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634 2017-02-08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34]
天津市南开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题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掮(qián) 装订(dìng) 掉(diào)书袋 呶(náo)呶不休
B.肖(xiào)像 眩晕(yùn) 通缉(jí)令 汗流浃(jiā)背
C.斡(wó)旋 烘焙(péi) 脊(jǐ)梁骨 量(liàng)体裁衣
D.轻佻(tiǎo) 商埠(fù) 马蜂(fēng)窝 长嘘(xū)短叹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太空看下来,阴山山脉以北是一条 东西约五六百里的宽阔走廊。经过实地 ,
这里不仅地形开阔平坦,全无林木遮蔽,而且居民点十分稀少,草原上的沙质土壤也十分松软,如此 的飞船着陆场,真是世上难找。
A.横亘 勘察 举世无双
B.横贯 勘察 天造地设
C.横亘 勘探 举世无双
D.横贯 勘探 天造地设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露出琉璃瓦深蓝色的瓦体,去年盖的办公楼没有在屋檐外设墙体还挡,这是
成为楼顶覆冰融化时容易整体滑落砸到过路人的原因之一。
B.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全世界观看这一壮举的
人们,无不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C.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可能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D.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汨汨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先成4-6题。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
“诗三百”一语,先秦文献习见,孔子多次提及,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者认为,孔子既屡言“诗三百”,证明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文本,甚至由此认为“诗三百”是先秦时期《诗经》的名称。若干年来,关于《诗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多采用这一说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诗经》学史观念,自然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加之现存文献引《诗》多与今本《诗经》相同,故孔子不曾“删诗”之说似铸为铁案。然事实并非如此。
先说“诗三百”。《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刊登《“诗三百”正义》一文,该文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联言,往往并非实指,而是极言其多的一种修辞手段。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三百”一语尚见于《礼记》《左传》《周易》等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子仪》篇叙述秦穆公既败于崤,发奋图强,不及七年,“车逸于旧数三百,徒逸于旧典六百”。由先秦时期的军队编制可知,这里所言战车数量的“三百”为虚数。用于极言秦国军事力量恢复的程度。
由“诗三百”之本意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其余所释亦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既不能证明当时存在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
浏览完整试题
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孔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删诗”即修订《诗经》文本的呢?一般《诗经》学史方面的著作皆引用《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根据《左传》,孔子自卫反鲁在哀公十一年冬,已是其晚年。华锺彦先生判定孔子删诗为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此说本于《史记•孔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
(节选自《诗三百与孔子删诗》,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一语是判定“孔子删诗”这一公案的依据。
B.由于现存古文献所引的《诗经》与今本的《诗经》相同,《诗经》学史观念自然而然就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性。
C.先秦文献中的“三百”往往并非实指,则屡次被孔子提及的“诗三百”一语,是不能证明当时存在着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的。
D.孔子“删诗”有历史学著作的证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而《史记》历来被称为信史。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三百”一词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多数学者认为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的文本,甚至认为“诗三百”就是当时《诗经》的名称。
