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567 2017-02-24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67]
浙江省东阳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寒假作业检测)语文试题
东阳中学寒假作业检测语文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驽马(nú) 跬步(kuǐ) 狭隘(ài) 麻痹大意(bì)
B.舟楫(jǐ) 沉溺(nì) 阿谀(ē) 锲而不舍(qì)
C.黏合(nián) 静谧(mì) 马厩(jiǜ) 茕茕孑立(jiē)
D.缱绻(jiǎn) 打夯(hāng) 酥骨(shū) 命途多舛(chuǎn)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深邃 铭刻 曝背谈天 元宵节
B.暄哗 逍遥 震天撼地 气势磅礴
C.嘶鸣 咆哮 直接了当 千姿百态
D.颤栗 驯顺 莫明奇妙 振耳欲聋
3.给下列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1)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 的组成部分。
(2)我所爱的北平不是 的一些什 么……
(3)很少看见人——除了 隔着玻璃向我叽哩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
(4)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 。
A.置疑 枝枝叶叶 偶然 荒诞不经 B.质疑 枝枝节节 偶尔 荒诞绝伦
C.置疑 枝枝节节 偶尔 荒诞不经 D.质疑 枝枝叶叶 偶然 荒诞绝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B.老贝尔曼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C.1945年,声名显赫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的路上。
D.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有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都得不到复原。
B.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C.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对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生活中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细细的咀嚼或探索,常能感到它们给生活增添了一种况味,一种情趣。
6.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不仅蕴含着四季更迭的奥秘,更蕴藏着生命脉动的哲学。请你仿照示例,从“二十四节气”中另选一个写一句话。(3分)
示例:(立春)大寒过后便是立春,咬一口春饼,世界顿时开朗起来了,好一派鸟语花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在儒家体系中,对伦理与道德关系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在孔子是“礼”与“仁”,在孟子是“五伦四德”,董仲舒以后则是“三纲五常”。但无论如何演变,伦理与道德始终一体,而且“礼”、“五伦”、“三纲”的伦理,之于“仁”、“四德”、“五常”的道德总是处在优先地位。
孔子以后,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尤其是儒家体系中,总有三个结构性元素:伦理性的礼或人伦,道德性的仁或德性,而修养则是它们之间使二者同一的“第三元素”。修养的关键在于“修身养性”。“身”即人的个别性或所谓“单一物”,“性”即人的公共本质或所谓“普遍物”。“性”作为普遍本质为人所共有,因而需要“养”;“身”作为个别的感性存在则潜在某种道德上的危险性,因而有待“修”。“修身养性”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克服人的自私,完成人的社会性的过程。
浏览完整试题
可见,对于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说是礼仁合一,伦理道德共生,伦理优先。儒家学说以道德理想主义和伦理理想主义,对现实的伦理存在和道德状况采取批判的态度,提出“内圣外王”,“圣”是“王”的前提条件,以此作为对“王者”的道德教训。宋明理学通过儒道释的融合,以“理”或“天理”统摄“礼”的伦理与“仁”的道德,也是伦理与道德统一的一种诠释。到了理学阶段,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已经不是“礼”,也不是“仁”,而是“理”。
与西方相比,中国没有强大的宗教。但人们一般承认中国伦理尤其儒家伦理的准宗教意义,这不仅因为中国伦理以家庭伦理为基础,也不仅因为作为完成形态的中国传统伦理的宋明理学中已经融合了佛教的因素,宗教参与了中国伦理的历史建构和现实发展,更重要的是,伦理精神本身与宗教有相通之处。伦理必须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实现。所以,中国道德哲学一开始就设置了兼具伦理与宗教意义的“天”的概念。到了宋明理学,形成所谓“天理”概念,标志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完成。
“天”与“理”的结合,是伦理与宗教的结合。这种结合不能一般地解释为道德哲学中融合了宗教的因素,而是可以看作中国伦理与宗教在哲学上的文化相通。在西方,伦理的实体被人格化,这就是上帝。在中国,伦理性的实体被哲学地把握和表达,但由于它同样具有某种终极性的意义,同样具有神圣性,因而寄托于集自然、伦理、宗教于一身的“天”的概念以表述和表现。孔子着力于“仁”,坚持“为仁由己”,求“仁”得“仁”,但却认为“仁”是一个精神境界。“伦”的实现,有赖于“精神”的信念和信仰,“伦理”便是所谓“伦”之“理”。因此,不仅实体性的“伦”,而且作为达到“伦”的条件的“精神”,都具有某种宗教的哲学气息。 (有删改)
7.下列说 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是“理”,它与“天”的结合,其实就是伦理与宗教的结合。这种结合体现了中国伦理与 宗教在哲学上的文化相通。
B.在儒家体系中,伦理与道德始终一体,无论它们的关系如何演变。在儒家思想中说就是礼仁合一,伦理道德共生,道德总是处于优先地位。
C.“修身养性”里的“身”指人的“单一物”,潜在某种道德上的危险性,故而需要“修”。这个过程就是克服人的自私,完成人的社会性的过程。
D.儒家学说里有“内圣外王”的概念,认为“圣”是“王”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要先“内圣”,然后才能达到“外王”。
8.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
A.伦理与道德的异同点 B.浅谈中西方伦理与道德
C.儒家思想中的伦理与道德关系 D.伦理与道德关系发展历程
