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412  2016-12-2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2]
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专题09 文言文阅读(教学案)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教学案)

本要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
“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基本包括三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够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语句翻译题成为常考、必考内容,其分值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我们必须“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文言文断句,是考查考生诵读文言文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近几年许多省份都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由此看来,文言文断句在今后的高考中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将有许多省份步入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因此,在复习中,文言文断句不可忽视。

一、粗读,明白文章大意
针对文言文阅读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考生在第一遍整体阅读原文的时候,要找出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相关的地方圈点出来:①人有几位,如何称呼;②主角是谁,与他人有什么关系,有怎样的性格、怎样的品质,行为有哪些特征;③事有几件,由谁所为;④事与事有何关联,有什么思想意义。粗读时,对其中的某些细节,此时只要能“以意会之”,看懂七八成就可以了。
粗读文章,可采用以下技法:
1.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
古人写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生所遇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把握传主一生的经历。
2.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古代人物传记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在记述人物时,往往以担任某某官职始,以升或贬为某某官职止。人物传记中官位的升迁或贬谪,表明了这件事情最后取得的结果,所以它就像是记述传主某件事情的一根轴,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贯串了起来。
3.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
古代人物传记,从司马迁开始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那便是先交代传主的名、字、号,接着上溯到他的祖先,再写他从小就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才开始正式写他一生所做的几件主要事情,最后得到了什么封号,留下了多少子孙等。名、字、号以及死后的封号(谥号)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记载,往往与传主的思想品行有关,尤其是封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志趣爱好,体现的是传主的性格特征等,绝非多此一举之作。
4.借助分析概括题目的选项信息,去理解文言文的传主信息。
“分析概括题”尤其是选出“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语境。
二、细读,突破关键语句
分析关键词句,对文章做进一步解读。在这里重点强调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解答问题,这是解答所有阅读理解性试题的关键。在文言文中,对所有问题的解答,最终都要落脚到对关键词的理解上,而古汉语中的词,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和用法绝大部分都不止一个,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的还会产生出一些新的意义和用法,倘若脱离了上下文,要对这些词做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


浏览完整试题应当注意的是细读并不代表每个词的意思都要弄明白,特别是对一些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词语,只要知其所指即可,不必深究。
同理,对于一些不在设题区间,不影响理解文意的一些难懂的晦涩词句也不要过于纠缠。
三 比对,分析综合信息
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其次,要理解所给选项文句的含意;最后,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与题干的所指是否契合。
具体而言,应采用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明要求
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解答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准确把握题干的关键词,尤其是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次要弄清所考查的设问方式,如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是“直接表明”还是“间接表明”等,这是解答信息筛选题的前提和关键。
2.读全文
要以试题为依据,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明确筛选的目的,确定筛选的范围。
3.找信息
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对于信息筛选题,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要从文章中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发掘其隐含信息。要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或遗漏、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4.巧比对
一般来说,题目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对或错的原因,一旦拿定哪一个信息句与题干要求不相符时,就可排除包含该信息句的选项。
【难点探究】
难点一 文言虚词的推断技巧:
1.辨明词性,判定用法
看该虚词的词性,词性不同,用法肯定不同。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如“于”一般为介词,而“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诗经》)中的“于”为助词,无实义;“乎”一般为助词,但在“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中为介词,当“于(在)”讲。除此以外,“以”可作介词、副词、连词、助词,“其”可作代词、连词、副词、助词。明确了句中虚词的词性,有利于考生准确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同时,应特别注意有些文言虚词虽然意义相同,但词性却不相同,因此其用法也不同。
2.明其位置,细加区别
可根据虚词的不同位置,判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往往处于不同位置上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
常见虚词中的有些词语在某些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而是实词,考生须要根据其具体语境加以区别。如“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再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
多数情况下,实词与虚�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7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