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63  2017-02-07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63]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测评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在我国古人看来,儒者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呢?鲁哀公曾经就此问于孔子。孔子从自立、容貌、备预、近人、特立、刚毅、仕、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特立独行、规为、交友、尊让等方面予以说明。其中,自立提到两次,特立和特立独行分别提到一次,刚毅和忧思分别提到一次。仅仅从这几项,就可以初步领略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而不流”、刚毅卓绝、自强担当的风骨品格。孔子的这些观点与《大学》《孟子》等儒家经典中的相关内容可谓一脉贯通,可以参照理解。
儒者不以黄金美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不企求广占土地,而以合乎义理为精神追求;不企求积蓄丰厚,而以博学多闻为富有。儒者认为,身外之物可以从外界得到,也可能失之于外界,因而没有长远的价值,不值得花大力气企求。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财富有聚有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忠信仁义等德行才是真正的“不动产”,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大学》就此强调,“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儒者看来,真正认清了本末、领略了德行的高贵,就不会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
儒者秉持中正而不偏倚的立场,可以亲密而不可以劫持,可以亲近而不可以胁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以侮辱,生活居处朴素而不淫逸骄奢,饮食只求果腹而不铺张浪费。君上采纳其建议,不居功自傲;君上不采纳其建议,也不谄媚求进。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信念与坚定的操守,念兹在兹的是天下苍生的福祉。儒者出任官职的目的是为国家效力、为民众造福,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恬然自适、毫不介意,对自己的仕途也进退自如,只是始终做好该做的事。这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为人为官之道。
儒者不因财物赠赐与乐舞包围而见利忘义,即使面临威胁与恐吓也不贪生怕死、改变操守;恪守善道而一以贯之,以忠信为护身的盔甲,以礼义为抵御诱惑和侵蚀的盾牌,行动居处都以合乎仁义为准则,即使遭遇暴政也不改所坚守的原则。儒者的这些德行启示我们:不能因外在的诱惑而丧失气节、因外在的压力而改变主见;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真正的自立、真正的自由。当今时代,社会物质财富较之古代社会已极大丰富。与此同时,人们所面临的种种诱惑也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儒者能够理性看待形势,见贤思齐,与时偕行,始终以心中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他们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努力实现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疾苦。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分忧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孔子看来,儒者应有自立、容貌、备预、近人、特立、刚毅、仕、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特立独行、规为、交友、尊让等精神风貌。
B.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而不流”、刚毅卓绝、自强担当的风骨品格等,从孔子回答鲁哀公的提问中就可以看出来。


浏览完整试题C.孔子有关自立、特立和特立独行、刚毅和忧思的观点与《大学》中强调的“德者本也,财者未也”等儒家经典中的相关内容是一脉贯通的。
