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407 2017-02-07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7]
广西省宾阳县宾阳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宾阳中学2016秋学期期考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浏览完整试题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3分)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仪传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壁,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已而楚相亡璧:丢失
B.因而数让之曰:谦让
C.始吾从若饮:你
D.我顾且盗而城:你的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指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安得此辱乎 此:掠笞数百。
B.赖子得显 子:苏秦。
C.子为我阴奉之 之:秦王
D.今君已用 君:秦王。
6.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提醒他应该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最初苏秦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是为了让他帮助自己保住“合从”的结果。
C.对于苏秦的帮助,张仪表示理解,并且同意在苏秦在世的时候不取赵。
D.张仪为人能屈能伸,明晓形势,其才能并不象他自己谦虚的那样在苏秦之下。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8分)
(1)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孟浩然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
江上空裴回①,天边迷处所。
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注:裴回,犹徘徊。
8.这首诗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每空1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笼中鸟,池中鱼比喻自己过去的仕途生活的不自由,表达心系田园向往归田园的殷切心情的两句名句是“ , ”。
(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的两句名句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展开余下试题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1924 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在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长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1941 年,叶嘉莹才17 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才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 本听课笔记。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 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 年年底,他们的大女儿才4 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3 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
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1966 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 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 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一次,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她的内心重新燃起了激情,她决心回国。1977 年,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从1979 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 “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B.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C.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E.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2)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3)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主要做了哪些工作?(6分)
(4)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她早已解开这道难题。试结合文本探究叶嘉莹找到了什么。她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对你有什么启示?(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 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 抗震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 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1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家公司的利润近三个季度来一直下滑,根本原因是公司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的。
展开余下试题
B.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地区变得“灰头土脸” ,南京、无锡等地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程度。
C.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D.《时代周刊》认为曼德拉是这个世界最接近圣人 、最具有宽恕美德,这种宽恕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极其珍贵。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诗有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的语言,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①诗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
②或描绘动人的场景,或抒发美好的情感
③但是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词藻装饰起来的
④而不应该是浮艳的美、矫饰的美
⑤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⑥华丽词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
A.①⑤④②③⑥ B.②③⑥①⑤④ C.③⑥①⑤②④ D.②⑤③④①⑥
15.仿照下面的短诗,以“鲜花”或“浮萍”为物象再写一首哲理性短诗。(5分)
卵石,
沐浴山间溪水,
天长日久,
失去了自己的棱角。
16.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6分)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 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作,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限文体,不少于800字。
宾阳中学2016秋学期期考高一语文答案
1.【答案】C 【解析】C项是一种现象,不是依据。
2.【答案】D 【解析】题目为“美丽《诗经》”。加上最后一段的归结就可得出答案。A项“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项作者并没有否定《小雅•采薇》的美,个人喜好而已;C项“无关紧要”错。
3.【答案】 A 【解析】B项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项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D项以偏概全。
4.B 责备
5.A(B子:苏秦舍人 C之:张仪D 君:张仪)
6.A(“反而提醒他应该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无依据)
7.(1)苏秦就告诫手下人不许为(张仪)引见。不久,(苏秦)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 (“诫”“不为通”“坐之”各1分,文通字顺2分。)
(2)现在幸亏我先受重用,然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但是(他)太贫穷,没有机会来求得引荐。 (“用秦柄者”“因”“进”各1分,文通字顺2分。
8.答案:内容:这首诗写诗人没有赶上送朋友,表达了诗人伤感的心情。(2分)作用 :(1)点明事件和诗人的心情,统领全诗内容,(1分)为后面抒发思念朋友之情张本,(1分)奠定全诗感伤的基调。(1分)
9.情景交融。(2分)诗人将自己对好友的眷念以及自己的孤独寂寞(2分)融入了黄昏时独自徘徊江边、望断天涯的情景之中(2分)。
10.(6分)(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1.(1)选A 得3分,选B得2 分,选C 得1 分。
试题分析:C项“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不符合传主的人生经历。D 项“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于文无据。E 项“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表述绝对化。
(2)①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只能吃一种混合面的人生困厄降临时,圣贤之书让她多了应对的力量,她没有怨言,最终挺过难关。②婚后生活的重担和性情大变的丈夫使得叶嘉莹经常噩梦连连,甚至想要轻生,正是诗歌教会她宽容忍让并度过忧患。③大女儿和女婿双双遭遇车祸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他们料理后事,正是诗歌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
(3)①叶嘉莹将诗歌作为她一生的追求,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把古典文化传达给青年,让他们能够理解。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③让学生发现古典文学之美,古典诗词在她的讲解下变得有生命,有温度,有情感。她认为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等,诵读有生命的古典诗词,可以让人的心灵不死。④叶嘉莹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4)(一)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①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寻求精神的灵光,用生命的坚忍克服人生的苦难。②用教书育人来报国。自费回国,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③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愿意将其生命结束在讲台上,献身古典文化的传承事业。(二)给人的启示(参考):①献身热爱的事业②人生的价值更多的在于精神的满足,灵魂的丰收。③人生路上的艰难和痛苦我们还是要积极乐观地面对。(每问4分,每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12.【答案】D。
A项,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含贬义,形容演讲选手,不合语境。B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C项,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含贬义 。D项,奔走呼号指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奔走:奔跑。呼号:叫喊。 符合题意,使用恰当。
13. B A项,结构混乱,删去“造成的” 或删去“根本原因” ;C项,不合逻辑,“谁又能否认它不是” 改成“谁又能否认它是” ;D项,成分残缺,在“美德” 后加“的人” 。
14.答案:B【试题分析:此题考察衔接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根据横线上文和题中六句话的内容确定语段总话题的基础上,结合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及其中的特殊词语(如代词和关联词语)考虑。横线的上文讲的是诗的语言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六句话中,②是对上文句子的具体说明,所以应排在首位(于是可排除A.C两选项。比较剩下的B.D两项,发现只有③才能同②顺畅衔接,于是得出正确答案。】
15. (5分)答案示例:鲜花,生长在温室之中,不知不觉,消尽了自身的本性。
16.(6分)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17.【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要注意材料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大树想要实现旅行的愿望,在直接请求飞禽、走兽帮忙而不可得的情况下,决定自己想办法.由此可将
上一篇: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末检测(二)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广西省宾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