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869  2017-03-05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69]
江西省上饶县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周测语文试题
上饶县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年级(下)语文第1次周测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什么是经典?尽管我们首先会想到文学经典,但不应该忘记也有宗教经典———不同宗教的不同经典、哲学经典、政治经典、法律经典以及经济经典,它们分别表达并阐明各自领域里的通行的惯例。文学传统之外的经典文本的存在使得重新评价文学经典的重要性变得具有相对性。文学经典的改变并不能直接影响社会组织和人们的政治及宗教生活,但它可能会影响我们对生命和社会各方面的想法。因为文学经典既关注人们的个人生活如爱情、孤独和死亡,同时也关注个体同他人的关系,比如他和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以及从大的方面来说,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来说,所有文学经典的结构和作用都是平等的。所有的经典都由一组知名的文本构成———一些在一个机构或者一群有影响力的人支持的文本。这些文本的选择是建立在由特定的世界观、哲学观和社会政治实践而产生的未必言明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的。这些文本被认为能够满足特定的需要,它们为人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行为提供选择,它们提供着针对人们在真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难题的解决方案。这些选文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并被应用于教育。然而,经典不能只被描绘成一组文本,它的空间的、时间的和社会的维度也一定要被说明。我们不能只是表述为一个文学经典,即使是现代作品,因为我们必须明确我们心中指的是中国经典还是外国经典或者二者都是,即世界文学经典。我们必须明确我们考虑的是出于学校教育目的的相对严格意义上的选本,还是文学史或批评史上提到的相对宽松的选本,还是只是小说和诗歌中偶尔提到的文本。往往还会有一个由出版社和书店提供的更为宽松的选本,因为总有一些不受机构权力干涉的非主流作品的印刷和买卖。简言之,我们讨论的是“谁的”经典。每一个经典都有自己的地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范围,有它自己的市场,在那个范围里,它自己的些许僵化的规则调整着文学权威(教育者、批评家或其他专家)和一般读者之间的关系。
有几种确认经典的方法。我把经典定义为一组知名的文本。经典的确立是那些参与文化生活的人所达成的共识的一部分。选本迎合了这种共识。另一种发现一个经典的实证方法是由罗格林提出的。他认为某个经典是被受过教育的读者记得并作为一种共享知识存在于他们心里的,而批评家意识到这种共享知识并会在他们的书评中不经意地提到。因此他相信文学评论家的经典是由那些在评论其他作家时常被提到的作家和作品组成。发现一个读者群的文学经典的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是以问卷的形式来询问他们的阅读倾向,了解他们的阅读偏好。前提是假设如果他们对某些作品有一些普遍的偏好,那这些作品就被认为是这一群人的经典。
总之,经典文本的选择是建立在一个相对清晰的标准上的,这个标准往往来自某一特定的世界观或社会政治实践。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经典都是平等的,但它们所得以产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理由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摘编自童庆炳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是个广泛意义的概念,有文学经典、宗教经典、哲学经典、政治经典、经济经典等。
B.文学经典的改变虽然不能直接影响社会组织


浏览完整试题和人们的政治及宗教生活,但它会影响我们对生命和社会各方面的想法。
C.个人生活、个人同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都属于文学经典关注的范围。
D. 将经典描绘成一组知名文本是不够准确的,还要在空间的、时间的和社会的维度对其进行说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文本的选择是建立在明确而清晰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的。
B.经典都有相对独立的地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范围,在该范围里,文学权威和一般读者之间的关系都受其制约。
C.文中作者向读者介绍了几种确认经典的方法,其中罗格林提出的方法是实证方法。
D.读者群的文学经典,反映了特定读者群在阅读上的普遍偏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生活中,人们常将经典等同于文学经典,这是不严谨不准确的。