D.孟子的“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强调了儒者只要真正认清了本末,领略了德行的高贵,就不会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儒者认为身外之物可以从外界得到,也可能失之与外界,因而没有长远的价值:只有忠信仁义等德行才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真正财富。
B.儒者有崇高的信念与坚定的操守,时时感念天下苍生福祉,因此,儒者在君上采纳其建议时不居功自傲,不采纳其建议时不谄媚求进。
C.儒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了真正的自立、真正的自由,这对当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更具有重要意义。
D.儒家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分忧尽责,所以,他们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儒者不以黄金美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不企求广占土地,而以合乎义理为精神追求;不企求积蓄丰厚,而以博学多闻为富有。
B.儒者秉持中正而不偏倚的立场,可亲密、亲近而不劫持、胁迫他人,可杀而不可辱,生活朴素而不骄奢,饮食上不会铺张浪费。
C.儒者不会见利忘义,不贪生怕死;恪守善道而一以贯之,坚信忠信礼义,行动居处合乎仁义,即使遭遇暴政也不改内心原则。
D.儒者念念不忘百姓,始终以心中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他们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努力实现抱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没有禁忌的苏青
苏青的文章正如她的为人,是世俗的,是没有禁忌的。
苏青是宁波人。宁波人是热辣的,但也很少偏激到走向革命。他们只是喜爱热闹的、丰富的、健康的生活。许多年前我到过宁波,得到的印象是,在那里有的是山珍海味,货物堆积如山,宁波人可是有一种自信的满足。他们大胆而沉着,对人生是肯定的。他们无论走到哪里,在上海或在国外,一直有着一种罗曼蒂克的气氛。这种罗曼蒂克的气氛本来是中世纪式的城市,如绍兴,杭州,苏州,扬州都具有的,但宁波人是更现实的,因而他们的罗曼蒂克也只是野心;是散文,不是诗的。19世纪末叶以来的宁波人,是犹之乎早先到美洲去开辟的欧洲人。
与这种生活的气氛相应,苏青是一位有活力的散文作家,但不是诗人。
苏青出生在一个富有之家,祖父手上有几千亩田,但我没有听她说过,不知道她家是否还经商,我猜想早先是经商的,由殷商变成地主。从这环境里长大的苏青,是热情的,直率的。她的出身有底子,所以她的才气使她冒险,那冒险也是一种正常的冒险。并且因为她不是出身上海滩阔人公馆的小姐,所以她的人生态度比较严肃;也不是清末仕宦之家的小姐,所以比较明朗。她的热情与直率,就是张爱玲给她的作品的评语:“伟大的单纯。”
她的文章和周作人的有共同之点,就是平实。不过周作人的是平实而清淡,她的却是平实而热闹。她的生活就是平实的,做过媳妇,养过孩子,如今是在干着事业。她小时候是淘气的,大了起来是活泼的,干练之中有天真。她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对她都有好感,因为那是真实的人生。她虽然时时触犯周围,但在她心里并无激怒,也不自卑。她不能想象倘使这周围的一切全部坍了下来,那时候她将怎么办。她不能忍受生活的空白。对于这不合理的社会,她喝斥,却是如同一个母亲对于不听话的孩子的喝斥。同时她又有一种女儿家的天真,顶撞了人家,仍然深信人家会原谅她,而人家也真的原谅她。她虽然也怨苦,但总是兴兴头头的过日子。
苏青不甘寂寞,所以总是和三朋四友在一起。可是她不喜欢和比她有更高的灵魂的人来往,因为她没有把自己放在被威胁的地位的习惯。她是一匹不羁之马,但不是天空的鹰或沙漠上的狮。她怕荒凉。她怕深的大的撼动。也不喜欢和比她知识更低的人来往,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要领导别人或替人类赎罪的念头。也不喜欢和娘儿们来往,因为不惯琐琐碎碎。
人们虽然了解她的并不多,但是愿意和她做朋友,从她那里分得一些人生的热闹。她也不甚了解别人。她只是在极现实的观点上去看待别人,而这也正是宁波人的风度。所以她容易把别人当做好人。在她所生活着的世界里,有许多好人,可是不能想像有崇高与伟大的人;也有苦人,可是她只懂得他们是在受苦,而对于他们的不幸却不求甚解;也有可憎的人,但在她看来可憎就是可憎,一切都是这么简单明白的。
