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91  2017-02-28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1]
广东省揭东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揭东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一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试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所以的题目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如果将汉字视为一个生命体,其演化有两种基本方式:渐变与突变。渐变,常常由书写工具、材质的变迁引起。甲骨文笔画的硬朗挺拔,是因为刻在坚硬的龟甲之上;而金文笔画的绵软饱满,是因为金文是预先由黏土等制作于模具的内部后浇铸而成;至于楷书的中正平和,是毛笔书写时代的字形逐步趋向规范和标准化的结果,这不是一道命令下来改的,而是一点一滴的演化,持续了数百年之久。而政治常常是最强大的突变力量。秦王朝为了政治的需要,发布“书同文”的政令,在全国推行“小篆”。这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地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更大的突变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国家推行简 体字改革,2 000多个汉字被简化和标准化。
设计师刘治治觉得这一次简体字改革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无礼。“无礼”不仅是指它抽离了旧文字中蕴含的传统中国式的情感认同,更重要的是简化过程中的粗暴和不讲道理。
这次简化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简体字改革是一种近乎残忍的方法,让它‘回归’到单纯的符号 状态,只剩下识别的功能。”
西方的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文字,一直被认为是文明的进步,因为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都提高了。相比之下,汉字数量庞大,笔画繁复,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义,一义多字,古今变异,方言俚语等等,的确非常复杂。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精英们将中国的落后归罪于文字的落后,认为是象形文字制造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阻隔,我们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这种对文字的工具主义态度本无可厚非,最初 发明文字,就是为了很实用的沟通。问题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对文字的感情一向超越功能。只有在中国,书法被发展为一种最高形式的艺术。它不仅是美学上的概念,且与宇宙生命相通。练习书法曾经是每一个受教育的中国孩子的必修课,这些字不仅构成他们今后理解世间万物的智性基础,一笔一画之间还涉及一种作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他们从书写中领悟最初的为人处世之道,所谓“规矩”“藏锋”“欲左先右”……而正襟危坐的坐姿本身,就是学习一种对文化的态度。 “字如其人”的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人来说,一个人用手在一个媒介上留下一些线条的痕迹,暗示了他生命的某些根本性的特征。拘谨、大气、刚强、端正、放肆、妩媚、苍凉……明明是关于人的形容词,也可以用来形容字,字与人之间是一种异常亲近的关系。所谓“书,心画也”。
(节选自陈赛《我们与这个时代的字》,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正确认识汉字演化的两种基本方式:渐变与突变。
B、学习汉字与书法涉及一种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C、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文字,是文明的进步与趋势。
D、练习书法应该是每一个受教育的中国孩子的必修课。


浏览完整试题2、根据文本,下列做法不属于汉字的实用功用的一项是(  )A、古代某地集市上,一“代客书信”者为一位老人给外地的儿子写回信。
B、苏轼在钱塘任职时,为一匠人滞销的扇子写字作画,帮助他卖扇还债。
C、机场出站口,一位接人者高举“接×××先生”大牌,上下晃动在等人。
D、某地烧烤不远处树林旁边,有人写了“不得随处小便”的提示牌悬挂。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发明文字是为了实用的沟通,在文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中国人对文字的感情超越了实用的功能。
B、刘治治认为,简体字改革过程中的粗暴和不讲道理,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
C、在中国,“字如其人”的概念深入人心。一个人的汉字书写,暗示了他生命的某些根本性的特征。