B.所有经典的结构和作用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看都是平等的,而且它们得以产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理由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
C.经典都是属于“谁的”经典,即对经典的表述要遵循一定的维度,比如是时空的还是社的。
D.在作者看来,出于学校教育目的,文学经典的选本要相对严格一些。
【解析】
1.B(B 项说文学经典“会影响我们对生命和社会各方面的想法”,而原文说:“文学经典的改变并不能直接影响社会组织和人们的政治及宗教生活,但它可能会影响我们对生命和社会各方面的想法。”)
2.A(原文说“这些文本的选择是建立在……未必言明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的”“经典文本的选择是建立在一个相对清晰的标准上的”,而 A 项表述的则是“明确而清晰的评价标
准”。)
3.B(B 项表达绝对化,并非“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原文说:“……它们所得以产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理由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童年经验赢得世界共鸣
李峥嵘
在最广为流传的小说《草房子》里写道:“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曹文轩作品使用的是童年经验,故事背后却是人类主题。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在宣读获奖结果后,如此评价:“曹文轩的作品书写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他的作品也非常美丽,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的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曹文轩能获奖,是因为他笔下人物的童年生活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又从这种独特的经验中提取世界性的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情怀。
曾在最广为流传的小说《草房子》里写道:“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曹文轩的家乡苏北,以穷而出名。贫穷的记忆极深刻。他吃过一回糠,一回青草。整天喝稀粥,十五天才能盼到一顿干饭。所谓干饭只有几粒米,几乎全是胡萝卜做成的。初二还穿着破棉裤,有时甚至露出一点臀部,这让青春期的曹文轩在女孩子面前总觉得无地自容,下意识地将身子靠住墙壁或靠住一棵树尴尬而腼腆地向她们憨笑。但,家人在困难中的坚韧和无尽的爱又给了他特别美好而温暖的记忆。他的老祖母是一个聋子,日夜思念上大学的曹文轩。她守在大路口,等待归来的人。一日,她终于等到一位军人,于是便向人家打听:“你见到我大孙子了吗?”这个慈爱的老祖母可以说是曹文轩作品中慈爱的祖辈的灵感源泉。形神憔悴的父亲忧心忡忡地背着病入膏肓的他行走在城市与乡村,则写进了《草房子》。他所有作品中最沉重的《青铜葵花》,更多地封存了与妹妹的童年生活。曹文轩作品写的是中国故事,故事背后却是人类主题。“比如,描写的父爱,任何国家的人都能产生共鸣,但是那样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却只能发生在中国社会的背景之下。我们必须将笔触探到人性底部,那里有共通的人性,有人类共同的喜怒哀乐、共同的向往和情怀以及共同面临的苦难。”上一任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玛丽亚•耶稣•基尔曾评价曹文轩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深刻地展示了生活的真实,并且能以充沛的情感打动孩子,帮助孩子永远满怀希望地直面生活。曹文轩的合作者、德国著名插画家索尼娅•达诺夫斯基谈到她为曹文轩的《草房子》创作插画时的感受说,她不止一次地为《草房子》中的人物和情节所感动,甚至产生了想为《草房子》的每一页内容创作插画的冲动。
曹文轩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有自己的文学理论。例如他的作品有“水”的意象,他生长在江南水乡,傍水而立。“水,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他也乐意用水来比喻自己的个性,有弹性,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但是作品却坚持“洁癖”。他不会像有些成人文学采取自然主义的写法,“我写不了苍蝇,写不了鼻涕,写不了粪便,写不了腐烂的老鼠。”不搞语言实验,不会写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肥大的笑容”这样一个句子。更不会搞意识流、时空倒错、人称的随意转换等现代派手法。“我成不了现代主义者,更成不了后现代主义者,我永远只能是个古典主义者。”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说,当前儿童文学十分繁荣,题材种类丰富多彩,但在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坚持写实风格的作家中,曹文轩是十分突出的一位。他的作品不仅打动了无数中国小读者,而且感染了国外读者,成为他们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
