B.④③⑤①② C.⑤②①④③ D. ⑤③④①②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4—8题(22分)
杜慧度,交趾人也。本属京兆。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滕遁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除龙骧将军。遁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遁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慧度,瑗第五子也。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禽循长史孙建之。循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宋书•杜慧度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
B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
C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
D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 遂:于是
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遏:禁绝
C.与林邑累相攻伐 累:屡次
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 旷:空缺
6.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是( )(3分)
①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②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③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 ④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⑤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⑥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瑗处事果决而有计谋。他担任太守时两次平定骚乱,先是斩杀作乱的九真太守李逊,境内得到安宁;继而与玄之击退来犯的胡达,使之退回林邑。
B.杜慧度为人谦逊而顾大局。杜瑗死,府州官吏推举慧度主持州府事,他未接受;而当卢循来犯,虽然任命他的诏书未到达,他还是率众抗敌。
C.杜慧度一心向公而有谙熟战略。与卢循决战前,为激励将士他拿出家族全部财产作为奖赏;交战时他又巧用火攻烧毁敌方一应战舰,大获全胜。
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
8.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⑵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洛阳南渡后第二年的除夕。
9.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来看,第二句中的“意”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5分)
¬¬¬¬¬¬¬¬¬¬¬¬¬¬¬¬¬
10.古人评价这首诗“结有神致”,你认为尾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5分)
11.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
”,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露从今夜白, ”,时令、月色,触景生情,伤心折肠,这是因果联想。《琵琶行》中的一句“ ,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高二语文考练九
综合检测题(二)
姓名 班级 组别
说明:本试题满分24分,考试时间4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6分)
1.将下面四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_ ,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②日本安倍政府近期的荒唐行径,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______之势,这极大地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
③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_______ 的那一天。
④时间真如_______,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一百多天了。
A.休戚与共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白驹过隙 B.休戚相关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行云流水
C.休戚与共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白驹过隙 D.休戚相关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行云流水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中国政府强烈谴责极端组织大肆杀害无辜百姓的残忍暴行,坚决反对任何挑战人类文明底线的暴恐犯罪活动。
B.历史是一面镜子,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引以为戒,以史为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再重蹈覆辙。
C.成立陆军领导机构,组建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是党中央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重大战略举措。
D.一座历史建筑,带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气息,从它的建筑结构、牌匾画幅、装饰雕刻,都能使我们领略到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共9分,每个题3分)
“市”的本义为市场,与“城”不同。早期的“市”多在野外或井边,故有“市井”之称。而我国的“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早只是政治性质的城堡,与“市”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城市人口的集中,居民生活的需要,城内便有“市”的设立。“城”的存在,为“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市”的发展,又促进了“城的发达。“市”在我国“城”中出现,长期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实行的是“坊市制”。


展开余下试题在先秦文献中并无“坊”名,当时城市居民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为“里”。“里”原是农村的一种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当时为了防止盗贼的攻击,采用这种四面筑院墙的封闭聚居形式。从先秦起,这种称“里”的组织形式在城市中长期存在,有时称作“闾里”或“闾”,秦汉仍因之。从晋代开始,城市居民住区正称仍为“里”,但有时又称作“坊”。《元河南志》卷二《晋城阙宫殿古迹》所引《晋宫阙名》中,有“诸里”和“诸坊”的名称。到北魏时的洛阳,全城有二百二十“里”,也作二百二十“坊”。这“坊”字,即源于“防”的别体。从隋开始,“里”改称为“坊”。
所谓“坊市制”,即城中之“市”集中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四面筑有围墙,并开有市门。如唐长安皇城前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平面近正方形,每面各开二门,有道路相通,形成“井”字形相交。唐代的市场交易限定在市内进行,并限定交易时间。
