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513 2017-01-16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13]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
哈三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第二模块语文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表达题)和第Ⅱ卷(阅读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Ⅰ卷 表达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27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选项中字音、字形错误最少的一项是(3分)
A.伶俜(pīn) 窈(yáo)窕 放浪形骸(hái) 没精打彩
B.夹(jiā)袄 暧暧(ài) 有碑仆(pū)道 声名狼藉
C.谣诼(zhuó) 乘(chèng)凉 山川相缪(liáo) 其黄而殒
D.袅娜(nà) 踯躅(chú) 横槊(suò)赋诗 重山峻岭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到节假日,北京的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各个旅游景点乃至商场,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B.他和王亚林恰好同时到美国的同一所大学参加学术交流,相处了一个月,有过几次推心置腹的交谈,消除了不少误会。
C.现在不少访谈节目都以一连串具体而微的问答贯穿始终, 使观众从这些相互关联的问题中了解受访者的综合情况。
D.屈原在《离骚》中充分表达了自己追求高洁美好品德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决态度,也流露出被贬谪的黍离之悲。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西安在地铁二号线沿途车站设置46面人文景观墙,力求充分展示古城的历史沿革和风貌,让乘客领略古老历史文化的魅力。
B.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和润色,奉献给广大观众。
C.“阳光体育运动”工作自从实施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行动起来,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D.学者们认为,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成就的修订版《曾国藩全集》,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个人的喜乐与困惑,也真实直接地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历史。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城市同人一样,性格千差万别。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 。 , , 。这就是“现代其表,古典其心”了。
①但有的城市,对异质的文化,天生就有抗拒力
②尽管现代文明身影千姿,魅力四射
③就像我此刻漫步的阆中
④具有摧垮传统的绝对威力
⑤但里头消费者的表情,还是散淡的,略含着幽默的
⑥虽然也有网吧、也有歌厅、也有浴足城
A.①②④③⑥⑤ B.②①③⑥④⑤
C.①③②⑥⑤④ D.②④①③⑥⑤
5.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乃太区区(愚拙) 知不可乎骤(突然)得
B.不能喻(明白)之于怀 何可胜(尽,完)道也哉
C.无物以相(看)之 浩浩乎如冯(“凭”,乘)虚御风
D.君既若见录(记录) 终期(至,及)于尽
6.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知老之将至 凌万顷之茫然
B.制芰荷以为衣兮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声呜呜然
D.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人之观于天地
7.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而其见愈奇 ②顺流而东也 ③群贤毕至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 ⑤东望武昌
浏览完整试题
⑥步余马于兰皋兮 ⑦常在于险远 ⑧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⑨后世之谬其传 ⑩舞幽壑之潜蛟
A.①/②⑤/④⑥⑧/③⑦/⑨⑩ B.①③⑦/②⑤/④⑧/⑥⑨⑩
C.①/②④⑧/③⑦/⑤/⑥⑨⑩ D.①③⑦/②④/⑤⑧/⑥⑨⑩
8.下列各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群臣侍殿上者
A.高余冠之岌岌兮 B.渺渺兮予怀
C.死生亦大矣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9.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日,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日。“望日”则指的是农历每月十六日。
B.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C.“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句诗用起兴手法以引起下边的故事,民歌中常用这种写法。
D.《楚辞》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Ⅱ卷 阅读题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1912年,时年29岁的奥地利裔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创立了创新理论。我国大约在1998年第一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理念在我国至少滞后了差不多一个世纪,这是导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如今,全国又掀起了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宣传热潮。可是创新口号提了快20年,“山寨”却成了主流。而“山寨”等功利主义行为却是对创新的最大打击。
我们一直把资金看成是“双创”成败的关键。创新和创业需要一定的资金,但绝非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中专学历的潘旭华,他攻克的高精密数控机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却是一个“无大专学历、无职称、无立项科研经费”的发明家。根据创造学的理论和国际创新型国家的经验,我认为我们最缺少的就是创新文化。如果说物质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么文化力量就是灵魂,是成就事业的驱动力、原动力和核动力。从根本上来说,创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种文化。只有当人人内心都有一种创新的冲动,创新成为人们朴素的情愫和价值观的时候,创新文化才不仅形成了,而且是已步入高境界了。
根治“创新贫乏症”需要几个条件。首先是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自由是创新文化的灵魂,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同时,还必须认清自由与民主的关系,自由不会妨碍民主,但有时候民主却会扼杀自由。因此,自由是人们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必须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每一个创业者的自由研究和探索。