她喜欢说话,和她在一起只听见她滔滔不绝的说下去,说下去。但并不唠叨。听她说话,往往没有得到什么启示,却是从她那里感染了现实生活的活力与热意,觉得人生是可以安排的,没有威吓,不阴暗,也不特别明亮,就是平平实实的。她的作风是近于自然主义的。但不那么冷,因而也没有由于严冷而来的对于人生的无情的观照。有时候看她是胆怯的,她怕吃苦,怕危险,怕一切渺渺茫茫的东西,以命运为赌博那样的事,她是连想都不敢想。因为她是生活于一个时代的。只有生活于一切时代之中的人才敢以命运为一掷,做出人家看来是赌博的行径,而仍然不是渺渺茫茫的。在一个时代里看来是否定的东西,在一切时代之中却有它的肯定。
但苏青究竟是健康的,充实的,因为她是世俗的。她没有禁忌。苏青的文章,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不受传统的束缚,没有一点做作。她的心地是干净的。
(选自胡兰成《没有禁忌的苏青》,有删改)
相关链接:
苏青(1914~1982),原名冯和议,字允庄。近代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是与张爱玲齐名的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浙江宁波人。1933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结婚十年》,中篇小说《歧途佳人》,散文集《浣锦集》《饮食男女》等。
4.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之所以说“苏青是一位有活力的散文作家,但不是诗人”,是因为作者对苏青非常了解,她没有诗人这一天赋,也没有这方面的作品。


展开余下试题B.文章引用张爱玲对苏青做作品“伟大的单纯”的评语,表明了苏青在当时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既是苏青作品的特点,也是她性格的特点。
C.苏青不愿与比她有更高灵魂的人、比她知识更低的人及妇人们来往,表明她内心深处非常孤傲,在这一点上,作者是不予赞成的。
D.文本用平实的语言,细腻的心理分析,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生活中的真实苏青,看似琐碎的叙述风格,恰与苏青为人的“世俗”相符。
5.作者要写的人物是苏青,为什么开篇用大量篇幅写宁波人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6.苏青的“没有禁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阅览室里的拾荒老人
一个周末的午后,知了在外面的大树上悠闲地扯着嗓子直唱,洁净的阅览室里,读者们正津津有味地翻阅着书报,窸窸窣窣的翻书声与笃笃刷刷的书写声此起彼伏,整个阅览室显得更加静谧。
这处阅览室的管理员叫晓华,三十多岁,一身洁净的工作服,白皙的笑脸上,两颗眸子明亮有神。面对眼前这种浓郁的书香氛围,脸上显出甜美的微笑。
“请问,这里有洗手间吗?”一个苍老的声音打破了阅览室的平静。随声望去,只见一位拾荒人局促不安地站在门口,古铜色的脸上沟壑纵横,一身类似高中生的校服,污渍斑斑,手里提着两个塑料袋,其中一个袋子几乎装满了饮料瓶和罐。
“在隔壁。”晓华走出来,很不乐意地用手指着右侧。心里直嘀咕:拾荒老人到图书馆上厕所,呵呵,观念升级了!
拾荒人小心地把手里的塑料袋放到门口的一个角落,快速走进隔壁洗手间。他并没有去方便,而是用手背轻轻拨开水龙头,伸出那双满是老茧、粗糙不堪的手,对着水龙头搓了又搓,洗了又洗。
晓华看到这一幕,舒了一口气,戒备的心理渐渐消散。
拾荒人边甩着手上的水,一边边走进阅览室,“书是神圣的东西,把手洗干净再看书。”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晓华说,唯恐晓华将他这样的“另类”拒之门外。
晓华微笑着把老人迎金阅览室。
拾荒人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在书架上挑了几本中意的杂志和几张报纸,虔诚地捧在手中,轻轻落座,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读者们似乎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到来。
坐在老人对面的一位戴着眼镜的青年鼻翼突然动了一下,抬眼一看,皱了皱眉,悄悄移到了另一张书桌。拾荒人歉疚地看了那人一眼,继续阅读。
这时,似乎好多人的鼻翼都在掀动,有人索性用手捂住了嘴巴。从各人的面部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心中似乎不约而同地发出疑问:这是什么味儿?眼睛像匕首一样射向拾荒人。
见此情景,老人二话没说,径直向卫生间走去。只见他搓洗了双手,用水龙头的水尽情冲洗他那近乎光秃的头颅,掬起清水吸进口中,漱口三遍,然后撩起衣襟,把头脸擦干,重新回到原来的阅读位置。
这时,有个老干部模样的人站了起来,一脸乌云般走出了阅览室,并招呼晓华有事要说。
晓华微笑着跟了出去。
“晓华同志,这时阅览室,是一尘不染的地方,你看,拾破烂的都进来了,搞得里面恶臭冲天,读者能坐得住吗?赶快把他请出去!”
