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531 2017-01-16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31]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
万州二中高2018级高二上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谭庆华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肖文化及其起源
①“生肖”指的是人出生之年的属相,一共有十二个,通称十二属相或十二相属,分别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种动物又同十二地支两两相配。我国传世的书面文献中,最早记录十二生肖的是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后世的人们认为人出生在哪一年就属那一年的动物。“生”者,所生之年也;“肖”者,类似、相似也。生肖之说成为中国民间普遍流行的计生年和计岁、排辈分的符号体系,两千年来已妇孺皆知。
②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各族人民的喜闻乐见和高度关注,生肖之说从简单的记时原则发展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历久不衰。然而,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象征编码系统,生肖还有神秘莫测的一面。比如说为什么是十二个,不多也不少?是怎样产生的?起源于何时?为什么与十二地支相配?十二种动物的排序有什么根据?为什么其中十一种动物都是现实中所有的,唯独龙却是现实中没有的呢?
③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发展,人们对上述问题有了新的认识。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一文认为:“此肖兽之制不限于东方,印度、巴比伦、希腊、埃及均有之,而其制均不甚古,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殆汉时西域诸国,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再向四周传播者也。”这一看法突破了生肖起源研究的封闭视野,但因没有确凿有力的证据,源于巴比伦之说尚不能令人信服,而汉代之后才有生肖的老观点也被新的考古发现纠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在其著作中举出洪水神话、双头鹰造型、黄道十二宫等作为文化传播转移的例子,一方面承认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反对“泛巴比伦主义”的极端做法——将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明都追溯至古巴比伦。他承认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但也还是不排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
④生肖说的产生同“十二”这个神秘数目有着不解之缘;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和巴比伦天文学也确实最先将“十二”作为基数和模式数字来使用。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其他文化中的这个数字都和巴比伦有关系。我国瑶族布努人的史诗《密洛陀》中讲到女神开天辟地的方式:“她叫风变成十二根天梁,她叫气变成十二根地柱。”这些用法都把十二的神秘性建立在基数或极限数的象征意义上,然而瑶族的这种数字观很难说同巴比伦人有什么关系。
⑤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确认十二为基数呢?当我们带着上述疑问浏览文化史上的这个模式数字时,不难发现它的来源同古人“仰观天象”有关。希罗多德《历史》第六卷中提到“雅典人正向十二神奉献牺牲的时候”,这里的“十二”是天神的象征数。在柏拉图的《斐德若篇》中,十二神与西方式的十二生肖即黄道十二宫相对应,因为其中讲到十二神乘马车在天上“运行满了一周”。中国人的十二地支表面上看是同地联系的,但这也只是相对于“天干”而言。近有学者考证,由子到亥十二地支之名都来自于太阳的周天运行。《春秋左传注•哀公七年》说:“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礼记•郊特牲》谈到天子之郊祭时说:“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注云:“天之大数为十二”。
浏览完整试题
⑥这些说法似乎在暗示:十二之数来自天象。而天象与历法相对应,所以作为基数的十二最初均用在天文历法方面,就不足为奇了。 (选自2015年第2期《文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肖”一词中,“生”指人出生之年;“肖”意即类似、相似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肖动物,但生肖具体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B.在我国历史上,生肖之说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是因为生肖能用来计生年、计岁、排辈分。
C.作为一种象征编码系统,生肖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还是有很多神秘莫测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D.中国的十二生肖的起源很有可能与我国先民早期对天象的观察有关,十二这个数字从天文记时逐渐运用到了生肖文化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一文中的观点,作者认为其突破了生肖起源研究的封闭视野。
B.克鲁伯之所以反对“泛巴比伦主义”,是因为这种理论与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性是对立矛盾的。
C.柏拉图的著作中提到了十二神乘马车,这里的十二神与黄道十二宫有某种相对应的关系。
D.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都以十二位基数,比如中国有“十二地支”,西方有“十二天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关十二生肖的最早文字记录出现在东汉,但不能由此断定十二生肖是在东汉才开始流行的。
