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524  2017-02-2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24]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周考(2.19)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9分,每小题3分)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语出北宋学者程颢。在儒家传统中,“仁”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仁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和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更注重有机整体的宇宙观。比如《周易》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是宇宙创生的两种基本力量;而乾天坤地,正是宇宙间阴阳之最大者,它们具有“生生”之大德,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其逻辑正基于此。所以北宋张载才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指人间百姓都是我同胞,世间万物皆与我为同类。《礼记》也讲,圣人“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这种将天地人贯通为一体的宇宙观,为中国文化所独有。
那么,什么是仁呢?仁在儒家哲学中既是“全德”,又是“元德”。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答以“爱人”,这讲的是作为“全德”的仁,它是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人的一切美好品德在内的。而《文言传》释“乾元”曰:“元者,善之长也。”朱熹进而说:“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这里讲的就是作为“元德”的仁,它像春天一样有着生发之功能,可以说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善性、善情。比如程颢喜欢讲“观万物皆有春意”,还讲“观鸡雏,此可观仁”等,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程颢认为,一个人如能体会到万物盎然之生意就是仁,那他自然就“浑然与物同体”矣,“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存久自明,安待穷索”,自会达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后来王阳明讲“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与此一脉相承。
具体要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在《论语》中,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也就是说,“仁之方”无他,只是从自己的身边做起,推己及人就是。从反面来看,程颢曾举“手足痿痹”之症说:“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也就是说,那些麻木不仁者已经相当于病人了。
由此也可看到,承认“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博施济众”将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一个“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者,自然会以百姓的喜乐为喜乐,以百姓的疾苦为疾苦。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将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所固有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者情怀,必将在此进程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选自孙福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是儒家传统中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意为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体,是仁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B.“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这些话的逻辑来自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C.“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种宇宙观,为中国文化所独有,中国古代的人较西方人而言更注重有机整体的宇宙观。


浏览完整试题D.“仁”是“全德”,也是“元德”。其中,“全德”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一切美好品德,“元德”可以说是一种善性、善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宋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点,这个观点正体现了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息息相通的联系。
B.“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 “观鸡雏,此可观仁”等观点,都是从“元德”的角度出发,阐发了其具有生发功能。
C.那些“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者,必然会心系百姓,他们自然会把百姓的喜乐疾苦放在心上。
D.“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因此,那些麻木不仁的人都是患了疾病的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要想达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只要从自己的身边做起,推己及人就是。若能“博施济众”,简直就是圣人了。
B.王阳明讲的“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这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
C.“观万物皆有春意”,程颢认为,一个人只有能体会到万物盎然之生意就是仁,那他才能达到物我同体的境界。
D.中国文化所固有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者情怀,必将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塑佛
塑佛用的是泥,所以又叫泥塑。完成一尊佛像,要经过八道工序::制架、做胎、细磨、水磨、润油、贴布、抹漆、装金。钦永其从十四岁拜师学艺,除“文革”十年不得不回乡下种田外,几乎所有的光阴都丢在寺庙里了,不少名山大刹都有他塑的佛像。所谓塑佛,其实是泛指,除释迦牟尼、燃灯、弥勒等佛像外,还有菩萨、声闻、护法三大类别。
这一次,华光寺重修好几个大殿,华光寺的老方丈智本,专差人来盛情邀请他去把把关。一眨眼,十个月了。只剩下一个三佛殿了,里面将要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佛。眼看着离春节也就半个来月,工程队的二十几号人,像宿鸟归飞,呼啦啦回家过年去了。
钦永其决定留在寺里过年。
智本方丈在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忽然来到后院。“钦施主,连日冰冻,你在小寺受苦了。刚接到本市电业局的电话,说有三个工人要住到寺里来,以便为这附近的铁塔和高压线除冰清雪。”
果然来的是三个人,走在前面的汉子,摘下藤帽,露出很憨诚的黑红脸膛,大声说:“钦老,我们要打扰你了,请你包涵。我姓归,叫归来。这两个是我的伙伴,他叫小刘,他呢,叫小张,我们都是架线护线的。”
三个人每天吃过早饭,都把要携带的东西清点出来,从大帆布包里掏出各自的工具袋,工具袋里放上榔头、扳手、螺丝刀、电工刀、剪丝钳,再放上铝饭盒;理出一捆大拇指粗的尼龙保险绳,带上一副轻便的攀爬电杆的脚踏板。钦永其看着他们在工作皮鞋外,牢牢地套上草鞋,头上戴好藤帽,手上戴好手套。这一身装束几多沉重,还要扛着打冰的长竹竿,真不容易。
每天的光景惊人地相似:归来他们早出晚回;钦永其在黄昏时烧水、做饭;晚上大家围炉向火,热腾腾地喝茶、聊天。但钦永其发现归来的眼神里,忽地隐含着沉重的忧愁,话也说得很少了。
“归来,身体不舒服?”