曹文轩本身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即使写幻想小说也是有理论支持的。例如为了写作《大王书》,他研究了三十多部幻想小说理论,包括弗雷泽的《金枝》,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早期人类社会,让想象力更加扎实、更接地气。更不用说他一直心仪的安房直子的童话、宫崎骏的动漫。此外,《大王书》的名称与西藏格鲁派的著作同名,增加了小说的神秘色彩。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相关链接
①1995 年 4 月在台湾访问演讲时曹文轩曾提出他的观点:“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儿童文学就是让儿童快乐的文学。我一开始就不赞成这种看法。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的最佳品质。并且一味快乐,会使一个人滑向轻浮与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傻乎乎的乐,不知道人生苦难地咧开嘴来笑,是不可能获得人生质量的。”2015 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曹文轩指出,儿童文学中“苦难阅读”不可缺少。
②“五七干校”时期的江南水乡农村,城市女孩葵花因为一个特别的机缘,来到了乡村男孩青铜的家,成了他的妹妹。聪明的心地善良的哑巴青铜,因这个突然出现的小妹意识到自己作为小男子汉的责任:家里只能供一个人上学,他把机会让给了葵花;为葵花能照相,他冒风雪站街头卖芦花鞋;而懂事的葵花不扎新头绳、不照相,省下钱来买纸笔教青铜识字。家里没钱买油灯,青铜给葵花做了一盏萤火虫灯;灾年没有吃的,他想办法挖芦根、抓野鸭给葵花解馋;为葵花在舞台上更夺目,他制作了能发出美丽、纯净、神秘而华贵光亮的冰项链。火灾、水灾、蝗灾,种种苦难接踵而来,然而一家人互相扶助,从容地渡过了一个又一


展开余下试题个的难关。在充满了天灾人祸的岁月里,他们乐观地生活着,从容应对洪水、蝗灾等一切苦难,而在 12 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召回到她的城市。(《青铜葵花》内容简介)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家庭贫穷不仅影响了曹文轩的性格,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尤其是家庭物质生活的缺乏满足不了他的物质需求,使得他的作品呈现灰色消极的元素。
B.曹文轩认为儿童文学不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一味快乐会使人滑向轻浮与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
C.曹文轩写作《大王书》主要借鉴了西方的幻想小说理论,目的是更好地了解早期人类社会,让想象力更加扎实、更接地气。
D.曹文轩获得 2016 年“国际安徒生奖”,他获奖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作品独特,他用诗意笔调描述生命瞬间,书写关于悲伤和痛苦的童年生活,且涉及的主题寓意全人类。
5.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6. 曹文轩为什么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书写“苦难与悲伤”?请分析原因并联系现实谈谈这样创作的意义。
【解析】
4.D(A 项“他的作品呈现灰色消极的元素”错,B项从曹文轩的话“一味快乐,会使一个人滑向轻浮与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来判断,“曹文轩认为儿童文学不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是错的,应该是儿童文学不仅仅只是给孩子带来快乐。D 项曹文轩写《大王书》“研究了三十多部幻想小说理论”,也借鉴了“他一直心仪的安房直子的童话、宫崎骏的动漫”。)
5.①作品内容独特,所写故事发生在中国,但主题寓意全人类;②自觉使用童年经验;③坚持写实风格,强调“苦难书写”体现悲情精神。
6.原因:①自我经历:曹文轩的很多故事都取材于自己不谙世事的童年里面对贫穷、苦难的经历,这使他自觉使用童年经验进行创作。 ②创作理念:曹文轩反对一味让儿童快乐的文学,认为一味的快乐会失去庄严与深刻,苦难才能获得人生质量。所以他坚持在作品中表现苦难主题,坚持苦难阅读不可缺少。现实意义:既可联系儿童文学市场现状的现实,也可联系儿童成长现实、阅读需求,言之成理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5分)
灯 殇
陈永林
这天晚上,六根对女人说:“再过几天就中秋了。你明天去买十斤月饼,三斤糖块,三十挂小鞭炮……烟我已买了。”
每年的中秋晚上,许多村里人都在六根家挂一盏灯笼。鄱阳湖一带有这种风俗,一到中秋这晚,村里人便在德高望重的人门前挂盏灯笼,表达自己的敬意。这几年,六根门前挂的灯笼最多。村里人在哪家门前挂灯笼,哪家就得放鞭炮迎接。大人敬烟,小孩散糖,女人吃月饼。
六根的女人有点不愿意:“每年花一百多块钱换几十只灯笼,一点也不值。那些灯笼既当不得衣服穿,又顶不得饭吃。”
六根沉了脸说道:“这灯笼拿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别人想自己门前多挂几个灯笼还想不到呢。这是村里人对我的信任,对我工作的肯定。”
女人说:“钱呢?”