B.作者认为生肖应该起源于本土,但也不能排除外来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
C.作者引用《密洛陀》中的例子,是要证明不是所有文化中的十二都与巴比伦有关。
D.在中国,至今还流行着生肖游戏、生肖算命等现象,这说明生肖文化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世上从此无真人
(1)熊十力十六、七岁就开始了游学乡间的生活,邻县有一位举人进京会试,购回一些新书,他常去借阅,得以阅读维新派变法的论文与奏章,接受了维新思想。他知道世变日剧,产生了关怀国政时局的冲动。1901年,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熊十力愤然参加武昌新军,组织了黄冈军学界讲习社,积极在新军中宣传革命。他一腔热血,为民族复兴,为革新政治而奔走。
(2)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胜利,但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篡夺。熊十力对政治很失望。他原来以为,政治革命理当促进道德进化,然而他看到的是,政治是肮脏的交易,道德沦丧,民生凋敝。他深感“革政不如革心”,慨然弃政向学,专门研读儒佛,探讨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努力增进国民的道德,重建民族精神。自此他置身于政治之外,专力做学问。
(3)熊十力执教于天津南开中学时,与梁漱溟会面,此后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经梁漱溟介绍,熊十力到南京内学院师从佛教唯识学大师欧阳竟无,对佛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专业精研。1922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在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中逐步走上了“成一家之言”的道路。1926年是熊十力学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修订印行的《唯识学概论》,标明他已离开了欧阳竟无的唯识学,而以儒家哲学立场怀疑、批判佛家唯识学,以中国哲学的体用观作为自己立说的基点。1932年,熊十力的哲学代表作《新唯识论》在杭州刊印行世,熊氏哲学体系正式确立起来,“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建构宏伟,富有创发。佛学界立即对熊著展开了严厉批评,他以“吾爱吾师,尤爱真理”的信念对待师友们的批判,并一一进行反驳。
(4)抗战胜利后,熊十力回到武汉。他这一生有一个梦,就是由自己来主持一个民间的哲学研究所,可惜经费无从着落。此时,他名气大振,弟子徐复观是国民党高官,蒋介石两次拨款资助他办研究所,都被严词拒绝。徐复观替蒋送给他100万元支票,熊十力盛怒,破口大骂徐复观和蒋介石,声音之大,自后山传到院里。一次,王元化来访,他正在沐浴,招呼王进门,自己赤身坐澡盆之中,与王谈话,一派魏晋风度。哲学家牟宗三记叙与老师熊十力的初见,熊十力“胡须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言谈中,忽一拍桌子,大喊:“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熊十力,眼睛瞪起,“目光清而且锐,前额饱满,口方大,颧骨端正,笑声震屋宇,直从丹田发”。此情此景此人,牟宗三以“真人”二字冠之。
(5)熊十力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有原创力的哲学家。他奠定了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形上学基础,他的“体用不二”之论,成为当代新儒学思潮“重立大本、重开大用”和“保内圣,开新外王”的基本思想间架。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熊十力重建儒学本体论,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他的学生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正是沿着他开创的精神方向和他奠立的基础加以发挥、扩展、深化、扬弃,学界把他们师徒视为现代新儒学思潮的中坚。他一生为学,融贯中西,摒弃陈说,绝少依傍,以广阔的文化视野、独具的哲人慧思,提出并力求解决的人生问题与文化问题,为世人开创了一条探寻价值的新路,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正因为如此,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才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观其一生,“以理想滋润生命,以生命护持理想”,对传统文化深挚的爱,使他虽长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饱受贫困,仍以忧乐圆融的情怀,肩负起振兴中华文化的责任。 (摘编自郭齐勇《熊十力传》)
相关链接:
①熊十力(1885-1968),湖北省黄冈县人。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与先生结识四十余年,由于先生与我彼此性格不同,虽同一倾心东方古人之学,但在治学谈学上却难契合无间。先生著作甚富,每出一书我必先睹,我读之,深深叹服。
(摘自梁漱溟《忆熊十力先生》)
展开余下试题
4.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熊十力的哲学代表作《新唯识论》发表,受到佛学界严厉批评,对此,他逐一进行反驳,这说明熊十力固执己见,恃才傲物。
B.熊十力赤身坐在澡盆里和王元化交谈,颇有魏晋风度;与牟宗三初见,目光清且锐,笑声震屋宇,说明他天性旷达,不喜雕饰。
C.熊十力与梁漱溟相识四十多年,性情相投,友谊深厚,二人都倾心于东方古人之学,但治学谈学亦有分歧。
D.熊十力带领他的学生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一起重建儒学本体论,使中华文化免遭西学冲击,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路径。
5.“熊十力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有原创力的哲学家”,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6.材料中说熊十力是“真人”,对此你怎么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蜗角 作者:蒋央庆 陈春美
(1)我爸常说:“能跟你段叔叔学篆刻,算你上辈子的造化!”