B.为了证明“诗三百”的意思是“诗有许多篇”,文章特意拈出了《礼记》《左传》《周易》以及一些出土文献,说明“三百”并非确数,而是虚指。
C.“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的重要公案,弄清孔子是否曾经“删诗”,牵涉到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而本文作者认为孔子确曾“删诗”。
D.多年来,对于“诗三百”一语,关于《诗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中多采用的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者的观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三百”正义》指出“三百”子啊先秦时期是极言其多的修辞手法,《子仪》篇中的“车逸于旧数三百”可以作为本观点的一个证据。
B.确定孔子是否“删诗”,不仅要分析“诗三百”中“三百”的意思,还要考证历史事实,文中提及《史记》《左传》皆是如此。
C.本文两次引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话目的不同,第一次旨在证明孔子确曾“删诗”,第二次旨在说明孔子开始“删诗”的时间。
D.《论语》和《左传》都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晚年,但华锺彦则依据《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盛年,即孔子四十七岁时。
三、(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赵汝愚,字子直,汉恭宪王元佐七世孙,居饶之余干县。汝愚早有大志,每曰:丈夫得汗青一幅纸,始不负此生。擢进士第一,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孝宗方锐意恢复,始见,即陈自治之策,孝宗称善,迁校书郎。知阁门张说擢签书枢密院事,汝愚不往见,率同列请祠,未报。会祖母讣至,即日归,因自劾,上不加罪。
迁著作郎、知信州,易台州,除江西转运判官,入为吏部郎兼太子侍讲。迁秘书少监兼权给事中。内侍陈源有宠于德寿宫,添差浙西副总管。汝愚言:祖宗以童贯典兵,卒开边衅,源不宜使居总戎之任。孝宗喜,诏自今内侍不得兼兵职。旧制,密院文书皆经门下省,张说在西府,托言边机不宜泄。汝愚谓:东西二府朝廷治乱所关,中书庶政无一不由东省,何密院不然?孝宗命如旧制。
权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论知阁王抃招权预政,出抃外祠。以集英殿修撰帅福建,陛辞,言国事之大者四,其一谓:吴氏四世专蜀兵,非国家之利,请及今以渐抑之。进直学士、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诸羌蛮相挻为边患,汝愚至,悉以计分其势。孝宗谓其有文武威风,召还。光宗受禅,趣召未至,殿中侍御史范处义论其稽命,除知潭州,辞,改太平州。进敷文阁学士,知福州。
绍熙二年,召为吏部尚书。先是,高宗以宫人黄氏侍光宗于东宫,及即位为贵妃,后李氏意不能平。是年冬十一月郊,有司已戒而风雨暴至,光宗震惧,及斋宿青城,贵妃暴薨,驾还,闻之恚,是夕疾作。内侍驰白孝宗,孝宗仓卒至南内,问所以致疾之由,不免有所戒责。及光宗疾稍平汝愚入对上常以五日一朝孝宗于重华宫至是往往以传旨免至会庆节上寿驾不出冬至朝贺又不出都人以为忧。汝愚往复规谏,上意乃悟。汝愚又属嗣秀王伯圭调护,于是两宫之情通。光宗及后俱诣北内,从容竟日。
(《宋史》•赵汝愚传)
7.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不负此生 负:辜负
B.东西二府朝廷治乱所关 治:治理
C.光宗受禅,趣召未至 趣:趋往
D.殿中侍御史范处义论其稽命 稽:拖延
8.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会祖母讣至,即日归,因自劾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以集英殿修撰帅福建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甸奴使留在汉者
C.殿中侍御史范处义论其稽命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有司已戒而风雨暴至 某所,而母立于兹
9.下列是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光宗疾稍平\汝愚入对\上常以五日一朝孝宗\于重华宫至是\往往以传旨免\至会庆节上寿\驾不出\冬至朝贺\又不出\都人以为忧
B.及光宗疾稍平\汝愚入对上\常以五日一朝孝宗于重华宫\至是往往以传旨免\至会庆节上寿\驾不出\冬至朝贺\又不出都\人以为忧
展开余下试题
C.及光宗疾稍平\汝愚入对\上常以五日一朝孝宗于重华宫\至是往往以传旨免\至会庆节上寿\驾不出\冬至\朝贺又不出都\人以为忧
D.及光宗疾稍平\汝愚入对\上常以五日一朝孝宗于重华宫\至是往往以传旨免\至会庆节上寿\驾不出\冬至朝贺\又不出\都人以为忧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
B.汗青,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再刮去青皮,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
C.光宗,是南宋皇帝赵惇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贵族、后妃、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评判性称号。
D.古代官员官职变化时,“擢”表提升,“超擢”,表破格提升:“除”表免职、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迁”指改官,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一般指提升。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赵汝愚“事君忠”的一组是( )