“好着哩。”
“家里还安吉吧?”
“安吉。爷爷。”归来笑了笑,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离春节只有四天了。这一天的雨雪特别大,天特别冷。
三个人又像平日一样,雄赳赳气昂昂地出门去了。
瓦瓴上喧吵着很密集很混浊的雨雪声。
钦永其蓦地站起来,在屋子里焦躁地转圈,然后粗声粗气地骂起来:“这该死的天!”
转了一阵,骂了一阵,他觉得心里好受些了。
他忽然发现归来的枕头边,放着一个红封皮的日记本,准是忘记收了。归来深藏忧郁的眼神,引发了他要翻看这个日记本的冲动,当然他只看最近写的那几页。他从枕头下摸出那个日记本,翻到了那几页,迅速地看起来:“母来电话,说父病重住院……妻子将家中的存款尽取……女儿患肺炎住院……领导来电话,说可以请假回家探视,但我不能离开岗位……”什么都明白了,父病女病,归来却不愿回家去看望以尽子道和父道,因为公家事大,但其内心之痛如割如刺,自是不言而喻。他把日记本重新塞到枕头下,莫名其妙地又拍打几下枕头。他想,等归来傍晚回来,一定要力劝他回家去看望父亲和女儿!
天渐渐地黑了。却一直听不到那沉重而又疲惫的脚步声。
六点钟过了。
雨雪依然在下。
钦永其的心开始悬起来、落下去,像冲碓的碓锤,胡乱地冲撞着胸膛,咚咚地响。他再也坐不住了,套上草鞋,拄着拐杖,走到院门外去看、去等。粗大的雨点、雪粒扑打在脸上,生痛生痛。
背后忽然响起智本方丈的声音,低沉、沙哑:“钦施主,别等了”
“归来因爬到山边的一根电杆上去敲冰,电杆兀地断了,归来和电杆一起摔下山谷。他们找到归来时,他已经只有些许气息了。临终时交代,他尸体不要抬进后院,更不要抬进这间屋子,以免惊扰了你这个爷爷。”
太阳光穿过冬云,如瀑布般倾泻下来,路面上湿漉漉的,冰雪正在融化,斑驳地现出了土地的原色。
工程队的人相继回到了华光寺。
钦永其说,那尊燃灯佛由他亲自来塑。智本方丈听说钦永其亲自塑燃灯佛,得闲了便要到三佛殿来看看,和钦永其说说话。“《大智度记》说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钦永微笑着说:“一切送光明、护光明者,皆是佛。”
一个月后,三尊坐在莲花座上的佛像圆满完成了。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燃灯佛,右边是弥勒佛,金光闪闪,庄严肃穆,悲天悯人,但又体现一种无畏与沉毅,观者无不赞叹。
智本方丈把燃灯佛看了又看,那脸型,那眉眼,那嘴和鼻,那神情,分明都见出归来的影子,很生活化,但又确实是燃灯佛的传统塑法。燃灯佛那个手势(又称印相、印契),钦永其特意塑出的是“施无畏印”,右手抬起上升,掌心朝前,左手平放在膝上,其义为能解决众生苦难。
(选材于聂鑫森小说,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归来、小刘、小张“除冰雪,保用电”为线索,展开全文的结构叙述,一段抗击自然灾害的感人故事由此展开。
B.小说没什么离奇的情节安排,语言风格质朴淡雅,小说一开篇就为我们介绍了塑佛工艺之精和钦永其技艺之高,文字散发着浓浓的古郁幽香的味道。


展开余下试题C.归来日记中的话语虽然简单朴实,却又蕴含深意,是归来内在品质的呈现,是对自身使命的坚守,更是对生命韧性的坚守。
D.“塑佛”一词语意双关,既指钦永其用泥为寺庙塑佛的外形,也指归来三人用实际行动塑佛的精神,小说三尊坐在莲花座上的佛像就是按照归来三人的原型塑造的。
E.小说结尾对佛像的详细描述,是为了突出民间匠人钦永其高超的技艺并与文章开头塑佛的工序及钦永其塑佛的经历相呼应。
5.请分析文中划线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太阳光穿过冬云,如瀑布般倾泻下来,路面上湿漉漉的,冰雪正在融化,斑驳地现出了土地的原色。
