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892 2017-01-11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选修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2]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祭十二郎文》课时训练
《祭十二郎文》
重点 名称 重要指数
重点1 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
重点2 理清结构层次 ☆☆☆☆☆
重点3 探究作者的情感 ☆☆☆☆☆
重点4 探究文章的艺术手法 ☆☆☆☆☆
【重点详解】
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要点解读】
“重点实词”,从词义上看,指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向】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例题】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诚知其如此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
(2)幸:①皆不幸早世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4)省:①不省所怙 ②汝来省吾
(5)孤:①吾少孤 ②零丁孤苦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③长吾女与汝女
(7)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将成家而致汝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死而有知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答案】(1)诚:①诚意,名词 ②果真,如果,连词 ③实在,副词
(2)幸:①幸运,形容词 ②希望,动词 (3)以:①认为,动词 ②因为,介词
(4)省:①知道,动词 ②探望,动词 (5)孤:①幼年丧父,动词 ②孤单,形容词 ③孩子,名词
(6)长:①长大,动词 ②年长,形容词 ③养育,动词 (7)终:①尽,动词 ②最终,副词
(8)致:①表达,动词 ②使……来,使动 (9)就:①靠近,动词 ②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预知,动词 ②知觉。这里指灵魂,名词 ③知道,动词
【名师点睛】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作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如“行”本身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出其他的如“行走”“离开”等意思,记忆时重点以及文中的例句,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如“行”可以用成语“行将就木”确定他“将要”的意象,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
【对点练习】
1.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B.将成家而致汝
C.去今之墓而葬焉 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重点2:理清结构层次
【要点解读】
划分文章的层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按时间先后划分;(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4)按描述内容的不同角度划分(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本文可按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划分。
【考向】理清结构层次
【例题】试从作者情感和思绪发展方面把握文章的脉络,概括各段(不含首尾两段)内容,探究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浏览完整试题
【答案】第2、3段,主要是回顾自己和老成的身世和往日的聚散情况;第4~9段,主要是表达自己在得到老成死讯后的痛苦心情;最后两段是交代老成后事的安排,再次祭奠亡灵。由于作者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坎坷,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往复重叠、散漫错综,实际上却是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串始终。
【解析】第2段,叙写“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身世之悲。第3段,回顾叔侄二人三别三会的经历。第4段,“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陈述自己抱憾不已的心情。第5段,坦陈噩耗传来时自己由不信到最终确信的心理变化过程。第6段,感慨自己未老先衰,将“从汝而死”。第7段,孩提尚幼,“冀其成立”。第8段,猜测老成的死因。第9段,揣测老成的死期。第10段,交代对老成身后事的安排。第11段,再次抒发自己对老成之死的无限悲痛之情。
【名师点睛】
这篇祭文完全是根据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而行文的。表面上看来,记叙的内容非常庞杂,没有线索,而实际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发展脉络是理解全文的基础。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透过繁复的叙述和慨叹,捕捉文章的气脉,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对点练习】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刘公干《赠五官中郎将》诗:“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过彼丰沛都,与君共翱翔。”元后,盖指曹操也。至南乡,谓伐刘表之时。丰沛都,喻操谯郡也。王仲宣《从军诗》云:“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圣君亦指曹操也。又曰:“窃慕负鼎翁,愿万朽钝姿。”是欲效伊尹负鼎干汤以伐桀也是时汉帝尚存而二子之言如此一曰元后一曰圣君正与荀彧比曹操为高光同科。或以公干平视美人【注】为不屈,是未为知人之论。《春秋》诛心之法,二子其何逃? (节选自《沧浪诗话》)
【注】相传曹丕宴请宾客,酒酣忘情,命夫人甄氏出拜,座上众人皆匍匐于地,不敢仰视,只有刘公干平视不避。
问题:这段文字可分几层?表达了作者哪些看法?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重点3:探究作者的情感
【要点解读】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作者从内心深处里流淌出来的。韩愈这篇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的抒情散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明代茅坤语)。文章追叙他与侄儿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抒发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无比哀痛。《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考向】探究作者的情感
【例题】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那么文章的如此悲情究竟源于何处呢?
【答案】(1)感恩之情无以为报。韩愈三岁即父母双亡,全仗兄嫂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然而几十年养育之恩尚未报答,兄嫂却相继辞世,感恩之情无以为报,如今相濡以沫的亲侄十二郎又突然去世,这如何不让常怀感恩之心的韩愈倍加心酸?
