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96  2017-02-2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6]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试卷 语文
成外高2014级高三(2017年2月)
语 文
命题人:刘江华 审题人:孙继良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漩涡地带。整个公元前3千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这些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的社会变化更为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所以近来有学者立足于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的史实,用“青铜革命”来概括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化。
青铜技术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一件铜器的产生就需要更复杂的程序,这无疑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其次是小麦,小麦是一种高产农作物,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的小麦,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因此它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国际学术界曾站在水利资源分配的角度,探究过西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文明出现的动因。可以推测相应的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必然存在内在关系。牛羊类动物牲畜传入中原内地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以猪肉为主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
(摘编自刘学堂、李文瑛《史前“青铜之路”与中原文明》)
1.下列关于“文明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浏览完整试题A.尽管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但是大型聚落和城市只
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
B.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
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是支持文明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因素。
C.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是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
互为表里,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
D.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看,文明体的表层结构常常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的特质,驱动文明
车马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从各不相同逐渐趋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原文明在几百年间孕育了深层的变革,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夏文明体的
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B.西方文明因素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中原地区
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中心地带。
C.源于中国境外很多文化因素在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具有
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一直遭到学界的否定。
D.可以用“青铜革命”来概括的,以为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为主要表现之一的外来
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社会革命性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
果是合金,工序更为复杂,这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
B.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高产农作物小麦,这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
之一。小麦的大面积种植使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
C.从水利资源的分配与西亚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出现的关系,可以推测水利灌溉与水
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有关系。
D.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
增强了人类体质,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成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时长六十多年。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那一年,陈复礼80岁。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遭逢战乱,“过番”[注]东南亚,泰国求亲,越南靠友,后又辗转老挝、柬埔寨。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这是广东原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评价。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他的许多摄影作品,还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所谓“影画合璧”,即在兼具中国画意、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20多位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望,也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其子陈惊雄说:“这与父亲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一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批判。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2011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吸引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 (有删改)
[注] 过番: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


展开余下试题相关链接
①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子,潮汕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功底。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
②经过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了高深的境界。所以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失。(陈复礼《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
③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讲,诗人的使命是爱,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人民。陈复礼先生用他六十多年的影艺生涯倾诉着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用他的无数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他的作品也因此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  )(  )
A.陈复礼是著名的摄影大师,与吴印成、郎静山齐名,他们涉足摄影艺术的时间大体
相同,艺术成就也难分伯仲,因而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
B.陈复礼自幼饱读古籍史书,青年时代就读于韩山师范,成绩非常优异,后来遭逢战
乱辗转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C.陈复礼最初迷上摄影,既是生活环境使然,也与偶然遭逢的机遇有关。在跨入这一
行之后,他就从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还不断有艺术精品问世。
D.陈复礼与多位第一流的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
很多已经谢世,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就更是价值连城。
E.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捕捉时代的脉搏,也犀利地批判社会
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
5.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3分)
答:
6.陈复礼成为享誉中外的摄影艺术大师,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理解。(5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黑夜里移动 陈思宏
漆黑的夜里,找光。
柏林有一家餐厅,名为Nocti Vagus,此为拉丁文,Nocti为“黑夜”,Vagus为“移动”,意即“黑夜里移动”。
这是一家没有光的餐厅。
春夜微寒,我和T走进这家餐厅,室内明亮温暖,与一般餐厅无异。服务生马上过来招呼,帮我们挂外套,问好,闲聊。所有的服务生都是盲人。我们坐在等候区看菜单,招呼我们的服务生是个年轻的女孩,她的脸一直朝向我们,笑容和煦。她向我们推介海鲜,说自己是个爱吃鱼的人。前菜、主菜、点心点妥,餐后还有咖啡跟甜点,服务生接着解说待会儿入座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首先,我们必须把身上所有的光源全部关掉,用餐时严禁拍照。服务生开始给我们做心理建设,等会儿进入的用餐区是彻底黑暗的,但请不要惧怕,虽然餐厅里完全黑暗,但设有特殊的感应系统,安全逃生门也很齐全,让客人可安心用餐。
在服务生的带领下,我们和另外一组客人一起进入一个光线幽微的区域,这是一个过渡区,让我们从明亮走入幽暗,视觉慢慢习惯弱光源,准备迎接黑暗。服务生请我抓住她的手臂,跟着她走。我尾随着,连续掀开数个帘幕,终于走进了用餐区。我身体突然静止,不敢迈出下一步,因为这里头,果真,完——全——没——有——光。服务生轻声说:“跟我来,左转,来,放心,直走,您不会撞到任何东西,右转,对,就是这里,正前方就是您的椅子,请慢慢坐下。”
我坐下,没有光,就是没有光。我把手放在面前,完全看不到我的手指。T的声音从桌子的另一头传来,声音里有些许惊慌:“你在哪里?”