D、由于汉字与中国人有种异常 亲近的关系,使得汉字呈现数量庞大、笔画繁复、方言俚语复杂等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文静字肇仁,倜傥有器略。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太祖之徒欤!”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宣、光不能定。”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今过次,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文靜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文静请与突厥连和,唐公从之。遣文静使始毕可汗,始毕曰:“唐公兵何事而起? ”文静田:“先帝废冢嗣以授后主,故大乱。唐公,国近戚,惧毁王室,起兵黜不当立者。愿与突厥共定京师,金币、子女尽以归可汗。”始毕大喜,即遣二千骑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公喜曰:“非君何以至之?”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贫臣共榻,文靜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
文静自以为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顾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帝遂杀之,年五十二。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B、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下令谁不愿从/鼓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C、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激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D、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 字肇仁。”
B、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关塞,关卡,关隘。
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阼,践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文静有胸怀识见。当社 会动乱时,文静认为这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之时,并发出 与“燕雀安知鴻鹤之志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可终羁贱乎”的感慨。
B、刘文静有洞见谋略。当秦王私下人狱探望他时,他用激将法迫秦王说出探狱动机,紧接着又分析形势,给秦王出谋划策。
C、刘文静恃才招祸,他自认为才能超过裴寂很多,又多次建立战功,在讨论问题时,总要反驳,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D、刘文静善于进凍。唐公登上天子之位,不拘礼仪,多次和贵臣共处一床,文静用“太阳 俯同万物”作比,婉转进谏。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
(2)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小桃红 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8、本曲是怎样来写秋江的?试简析。(5分)
9、本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来说明家里亲属稀少、无人照应门户,因此要亲自侍奉卧病的祖母。
(2)《长亭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曲词,以景写情,表现了夕阳下崔莺莺驻足古道目送张生远去的无限伤感。
(3)《渔父》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向渔父解释自己为什么被流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萝卜进城
冯巧
张锋搬进了新家,老爸老妈从乡下乐呵呵地赶来庆贺。老妈拎了一大筐土鸡蛋,老爸背了一大背篓大萝卜。他们知道现在城里人最稀罕乡下的绿色土特产。
张锋和媳妇儿见着二老,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只是担心累着二老,可他们一个劲儿地摇头摆手:“不累不累,我们身子骨还硬朗着呢! ”张锋招呼媳妇儿把鸡蛋和大萝卜放进冰箱里。妞妞忙着给妈妈帮手,她把萝卜放在地上,一个一个排起来,还挨个儿数起来: “一、 二、三……一共十九个。”
“哎呦,我的妞妞真能干呢! ”爷爷一边夸着妞妞, 一边对张锋说: “这大萝卜多好,你拿些给隔壁邻居尝尝,他们一定很高兴。”
“爸,我们刚搬来,都还不认识,不用了! ”媳妇儿搭腔了。


展开余下试题“正因为你们是刚搬来的,所以才要主动去跟他们套近乎嘛! ”老妈也在一边说,“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以后也好有个照应。”
“对! 你妈说得对! 我们这么远,来一趟不容 易,万一有个什么的,他们也好帮帮你们!”老爸表示赞同。
张锋和媳妇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时,妞妞站起来有板有眼地对奶奶说:“奶奶,你不知道吗?老师都说陌生人给东西是不能要的。他们又不认识我们,肯定不会要!”
“呵呵!我的乖孙女,老师讲的那是坏人,我们不是坏人啊。这么好的大萝卜,谁不稀罕?”爷爷刮着妞妞的小鼻子,认认真真地说。
张锋看老爸老妈坚持要去搞好邻里关系,也不好多说什么,便支吾着:“爸,妈,我们去送也行,万一人家不要多没面子啊!”
老爸抢先一步,主动背着背篓:“他妈,我们去送吧!我们是农村来的老人家,一看就不是什么坏人,人家放心! ”
于是,老爸老妈挨家挨户送萝卜去了。
隔壁住着一对六十多岁的老人,他们热情地开了门。相互寒暄了几句,老妈从背篓里拿出两个大大的萝卜递过去,走时,老爸还大声地说上一句:“我儿子张锋刚搬来,住在 204,以后请多关照,谢谢! ”
成功送出去两个大萝卜,二老更有信心了。他们每家送两个,离开时老爸都会重复那句话:“我儿子张锋刚搬来,以后请多关照! ”
很快,背篓里只剩下一个萝卜了,老妈说: “算了,这个就不送了吧。送一个也不好意思,干脆拿回家今晚炖排骨吃。”老爸连连说好。
