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458  2017-03-15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8]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第7课《土地的誓言》 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第7课《土地的誓言》 同步练习
1.阅读句子,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shēn yín( )。
(2)bān lán( )的山雕,奔驰的鹿群。
(3)原野上怪诞( )的狂风……
(4)在热情的mò qì( )里它们彼此呼唤着。
(5)洗去她一切的wū huì( )和耻辱。
(6)我心里怀着挚( )痛的热爱。
(7)我常常感到它在泛làn( )着一种热情。
(8)在那亘( )古的地层里。
2.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________。
(2)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________。
(3)禾稻的香气是________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A.平静  飘荡  剧烈  B.安静  飘扬  热烈
C.平静  飘起  强烈 D.安静  飘拂  激烈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2)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3)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 )
(4)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4.修改病句。
(1)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2)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集合在一起。
5.对课文的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标题“土地的誓言”应理解为“土地发出的誓言”。
C.文章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D.“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
6.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稍远处是一重重长着青冈树的山岗,近处则是一重重种满玉米的丘陵坡地,波浪一般腾向远方。
②我看清周围都是玉米地,密密的青纱郁郁葱葱,一望无际。
③天渐渐亮了,西天起了一层厚厚的云,可是东边的山坡,涌出明亮的朝霞,又是一个炎热的夏日。
④西望,最远处是一派连绵青山,那是县城附近的西山,看起来很近,实际上很远。
⑤丘陵之间,蜿蜒着一条修好了很多年但迟迟未能硬化的乡村土公路,在夏天长满杂草,展现勃勃的生机。
A.①④⑤③②  B.②③④①⑤ C.③①④⑤② D.③②④①⑤
7.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开展之际,学校七年级学生进行了以“了解地名普查,弘扬地名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是学习小组成员之一,请参照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地名普查成果,可以促进地名规范,还可以用来编纂出版地名图(集)、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志等综合类工具书,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等专科类工具书,导航产品,地名文化遗产宣传片等,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材料二:在湖北,有“荆州”“赤壁”“襄阳”这些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名;有“仙桃”“鹤峰”“云梦”这些画面感强、使人浮想联翩的地名;还有“鹦鹉洲”“莫愁湖”“古琴台”这些充满诗意、令人神往的地名。其实,不少很美的地名是在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美化而来,如“叫花子村”改名为“娇花村”。


浏览完整试题(1)请依据以上二则材料,简要归纳地名普查工作有哪几方面意义。
(2)某同学在活动中设计了以下图表,猜想了几个地名的来历,介绍了地名中的文化知识。请认真阅读,继续猜想,将空处补充完整。
地名 得名分类 得名原因
来凤县 因传说得名 鄂西山区秀丽的风景引凤凰来朝,从此,这里人才辈出,美丽的传说诞生了一个梦幻般的县城名。
中山市 因A.____ 得名 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不仅丰功伟绩被载入史册,其名字还成为城市名称,使人永记于心。
桃源县 因诗文得名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阳区 因地理位置得名 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汉阳位于汉水与长江交汇处,长江北岸,故得名。
我爱我们的祖国(节选)
黄药眠
①我爱祖国,也爱祖国的大自然的风景。
②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感到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③且不要去说什么俄罗斯的森林,英吉利的海,芬兰的湖泊,印度尼西亚的岛了。咱们中国自有壮丽伟大的自然图景。
④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茂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有大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有西北诸省的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祖国的大地山河哟!哪一个地方不经过劳动者双手的经营,哪一个地方没有流过劳动者的汗,淌过战士们的血?
⑤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大雨曾来冲刷过它,异族奴隶主的铁骑曾来践踏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曾来轰击过它。不过,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一到了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表现出盎然的生意和万卉争荣的景色。
⑥这是祖国大地对劳动者的回答,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长袍,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谷变成了辽阔的田园,长满了葱绿的禾苗,沼泽变成明镜般的湖泊,层峦叠嶂表示低头臣服,易怒的江河也表示愿供奔走……
⑦祖国的山对我们总是有情的。我们对它们每唱一首歌,它们都总是作出同样响亮而又热情的回响。
⑧我爱祖国的劳动人民,是他们开辟荒野,种出粮食,挑来河水或井水把我哺育长大。
⑨我爱祖国的文化。有时我朗读中国诗歌中的名句,体会到其中最细微的感情,捉摸到其中耐人寻味的思想,想象到其中优美的图景,感触到其中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领略到其中言外的神韵。当我读到得意的时候,就不觉反复吟哦,悠然神往。当它触动到我心灵的襞褶的深处时,我就不觉流下了眼泪。
⑩我爱祖国的语言。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连,同我的心尖一起跳跃。从最简单的一句话中,我可以联想到一长串的人物的画廊,联想到一系列的山川、树林、村舍、田野、池塘、湖泊。
○11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装束。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它穿着金红色的庄严的礼服;冬天,它换上了朴素的雪白长袍。
○12大自然的季节的变换,促使着新生事物的成长。
(节选自花城出版社《黄药眠自选集》)
8.第①段中说“我爱祖国,也爱祖国的大自然的风景。”文中哪几段是跟这句话相呼应的?
9.文中第⑦段说:“我们对它们每唱一首歌,它们都总是作出同样响亮而又热情的回响。”根据你的积累,写一句类似的诗歌,谈谈你的感受。
10.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试说出本文跟《土地的誓言》一文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12.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有很多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爱国诗篇,请写出关于爱国的名句。(不少于两句)
答案:
1. (1) 呻吟 (2) 斑斓 (3) dàn (4) 默契
(5) 污秽 (6) zhì (7) 滥 (8) ɡèn
2. C
3. (1) 比喻 (2) 拟人 (3) 比喻、排比 (4) 反复
4. (1) 两个“无时无刻”后都加“不”。 (2) “集合”换成“汇合”。
5. B 【解析】标题“土地的誓言”应理解为“我”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6. D
7. (1) 规范地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美化地名。
(2) A处:历史人物(或人名、名人、人物)。
B处: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桃源县”这个名字似乎让人们的美好理想变为现实。
8. 第②至⑦段。
9. 示例: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句话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的普遍的爱国情结的浓缩。
10. 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1.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写了祖国大好山河,都表达了自己为了保卫祖国而战斗到底的决心。不同点:结合自己的理解,从内容上分析合理即可。
12. 示例: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21.131.169.126)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人教版语文”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