(2)手足亲情阴阳相隔。在兄嫂的照顾下,韩愈自小与十二郎相依为命,名为叔侄,实际上情同手足,“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两人可谓相依为命如今,侄儿猝死,岂不让常怀慈爱之意的老叔痛彻心肺,倍感孤独?
(3)家族不旺希望渺茫。号称“郡望昌黎”的韩家一直人丁不旺,“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父母、兄长都先后早逝,如今正年轻力壮的侄儿又早夭,而自己和侄儿的儿女都还幼小,眼看韩氏门庭兴盛的希望几成泡影,如何不让以振兴家族为己任的韩愈灰心丧气?
(4)聚少离多悔愧终生。韩愈自19岁赴京城应试以来,“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与十二郎离多聚少,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不以暂别为念,本打算“将成家而致汝”,“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这铸成的终身遗憾,如何不让做叔叔的愧疚终生?
(5)人生无常死出意外。十二郎在来信中说,“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而韩愈因以为此病是江南人常见病而“未始以为忧也”,谁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这如何不让人倍感人生命运的无常?
(6)远处两地丧事难周。韩愈对十二郎的愧疚还在于“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既不能与侄儿相养共居,又不能亲手置办丧事,这如何不令韩愈肝肠寸断?
(7)宦海浮沉命途多舛。自19岁以来,已接近40岁的韩愈一直奔走仕途,历尽坎坷,郁郁不得志,深味宦海沉浮之苦,再放眼前途茫茫,回眸身后冷落,侄儿夭折的噩耗是情感的导火索,万般感慨一齐涌上心头,如何不令他恸哭失声?
(8)未老先衰难以久存。因种种原因,韩愈“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再想到父兄“皆康强而早世”,而未老先衰的自己又怎能持久呢?这叫韩愈如何不悲从中来?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体味作者情感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筛选出关键句子,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要恰当理解选文中心句。
【对点练习】
下列对《祭十二郎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幼年丧父,成了孤儿,靠兄嫂抚养。他自幼与侄儿十二郎朝夕相处,历经患难,情同手足。侄儿英年早逝,韩愈悲痛欲绝,挥泪写下了这篇祭文。
B.韩愈仕途坎坷,成年后四处飘泊,与十二郎离多聚少。当他官运好转时,十二郎却因病夭折,韩愈为自己在外奔波求斗升之禄而悔恨不已,抱憾终生。
C.十二郎死于软脚病。韩愈认为这种病在江南很常见,不必忧虑。但侄儿却被软脚病夺去性命,韩愈对此毫无精神准备,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痛不欲生。
D.十二郎死于六月二日。韩愈认为这日期不确切,因为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十二郎病逝的日期,这日期可能是为东野送信的人没问清楚而随口编造的。
重点4:探究文章的艺术手法
【要点解读】
艺术手法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考向】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
展开余下试题
【例题】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答案】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
【解析】这是一道艺术手法赏析的题目,注意抒情方式的分析,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接还是简介,采用的方式等分析。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具体内容阐释这种手法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怎样的感情。
【对点练习】
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请归取其孥(nú) 形单影只(zhī) 不省(xǐng)所怙(hù)
B.乃能衔(xián)哀致诚 虽万乘(shèng)之公相 丞相薨(hōng)
C.其余奴婢(bì) 呜呼哀哉!尚飨(xiǎng) 中年兄殁(mò)南方
D.并令守汝丧(sàng) 闻汝丧(sàng)之七日 吾不以一日辍(chuò)汝而就也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A.比(等到)得软脚病 辍汝而就(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殁 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 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 止(停止)一岁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省所怙 吾往河阳省坟墓
B.将成家而致汝 衔哀致诚
C.汝之子始十岁 始速祸焉
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4.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雪
唐•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 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5分)
(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如韩诗中的“惊”或“嫌”,高诗中的“拂”“醉”或“忙”。请从两诗中任选两字分析其妙处。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与于襄阳书
韩 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士之能垂休光 休:停止
B.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须:依赖
C.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 过:不对
D.未尝干之 干:请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 ②今乃亡赵走燕
B.①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岂上之人无可援 ②行李之往来
D.①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A.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B.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C.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D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D.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展开余下试题
①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3分)
②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3分)
③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4分)
答案:
第十五课 祭十二郎文
【重点详解】
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对点练习】
1.【答案】A
【解析】A项中的“而”均表示转折关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答案】B
【解析】“致”为使动用法,其余都是名词作动词。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重点2:理清结构层次
【对点练习】
【答案】可分为两层。刘公干、王仲宣两个人有叛君谋逆的动机;世人认为刘公干敢于直视美人是刚正不屈的表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
刘公干的诗《赠五官中郎将》说:“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过彼丰沛都,与君共翱翔。”“元后”指的是曹操。“至南乡”说的是讨伐刘表的时候。“丰沛都”喻指曹操的故乡谯县。王仲宣的诗《从军诗》说:“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圣君”也指的是曹操。又说:“窃慕负鼎翁,愿万朽钝姿。”这是想要效仿伊尹背着大鼎求商汤讨伐夏桀。这个时候汉帝还在,但这两个人却这样说话,一个说元后,一个说圣君,这与荀彧把曹操与汉高祖、光武帝相提并论的做法是一样的。有人认为刘公干敢于直视美人是不屈的表现,这是没有了解这个人才有的说法。《春秋》只就人物动机而加以责备,(按照这样的主张)这两个人难道有地方可逃吗?