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钦永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归来,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夕阳时分 李琼
建国之后连绵不绝的政治运动中,林同济逐渐中止了政治学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转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并尝试以五拍素韵诗体的方法翻译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及《麦克白》。尽管他的一生充满挫折,屡遭迫害,内心浸遗着苦痛——抱负难以实现,始终不得志,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与述求。即使后来完全致力于莎剧的研究,也依旧寄托着他当年的执着——为促进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而努力。研究莎学是形式的改变,深层中对民族文化的忧虑与使命感依旧。为了实现这一宏图,“四人帮”粉碎后,他以“烈火烬中再起风”的乐观精神,活跃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如果说抗战时是他的“第一春”,那么这时则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可惜来临得有些晚且过于短暂了。
被打为右派时,在身心受到双重重创的困难条件下,以数年工夫完成的“‘Sullied’Is the Word: a Note on HamletCriticism”终于于1980年1月在《外国语》发表。尽管当时这一争论已达成一致,但林的文章仍引起了国内外莎学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因此,1980年8月林同济临时得到莎士比亚年会的邀请赴英参加“第十九届国际莎士比亚讨论会”。林同济成为建国后第一个参加国际讨论会的学者。三十多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讨论的主题为“莎士比亚关于人物塑造的方法”。由于赴会仓促,来不及在会上提交论文,林同济仅在闭幕会上赋诗赠给大会:
独摇灵光镜,摄来万像真。自然无碍趣,四海一家亲。
尚友群贤集,遄飞壮思新。兰亭今古意,中座抚频频。
前四句写莎翁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奇才,后四句写莎学讨论会的盛况,以兰亭修禊事为衬托回到中国文化方而来。
赴会前林同济接受了不少采访,在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时,记者为了表达他的敬意,彬彬有礼地称林同济为“著名的莎士比亚专家”,可能是林同济想起了《sullied之辩》一文不允许发表之事,他激动地回答说:“你听说过有哪位莎士比亚专家连一篇关于莎士比亚的文章都没有发表过?算了吧,叫我老学者就行了。”事实上,林同济常谦虚说“专家”一词闻之“汗雨湿背”,爱“老学者”这个称谓。此时他已少了年轻时的“狂”,更平添了一份“真”。
