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命题人:宋亚科 张 涛 盛江伟 校对人:宋亚科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他获得了参加复赛的资格,但平时不刻苦训练仅依靠现场发挥的做法实在不足为训,必将影响他的比赛成绩。 B. 浪费粮食的现象在学生中仍普遍存在,一些学生早已司空见惯了倒在垃圾桶中的馒头、米饭和剩菜。 C. 这是一个高档的生活小区,环境优美,但入住率很低,徜徉小区,处处可以看见十室九空的现象。 D. 近段时间,巴西和巴勒斯坦相继发生空难,遇难者事前谁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这次出行竟是一场无妄之灾。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根据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的套数已经接近全年的基本建成目标任务。 B.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决赛勇战巴西队时,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极大地感染和鼓舞了每一个中国人。 C. 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能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进而影响到家庭,反馈到社会,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D. 讲述华阴老腔艺人的电影《老腔》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导演高峰希望借助影片唤起公众对艺术传承的关注。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对消费者来说,影院出售的电影票上标注的时间被默认为电影播放时间。消费者购买电影票是购买了电影服务内容,而非广告服务内容,如果放映电影前播放广告,就应该在售票时明确告知消费者。但现实是, 。有些影院还延迟影片播放,进一步占用了消费者的时间。 A. 消费者无从选择,被迫接受广告播映,大多数影院并没有履行告知义务 B. 消费者被迫接受广告播映,他们无从选择,大多数影院并没有履行告知义务 C. 大多数影院并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消费者被迫接受广告播映,他们无从选择 D. 大多数影院并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消费者无从选择,被迫接受广告播映 4.下面表格中的关联词,能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一项是(4分) 写作能力的高低意味着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多大,甚至 ① 可以衡量一个人对文化的理解程度。 ② ,写作不仅体现写作者基础知识的长度和宽度, ③ 包含了他认知世界和理解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展现他感受人生、想象未来和编织梦想的能力。让青少年亲近文学,懂得诉说人生,不一定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作家, ④ 为了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健康成长,进入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助于他们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① ② ③ ④ A / 因为 还 就是 B 还 因此 也 就是 C 也 因此 更 而是 D / 由于 又 而是 二、(23分) 5.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原文: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文: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天下的人都背叛他。 B. 原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竭尽我的志向却不能到达(那里),我可以无悔无怨,大概没有谁能讥讽我吧? C. 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浏览完整试题译文: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抒发情怀的原因是人们的思想情趣一致。 D. 原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译文: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啊! 6.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 首联写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写出秋 天的萧杀与空旷。 B. 颈联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表达出诗人长年飘 泊孤独悲秋之情。 C. 尾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饮,时世艰难是诗人潦倒不堪的根源,诗人忧国伤时的情 操跃然纸上。 D. 本诗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全诗画面凄凉,不见亮色,语言凝练,情 感深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9分)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耕植不足以自给 给:供应 B.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生:维持 C.彭泽去家百里 去:返回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稔:谷物成熟 8.下列句子中,不属于陶渊明自免去职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C.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D.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序可分三层,先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经历,再写弃官归田的原因,最后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的原因和时间。 B. 尽管因诸侯爱惜人才使陶渊明得以出仕,但陶都只是“见用于小邑”,从中也能看出其宏大志向无从施展的苦衷。 C. 从结尾处写作《归去来兮辞》的原因和“序”的写作时间“乙巳岁十一月”可以推断,作者是先写辞文,后写序文。 D. 序辞关系密切,但谋篇之法不同。序是对半生出仕的省思,侧重实录;辞是弃官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侧重虚拟。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诗经•氓》) (2) ,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3)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4) 旌旗蔽空,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三、(2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11~12题。(9分)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1.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 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 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 鸣叫,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C. 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 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 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 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12.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9分)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为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若水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若水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兴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外史【注】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注】外史,作者自称。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 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B. 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 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C. 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 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D. 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 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1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讳,古人一般不直接说出尊长的名字,而要在名字前面加一个讳字,以表示尊敬。 B. 挂冠,也叫“挂衣冠”,古代指夺冠登科;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故称之为挂冠。 C. 同年,古代科举考试中同榜的进士互称“同年”,后来泛指同榜或同一年考中的人。 D. 晡,古代用来表示每天午后到傍晚的一段时间,即申时,具体是指下午三点到五点。