(2)我十岁开始学书法,启蒙老师是我爸。他老人家教书法,刚提笔就得练悬腕,无视我麻颤不已的手臂,我爸斜睨着歪七扭八的线条,边摇头边说道:“基础没打好,写什么都是空的。要知道,你段叔叔小时候吃了多少苦,才能有今天这般局面。”
(3)段叔叔能有什么局面?不就整天穿着一袭深蓝长袍,捻着长髯,笑嘻嘻地在社区里头闲逛吗?不就仗着出身金石世家,上六代祖先是清代乾嘉学派注解《说文解字》的段玉裁吗?
(4)段叔叔蛮会讲故事的。有阵子我正在读《小人国历险记》,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蜗牛角上各有一个国家,左边的叫触氏,右边的叫蛮氏,两国经常为了争地而大动干戈。我听得人神,段叔叔话锋一转,说道:“学篆刻,也要能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才行。”
(5)和别人不同,他写日记是用刻印载事,比如说当天心情愉快,他就刻一方“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某些时日涌起乡愁,就刻几枚“旧江山浑是新愁”“春愁如雪不能消”。当然,更多印是谈刻锲心得的,比如说“笔圆如锥”“夺造化灵气”等。不过这些印后来都被段婶拿去换钱了。
(6)他刻印极快,左右开弓,右手写书法,左手刻印,起笔收势,转折勾画,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各自恰到好处。那刻好的石头好似苏醒过来一般,睁起水汪汪的眼睛径在石脸上好奇地探望,颦笑之间逐渐有了千姿百态。
(7)我爸后来得知我同段叔叔学刻印一年多,居然没刻过半颗印,大为光火。我把这件事说给段叔叔听,他笑我爸性子太躁,欲益反损。于是他又给我讲了个故事:南帝名倏,北帝叫忽。中央帝王叫浑沌,无七窍。为感谢浑沌的盛情招待,于是每天帮浑沌凿通一窍,谁知七窍凿成,浑沌竟一命呜呼。段叔叔见我没领悟过来,接着又说:“篆刻过程不也像为浑沌凿窍吗?好的篆刻,必须就浑沌而浑沌,顺石性而保其情,看似已凿而实未凿,锲出的印文只是把石性石情显扬出来而已,而不是断伤。”段叔叔说完后,便从身旁拿起一枚圆石,径自刻起来,刻完后交给我,说:“送你!回去交差。”我喜滋滋地端详着上头的印文,小篆白笔,写着“篆愁君”,大概是说我为篆刻而愁的心事。
(8)我爸把印握在手心来回摩挲,笑得合不拢嘴,直说:“傻人傻福,傻人傻福啊。”
(9)我真正刻第一枚印已是三年后的事。开刻当天,我瞪大眼盯着一颗浑身温润透明、匀布血丝的鸡血石猛瞧,段叔叔看出我的心思,说道:“石头与人一般,并无贵贱之分,只有刚柔之别。刚石如狂者,宜用尖刀使之含柔;软石如狷者,宜取钝刀使之能坚。”但我下刀时光想反书便迟疑许久,刻成的印文粗细不一,还有好几处崩笔。段叔叔又说:“石情神气最重要,崩就崩,山崩乱云,原是石头本色,犯不着介意。”
(10)我同段叔叔学印第五年,他眼力渐退,终至全盲。段婶见他不济事,便离家出走,还是我爸雇了个菲佣才照料好他的日常起居。
(11)不过我知道,段叔叔还能刻,他吩咐我不要张扬,说:“这样反倒省事。”如今他刻印不似往常神速,显得淡泊许多。还是左手持刀,右手握印,只是食指需不断抚摸印面,确定锲刻位置后,才一刀刀刻。就在这个时候他又给我讲了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他说:“神遇而不以目视,所有感官退居其次,全让精神展现。所以,你段叔叔我啊,目盲心明。”又说:“印有阴阳,朱文为阳,白笔为阴;目也有阴阳,明为阳,盲为阴。当然,生命也是有阴阳的。”
(12)后来有一天,菲佣焦急地跑来找我爸,说段叔叔唤不醒了。那时我正在当兵。
(13)一天,我意外翻到一本清朝善本《清异录》:“李善宁之子《贫家壁》诗末云:‘拖涎来藻饰,唯有篆愁君。’”我才恍悟“篆愁君”,指的是“蜗牛”,而这蜗牛不就是他给我讲的蛮触两国故事中的蜗牛吗?我忽然联想起白居易的《对酒》诗来:“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然后,段叔叔仿佛又活过来似的,拿着一把刀、一枚印章在我身旁开怀地笑出声来。 (选自2015年第11期《读者》 有删改)
7.文章开篇写“我爸”和“我”对段叔叔印象的巨大反差的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开篇反差对比,设里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似贬实褒,为下文写“我”对段叔叔看法的改变理下伏笔,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C.开篇点题,段叔叔是文章主人公,以“蜗角”为题,突出主人公淡泊名利的形象特点。
D.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我”不觉得段叔叔“有什么局面”,表现了段叔叔的率性和平易近人;父亲的看法,基于对段叔叔的深刻认识,表现了段叔叔的技艺精湛、学识渊博。
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理解“生命也是有阴阳的?”〈4分)