①丈夫得汗青一幅纸,始不负此生
②始见,即陈自治之策
③源不宜使居总戎之任
④诏自今内侍不得兼兵职
⑤中书庶政无一不由东省,何密院不然
⑥吴氏四世专蜀兵,非国家之利,请及今以渐抑之
A.①③④B.①⑤⑧C.②③⑤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侍陈源受宋高宗宠信,被额外差遣为浙西副总管,赵汝愚明确反对;论知阁王抃揽权预政。
B.张说在西府任职,借口边防机密不可泄露,想让密院的文书不经过门下省审查。赵汝愚命令按原有的制度处理。
C.诸羌族相继挑起边患,赵汝愚到达后,全部施计瓦解了他们的势力,受到宋孝宗的称赞。
D.宋孝宗和宋光宗困黄贵妃之死产生一些隔阂,在赵汝愚的妥善处理下,两人的关
系得以修复。
第II卷
题号 13 14 15 16~19 20 21 22 总分
得分
四、(21分)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祖母讣至,即日归,因自劾,上不加罪。(3分)
译文
(2)问所以致疾之由,不免有所戒责。(3分)
译文
(3)光宗及后俱诣北内,从容竞日。(2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1)本词上片“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从写景下笔,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一片愁情,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2)此词以“频倚阑干不自由”作结,神余言外,请鉴赏“频”字使用的妙处。(2分)
(3)此词是诗人代何人所作?诗人以“代人赋”为障眼法,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情怀?(2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而世人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___________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赤壁赋》)
(3)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5)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五、(21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6-19题。
长腿的风什么都知道
田鑫
如果仔细听,就能听到一株草顶破土的声音。它弹开一块土的瞬间,是那么努力,使出这辈子最大的劲似的。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听不到这一切的。我们都走得太过匆忙,完全忽略了一株草所具有的力量。
想听见破土的声音,还需要一场风。入冬之后,人也需要在一场风之后才能渐渐苏醒。立春一过,风开始透过渐次变薄的衣物,慢慢渗进身体,把春天、把绿、把舒展、把芬芳一股脑灌进人的身体里。
这时候,人和大地一样,缓慢地被打开。疏朗起来的身体,连毛孔也有了抽芽的错觉。风就这样,把人唤醒了,让人和万物有了一样的气息。风让一切苏醒,当然也就掌握了一切事物的秘密。
你别不信,长腿的风什么都知道。疾风知劲草,其实,除了草,它还知道河流的一切、树的一切、村庄的一切,路的一切……甚至连城市的一切,只要它愿意,也能轻而易举地得到。
芒种前后的一天早上,我赖在床上翻手机,冷不丁听到一声“布谷,布谷”。毫无疑问,这来自与一只布谷鸟。不过,它是怎么出现的呢?我住的小区里,树是刚栽下去的,还没有鸟儿在上面筑巢。而这个城市,也没有让布谷留恋的东西。不算高的楼房,将一些孤单的树裹挟在其中,有些树,偏僻得连风都吹不到,更不用说一只布谷鸟能找到它,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巢。
再说了,别看布谷叫声宏亮,其实它天生就是个胆小鬼,我在村庄里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布谷鸟接近人和村庄,它们躲在成群的树中间,冷不丁一声“布谷布谷”,你想找到它是何其的难?它怎么会突然出现在城市里,并且叫这一嗓子呢?我对这一声突然就来了兴趣,放下手机,起身,立在窗户边静静地倾听。
可惜的是,随后的很长时间里,这一声再也没有出现。它一闪而过,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我找不到它的出处,也看不见它的去处,只能对着窗外发呆。
我一直想弄明白他的来历,于是就想到了风,肯定是它路过带着湿气的树林时,见到了这只正在啼鸣的布谷鸟。风被它所吸引,但是鸟是带不走的,风就把它的叫声带走。于是,这叫声,穿过草地、溪水,绕过几条土路,就到了城里。风跑累了,就把布谷的叫声卸下来,留在了我的住处。
风能带来布谷的叫声,就能带来它的秘密。这么想来,还有谁的秘密是可以再风面前守口如瓶的呢。它们每到一个地方,就带走这个地方上所有的秘密。秘密越来越多,风背不动了,就停下来,随意地卸下来一些。于是,我就在一个清晨,听到了一只布谷的叫声。
这事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我还时不时会想起那一声“布谷,布谷”。想它的来历,想它的出处,想它抵达城市的路径,想它让我听见的意图。我一度怀疑,这一声被风带来的叫声,是要启示我的,可是到底要启示什么?
这一切,风没有告诉过我。而我也没办法向它核实。现在,我连带来这声“布谷布谷”的那阵风去了哪都说不清,更别说向它追问答案。我陷入一种焦虑当中。
有一天,读陆游的《嘲布谷》,有了找到答案的舒畅。他说:“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布谷让风带来的这一声啼鸣,原来是要提醒我。
展开余下试题
可是,它究竟提醒我什么?要是在我的村庄,听到布谷鸟催耕的啼鸣,再懒的农户,也都开始拾掇闲了一冬的农具,但是,这一声对于一个已经告别村庄蛰居城市很多年的人来说,意义何在?