9.依据文本内容,概括人们承认中国伦理尤其儒家伦理的准宗教意义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0—13题。(20分)
甲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 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一)》)
乙
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栾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尔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她的嗓音很好,不是她那个年龄所常有的那般尖细,而是很圆润甚或是厚重,也许是因为那个下午园子里太安静了。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我问她住在哪儿?她随便指一下,就喊她的哥哥,沿墙根一带的茂草之中便站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朝我望望,看我不像坏人便对他的妹妹说:“我在这儿呢”,又伏下身去,他在捉什么虫子,来取悦他的妹妹。
那是个礼拜日的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我摇着车到那几棵大栾树下去,恰又是遍地落满了小灯笼的季节。我刚刚把车停下,就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戏耍一个少女,作出怪样子来吓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拦截她,少女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裙裾,两条腿袒露着也似毫无察觉。我看出少女的智力是有些缺陷,却还没看出她是谁。我正要驱车上前为少女解围,就见远处飞快地骑车来了个小伙子,于是那几个戏耍少女的家伙望风而逃。这时我认出了他们,小伙子和少女就是当年那对小兄妹。我几乎是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或者是哀号。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小伙子向他的妹妹走去。少女松开了手,裙裾随之垂落了下来,很多很多她捡的小灯笼便洒落了一地,铺散在她脚下。她仍然算得漂亮,但双眸迟滞没有光彩。她呆呆地望那群跑散的家伙,望着极目之处的空寂,凭她的智力绝不可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吧?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喑哑地响着无数小铃铛。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车后座,带着她无言地回家去了。
展开余下试题
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 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五)》,有删改)
10.选文(乙)中作者为什么要对与少女的第一次相遇不吝笔墨地详写?(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乙)中,看见哥哥,“少女松开了手,裙裾随之垂落了下来,很多很多她捡的小灯 笼便洒落了一地,铺散在她脚下”,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赏析选文(甲)中画波浪线语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两篇选文,说说作者从地坛的人事景中获取了哪些生存感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1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刚刚)
B.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 (通嘱,指劝人饮酒)
C.既而弥月不雨(雨水)
D.始治官舍(修建)
1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越三月乙卯乃雨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C.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 虽大风浪不 能鸣也
D.其又可忘邪 其孰能讥之乎
16.下面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续写详略疏密有致。写修亭,笔墨极为简省,盼雨心情的描绘也仅寥寥数语。但对下雨的经过则层层铺叙,不厌其详。
B.一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C.本文以“三”字为经,以“八”字为纬,以“四民”为骨,优乐同民之意隐然言外,颇见匠心。
D.第三段运用主客对话的形式,一问一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雨的重要性。
17.将文言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2)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18.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可 以 赏 可 以 无 赏 赏 之 过 乎 仁 可 以 罚 可 以 无 罚 罚 之 过 乎 义 过 乎 仁 不 失 为 君 子 过 乎 义 则 流 而 入 于 忍 人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9—20题。(8分)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 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9.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3分)
20.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21.本节选文段作者柳宗元和韩愈、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________、________等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其中韩愈和柳宗元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2分)
22.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柳宗元感慨“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默写。(8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曾记否, , ?