9.文中说“段叔叔蛮会讲故事的”,叙述段叔叔讲了三个故事,其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9分)
任昉,字彦升,乐安也。父遥,齐中散大夫。遥兄遐,字景远,少敦学业,家行甚谨,位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永明中,遐以罪将徙荒裔,遥怀名请诉,言泪交下,齐武帝闻而哀之,竟得免。
昉年十二,从叔晷有知人之量,见而称其小名曰:“阿堆,吾家千里驹也。”昉孝友纯至,每侍亲疾,衣不解带,言与泪并,汤药饮食必先经口。初为奉朝请,举兖州秀才,拜太学博士。永明初,卫将军王俭领丹阳尹,复引为主簿。俭每见其文,必三复殷勤,以为当时无辈,曰:“自傅季友以来,始复见于任子。若孔门是用,其入室升堂。”于是令昉作一文,及见,曰:“正得吾腹中之欲。”乃出自作文,令昉点正,昉因定数字。俭拊几叹曰:“后世谁知子定吾文!”其见知如此。
昉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而后起。齐武帝谓昉伯遐曰:“闻昉哀瘠过礼,使人忧之,非直亡卿之宝,亦时才可惜。宜深相全譬。”遐使进饮食,当时勉励,回即呕出。昉父遥本性重槟榔,以为常饵,临终尝求之,剖百许口,不得好者,昉亦所嗜好,深以为恨,遂终身不尝槟榔。遭继母忧,昉先以毁瘠,每一恸绝,良久乃苏。因庐于墓侧,以终丧礼。哭泣之地,草为不生。昉素强壮,腰带甚充,服阕后不复可识。
奉世叔父母不异严亲,事兄嫂恭谨。外氏贫阙,恒营奉供养。禄奉所收,四方饷遗,皆班之亲戚,即日便尽。性通脱,不事仪形,喜愠未尝形于色,车服亦不鲜明。
武帝践阼,历给事黄门侍郎,吏部郎。出为义兴太守。岁荒民散,以私奉米豆为粥,活三千余人。时产子者不举,昉严其制,罪同杀人。孕者供其资费,济者千室。在郡所得公田奉秩八百余石,昉五分督一,余者悉原,儿妾食麦而已。
展开余下试题
出为新安太守在郡不事边幅率然曳杖徒行邑郭人通辞讼者就路决焉。为政清省,吏人便之。卒于官,唯有桃花米二十石,无以为敛。遗言不许以新安一物还都,杂木为棺,浣衣为敛。阖境痛惜,百姓共立祠堂于城南,岁时祠之。
昉好交结,奖进士友,不附之者亦不称述,得其延誉者多见升擢,故衣冠贵游莫不多与交好,坐上客恒有数十。时人慕之,号曰任君,言如汉之三君也。在郡尤以清洁著名,百姓年八十以上者,遣户曹掾访其寒温。尝欲营佛斋,调枫香二石,始入三斗,便出教长断。郡有蜜岭及杨梅,旧为太守所采,昉以冒险多物故,即时停绝,吏人咸以百余年未之有也。昉曰:“与夺自己,不欲贻之后人。” ——(《南史•列传第四十九》有删改)
10.下列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为新安太守 /在郡不事边幅 /率然曳杖 /徒行邑郭 /人通辞讼者 /就路决焉
B.出为新安太守 /在郡不事边 /幅率然曳杖徒行 /邑郭人通辞讼者 /就路决焉
C.出为新安太守 /在郡不事边幅 /率然曳杖徒行 /邑郭人通辞 /讼者就路决焉
D.出为新安太守 /在郡不事边 /幅率然曳杖 /徒行邑郭 /人通辞讼者就路决焉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B.“毁瘠”,亦作“毁胔”。 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文中以此表现任昉性至孝。
C.“服阕”,守丧期满除服。“除服”亦称“除丧”、“脱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功”有大功(五个月)、小功(九个月)之别。 D.“践阼”,“阼”,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古代宾客相见时,主人走东面的台阶;祭祀时,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武帝践阼”,意即武帝即位,登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任昉秉性淳孝,敬事父母。文中通过三个事例予以描写:一是凡父亲生病,侍奉汤药饮食必先经口;二是任昉因其父去世前没能吃到可口的槟榔,深感遗憾,自己便终生不再食用。父死,泣血三年,杖而后起;三是为继母服丧期间,每一次恸哭,都会昏厥过去。
B.任昉爱民勤政,为官清廉。任义兴太守,严明律法,助当地人口蕃息。提供钱财用度,受到接济的人家有好几千。在新安任上卒,身后唯有桃花米二十石,连入殓的费用都没有。
C.隋人王通在《中说•礼乐篇》说:“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故君子不与也。”任昉在交游、奖掖后进方面存在着势交的局限性。
D.任昉率性任己,又深受齐梁时代佛学影响,但于礼法却又能恪守谨严,可见尽管任昉会通儒释道,但其思想体系中根深蒂固的仍是儒家思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出自作文,令昉点正,昉因定数字。俭拊几叹曰:“后世谁知子定吾文!”其见知如此。