六根问:“家里一百多块钱也没有?”
女人说:“儿子前几天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
六根就翻口袋,口袋翻尽了,才翻出五十多块钱。
六根说:“要不,你明天提一只母鸡去卖。”
女人小声嘟囔:“哪有你这个当村长的!别人当村长,家里要啥有啥,可你每年只得几十只灯笼。”
六根再懒得搭理女人了。每年村里人挂的灯笼,他都没扔,都堆放在一间房里。
中秋节这天,六根早早吃过了晚饭。女人买来的糖块、月饼也摆放在桌上。鞭炮拆了封。只等提灯笼的人一来,就放鞭炮。月饼样的圆月好不容易从鄱阳湖里爬起来了,一些小孩已在月光下疯闹了。
六根坐在门前悠然地吸着烟,眼光却不时往路边上掠。终于来了一个红红的灯笼,六根兴奋地站起来,喊女人:“快拿鞭炮放,灯笼来了。”
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了。可是灯笼并没进他家,而是进了春生的家。六根气得骂女人:“谁叫你这么早放鞭炮?”女人不敢辩,反而安慰六根:“急啥?等会儿,灯笼不就都来了?”
又来了一只灯笼。拎灯笼的是谷子。六根喊:“谷子,这么早来了?”可是谷子没听见样径直往前走。片刻春生家响起欢欢悦悦的鞭炮声。六根惊得傻傻地立在那。往年,谷子每回给他送灯笼。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
六根气得大骂:“这世道变了。人都被金钱蒙住了眼。”
六根的女儿劝:“爹犯得着生气吗?春生早在村里传出话,谁送他一盏灯笼,他就给谁一百块钱。”
春生先是在城里办了个皮包公司,骗了一些单位的货款却不给货,只给单位的头送些钱。春生有了钱,就在村里办了个罐头厂,钱大把大把地进。可交税时却说厂子亏损。春生办了厂后,村里人都想进他的厂,村里人给春生的笑容越来越多,看春生的目光越来越谄媚了。
“唉——”六根就长长地叹气。六根掏出枝烟,点了,狠狠地吸。烟雾整个裹住了六根满是阴云的脸。
春生家的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个不停,春生门前已挂了二十几个红灯笼了。可六根门前还一只灯笼都没挂。六根感到极难过。自己当了十几年村长,爱村,敬业,没为自己多捞一根柴火,没做一件昧良心的事。可在村里人眼里竟不如一个坏事干尽的春生。
一只只大红灯笼从六根眼前飘走了,进了春生的家。
女人把六根拉进屋:“犯得着生气吗?别气坏了身体。”女人关紧门,可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仍是那么刺耳。女人就开了电视机,有多大声开多大的声。
女儿说:“爹,村里人送的灯笼没有一点价值。我们给自己家挂个灯笼吧。”
六根骂:“别丢人现眼。”
此时,门被拍得砰砰响。六根开了门,一个小孩举着灯笼,灯笼后跟着十几个小孩。小孩齐声说:“村长,我们给您送灯笼来了,这是一盏电子照明灯。”六根的睛睛竟湿了。六根忙放鞭炮,又不住地给小孩散糖。一小孩说:“六根叔你别生气。爸妈被钱迷了心窍,为一百块钱给春生送灯笼。今天我们给您送灯,今后,我们每年都给您送灯。您开山修路,让我们上学有路走……”六根听了这话,眼一涩,脸上竟有两条小虫子爬。
六根把三十挂小鞭炮全放了。
六根又喊女人与女儿:“你们把房里的灯笼全拿来。”
几百只灯笼很快堆了一地。六根拿出打火机,点了火。片刻,灯笼全着火了。
一小孩问:“六根叔,你咋烧灯笼?”六根说:“这些灯笼没点用途,烧了,让你们开开心。”片刻,几百只灯笼就化为一堆过眼的火红。
六根把这盏电子照明灯挂在门口。夜来灯亮,不失光明;风吹雨淋,永不变色。
(选自《小说选刊》2015年第6期,有删改)
7.下列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六根自己买了烟,让女人去买月饼、糖块、小鞭炮灯东西,目的是迎接中秋晚上在自家门前挂灯笼的村里人,显示自己作为主人的诚意。
B.六根的女人对灯笼的看法与六根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情形的直接原因是手里没钱,儿子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


展开余下试题C.往年中秋晚上,村里人在六根家门前挂许多灯笼,这是对他的信任;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这说明村里人已经不信任他了。
D.小说情节起伏跌宕、语言含蓄简洁,作者以先扬后抑的手法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村长六根、村民等,进而揭示小说的主旨。
E.小说围绕中秋节门前挂灯笼的故事展开情节,让人们看到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的美丑善恶,弘扬正气,抨击时弊。
【答案】EB

【解析】
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六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六根是一个长期工作在最基层的村长,他既敬业清廉又清醒自尊,有时简单粗暴。小说中写到自己当了十几年村长,没为自己多捞一根柴火,没做一件昧良心的事;开山修路,让村里的孩子上学有路走;清醒地认识到“这世道变了。人都被金钱蒙住了眼”;对妻子女儿动辄就骂,显得有点粗暴简单。