二老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老爸得意地把背篓亮给张锋和媳妇儿看: “怎么样?我们说得没错吧!你们还总说人家不会收,人家不仅收了,还收得特别开心。”
“就是!我看哪,城里人真稀罕这个,赶明儿我们回去再弄些来,八楼上面还没送呢!”老妈的热情可真高,老爸也跟着附和。
“啊?你们还要送啊?”张锋和媳妇儿不约而同地喊出来。
“送!这幢楼每家每户都送。别的我们帮不上你们,给邻里送些土生土长的东西还是没问题的。”老爸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夫妻二人无语。
第二天一大早,二老就要吵着回去,说是早点儿背萝卜来送给八楼上面的住户,免得时间长了,人家知道了,还说送萝卜的人偏心。张锋拗不过二老,只好早早爬起来送他们去车站。妞妞舍不得爷爷奶奶走,硬要跟着爸爸一块儿去送。
老爸背着空背篓,老妈拎着空篮子在前面走着,张锋牵着妞妞在后面跟着。
“嘿,这儿怎么会有萝卜?”老爸突然叫起来。老妈也看到了一大堆白生生的大萝卜。张锋看到后也傻眼了,他愣了一下,说:“可能是旁边那家餐馆库房里坏掉的。”
“哪儿坏啊?个个白白嫩嫩的呢! ”老爸还在嘀咕。张锋连忙催着二老快走,不然赶不上第一班车了。
妞妞站在那儿好奇地数了数:“一、二、三……”数完边追爷爷边喊着:“刚好十八个! ”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张锋父母带着土特产鸡蛋和萝卜进城庆贺儿子搬家,既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之情,又为下文送萝卜埋下了伏笔。
B. 妞妞坚信老师的话“陌生人给东西是不能要的”,而爷爷认为“老师讲的那是坏人”,表明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在观念上有很大差异,祖辈与孙辈之间有代沟。
C.张锋隔壁一对六十多岁的老人“热情地开了门”,收下了张锋父母送的萝卜,后来又将萝卜扔掉,是因为他们为人很虚伪,这一点与张锋父母的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小说结尾张锋“连忙催着二老快走”,是因为他真的担心二老赶不上第一班车。
E.小说综合 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式,生动刻画了张锋一家人的形象,其中张锋父母的语言描写极富特色,既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又带有地方色彩。
(2)小说中张锋父母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体现的人物心理。(6分)
①张锋看老爸老妈坚持要去搞好邻里关系,也不好多说什么,便支吾着:“爸,妈,我们去送也行,万一人家不要多没面子啊!”
②“哪儿坏啊?个个白白嫩嫩的呢! ”老爸还在嘀咕。
(4)小说多处设置了伏笔,请列举其中三处,并分析其作用。(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人生就是这样令人感慨:毕业分手的时候,大家是 的青年;而今再见,大家都已华发苍颜。
(2)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强调,打造一支 的作家队伍是中国作协的一项重要工作。
(3)换届后的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岁,可谓 ,相信他们应该不会辜负社会各界的期望。
A.年轻有为/风华正茂/年富力强 B.年富力强/风华正茂/年轻有为
C.风华正茂/年富力强/年轻有为 D.风华正茂/年轻有为/年富力强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三年困难时期,在我们到文化俱乐部吃饭时,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等残渣回去喂包弟。
B.在波兰南方,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C.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故事。
D.她们抢一般地一窝蜂地盛了一碗粥,歪着头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或门口。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
①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 
②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 
③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 打折扣 
④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 
⑤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无用”的阅读给人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 
⑥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
A.①⑥③②④⑤ B.①③⑥⑤②④
C.⑤②①④③⑥ D.⑤②④①⑥③
15、汉语的表意非常丰富,在运用中,很多词的词性、词义发生了变化。请仿照示例,再举一例,并说明其意义。(5分)
示例:蟹儿黄了,肥得流油。(成熟)
这单买卖黄了。(事情办不成,计划落空)
答: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礼是对人的社全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① :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 ②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 ③ 。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慧、勤劳善良、知书达理、忠于爱情、不卑不亢、清醒果敢,男主人公焦仲卿虽略显软弱无能、优柔寡断,但也是矢志不渝、忠贞决绝、敢于为爱情献身,焦母和刘兄则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唯我独尊、专制独断、蛮横 无理、冷酷无情、趋利附势,亲手毁掉了焦、刘二人的幸福……