(2)旧为太守所采,昉以冒险多物故,即时停绝,吏人咸以百余年未之有也。昉曰:“与夺自己,不欲贻之后人。”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塞上曲
耿湋
惯习干戈事鞍马,初从少小在边城。
身微久属千夫长,家远多亲五郡兵。
懒说疆场曾大获,且悲年鬓老长征。
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技巧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的意思是写自己少小长在边塞,早已习惯于戎马生活,从质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哀伤情绪。
B.尾联“塞鸿过尽残阳里”描写的是夕阳西下,塞外的鸿雁已经纷纷飞走,消失在遥远的天际,展现的是一幅壮阔凄凉的夕阳鸿雁秋景图。
C.诗歌尾联以景作结,借助“塞鸿”“残阳”“暮角声”等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意境,凸显常年战乱后的荒凉,也表现出诗人的伤感。
D.诗歌以边塞为题材,比较真切地描写出了在纷乱的时代背景下的个人遭际,不但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饱含诗人个人情感。
E.全诗有叙事,有抒情,有景物描绘,意境优美,不深琢削,于平淡质朴中,凸显常年战乱后的荒凉,展示了诗人戍边的感受。
15.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论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
(2)《滕王阁序》中写尽九月之景,有色彩变化之美的的句子是“ , ”。
(3)《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开怀饮酒之后看看园中树木,怡然自乐的句子是 “ ”。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处于专制社会和人治状态,不但造成“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局面,而且也使得中国的现代法治道路充满艰难坎坷。
②从“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的起步,到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业、物流产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的鼎足而立,深圳等特区迈出的新步伐踏实稳健,令人欣喜。
③日前,中国足协正在紧锣密鼓地选拔中国男子足球队主教练,呼声最高的意大利人里皮,对是否参加主教练选拔一事讳莫如深。
④我们读着经典的创刊词,好象在听斯人斯世的宣言,在这些宣言中,更多的是熔艺术与思想与一炉。其中既有豪放而又婉约的回声,好似聆听来自“秦淮河上的桨声”;有是令人回肠九转,产生一种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残阳如血”之沉郁壮美的意境。
⑤《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⑥上海广播还有一档很有名的监督节目“东方传呼”,陆兰婷老师的主持风格都是先礼后兵,或者说是绵里藏针,也照样解决了很多问题,我看倒是值得各方人士用心揣摩、用嘴践行的!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如今,家庭农场模式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和优良生态资源,吸引了大批城里人去农场赏花、摘菜、垂钓和休闲,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B.博士学位在德国有很高信誉,其薪酬明显高于一般的大学生,有博士学位的人受到社会的特别尊重,升迁机会高于普通人多倍。
C.旅游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它将人们置放在一个陌生而清新的社会空间里,帮助人们释放压力和消除紧张情绪,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暂时的“精神家园”。
D.我省电子商务发展明显滞后,为此,省内一些高校今年开始试水开办“淘宝班”,希望借此培养专业电商人员,改善发展困局。
上一篇:
湖南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下一篇: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重庆市万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3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