在“坊市制”下,一般居民出入坊里,必须经由里门,不许直接临街开门。如汉代规定只有“甲第”——统治阶级中显要人员的宅第,才能“当道直启”。唐代则明确规定:“非三品以上及坊内三绝,不合辕向街开门。”当时街上设有“街鼓”,天明和落日,坊门随街鼓声而开闭。
在市民居住的坊中,一般是不允许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的。但在“市”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例外。如东市南面的宣平坊中有卖油者,升平坊北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西市东面的延寿坊中有鬻金银珠玉者。
唐代中叶以后,由于城市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需要,古典的坊市制逐渐被破坏,在一些城市内开始出现商贸活动,有的甚至破坏城墙而临街设店。到肃宗至德年间,人们纷纷穿破坊墙而临街设铺。这样,旧有的古典坊市制开始瓦解,新的“坊巷制”逐渐形成。
约在宋仁宗末年,“坊巷制”完全取代了过去的“坊市制”,即“街巷”成为城市居民实际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坊”仅作为名称被保留下来,其本意已完全丧失。直到近代,城市中一些弄堂、胡同仍称“某某坊”。这是因为人们依然习惯以“坊”作为雅称,而一般市民则以“街”“巷”相称。(摘编自杜瑜《由坊市到坊巷》)
3.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城”与“市”最初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市”的本意为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初为政治性的城堡。
B.“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城中人口的聚集和居民生活需求的增加而产生,长期被限定在城中一定的区域。
C.“城”与“市”相互促进。“城”中人口聚集带来的消费需求,为“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市”的发展又为“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D.“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的,四面筑有围墙,有门与外面相通。有的“市”面积比“坊”大一些,里面道路纵横。
4.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的“里”,原是农村的一种封闭式的聚居形式,其目的是防止盗贼,后来成为城市中的一种居民聚居单位。
B.唐朝时城市中称为“坊”的居民聚居区,在秦汉两代有时称作“闾”,在晋代“里”“坊”并称,而近代城市中的“坊”,实际上指的是街巷。
C.在唐初长安中的坊里,普通居民不能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但商人和手工业者则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
D.在坊市制下,市场交易有限定的区域和时间,居民出入坊里亦有规定的路径和时间,“当道直启”只是少数人才享有的特权。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坊”是“防”的别体字,可见“坊”有“防守、防备”之意,这跟“里”以筑墙防备盗贼的内涵一致。
B.坊市制是古代政府运用权力人为塑造城市格局的体现,能使城市布局井然有序,但也让市民生活受到诸多限制,比如不能自由开店,不能夜晚行街。
C.坊市制的瓦解和坊巷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发端于唐代中叶以后的肃宗至德年间,大约完成于北宋仁宗末年。
D.跟坊市制相比,坊巷制更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使居民生活更加自由便利,使城市更有活力。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8题。(共9分,每个题3分)
  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古典诗词也不例外。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更倾向于以流动的时序与景观同步,融时空与物色变化于一体。许多时候,古代诗人在写时间的变化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现的,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通过视觉来记录季节的变迁。究其根源,可能与中国式的混沌思维与西方思维强调矛盾双方的斗争和对立不同,它更注重强调矛盾双方的中和与统一。这在中国古诗词创作中集中表现为借景(空间)而怀古(时间)的手法。
  陈子昂登幽州古台,面对浩渺的无限天地(空间),感悟的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间情怀。张若虚面对春江月夜的美景(空间),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时间)的人生思索。刘希夷面对落花,触景生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崔颢观黄鹤楼而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栽空悠悠。”李白把酒望月,叹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些感怀同样是将空间和时间共同体悟。
  时空共寓中的时空交融,一般情况下交融的目的或突出时间或突出空间,给人总体的时空之美。人在特定的时空中必定会有特定的人生体验,但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所侧重。崔颢的“白云千载空悠悠”,“白云”“空悠悠”为空间概念,全句的重心在“千载”表的是时间。在这里,空间为时间服务,看似交融实有主次。崔颢的孤独体验透过表面的空间展现的是时间上昔今对比的失落。也有时空交融中用时间突出空间的。如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为典型一例。“行”“坐”都是时间化的描写,“穷处”“云起”为空间描写,是诗的中心。
  时空共寓在刻画人物心理和抒写人物情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深入程度,为我们体认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世界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时空共寓契合了古代诗人移情体验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在科举不第或者遭遇贬谪的过程中,更容易移情于宇宙时空,从中寻找超脱,感受抽象化、普遍化的时空之美,在更深更理性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及人生。杜甫的《咏怀古迹五种》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昌龄的《出塞二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岑参的《春梦》中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李商隐的《安定城楼》中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等,都表现了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时间中有空间,空间中渗时间,绸缪往复,盘桓周旋。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融时空为一炉的目的不仅仅是表达社会政治、个人沉浮,诗人更有感叹宇宙博大的哲理性理解和人生有限与无限的探索。具有代表性的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两句探索时间,后两句则用写空间来抒发忧伤的孤独情怀,感叹历史长河的无尽。作者对作品中的时空特征的描绘越形象生动,越能激起呼唤人的审美感觉和审美体验,并且作品对时空宇宙理解得越深刻,越能打动读者。不同的时空感悟给不同的文化带来了各自的特点。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阶段之中,并与时空密切相关。(摘编自王运涛《中国古典诗词的“时空共寓”》)