(2)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 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
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人权宣言》
谁因为害怕贫穷而放弃比财富更加富贵的自由,谁就只好永远做奴隶。 ——西塞罗
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意义。
③不得抄袭, 套作。
寒假作业检测语文卷答案
1.A 楫 锲 厩 孑 缱 酥 2.A暄 直接 莫明 振耳 3.c 4.c 5.d
6.示例①:(清明)春分过后便是清明,吃一口艾青团,世界顿时朦胧起来了,好一派淅淅沥沥。示例②:(立冬)霜降过后便是立冬,尝一口水饺,世界顿时凛冽起来了,好一派雪飘冰封。
【解析】仿句题要求格式和示例相同,其内容也需要围绕着二十四节气展开。示例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写出“(节气1)过后便是(节气2)”,两个节气必须是相连的,1分;第二部分要求写该节气吃的传统美食,1分;第三部分要求写该节气所在季节的环境特点,1分;第四部分用一句感叹句(含四字词语)来点 出该节气的环境特点,1分。共4分。
7.D【解析】A.“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是‘理’”错误,原文说“到了理学阶段,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已经不是‘礼’,也不是‘仁’,而是‘理’”。B.“道德总是处于优先地位”错误,原文说“伦理优先”。C.“修身养性”的过程才是克服人的自私,完成人的社会性的过程。
展开余下试题
8.C【解析】A.内容太宽泛,选文只是在谈伦理与道德的关系;B.关于西方伦理只在最后一段有所涉及,至于西方的道德根本没有涉及;D.伦理与道德关系的发展过程只是在第一段提及,不是整篇文章重心。
9.【答案示例】
(1)中国伦理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宋明理学中已经融合了佛教的因素,宗教参与了中国伦理的历史建构和现实发展。
(2)伦理精神本身与宗教有相通之处。
【解析】此题比较简单,信息集中于第四段。抓住关键词,分点概括即可。
10.【答案示例】(1)第一次相遇时作者不知少女有智障,通过对第一次相遇情况的详写,充分展现了少女的美好可爱。(2)与后文相遇发现少女智障形成对比,突出内心的遗憾,引出下文对命运的深思,深化主题。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两次描写的差别,第一次是智障没有暴露情况下的描写,后文是智障暴露情况下的描写,然后从两次描写对情感和主题表达的作用方面,突出对少女智障的遗憾之情和对命运的思考。
11.【答案示例】(1)动作上的细节突出少女的反常。惊惶地东跑西跑时不知放下裙裾,来到哥哥面前,已经安全了,却放下了裙裾,使得小灯笼洒落一地,具体真实地展现了她智障的特点。(2)照应上文在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装有小灯笼的裙裾的情节。(3)小灯笼洒落一地的描写,烘托出少女心灵的纯真美好,突出对少女智障的遗憾之情。
【解析】解题时,可从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思考。从情节安排上看,是照应上文的“不松手”;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通过“松手”和“不松手”的对比,真实地展现了少女智障的特点;从主题表达上看,松手引出对小灯笼的描写,以美好的 事物烘托人物心灵,突出对少女智障的遗憾。
12.【答案示例】(1)巧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地坛中的小蜜蜂、蚂蚁、瓢虫、露水等看似微小却生命旺盛。如用比喻手法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突出其轻盈、可爱;用拟人手法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既让人触不及防,又觉生趣盎然;写“露水”滚动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极度夸张,光彩夺目。(2)动词准确、生动,细节真实可感。如一个“停”准确地写出了蜜蜂飞行时仿佛停留在空气中的形态。一个“捋”不光写出蚂蚁因腿长腿多前行时蚁身贴着蚁腿的状态,更写出蚂蚁像一位智慧的老人,捋须沉思,顿悟真理,恍如梦醒,亦动亦静,想象奇特,叫人哑然失笑。(3)寓情于景,写出园子(地坛)生机盎然(“荒芜但不不衰败”的特点),蕴含着作者开始从人生的苦闷绝望中走出来,开始发现生命的美丽,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13.【答案示例】(1)任何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和情趣,这是其他生命无法替代的。