展开余下试题 对于以上故事和人物,你有怎样的想法和看法?请以“给 的一封信”为题目,给刘兰芝或焦仲卿或焦母或刘兄或其他相关人士写一封信。要求:紧扣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补足题目;符合书信格式;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解析】 A项,是读论汉字演化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对汉字发展规律的总结。B项,原文说“西方的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文字,一直被认为是文明的进步”,作者引用本项说法,并不认同。D项,原文说“练习书法曾经是每一个受教育的中国孩子的必修课”,是证明“书法被发展为一种最高形式的艺术。它不仅是美学上的概念,且与宇宙生命相通” ,只有C项能概括本文主旨。
【答案】 B
2、【解析】 B项,是书法的附加价值,不属于书写作为“沟通工具”的实用功用。
【答案】 B
3、【解析】 D项,逻辑关系不当。
【答案】 D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4、B
5、A (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6、C (说刘文静因“恃才招祸”而被杀不准确)
7、(10分)
(1)(5分)文静不久因李密姻属关系牵连入狱,秦王私下里入狱探望。(“俄”“坐”“系”每个词1 分,句意2分)
(2)(5分)我虽然受上天之命做了皇帝,但以往的好友怎么可以忘记呢?你千万不要有什么顾虑(疑惑、疑忌)。(“应天受命”“宿昔” “嫌”每个词1分,句意2分)
(二)诗歌鉴赏
8.(5分)
从动静和视听方面来写的。(答够以下4点给5分)
“水影明如练”——静景描写;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动景描写;
寒烟、如练、数行雁、雪天、绿蘋、红蓼、白鸥——视觉;
一声哀怨——听觉。
9.(6分)
本曲抒发了离别之苦。(2分)
江水如练,绿蘋红蓼,景色热烈——以乐景衬哀情,更显离别之苦。(2分)
秋水寒烟,飞雁眠鸥,景色凄凉——以哀景衬哀情,尽显离别之苦。(2分)
(三)默写
10、(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11(1)AE。E项3分,A项2分,D项1分。解析:D项错在不够全面,还担心父母发现真相后尴尬、失落、伤心。B项“妞妞坚信老师的话”原文无据,“表明”部分夸大其词。C项张锋隔壁老人后来将萝卜扔掉不是因为他们为人虚伪,是因为他们对陌生人的不信任,小说刻画这一形象也不是为了与张锋父母做对比。
11(2)¢ù关爱子女,和蔼可亲:带着土特产来庆贺儿子搬家,并将萝卜送给邻居,都是出于对子女的拳拳爱心,夸奖妞妞,刮妞妞的小鼻子则显得和蔼可亲;¢ú热情善良,为人大方:将乡下带来的萝卜主动拿给邻居尝尝,因为八楼上面的邻居没送到,还要回老家再取萝卜来送;¢Û朴实简单,又有些执拗:坚信“远亲不如近邻”的古朴理念,相信送萝卜给邻居“他们一定很高兴”,不仅坚持亲自挨家挨户去送,还坚持第二天一大早回老家再取萝卜。(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11(3)¢ù“支吾”体现了张锋一方面不赞同父母给邻居送萝卜的做法,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违逆父母的矛盾心理。¢ú“嘀咕”体现了张锋父亲对张锋“可能是旁边那家餐馆库房里坏掉的”话的怀疑,也有对此处萝卜就是自己送出去的萝卜的猜疑,以及得知现实受到打击之后的不敢相信、不知所措。(6分,每小题3分)
11(4)伏笔一:开篇妞妞数萝卜共十九个,为张锋父母每家送两个,最后剩一个萝卜埋下伏笔;伏笔二:最后剩一个萝卜,八楼以上的邻居没有得送,又为父母坚决要求第二天回老家再取萝卜埋下伏笔;伏笔三:开篇妞妞数萝卜共十九个,最后剩一个萝卜拿回家炖排骨吃了,为结尾数路边有十八个被扔的萝卜埋下伏笔;伏笔四:小说只写邻居六十岁的老人热情地开了门,相互寒暄了几句,而没有写老人接受萝卜后的反应,也暗示了邻居并不喜欢张锋父母这样做,为后文扔萝卜的结局埋下伏笔;伏笔五:妞妞的话“老师都说陌生人给东西是不能要的。他们又不认识我们,肯定不会要!”也暗示了小说萝卜被扔的结局。
作用:伏笔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同时营造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深化了主题。(8分。伏笔每处2分,答出三个即可;作用2分。)
12.(3分) D (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年轻有为: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作为了,形容一个人很年轻但是很优秀。 年富 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13.(3分) B (A成分残缺,在“总要”前加“她” ;C动宾搭配不当,“故事”改为“资讯”;D语序不当,“一窝蜂地”移到“抢”前)
14.(3分).D解析 根据语段的内在逻辑关系来判断。本段讲述的是“无用”阅读的作用,先解释“无用”的阅读,再讲“无用”的阅读的作用。¢ú¢Y解说“无用”的阅读,根据“虽然”可知,¢ú在¢Y之后,排除A项;根据关联词“但”可知,¢T放在¢ù之后,排除B、C两项。
15、5分。答案 这家店的生意很火。(兴旺、兴隆)他火了。(发怒)
我买玉器时被黑了一次。(坑骗)这人心太黑。(狠毒)
解析 答案要“说明其意义”,这是指语境意义,要求贴切、准确。用例字举例的不得分。要注意题目要求,注意表意的准确性。
16、6分 ?人都是具有两重性的,?必须受礼仪的规范,?也就与禽兽无异了,(意思对即可) (223.154.173.116)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揭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