和我们一起进来的那组客人,因为其中一位女士完全无法忍受黑暗,尖叫抗拒。她的呼喊很快消失在帘幕后,应该是被服务生带向光明了。我被黑暗钉在座椅上,身体僵硬,不安开始在皮肤上逼出汗滴。服务生突然发声,我被她的声音吓了一跳,原来,她一直站在我身旁。“我来跟你解说,您的右手边是刀,左手边有叉,杯子在正前方,请您开始用手去寻找,慢慢来,饮料随后上桌。”
我慢慢伸出手,碰触到桌、巾、刀、叉、匙、杯,还有,从对面伸过来的T的手。我们在黑暗中握了彼此一下,“相濡以手汗”,给彼此打气。
身体稍微放松之后,我开始听到许多声音。四周其实有许多客人,我看不到任何桌椅和身影,但有许多细碎的人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我听到刀锋撞上瓷盘的声音、饮料倒入杯子的声音、笑声、聊天声……当视觉失去作用,我的听觉逐渐开启,敏感度升高。然后,我就明白,为何餐厅要叫“黑夜里移动”了。
黑暗中,宾客坐定,但服务生上菜上酒,必须移动。他们都是视障者,黑暗对他们已属平常,把宾客们的座椅位置记熟,就可以在其中穿梭自如。这些服务生在外面的世界里,是绝对的弱势,但在这个工作场所,他们身体的弱点就变成他们的强项了。
前菜沙拉、浓汤上桌,我在黑暗中进食,行动如树獭,生怕打翻水杯、把刀叉扫出桌面、把浓汤送进眼里。黑暗果然有其分量,肢体被黑暗黏住,一切都迟滞缓慢,咀嚼慢,说话也慢。
看不到菜色,吃食全然只靠味觉与想象力,我知道自己的主菜是海鲜,但有个东西我嚼了很久,就是无法正确说出它的名称,连续吃了三口,我才惊呼:“这是虾啊!”视觉功能消失,必须仰赖味觉与嗅觉,这是一次全新的就餐经历。
少了视觉,耳朵伸展成漏斗,四周各种细碎的声响都倒进听觉里。隔壁桌一对男女的对话,让餐厅里所有用餐的宾客都忽然安静下来。原来,大家的耳朵,都变成漏斗了。
男士说:“你愿意嫁给我吗?”
静。
这句话像一根绳索,勒住了所有人的喉咙,话语休止,吃食暂停。
女士没回答。
男士继续说:“你看不到,但现在我手上,有个戒指。”
寂静再度塞满黑暗。我的刀叉在空中悬浮,嘴巴微张,不敢动。
“你愿意嫁给我吗?”
依然听不到女士的回答。
再试一次:“你愿意嫁给我吗?”
重复三次的问句,在黑暗里回荡,求婚的男士喉咙干渴,声线分叉,问句的结尾很微弱。
“你愿意嫁给我吗?”