其次是鼓励质疑、批判和求异的精神。质疑是通向发明创造的入口,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从创新的观点看,只有容纳异己,方能成就伟大,因为异见往往导致发明创造。如相对于牛顿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是异见者;相对于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是异见者……因此,世界上没有永远正确的理论和一劳永逸适用的技术,一切先例都是会被打破的,而未来的新理论和适用的新技术,都将由异见者们发现或发明。
再次是支持冒险精神,为有价值的失败唱赞歌。冒险绝非是一味的勇敢,更不是鲁莽,它是创新者的一种精神特质。从发明创造的规律看,是人类的好奇心引起冒险的冲动,而冒险又是一连串追逐想象力的过程,它会点燃创新的思想火花。史蒂夫•乔布斯被称为是“打不倒的冒险家”,不仅创建了苹果公司的王国,而且留下了“创新精神不死”的精神财富。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不鼓励冒险的,与欧洲人常常为开拓认识世界奔向未知土地而进行鲁莽的旅行及冒险的传统不同,中国人的伦理理念是把认识的疆界限定在五官可及、手脚可触摸空间领域中。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也使得模仿思维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强调实事求是,力戒空谈,这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保证。创新之父熊彼特的遗嘱中写道:“行动——光有理想和理论是不够的,只有行动起来,努力改变现状才是对理想的拓荒。”这些都说明,开展“双创”活动,贵在实际行动,只有切实地着力创建创新文化,才能根治我国的“创新贫乏症”。
(刘道玉《中国的创新到底缺少什么》,有删改)
1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提出创新理念比约瑟夫•熊彼特创立创新理论至少晚近一个世纪,而这正是导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
B.依据创造学的理论和国际创新型国家的经验,作者认为创新文化的缺失导致了我们即使有极大物质的力量,“双创”也难以取得成功。
C.自由是创新文化的灵魂,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只要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就能根治“创新贫乏症”。
D.作为创新者的一种精神特质,冒险并不是一味的鲁莽和勇敢,我们应该支持冒险精神,为有价值的失败唱赞歌。
1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一直把资金看成“双创”成败的关键,而“三无”发明家潘旭华却用成功证明,资金绝不是“双创”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B.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只有容纳异己,才能成就伟大,其原因是异见往往导致发明创造,正如爱因斯坦对牛顿而言就是异见者。
C.史蒂夫•乔布斯的成就证明了一连串追逐想象力的过程会点燃创新的思想火花,而人类这种行为的冲动源于好奇心。
D.创新之父熊彼特认为“创新”要有理想和理论,更要有行动,这说明实际行动是“双创”事业获得成功的保证。
1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宣传热潮使“山寨”成了主流,“山寨”等功利主义行为是对创新最大的打击。
B.创新文化形成且能步入高境界的条件是人人内心都有一种创新的冲动,创新成为人们朴素的情愫和价值观。
C.因为自由不会妨碍民主,但有时民主却会扼杀自由,所以必须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每一个创业者的自由研究和探索。
D.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不鼓励冒险的,导致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也使得模仿思维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
三、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耶律楚材,字晋卿,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特见亲任,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
展开余下试题
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帝伟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帝每征讨,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应。丙戌冬,从下灵武,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指楚材谓太宗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
太宗即位。壬辰春,帝南征,将涉河,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或曰:“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
丙申春,诸王大集,帝亲执觞赐楚材曰:“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则中原无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未尝私以官。行省刘敏从容言之,楚材曰:“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吾不能徇私恩也。”
冬十一月四日,帝将出猎,楚材亟言其不可,左右皆曰:“不骑射,无以为乐。”猎五日,帝崩于行在所。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楚材辨论不已,后虽憾之,亦以先朝旧勋,深敬惮焉。甲辰五月,薨于位,年五十五。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麻里扎覆视之,唯琴阮十馀,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选自《元史•耶律楚材传》,有删改)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笔为文,若宿构者 宿:停,停留。
B.丙戌冬,从下灵武 下:攻克,攻下。
C.楚材当国日久 当:主持,掌管。
D.后有谮楚材者 谮:诬陷,中伤。
1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
B.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
C.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
D.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耶律楚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教导成人。长大后他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地理、律历、医卜等,颇有才华。
B.元太祖及元太宗对耶律楚材都十分赏识,耶律楚材得到俸禄以后都能与亲族分享,却从没有徇私情让他们做官。
C.太宗皇帝即位,但是一直由皇后掌握朝政大权,以致朝纲混乱。耶律楚材敢于忠言抗辩,皇后对其颇为忌惮。
D.耶律楚材最后死在任上,他一生为官清廉,虽然多年担任朝廷的要职,但死后只留下一些书画、文章等。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5分)
答:
(2)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5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送韩揆之江西
李季兰
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
万里西江①水,孤舟何处归?