晓华显出难为表情:“对不起,只要是读者,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实在没有权利让这位大爷离开啊。您老换个位置好吗?”说者,就向老干部座位方向走去。
老干部模样的人鄙夷了晓华一眼,立即收拾了书报,怒气冲冲地打算离去。
“您别走,我走,我走就是……”老人情绪有些激动,脸上青筋暴出,愤怒地说。
望着他蹒跚而去的身影,晓华发出一丝叹息。
老干部又踱回阅览室,老花镜下,一幅得胜回朝的表情。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拾荒老人换了一件刚刚洗过的上衣,肩上扛着一个沉甸甸的纸箱,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纸箱放在了阅览室的门口,倒退了几步,用衣襟擦着满头满脸的汗水。
晓华眼尖,赶紧出来与老人说话。老人指着旧纸箱说:“我脏,阅览室没有我的位置,劳你把它安排个位置吧。”说完,挥挥手,消逝在人流车流中。
晓华不知道纸箱里面究竟是东西,,正要开箱察看,这时,老干部模样的人信步赶了过来大声喊道:“别动别动,现代社会人心叵测,因心里不平衡而仇视社会的过激行为比比皆是,读者的生命和图书馆的安全要紧,这里面说不定有定时炸弹呢,还是慎重为好。”
经他这么一说,晓华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呆呆地站在那里。
还是老干部平时经验多,有着临阵不慌的宏伟气魄。他镇静地带上老花镜,掏出手机,拨打了一个电话,动员阅览室的人员安全撤离。
一阵警笛划破小城的宁静呼啸而至,刑警车、防爆车、消防车、救护车、新闻采访车……依次摆开阵势,警戒线周边群众与过往行人迅速撤离。
在撤离的人群中,有个顽皮的小男孩看到人们都在看那个旧纸箱,好奇地跑了过去。
“别动,危险!”人们一阵惊呼。
小男孩哪里肯听,早已从纸箱里掏出一本小儿书:“哇塞,这么多小人书啊!”
人们一阵哗然。大树上的知了也像凑热闹一样,藏在树叶间笑个不停:嗤……嗤……
(摘编自《作家网》,有较大改动)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中的晓华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物,她对工作仔细认真,对人热情,对读者一视同仁,能及时解决读者阅览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B.“坐在老人对面的一位戴着眼镜的青年……抬眼一看,皱了皱眉,悄悄移到了另一张书桌”表现了他与底层群众为伍的耻辱感。
C.老干部“掏出手机,拨打了一个电话,动员阅览室的人员安全撤离”这段描写表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描写“刑警车、防爆车、消防车、救护车、新闻采访车……依次摆开阵势”的场面,表现了职能部门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
E.小说以严肃的笔法开端,以戏谑的手法结尾,塑造了拾荒老人、晓华、干部模样的人等人物想象,使读者在诙谐与幽默中产生遐想。
8.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知了的叫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分)
9.这篇小说有哪些创作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时都畿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余篇,又著《兵书》十余篇,言奇正①之用。
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于二州,广农垦殖,仓谷盈积。
嘉平初,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乃奏博问大臣得失。昶陈治略五事:其一,欲祟道笃学,抑绝浮华,使国子入太学而修庠序;其二,欲用考试,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其三,欲令居官者久于其职,有治绩则就增位赐爵;其四,欲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其五,欲绝侈靡,务崇节俭,令衣服有章,上下有叙,储谷畜帛,反民于朴。诏书褒赞。因使撰百官考课事。
二年,昶奏:“孙权流放良臣,适庶分争,可乘衅而制吴、蜀。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皆在江北,可袭取也。”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昶诣江陵,两岸引竹絙为桥,渡水击之。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于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追斩数百级。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追军,与战,克之。绩遁走,斩其将钟离茂、许旻,收其甲首旗鼓珍宝器仗,振旅而还。王基、州泰皆有功。于是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甘露四年薨,谥曰穆侯。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三国志•魏•王昶传》,有删节)
【注】①古时兵法术语。奇,是出奇制胜的意思;正,是科学严谨的意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
B.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
C.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
D.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如《荆轲刺秦王》中“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秦、汉时则为太子侍从官。。
B.第二段文字中,“转”表示调动官职;“封”表示授予官职;“迁”既表示升职,有时也表示贬职;“假节”表示授予官职。