林同济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直言的个性赢得了盛誉。英伦返国后,林同济即接到自己的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哈佛大学等赴美作学术演讲的邀请函。未作休顿,辗转赴美,在甚多的邀请会、聚会应酬之余,林同济勤勉于演讲的准备,同时还为画家朱屺瞻、关良、刘旦宅、程十发等与美国朋友洽商为其在美举行画展,致力于中美文化的交流。年逾七旬的林同济常常忽视自己的年龄与身体状况,过分紧张地工作。在伯克利成功的第一讲《莎士比亚在中国:魅力与挑战》使得第二回演讲吸引了更多的听众,座无虚席,许多人还从头站到尾。在最后提问回答中,林同济主张要温和的改革,中国再也历经不起疾风暴雨式的革命,他认为暴力革命必导致另一种暴力,如此循环,必伤国家元气。在《中国思想的精髓》一讲的掌声中,在哥伦比亚,哈佛,耶鲁等大学还在热烈期盼他的演讲时,林同济的身体终于经受不住如此的操劳,因心脏病突发,于1980年10月20日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四岁。
林同济竟还是“一位纯粹的中国传统文人,一介本色书生”,纵然他超越了传统表层的意象,却依然受到其深层精神的支配,仍是年幼时时常朗诵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灵魂的双重性,使他深陷焦虑、苦痛,又使他一生都不甘“孤寂”。
林同济的身上一直散发着贵族的气质,他的这种独立人格支配其行为,曾使他“荣”,却也让他“惧”,他的一生似乎总是与时代“不合节拍”,与风行时论相背,某种程度上好似他的崇拜偶像尼采一样,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像很多不幸的天才一样不为时人理解,不免让人有生不逢时的感叹。
(节选自李琼《林同济传略》,有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林同济是一个以学问自娱的人,他用五拍素韵诗体的方法翻译《哈姆菜特》和《麦克白》,参加国际研讨会用题诗的形式表达惭愧之情。
B.林同济学贯中西,学养深厚。他的莎翁研究能够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思想的精髓”的演讲也赢得热烈的掌声。
C.林同济是一个热情、谨慎的人。他为中国画家与美国朋友洽商为其在美举行画展,对记者尊称为“专家”小心翼翼地及时作出更正。
D.本文记叙了林同济晚年“第二春”的忙碌和猝然去世,既表现了他“烈火烬中再起风”的乐观精神,又促人深思其悲剧发生的原因。
E.本文重点介绍林同济的莎翁研究情况,却能以小见大,折射出特殊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独特的风骨。
8.文章结尾说林同济“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从林同济研究莎士比亚的相关材料中可以看出他哪些“孤独”之处?请简述事实。(4分)
9.文中哪些方面能够表明林同济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传统文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完成10~13题。
李愚,字子晦。渤海无棣人也。愚童龀时,谨重有异常儿.年长方志学,遍阅经史。为文尚气格,有韩、柳体。厉志端庄,风神峻整,非礼不言,行不苟且。
属关辅乱离,与宗人李延光客于山东。梁末帝嗣位,雅好儒士,延光素相款奉,得侍讲禁中,屡言愚之行高学赡。召见,嗟赏久之,擢为左拾遗。俄充崇政院直学士,或预咨谋,而俨然正色,不畏强御。衡王入朝,重臣李振辈皆致拜,惟愚长揖。末帝让之曰:“衡王,朕之兄。朕犹致拜,崇政使李振等皆拜,尔何傲耶!”对曰:“陛下以家礼兄,振等私臣也。臣居朝列,与王无素,安敢谄事。”其刚毅如此。
晋州节度使华温琪在任违法,籍民家财,其家讼于朝,制使劾之,伏罪。梁末帝以先朝草昧之臣,不忍加法,愚坚按其罪。梁末帝诏曰:“朕若不与鞫穷,谓予不念赤子;若或遂行典宪,谓予不念功臣。为尔君者,不亦难乎!”