我受不了了,黑暗我可以习惯,但这种悬疑,杀人哪。
“你……”
女士的声音,在此时,终于划破沉默。她的声音,在黑暗里点燃了光。
在彻底的黑暗中,她哽咽着慢慢回答:“我,一,直,在,点,头。”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开头几段从名称、特点和内部设置等对餐厅进行介绍,交代了这家餐厅对就餐者细心的照顾和特殊的就餐环境,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小说中的T来到没有光的用餐区惊慌失措,用餐过程中还伸出手给“我”,说明他是个胆子比较小的人,与“我”的镇定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
C.“我”在用餐中听觉“敏感度升高”,“吃食全然只靠味觉与想象力”,这些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在没有视觉之后的特殊感受。
D.结尾处,以“我,一,直,在,点,头”来叙写女士的回答,一字一顿,表现了女士因表达受到误解的委屈、担心再次表达不清楚的情态。
E.小说题材独特,发生在“黑夜里移动”餐厅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生活在这里的弱势群体的同情,这是小说的独到之处。
8、小说是怎样叙述发生在“黑夜里移动”餐厅里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为什么以一个求婚的情节来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展开余下试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余懋衡,字持国,婺源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永新知县。征授御史。时以殿工,矿税使四出,骄横。懋衡上疏言:“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今避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其害十倍于加赋。”忤旨,停俸一年。
巡按陕西。税监梁永辇私物于畿辅,役人马甚众。懋衡奏之。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永虑军民为难,召亡命擐甲自卫。御史王基洪声言永必反,具陈永斩关及杀掠吏民状。巡抚顾其志颇为永讳,永乃藉口辨。帝疑御史言不实。而咸宁、长安二知县持永益急。永党王九功辈多私装,恐为有司所迹,托言永遣,乘马结阵驰去。县隶追及之华阴,相格斗,已皆被系,懋衡遂以反逆闻。永窘甚,爪牙尽亡,独纲在,乃教永诬劾咸宁知县满朝荐,朝荐被逮。永不久亦撤还,关中始靖。懋衡寻以忧归。起掌河南道事。擢大理右寺丞,引疾去。
天启元年,起历大理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与尚书张世经共理京营戎政。进右副都御史,改兵部右侍郎,俱理戎政。三年八月,廷推南京吏部尚书,以懋衡副李三才;推吏部左侍郎,以曹于汴副冯从吾。帝皆用副者。大学士叶向高等力言不可,弗听。懋衡、于汴亦以资后三才等,力辞新命,引疾归。明年十月,再授前职。懋衡以珰势方张,坚卧不起。既而奸党张讷丑诋讲学诸臣,以懋衡、从吾及孙慎行为首,遂削夺。崇祯初,复其官。 (选自《明史•余懋衡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
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B.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
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C.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
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D.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
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里巷”有乡邻之意。“里”是古代居民区名,一里所含居民家数,说法不一,历代
也有变化。《周礼》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记载。
B.“畿”,指古代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来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京畿”“畿
辅”都指京城附近地区。
C.“忧归”是指因父母丧事,回乡守丧。在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任
官者必须离职,表达当事人对已故父母的崇敬和不舍。
D.“祟祯”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此
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如汉武帝、崇祯帝等都是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懋衡在御史任上,因上奏被朝廷派往各地的矿税使骄横无礼骚扰百姓一事,而被
认定违背圣旨,停发了一年俸禄。
B.税监粱永役使众多人马搬运个人财产到畿辅,余懋衡和王基洪等御史官先后把这件
事上奏皇帝弹劾梁永,但皇帝怀疑御史的话不真实。
C.咸宁知县和梁永对立的很厉害,梁永爪牙乐纲指使梁永诬陷咸宁知县朝荐,朝荐随
后被逮捕,不久梁永也被撤回朝廷,关中才安定下来。
D.皇帝不听大学士叶向高的规劝,任命第二人选的余懋功担任南京吏部尚书,但懋衡
极力推辞新的任命,最后不得不称病回到家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
译文:
(2)既而奸党张讷丑诋讲学诸臣,以懋衡、从吾及孙慎行为首,遂削夺。
译文:
(二)古诗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野 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
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
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
跌宕。
15. 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 , ”两句既表达对
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2)李商隐《锦瑟》一诗借南海鲛人的典故来表达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却又无法实现的
悲哀的一句是 。
(3)《阿房宫赋》中批判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盘剥之上且自身挥霍无度的两句是:
, ?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 伴随着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昌民明确表示,人社部将进行长
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子女带薪护理”方案呼之欲出。
② 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
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③ 蒂姆库克长期以来其实已在掌管苹果公司,乔布斯两次病休期间,实干家库克都临
危授命,负责苹果的日常运营工作。
④ 苹果和三星手机的热卖机型和价格差优势,导致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手机市场
的再规划也迫在眉睫。
⑤ 刚刚还是烈日当头,一转眼,老天爷的脸阴沉下来,狂风怒号,大街上尘土飞扬,
整个城市瓦釜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⑥ 法国今后必定会加大安保和反恐的投入,但由于经济疲软、福利水平较高,法国已
经捉襟见肘的财政将面临更加严苛的考验。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而且是其反观自身的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