C.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D.考课: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即对官员定期进行考核,并依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考核成绩特别优异的被称为“最”,成绩较差的被称为“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昶未雨绸缪。他发现官军驻守在宛城,离襄阳三百多里,各军分散驻扎,遇到紧急情况不能及时赶到,于是上表请求迁移治所到新野。
B.王昶擅长治政。司马宣王诛曹爽后,王昶从尊道崇学、实行考试制度、官员凭政绩升迁、精兵简政、根除奢侈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C.王昶擅长谋略。在孙权流放贤良的大臣,嫡子庶子相互争斗之时,他上奏皇上,建议乘机用偷袭的办法制服吴国和蜀国。
D.王昶善于用兵。他在于贼敌大将施绩的交战中,采用诱敌深入之计,把贼敌引到平地和他们会战,待贼敌出来,一举将其打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5分)
译文:
(2)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夕旅怀①
李白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②,泣下谁能挥。
【注】①李白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创作《静夜思》,时年26岁。《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为同时同地所作。②旧国:指代故乡。
14.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诗歌一、二两句,写秋天万物衰落,草木凋敝,秋风吹过海面带来的含意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句中的“吹”字不仅吹来了凉意,也吹起了诗人的忧愁。
B.诗歌三、四两句,写诗人放目远去,却只看到了层叠的山峦和逝去的流水,用“连山”和“流水”两个极具内涵的意象作比喻,把诗人有家难回的愁苦具体化。
C.诗歌五、六两句,诗人抬眼望去,只有灰色的浮云和寒冷的月光,“月晖”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D.诗歌七、八两句,诗人借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羁旅之愁,点染衬托出诗人的浓重乡情,这两句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E.诗歌九、十两句,写诗人在辗转未眠中望月思归,直到银河落下,星星稀少之时,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
15.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庄子的《逍遥游》中,在全文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两句是:“ , 。”
(2)杜甫的《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
(3)《虞美人》中,李煜因美好的事物却使自己倍添烦恼,一反常理地用“ ”这一句劈头怨问苍天,传递了他深沉的亡国之痛。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急功近利,认不清自己工作中的规律,累垮了身体,并成效甚微。何不善刀而藏,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②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③雪之精灵舞动翩翩翅膀飞上,飘向屋檐,亦或是落在行人的发丝上,为寂寞冷清的世界增添了几分灵动的美妙,让人不禁感叹阳春白雪的美好。
④富有才华的青年人刚走向工作岗位时也许暂时会因不太适应环境而不能得到重视,但只要踏实肯干,一旦时机成熟便会脱颖而出,走向人生新境界。
⑤学习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修正与积累,最终方可积非成是,有所建树。
⑥党员干部应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当好履职尽责的表率,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发展“区域经济”要坚持“社会参与、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的推进方式,全力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域经济”品牌。
B.为了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关部门发出通知,禁止网站有关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向青少年传递不良信息。
C.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选择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D.“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国民人均读书量明显不足,图书行业在出版和消费方面,呈现不对称的发展趋势。
19.填入线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为”, ① 躺倒在床上,听天由命,或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干。表面上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八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6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