重点3:探究作者的情感
【对点练习】
【答案】C
【解析】十二郎是否死于软脚病,韩愈没有下定论。第5段中说:“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韩愈对十二郎的死因提出疑问:究竟是因为软脚病而死,还是因为别的疾病而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重点4:探究文章的艺术手法
【对点练习】
【答案】B
【解析】应该是“长为少祭”。
【趁热打铁】
1.【答案】D
【解析】“丧”应读sāng)。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答案】A
【解析】A项“比”解释为“近来”,“就”解释为“就职上任”,“凭”解释为“临”;B项“应”解释为“应付”;D项“止”解释为“住”,“既”解释为“不久”“后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答案】C
【解析】A项分别解释为“知道”和“探望”,B项分别解释为“使……来”和“表达”,C项都解释为“才”,D项分别解释为“穷尽”和“处境困难”。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答案】C
【解析】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1)【答案】(1)地点不同,韩诗写庭院,高诗写野外。(2)时间不同,韩诗写初春,高诗写盛春。(3)天气不同,韩诗写雪天,高诗写晴天。(4)景物不同,韩诗写雪、草(芽),高诗写草、莺、杨柳、儿童、纸鸢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6分)“惊”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嫌”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醉”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作者陶醉于春天的美景。“忙”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①先从“惊”“嫌”“拂”“醉”“忙”中任意选出两个字,然后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拟人等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1)【答案】A
【解析】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休:壮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答案】D
【解析】A.副词,才;副词,竟、反而。 B.语气助词;兼词,于此。C.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均为代词,代自己。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答案】B
【解析】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段落,从中概括、归纳人物的言行。文章并无批评之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答案】(1) 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2) 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们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3) 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给看一下,也足够了解我的志向所在。
【解析】得分点分析:(1)“莫”、“美”、大意各1分。(2)“穷”、“赫赫”、大意各1分。(3)“谨”、“赐”、“足”、大意各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恭谨地上书给尚书阁下:
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显荣于当世的原因,莫不有先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引导者;读书人能够留下壮美的光辉,照耀着后世的原因,也莫不有后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继承者。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没有人做他的继承者,即使功业盛大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尝不互相依赖。不过这种情况要经过千百年才能够碰上一次啊!难道是在上位的人没有可以攀缘的,在下位的人没有值得推举的吗?为什么互相依赖这样密切,而互相遇会却这样少呢?它的原因在于在下位的人仗恃他的才能不肯讨好他上面的人,在上位的人仗恃他的权位不肯关心他下面的人。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们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不对的,没有去请求他,不可以说上面没有提携后进的人;没有去物色他,不可以说下面没有值得推举的人。我叨念这些话好久了,没有敢把它讲给别人听。
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办事讲究实际,进退不跟着时俗转,文武人才都加以使用,难道不正是我所说的那种能引导后进的人吗!但是没有听到哪个后进之士得到您的赏识,受到您重用,难道是物色人才而没有得到吗?或者是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到可以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吗?为什么应该听到的举荐人才的消息而长
上一篇: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伶官传序》课时训练
下一篇: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燕歌行》课时训练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选修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人教版高二”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