展开余下试题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典诗词的创作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
B.中国式的混沌思维与西方思维有所不同,既强调矛盾双方的斗争和对立,又强调矛盾双方的中和与统一。
C.时空交融的目的或突出时间或突出空间,人在特定的时空中有特定的人生体验,但表达是有所侧重的。
D.时空共寓契合了古代诗人移情体验的思维过程,因此,非常有助于我们体认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世界。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诗人在写时间变化时往往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现,这与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有关。
B.运用时空交融写诗表达情感时,崔颢擅长以空间突出时间,王维则擅长以时间突出空间。
C.杜甫移情“紫台”“朔漠”“青冢”“黄昏”的宇宙时空中,理性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D.时空共寓能深入地刻画人物心理、抒发人物情感,为我们了解古人心灵世界提供了帮助。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颢的“白云千载空悠悠”,“白云”“空悠悠”为空间概念,“千载”表示的是时间,这里是以空间突出时间。
B.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行”“坐”为时间化描写,“穷处”“云起”为空间描写,这里是以时间突出空间。
C.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两句探索时间,后两句则以空间来抒发孤独情怀,这里是以时间突出空间。
D.岑参《春梦》中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时间中有空间,空间中渗时间,表现了虚灵的时空合为一体的特点。

高二语文考练七综合练习(一)参考答案
一、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要关注语境、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问题。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并行不悖,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不合语境。奉为圭臬,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2.A解析:B、主客体颠倒;C、句式杂糅,“靠的是”与“取得的”杂糅;D、语序不当,“第一部”应在“我国”之后。
3.A(根据语句逻辑关系,总分关系)
试题分析:本题是排序题,考查上下文要保持连贯,所谓“连贯”就是上下文之间要有明显的联系,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要尽可能保持,句序要保持合理,句子的组合和衔接、呼应要自然。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本题中陈述对象是“语言”,可以确定④是总领句,①写使用语言的要求, ⑤句对“修辞”进行解说,属于解说句, ③②句又承接“语法”解释。排序题也可以首先找出联系得最紧密的句子,然后层层添加,最终联系成一个整体。
二、4.【答案】B。【解析】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
5.【答案】B。【解析】遏:阻断
6.【答案】B。【解析】②说的是杜瑗杀了占据广州的卢循所派遣的使者,属于立场问题;③说的是滕逊之;⑤说的是卢循战败被杀,以上三句均与表现杜瑗、杜慧度父子的军政才干无关。
7.【答案】D。 【解析】D项原文是“能弹琴,颇好《庄》《老》”,意思是说擅长弹琴,而且非常喜欢读《庄子》《老子》,绝不是“只管”、“读读”而已。备选项“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说法与原文不符)
8【答案】⑴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
⑵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城门夜不关闭,路不拾遗。
【解析】在翻译文中的句子时,应注意“信、达、雅”的标准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的原则。关键点:⑴“造”、“入城”、“乃”⑵“威惠”、“奸盗”、“乃至”。
【参考译文】
杜慧度,交阯人。原籍本属京兆。曾祖父杜元,担任宁浦太守,于是移居交趾。父亲杜瑗,字道言,官居州府,任日南、九德、交阯太守。起先,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武威严,有权力,威震交趾地区,听说刺史滕逊之要来,分别派遣两个儿子截断水陆要道,不让他上任。杜瑗聚集兵众,杀了李逊,交趾境内获得了安宁。授龙骧将军。滕逊之在交阯十多年,与林邑多次相互攻伐。滕逊之即将北还京都,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于是包围州城。这时滕避之离去已经很远,杜瑗与第三个儿子杜玄之尽力固守城池,多设权谋计策,数次交战,大败敌军。范胡达逃回林邑。于是朝廷任杜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占据广州,派遣使者来修好,杜瑗将使者杀了。义熙六年,杜瑗八十四岁逝世。杜慧度是杜瑗的第五个儿子。起初任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任九真太守。杜瑗逝世,州府的主管和辅佐官员认为交趾与敌境相邻,不宜空缺职位,共同推举杜慧度执掌州府事务,他推辞不去任职。义熙七年,授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广武将军、交州刺史。任职诏书还未送到,就在这年春天,卢循攻占了合浦,直向交州进军。杜慧度于是率领文武官员与军队六千人抵抗卢循,交战时生擒卢循的长史孙建之。卢循虽然失败,但还有余党三千多人,都习兵练武,熟习军事。 六月庚子,卢循清晨出兵到南津,命令三军攻进城才能吃饭。杜慧度全数拿出宗族的私人财物,用来充当奖励犒赏的费用。杜慧度亲自登上大型战船指挥。当两军相遇时,他施放火箭和雉尾火炬,步军在两岸夹射,卢循各船都燃烧起来,一下子就溃散了,卢遁本人也中箭投水而死。杜慧度斩了卢遁和他的父亲卢嘏,并且斩杀了他的两个儿子,传送首级到京都。朝廷封杜慧度为龙编县侯,食邑一千户。高祖登基,杜慧度进号为辅国将军。这一年,他率领文武官兵一万人南下讨伐林邑,被消灭的敌人超过半数,前后被抢掠的财物,都夺了回来。林邑乞求投降,送上牲畜、大象、金银、古贝等,于是被释放。杜慧度穿布衣,吃素菜,生活节俭,简单朴素,会弹琴,很喜爱《庄子》《老子》。禁止不合礼制的祭祀,修建学校,每当灾荒年岁百姓饥饿。就用自己的俸禄来救济。处理政事细致周密,就好像管理家庭一样,因此他恩威皆重,奸盗的事不再发生,甚至于城门在夜间不必关闭,路不拾遣。少帝景平元年逝世,时年五十岁。
9.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应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涵的前提下进行。答案:曾经遭逢战乱、亡国南渡的无奈和感伤,漂泊异乡而眼下暂得欢愉的慰藉和吃惊。
10.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等。用虚写的手法,(1分,或:通过联想)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2分)拓展了意境,一扫前面情绪的低沉和复杂(纠结),生动地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3分)
11.秋水共长天一色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月是故乡明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高二语文考练九综合检测题(二)答案
一.
1 C[ 解析 ]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山西省右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