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29  2017-03-0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9]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17届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17届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古诗文阅读:共12题 共8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徽少与母居,尽力孝养。及长,好经史。性审慎,不妄交游。文帝与语,奇之,以徼为记室参军,兼府主簿。文帝察徼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大统初,进爵为侯,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先是,东阳王元荣为瓜州刺史,其女婿刘彦随焉。及荣死,瓜州首望表荣子康为刺史,彦遂杀康而取其位。属四方多难,朝廷不遑问罪,因授彦刺史。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日:“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①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竟来就读,递相谓日: “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节选自《北史•申徼传》)
【注】①杨震是东汉名臣,他到东莱任太守时经过昌邑,曾受他推荐的昌邑令王密深夜来访,以黄金十斤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怒道: “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然而退。
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B.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C.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D.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是古代君王或将帅出征在外时办公的府署,因以帐幕搭建而成,故称之。有时也用以称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
B.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秦汉以后仅次于王的爵位,也泛指达官贵人或士大夫,如王侯将相。
C.秦及西汉时在宫门之内做事的郎官,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东汉开始又称给事黄门侍郎,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D.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这一民族生活在今甘肃、青海一带,隋唐时曾建立政权。“吐谷浑”中的“谷”不读gǔ,读y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徽性情稳重谨慎,受到赞赏和重用。他不乱与人交往,文帝与他交谈,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当记事参军和主簿;后发现他沉稳、周密,有度量,又让他做大行台郎中。


浏览完整试题B.申徽不负重托,计捉刘彦。刘彦用卑鄙的手段获得瓜州刺史的官位,并欲叛逆,申徽受命秘密捉拿他,几次用计来迷惑他,最终把刘彦骗到宾馆,将其捉拿归案。
C.申徽为官勤勉,坚持不懈。他多年为官,历任多种职务,任职期间,公文无论大小,他都亲自审阅,公务无所拖延,官吏做不得坏事,即使位高权重,他仍坚持不懈。
D.申徽为官清廉,受到爱戴。当时,官员中有互相交往、互赠礼品的风气,而申徽却处污泥而不染,画了古代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卧室来警戒自己,离任时,很多人都为他送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
(2)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第一句写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
B.颔联的“犹”字和“尚”字两个副词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
C.颈联写反动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渲染出山中寡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
D.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
E.这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诗人的情感通过人物刻画和生活场景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6.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唐朝的政府官员,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有所不同。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所谓“悬车①”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唐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等。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后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对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所有待遇不变,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了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的恩赏。另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由于朝廷需要,致仕官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至德二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身份再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重新任命他为侍中。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这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
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由中央出牒,所在地支付。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员待遇提高,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列。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出席朝廷的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重视的规制。
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的一环。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摘编自孟宪实《唐朝的退休制度》)
【注】①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②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的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B.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致仕。
C.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臣之间矛盾不休、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B.由于朝廷需要,唐朝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C.唐太宗时期,“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为他是知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
D.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增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要提高现任官的待遇而被授官。


展开余下试题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官吏的物质待遇以俸禄为主,致仕官员享受半禄。有时朝廷也会提高致仕官员的待遇,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
B.唐朝的致仕制度,因等级不同而待遇不同,尤其对于高级别的官员,全凭皇帝好恶,或给予恩赏,或草草处理,或再次起复。
C.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动,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D.唐代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地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忧,而且也激励了现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
现代文阅读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她真是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怠。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赞美了焦刘二人忠贞的爱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第11期,有删改)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D.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11.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12.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B.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 每题9分 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季羡林:鲁青未了,懿范长存
吕绍刚