展开余下试题15.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 余若水为官坚贞不屈。他在任淮安宝应知县时,淮安东平伯刘泽清强行要求知县对他行下属之礼,他宁肯只任一月官职,也坚决不从。 B. 余若水安贫守义。他全家生活艰辛,仍能安于贫困,当地的县级官吏都很推崇他的 这种骨气,想去拜访慰问他,但几乎均被拒之门外。 C. 余若水一生明节守志。他的哥哥自沉而死,他誓死不再渡江;故交沈静澜与几位同 年一起探病,见了面,只谈论天气,闭口不谈时事。 D. 余若水忠心不贰,气节极高。他用忠义和智慧来捍卫自己的志向,安心农圃,没有 辱没故主和先人的尊严,这种风节常人是难以做到的。 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5分) (2)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5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 人们提及孔子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时,常常认定孔子奠定的儒学是排斥科学技术的。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颇的。 儒家对科技的鄙视和推动表现在“仁知统一”上。所谓“仁知统一”,即道德行为(仁)和理性认识(知)的结合。对于仁知的统一,孔子是这样论证的:一方面,知从属于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另一方面,知是仁的必要条件(“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仁知由如此的互为前提而贯通为两者完美结合的“中庸”这一“至德”。但是,这“知”却不是指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规律,而是明确的把“知”的任务规定为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因而,在“仁知统一”的支配下,由于伦理理性居于知识理性之上,科学技术成为雕虫小技,处于遭贬抑的地位。然而,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仁知统一”对科学技术只具有排斥的作用。因为,如果某些学科的认识(知)对象同时具有道德(仁)的属性,即这些学科本身是“仁知统一”的体现,那么在孔子奠定的“仁知统一”的支配下,这些学科就会得到重视,获得较大的发展。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儒学演变的历史特点中,找到一些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积极影响的线索。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有两个时代特别重要。一个是汉代,是各门学科初具规模、奠定体系的时期;再一个是宋代,是传统科学走向高峰的黄金时期。而在学术思潮发展领域,这两个时期恰恰一个是独尊儒术(汉代),再一个是儒学复兴(宋代)。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吗?我们不能设想,当一个社会的科学技术处于高度发展的繁荣阶段时,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却会是一种对科技发展完全是消极影响的思想。一个社会的科学技术之所以能获得高度发展,必然有其赖以发展的各种原因,其中包括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及其思想和文化原因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至少在汉代和宋代这两个时期,儒家思想正是适合并促进科技发展的思想原因之一。 总之,儒家思想对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学科领域都很不相同,应该对其作具体分析,而不可将其一概否定。 1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的儒学不完全排斥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孔子儒学中“仁”“知”观在一些方面其实也推动了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 B. 孔子认为,从属于道德行为的理性认识,也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所谓“仁知统一”,其实就是指道德行为与理性认识的结合。 C. 孔子的“仁知统一”中的“知”,不仅是指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规律,而且也把“知”的任务规定为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D. 在“仁知统一”的支配下,科学技术处于遭贬抑的地位,究其原因,就在于伦理理性的“仁”居于知识理性的“知”之上。 1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在孔子“仁知统一”支配的时代,当有些学科的认识对象同时具有道德的属性时,这些学科就会得到重视,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B. 除了孔子“知仁统一”观本身外,我们还能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儒学演变的历史特点中,找到这两者是如何排斥或者互相推动的。 C. 独尊儒术的汉代,是各门学科初具规模、奠定体系的时期,这不是巧合,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当时的儒学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 从历史上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原因很多,包括政治原因,经济原因以及思想和文化原因,就宋代而言,儒学复兴至少算是其中一个。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汉代和宋代,儒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至少当时的儒学对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B. 孔子的“知”与“仁”最终结合融汇为“中庸”,因此不难理解,“中庸”就是道德行为与理性认识的结合,从而成为孔子的“至德”。 C. 综观历史,我们找到了汉代、宋代儒学推动当时科技发展的线索,但是并不代表这一时期的儒学对科技发展就没起到过消极作用。 D.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之所以被视为雕虫小技,是因为这些学科本身缺少伦理理性方面的属性,从而被处于支配地位的儒学所排斥。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17分)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小红帽》《一个士兵》等。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还有着一盏镜前灯。
展开余下试题“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这些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塞上耳塞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在科利亚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套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科利亚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他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好像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注】,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注】加缪,全名叫阿尔贝•加缪,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妻子认为,一家三口应该有一套大一点的房子,在物质享用上追求一种公平,这恰恰和姑妈的生活清贫形成鲜明对比,可见两个人追求的差异。 B. 面对姑妈留下的书籍,科利亚坐在旁边,“像个孩子似的”,其原因由下文妻子的话揭示出来: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只能看懂带图的书籍。 C. 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文化,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 科利亚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不仅得益于小时候姑妈的熏陶,还在于他一直有一种自觉的文化追求,所以才对姑妈留下的书恋恋不舍。 E. 文中多次提到电视,是为了把“影像化”生活与“文字化”生活做对立,彰显两种不同的生活追求的矛盾冲突以及最后的结局。 21.小说一开始写科利亚姑妈留给他“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的书,有什么作用?(4分) 22.有人认为,妻子是阻碍科利亚变得“有文化”最重要的力量,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8分) 六、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喧嚣”的常用义为“声音杂乱,不清静”。面对今天越来越热闹纷乱和骚动不安的股市、网络、娱乐圈以及青春、人生……,很多人认为用它来概括当今世界和当前生活的特点十分恰当。而面对喧嚣,人们的态度也是多种多样,耐人寻味:有人选择淡然,有人选择逃避,也有人选择融入或者是享受,还有人…… 请结合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实际,选好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