(2)不幸是 人类无法摆脱的客观存在,我们要承认世界的差别,平静地接受苦难,豁达地面对死亡。
(3)遭遇不幸时不要怨天尤人,要坦然面对,与命运抗争,即使走不出苦难的境地,也要珍爱生活,顽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14.C 下雨 15.A 分别为用和因此。B都为才,C都为即使,D都为难道。
16.B 17.(1)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2)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
18.【答案】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
【解析】关注句子前后的相似结构,根据结构来断句,在断本段时注意句中的“乎”,在文段中它相当于“于”,是介词,整体难度不大。
19.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3分)
20. 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21.【答案】苏洵 苏辙
22.【答案示例】(1)只有西山给了作者神思悠然、情怀浩荡的神奇感觉,让作者沉浸在自然景象和自我情致的妙合无垠之中。(2)此时,作者的情感和西山的景色完全融为一体,达到了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相融合的境界,即天人合一。
【立意探索】
本作文是新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考生只要在写作中涉及到材料中的话题就能够降低构思难度。①卢梭强调的是人本身就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是有约束的,凌驾于一切的自由看似自由其实上是被其他事物所约束的,就卢梭的话学生可以写“自由的意义” “自由的约束”“过度自由的危害”等。②《人权宣言》所说的自由是从法律意义上产生的,自由是一种人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不应该是剥夺其他人的权利、不能做有害于他人的,就这句话学生可以写“把握自由的度”。③西塞罗强调的是自由的宝贵,自由是比财富更为重要和有价值的东西,他强调我们不应该为了脱离贫穷而放弃自己的自由,鼓励人们勇敢地去追逐自由,就西塞罗的话学生可以写“自由的价值”“追逐自由”“自由是最宝贵的财富”等。若要将三者融合,考生可以写“自由的含义及其价值”“有约束的自由”等。
本作文题文体不限,小说、记叙文、议论文均可成文。
【佳作展台】
【01】自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说自我是放肆,那么自由是克制。所以说,自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必须加以束缚,才能舞出真正的美。
严复先生曾将自由翻译为“群己权界”,“在私域内可以由着性子来,在公域内却必须顾及他人的感受”。《纽约时报》曾发文公开斥责过一些华人大妈在华尔街头跳广场舞严重扰民的行为。那些误以为美国是自由天堂的华人大妈们,把中国广场舞蹈健身的一套照搬了过去,却不幸因涉嫌“噪音扰民”而被拘——这肯定出乎习惯了在国内公共场合大跳健身舞的大妈们的预料了。在国内,我们在对自由的认识和习惯上,误以为大声鸣放音乐,开心自由舞蹈,就是自由的自我——关卿何事?所以,无论在道德还是法律层面,终是要靠对制造噪音的成俗约定、法律规定和处罚来规范 自由。
醉酒的自由人人都有,但是不能因为它危害
上一篇: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周周末语文作业
下一篇: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东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6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