湓城②潮不到,夏口信应稀。
唯有衡阳雁,年年来去飞。
【注】①西江,一作“江西”。长江在武昌一段称为西江。下文的夏口即今天的武昌。②湓城:在今江西,是韩揆要去之地。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首联中“别恨”一词为全诗的诗眼,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首联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C. 颔联写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的孤舟远去,面对万里江水思念悠悠。
D. 颈联写诗人因江水不能到友人那里,故给友人的书信也很少了的现状。
E. 尾联写诗人感慨于大雁能年年往来,但自己与友人却不能见面。
18.本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出两点即可)(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诗经•氓》中“ , ”两句,以河流有岸,湿地有边比喻凡事都有底线,暗示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2)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自己委屈心志、压抑情感、忍受责骂的句子是“ ,
”。
(3)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
”。
(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苏轼《赤壁赋》)
(5)故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6分)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吧。”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展开余下试题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尽情的享受,表达了在寒冬中对春天的强烈期盼之情。
B. 作者写冬天的寒冷是为了衬托自己对春天的期盼,写大觉寺的杏花为了衬托春天的短暂,并为写海棠花做铺垫。
C.海棠浅红淡白,绿叶掩映,色彩宜人,秾纤适中,充满生机,是作者所深爱的。尤其是没有香气这一点让作者很喜欢。
D.结尾处作者把对春天复杂的感情比喻成小孩子打架后又和好的微妙心理,好像春天也有了生命,正写出了春天最美之处。
E.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从“大觉寺看杏花”到 “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喜爱之情。
(2)“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5分)
答:
(3)作者最后为什么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又为什么“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6分)
答: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5年12月12日晚,由《新周刊》主办的“2015中国年度新锐榜”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揭晓并颁发了“2015中国年度新锐榜”的15项大奖,其中的一项大奖令人瞩目:“新锐榜年度汉字”——“造”。
《说文解字》云:“造,就也。”造,是一种创举,一种机缘。造,是成就,是一种创举。造,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代表了强大的执行力。
以上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了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哈三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第二模块语文考试参考答案
1.B(B项错一个,jiá;A项错三个,pīng/yǎo/采;C项错两个,chéng /陨;D项错四个,nuó/zhú/shuò/崇。)
2.B(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A项,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C项,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D项,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3.A(B项,逻辑混乱,“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概念交叉,并列不当;C项,中途易辙,应将“自从”放到句首;D项,“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句式杂糅,应为“基于……”或“在……基础上”。)
4.D
5.B(A项,骤,屡次;C项,相,帮助;D项,录,记取。)
6.D(都译为介词“对”;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助词,定语后置标志;B项,介词,把/连词,表并列;C项,助词,无实在意义/代词,它的,指箫声。)
7.C(①动词作名词,②④⑧名词作动词,③⑦形容词作名词,⑤名词作状语,⑥⑨⑩使动。)
8.A(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B项,主谓倒装句;C项,判断句;D项,被动句。)
9.A(望日指农历十五。)
10. C(“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
11. B(“爱因斯坦对牛顿而言”扩大范围。)
12. A(“‘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宣传热潮使‘山寨’成了主流”条件关系有误。)
13.A(宿:预先的、早先。)
14.B(作答本题,可找出各项差异,然后对其进行语法分析,确定正误。如第二处当断在“得”前,因为“求”的宾语是“孔子后”,而不是“孔子”。第三处当断在“奏”前,因为“元措”即“五十一代孙”,是“得”的宾语。第四处当断在“付”前,“衍圣公”是一个固定名词。)
15.C(“一直由皇后掌握朝政大权”有误,皇后专权是在太宗皇帝去世之后。)
16.(1)“我的父亲和祖父都曾委身效力于金朝,既然做过他们的臣子,那臣子怎么敢仇恨自己的君主呢!”太祖很敬重他的这些话,把他安置在自己的身边。(得分点:“事”“为”“重”“处”各1分,句意1分)
(2)这些人情况危急时就投降,情况缓和时就逃走,这只能白白地帮助敌人罢了,不能宽恕他们。(得分点:“走”“徒”“资”“宥”各1分,句意1分)
17.BD(B项,“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不当,“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并没有写乐景;D项,“因江水不能到友人那里,故给友人的书信也很少了的现状”错,此联为诗人想象友人到达地方后,湓城与我这个地方不同水陆,所以彼此的音信会很稀少。)
18.①首联借景抒情,诗人送别友人时借杨柳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之情;②中间四句虚实结合,由目送友人离去想象离后的场景,表达不舍和感伤之情;③最后两句反衬,通过大雁的年年来去反衬对友人离去不返的惆怅。(答出两点即可,每点指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并指出情感2分。)
19.(1)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2)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4)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5)齐彭殇为妄作
20.(1)CE(C项“尤其是没有香气这一点让作者很喜欢”表述不当,作者不是因为海棠没有香气而喜欢只是作者觉得“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E项“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错误。)
(2)①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1分)②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1分)③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1分)④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2分)
(3)①“一日的春光”烂漫、骄奢、光
上一篇: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黑龙江省哈”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