洎庄宗都洛阳,召为翰林学士。三年,魏王继发征蜀,请为都统判官,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及前军至固镇,收军食十五万斛,崇韬喜,谓愚曰:“公能料事,吾军济矣!”招讨判官陈乂至宝鸡,称疾乞留在后。愚厉声曰:“陈乂见利则进,惧难则止。今大军涉险,人心易惑,正可斩之以徇。”由是军人无迟留者。是时,军书羽檄,皆出其手。
明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长兴季年,秦王恣横,权要之臣,避祸不暇,邦之存亡,无敢言者。愚性刚介,往往形言,然人无唱和者。愚初不治第,既命为相,官借延宾馆居之。尝有疾,诏近臣宣谕,延之中堂,见其败毯敝席,四壁萧然。明宗特赐帷帐茵褥。


展开余下试题清泰二年秋,愚已婴疾,累表乞骸,不允,卒于位。
(节选自《旧五代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
B.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
C.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
D.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童龀是指10岁以下的儿童,也有说成“龆龀”的。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B.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儿子除了有长幼之分外,还有嫡庶之分,一般是传嫡不传庶。
C.草昧之臣指开国之臣。草昧即蒙昧,未开化;在这里引申为草创,创始。
D.乞骸又作“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简作“乞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愚有良好的学识和修养。他成年后就立志求学,读遍经史;写文章崇尚气格,有韩愈、柳宗元之风;神情举止严肃庄重,做事认真严谨。
B.李愚深受皇帝的器重。梁末帝对他的才学赞赏有加,提拔他为左拾遗和崇政院直学士,并让他参与咨询谋划国家大事;明宗也重用他,任他为丞相。
C.李愚性情刚烈、正直,常常表现在言辞上,然而没有相应的人。清泰二年秋,李愚已经疾病缠身,多次上表请求告老还乡,皇帝没有答应,最后死在任上。
D.李愚为人慷慨,做了宰相后还把馆驿借给他人;他自己生活极为俭朴,屋中四壁空空荡荡,床上的毯子和席子破旧不堪。
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梁末帝嗣位,雅好儒士,延光素相款奉,得侍讲禁中,屡言愚之行高学赡。(5分)
(2) 朕若不与鞫穷,谓予不念赤子;若或遂行典宪,谓予不念功臣。为尔君者,不亦难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 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字秀老,金华人。官场失意后,蛰居水村,寄情于山水。 ②赊:语气词。③绷:布幅
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抓住水村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朦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
B.颔联描绘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这样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酒旗飘飘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D.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人不禁想画一幅《水村闲望》画,表明他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
E.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上,跳跃变化大,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
15.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呢?请简要阐述。(6分)
(三)名句名言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屈原的《离骚》中“ , ”两句以反问的语气,表明自己与小人没有调和的余地。
(2)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暗示了自己长久贬谪、事态变迁、归后生疏怅惘的心情的两句是“ , 。
(3)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用“ ”这一句述说了自己早年穿着落魄处于那些衣着光鲜的同学间的状态。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经过4年艰苦谈判,哥伦比亚政府与该国最大反政府武装惺惺相惜,24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宣布达成最终全面和平协议,结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武装冲突。
②尽管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仍在向前发展,但“一体化”势头明显受阻,东亚各种组织机制叠床架屋却缺少主导和方向,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也毫无进展。
③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④随着“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的发射、贵州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的投入使用、“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升空,神秘的宇宙世界将会变得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⑤张教授对网络语言不仅不赞一词,反而苛评有加。他认为这不仅无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而且对汉语的规范化发展极为不利。
⑥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老师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突出学生品质的养成。
B、截止2015年年底,我国共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470295份,保存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资源突破40多万份。
C、脑梗塞的发病和高血压、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其致病的主要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食饭、吸烟、大量饮酒、少运动等。
D、有些人口规模小的城市,地铁的客流量不够,不仅运营需要政府的巨额补贴,建设还需要政府的高额投入,地铁反而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负担。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要想让人类不利用动物不太可能,①在利用动物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它们的物种存量,②不要给它们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从物种保护的角度来说,人类③可以减少一些对动物的利用,④这些利用的方式和速度会令某些物种濒临灭绝。目前,不少国家⑤屠宰动物有着细致的规定,要求实行人道屠宰。例如,必须要用电击或其他使动物免遭痛苦的方法,要在动物完全失去知觉后⑥进行屠宰,而且被宰杀的动物要与其他动物隔离开来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但是 并且 | 因为 对 才
B 因为 也 很 | 关于 就
C 由于 可是 可能 因而 而
D 如果 却 | 假如 就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作一个形象的比喻,①。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②,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③、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武邑”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2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