【解析】
题干问的是“六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首先到文中找到描写六根的内容,然后依据内容进行概括。从六根当了十几年村长,没为自己多捞一根柴火,没做一件昧良心的事;开山修路,让村里的孩子上学有路走,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六根的敬业清廉;从认识到“这世道变了。人都被金钱蒙住了眼”可以看出他是清醒的;从对妻子女儿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粗暴。
9.小说中孩子们给村长送灯的情节,有人为之叫好,也有人认为不合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示例一:这个情节写得好。①它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孩子们的到来点燃了村长心中的信心和希望,村长拿出珍藏好久的所有灯笼点了火,情节达到了高潮;②它使情节发展曲折起伏有波澜,丰富情节,引起读者思考;③此情节把孩子的举动和前面情节中成人的行为作了对比,表明虽然现实中不乏丑恶的事物,但成人的势利庸俗并不代表孩子心中没有正义;④有利于刻画村长这个人物,揭示主旨,歌颂美好,树立正气,传达正能量。
示例二:这个情节安排不合理。①小说的上文对该情节缺少铺垫,没有暗示,这样孩子们给村长送灯的情节就显得较为突兀。②此情节的安排没有现实依据,因为成人都那么势利,孩子难免不会不受影响;情节虽然合乎人们善良的美好愿望,但总的来说也脱离实际。③凭空虚构的情节,对塑造村长的形象、突出小说的主旨作用不大,对读者来说缺少感染力、震撼力。④这样喜剧性的结尾,虽然让读者的内心感到温暖,但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事物的抨击力度不够,缺乏现实的批判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温叟。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温叟与张昭同修汉隐帝及周祖实录。恭帝即位,迁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制成咸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痰,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B.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C.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D.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答案】D
丁内艰----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丁忧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后世往往指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温叟很有文才。他七岁就能写文章,后来还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及周太祖实录。
B.刘温叟公正无私。他曾主持贡举,录用的进士中12人被斥除,但后来他们还是考中了进士。[
C.刘温叟爱惜名誉.。御史府旧例,赏赐若公用不足则以罚款补充,温叟拒绝取用这样的赏赐。
D.刘温叟清廉有加。宋太宗当晋王时派人给他送去钱和物,他都不肯接受,使者不得已将其载回。
【答案】D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如本题D项根据文本内容“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可知,“宋太宗当晋王时派人给他送去钱和物,他都不肯接受,使者不得已将其载回”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②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答案】(1)我呵道而过的原因,是想向人暗示您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
(2)从前接受下来,这是不想拒绝我;现在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上饶”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6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