第一次知道季羡林,还是在上高一。当时读到一篇《赋得永远的悔》,怀念母亲和故乡的散文。年少之时,懵懂无知,世间各种情分,唯独对亲情的体味最浓。所以,一位老人的悔,比年轻人更平淡却来得更深沉的爱,瞬间击中了一位少年的心。第一次见到他,已经是若干年后。我在北京求学,学校举办《胡适全集》的发布会。他依旧穿着那套中山装,依旧精神矍铄,面带微笑,坐在主席台上。
师长们曾对我说,季老最爱在未名湖边散步,带着他的猫,悠然自得。我没有亲见,但我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成为了北大精神的一种象征。
他一生求知不已,学问渊博,视野高远,深刻地契合了北大守正创新,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主义情怀。他待人和蔼,与人为善,为文恬淡,意境悠远,代表着北大的博大与平和。他一生以学术为业,以师者为尚,桃李满园,是百年北大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典范之一。时至今日,在北大,默默无闻、甘为人梯、勤奋笃学。涵养深厚的老师们还有很多,是他们扛起了中国文化脊梁的一角。季老广为人知,源于他一系列的回忆散文、学术谈片。即使是一位普通的老人,走过了近100年,总有些东西,可圈可点。季老的不普通之处,在于他见证了百年中国知识流变史。
跟同时代人相比,他的学术成就或许并非顶尖。然而,他以健康与乐观,见证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从留德十年,到解放前夕回国,创建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再到如今提倡传统文化,他的经历几乎可以符号化地阐述中国近现代以来,几代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从西出洋关,到洋为中用,再到反求诸己,树立中国意识,甘苦备尝的艰难历程。
总理曾去看望他。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他却依旧关心天下时事,每天坚持听助手读《人民日报》,并写下《病榻思绪》,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位老人的智慧。他曾经与朋友相约,“何止于米(八十八岁),相期以茶(一百零八岁)”。后来又修改了目标,“要活到150岁!因为中国国富了,民也强了。”这份赤子之心,令人感佩,也传达出每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展开余下试题于是,我在思考,一个人如何才能长寿。除了先天的身体素质和后天的养生保健,恐怕还需要一股浩然之气,一种博大的胸怀,一个远大的理想,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国与民充分结合的果决。只有这样,才能经受得住岁月的磨洗,才能在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不放弃自己的初衷,才能在泰山压顶的时候,也能超越一己之私,积极进取,进而拥有一个豁达、丰沛的人生。
这层意义上说,季老不仅是北大的财富,是文化的财富,还是国家的财富。他的远去,是一份巨大的损失,这是一个渴望大师的时代,虽然,季老公开撰文请辞大师的头衔。可以料见,他的逝去,类似中国如何才能产生大师的话题,又将浮现在公众面前。
渴望大师,也是渴望知识,渴望一份在浮躁的时代里能让自己心如止水的景仰。这样的一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然而,正如季老坚信“只要我们多一点自信,少一点自悲,我们是大有可为的”一样,我们应该看到,还有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正在以奔涌的热情、坚韧的意志、踏实的工作、默默的牺牲,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披荆斩棘,肝脑涂地。多年后,再回首,人们会发现,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大师的时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局与长足发展,注定了这一点。
季老曾写过一首《泰山颂》,“齐青未了,养育黎元。鲁青未了,春满人间”,表达着对中国发展与文化命运“屹立东方,亿万斯年”的相信。相信,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相信。
如今,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在纷纷扰扰的百年之后,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了,一个人,安安静静。
相关链接:
①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
人们学习的。”
②“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③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季羡林•学术大家》)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羡林的亲情体味和平淡而深沉的爱打动了我,使“我”对这位跟同时代人相比学术成就或许并非顶尖的老人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感受。
B.“鲁青未了,懿范长存”这是季老一生的写照,时时提醒我们以奔涌的热情、坚韧的意志、踏实的工作、默默的牺牲,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披荆斩棘,肝脑涂地。
C.当今时代,是一个渴望大师的时代,也即渴望一份在浮躁的时代里能让自己心如止水的景仰,季羡林的离世,对当今社会,是一大损失。
D.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期间,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文学系,走上了东方学研究道路。
14.文章前面说季羡林“要活到150岁”,结尾又说“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了”,为什么?
15.“鲁青未了,懿范长存。”联系文章概括季羡林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三、语言知识基础:共12题 每题1分 共12分
16.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攀登到一片嶙峋的乱石上了,那时澎渤大作,振聋发聩,玉花飞溅。我全身濡湿,衣履俱透。原来我们正站在尼亚加拉大瀑布的下面,只见巨浪滔天,劈空而下。
B.围棋棋艺的提高,天赋只是一小部分,真正提高实力的,只有两个字“勤奋”。所以,建议初学围棋者,每天都要不胜其烦地做死活对杀题,和棋力相当者对弈。
C.对于备受关注的延迟退休问题,有关人士称,改革不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任何方案的制定,主事者都不应该先入为主,师心自用,而是要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意见。
D.做事先做人是为人处世、工作生活中的一条清规戒律。我们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炼内功,提高自己的品质修为,只把眼睛盯在事上,无视或轻视做人,是不可取的。
17.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论文抄袭事件在学术圈外的领域也频频发生,这就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反思:不管哪行哪业,动辄将论文作为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的标准,是否完全合适?
②王蒙的作品《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③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④沿着岷江且行且看,既能感受都江堰鬼斧神工、动人心魄的伟大,又能领略沿江两岸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体会别样的风土人情。
⑤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瓢饮的生活状况。
⑥我们同时拾起同一片秋叶,愕然地抬头看着对方:两只手都握着枫叶的一端,好似都对那片枫叶情有独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②⑤
18.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反腐败是我国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既要旗帜鲜明,坚决惩治,又需要瞻前顾后,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和影响。
②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有的人甚至因雨水过大而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
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④当今时代,许多人学艺不精,缺少刻苦钻研、务实上进的精神,以浮躁的心态对待工作,鲁鱼亥豕的低级失误经常发生。
⑤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改革的动力就能充分释放,改革的活力就能极大迸发,共同富裕就能计日程功。
⑥美国卫星追踪网站声称,美国一卫星曾拍到马航客机失联海域附近的照片,并以“可能为马航坠机地点”为题发布消息,这令此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A.①⑤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1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针对考生作文存在的典型问题及 出的写作倾向,石老师给出了很接____的解决办法。
② 记者发稿,在这次矿难中已有16人遇难,3人失踪, 及善后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③ 是公安机关,任何公共权力部门-不应该接受“具有利害关系的企业和个人”任何形式的捐助和馈赠。
A.①反映 底气 ②截至 抢救 ⑨不但 也
B.①反应 地气 ②截止 抢救 ③不单 也
C.①反映 地气 ②截至 救援 ③不单 都
D.①反应 底气 ②截止 救援 ③不但 都
20.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物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文物是我们当代人应尽的共同责任,不能让文物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轻而易举地消失。
②作为中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并没有觉得它有什么微言大义,后经专家点拨,才明白它精微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③小佳佳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甘之如饴地吃着奶,一双小手不停地乱动,小脚还不时地蹬几下,那样子真是乖巧可爱。
④今后一个时期,燃煤散烧管控是我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连日来,相关部门及各县区正如火如茶地展开燃煤散烧的整治工作。
⑤《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甘肃省武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