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一句无意间被风带进城市的啼鸣,是让我记住时令,记住村庄,记住来时的路。风也是煞费苦心啊,原本以为随意卸下的一声啼鸣,却带给我如此的多的思考。在我看来,不是所有风都会为一声啼鸣或者一个人带路。相反,它们只会会使劲地吹你走过的路,要么把一切吹得一干二净,要么把一切吹得乱七八糟。
我开始相信,有些记忆是风吹来的,有些记忆是被风吹走再也没有回来的。
我在万千人中走着,风吹过来的时候,还在低头赶路,想着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丝毫没有注意风正在向我靠近。就这样,它击中了我,我再也走不动了,站在原地。这些带着味道、尘埃和温度的风,其中的一些东西唤醒了我记忆中沉睡的部分。于是,我就想着自己也成了一阵风,不停地吹,吹过我刚才走过的路,吹过我以前走过的路,吹过我出发的地方……风就这样一直吹,一直吹,直到把自己吹旧。而那些被风吹来的记忆,还像当年一一经过时那般新鲜。
风从来都是你第一次见到的样子,它一直没有改变过,它就这样一直吹,把野草从嫩绿吹到枯萎,把麦芽从破土吹到抽穗……吹啊吹,吹瘦了河流,吹老了村庄,那里住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活着活着老的,而是被风吹老的。人一老,记性就不好,不像野草、河流,还有下一个轮回,人只有一世,所以需要记住的东西太多,但是又太过健忘。
我曾经小心翼翼将那些散落在童年里的碎片收集起来,写进日记,装进盒子里,或者藏在记忆中。但是有一天,当我想着翻捡它们时,却突然找不到任何与之相关的信息。健忘让我很苦恼,我回想起某些事情,就找到当事人,试图还原当时的情景,可是时过境迁,我们忘掉的细节太多,已经无法描摹当年的情景。我想起钟爱过的某一件物品,或者一口吃过的最可口的食物,就找来替代品,但是,不管有多像,替代品就是替代品,无法让我回到过去,而食物,即便是吃到了以前的味道,那时候味蕾的感觉已经完全找不回来。
这时候,就需要一场风,把被我遗忘在过去的东西一一吹回来。风像一个庞大的黑洞,装着我们所有人的过去,每一个细节它都一一替我们保管,就等着我们来找的那一天。我抿着嘴,不断收缩着鼻孔,面朝天空使劲地吸气,可是,风中没有任何痕迹。风不来,我担心有一天全部的回忆就这样渐渐模糊了,到时候,我们就真的回不去了。找不到来路,也没有去处。
(原载《散文》2015年第8期)
16.结合全文内容,概括“长腿的风”都知道些什么秘密?(6分)
17.鉴赏文中画横线的文字。(5分)
18.文章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含蓄蕴藉,它包含哪几层意思?(6分)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以人们走的太过匆忙而忽略一株草所具有的力量开头,指出风会使人和大地苏醒,呼应题目。
B.被楼房裹挟的那些孤独的树,连风都吹不到,鸟儿是不会将它作为巢穴的,以此象征那些迷失于追求物质享受,沉迷于名利,浮躁度日的城市人。
C.文章引用陆游的《嘲布谷》,含蓄地提醒蛰居城市多年的人,记住乡村,莫忘来路。 “瞬弦声”指天下被瞬治理成太平盛世。引用诗句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历史内涵。
D.风既可以为人带路,又可以吹瘦河流,吹老村庄,吹老人生,风知道所有秘密,但人如忘初心,将看不清前路,终会在人生旅途迷失方向。
E.本文语言明快华美,运用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句式长短错落,激发人联想想象,警戎世人珍惜年华,莫负春光。
六、(12分)
20.“每一个灵魂都将在人群中闪闪发光,无论寒冷还是艳阳,你终会找到属于你的光,它会穿过熙熙攘攘的路人,与你在最平凡也最耀眼的路上不期而遇,那是理想,它美得一塌糊涂。”
关于这一类“鸡汤”,你可能喝的有点多,我们也曾唱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请你用100-120字,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描写一个片段或场景来表现你或你周围的人是如何在现实理想的路上求索,拼搏的。(7分)
21.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是对名的理解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有些名与字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些名与字则是相反相成的关系。例如,曹植,字子建,“植”与“建”都有“树”的意思,“子”为衬字,曹植的名与字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请你在下列人物中任选三位分析他们名与字的关系。
曾点字皙 闵损字子骞 杜甫字子美 苏轼字子瞻 张养浩字希孟
请你为名为“冬来”的同学取一字,并解释这个字与“冬来”之名的关系。(5分)
七、(60分)
22.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分为三种。一种是欲望关系,占有的欲望,如一个猎人见了老虎就必定要捕杀它。欲望关系是以占有、牺牲对象为前提。二是研究关系,只想弄清对象的真相、规律,并不占有或牺牲它,这是科学的任务。如动
上一篇:
湖南省娄底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天津市南开”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3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