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481 2016-12-29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81]
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专题11 古代诗词鉴赏、文学常识与名言名篇
专题11 古代诗词鉴赏、文学常识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①乡魂,追②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 ①黯:形容心情忧郁。②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1)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相比,本词在描写秋天景物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渔家傲•秋思》选取了大雁、边声、号角与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等意象,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展现了一幅萧瑟悲凉、荒僻寂寥的边塞秋景图。本词选取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等意象,用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寥廓苍茫的江野秋景图。
(2)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无情的芳草,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晖都照射不到的远方,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写芳草无情,衬托作者的羁旅乡愁。承上启下,为下片的抒情做了渲染和铺垫。
【诗意】 碧蓝的天空白云飘荡,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秋景映入江中水波,波上笼罩着苍翠寒烟。群山映斜阳蓝天连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伸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 远①
杜 甫
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④。
【注】 ①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颈联和尾联中,诗人凭借关中数乱、剑外未清和( )三件典型事例寄托深切的( )之情。
(2)前人评价此诗前四句写景,“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场(指超出众人)”。请结合颔联评析杜甫写无景之景的独特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故乡有军营(或“故乡不得归”) 家国之思(或“忧国思乡”)
(2)杜甫善于从别人看来无景可取之处寻找到独特的景致,赋予它们独特的主观情意,使“无景” 之处有独特意蕴。颔联诗人选取“鸟雀”“柴荆”两个最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可谓“无景”。但着以“惟”“独”两字,有独特意蕴,“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 可见村居之僻,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
【诗意】 暮春时刻,桃树柳树的花瓣簌簌落下枝头,堆砌在路边,一片飞絮。日色渐长,春色渐远,唯听几只鸟雀叽叽喳喳;所居之处也甚为荒僻,无人往来,独有自己柴荆偏处一隅。关中数乱(指吐蕃、党项入寇),剑外未清。故乡尚有军营,则欲归不得矣。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
少年行(其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 年 行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凤街头闲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②。
【注】 ①飞鞚:策马飞驰。②金吾:古官名。
(1)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2)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含蓄地表达诗歌主题。不同点: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精心描绘了一幅策马奔驰,射云试箭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通过百姓前醉酒横行,权贵前奴颜婢膝这两种行为的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诗意】 令狐楚《少年行》(其二):清河郡五城原是我的家,博取功名全靠着好箭法。秋原飞驰本来是等闲事,宝雕弓独自向着寒空发。
施肩吾《少年行》:一个醉醺醺的恶少骑着白马,在街头横冲直撞,飞驰电掣,气焰嚣张,身边的同伙在路边起哄。忽然恶少勒住了马儿,原来是迎面走来了一位高官,恶少忙滚下马鞍,点头哈腰向他作揖,那副嘴脸真是丑陋无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 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 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1)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拟人。上片“笑杀”“温柔”“借”等词
上一篇:
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专题11 古代诗词鉴赏、文学常识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
下一篇:
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专题12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17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8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