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61 2017-03-17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1]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语文试题
南康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大考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平民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是更多的人力资源被激活,社会变得更平等、更合理也更有效率,因此迸发出来的活力是以前的时代不可比拟的。科学变成了选拔人才的独木桥,这一政策使宋朝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视读书。宋朝儿童启蒙读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此,宋朝的识字率、教育普及率大为提高。
深厚的文化基础、安定的环境、优厚的待遇,使宋代成为一个文化异常发达的文质彬彬的朝代。明代著名文学家宋濂说:“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唐宋八大家,宋居其六。《全宋诗》的作者近万人,是《全唐诗》的四倍。宋词更是宋代文学最辉煌的代表,苏轼、辛弃疾、姜夔等词人成为后世不可能超越的顶峰。宋代的哲学、绘画、雕塑、瓷器等,在文化上也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
宋代文化与以前历代最大的不同,是雅文化从俗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中国文化头一次出现大众化和世俗化倾向。随着科举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上层文化扩展到全社会,宋代平民百姓比其他朝代的人更为彬彬有礼,连市井小贩说起话来,都带着几丝文绉绉。与此同时,随着底层成员通过科举不断涌入上层社会,富于生活气息的底层文化与高雅的上层文化也开始大面积交融。在宋代以前,中国文学一直用典雅的文言文进行创作,宋代则开了以口语化的民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小说、评书、戏剧等俗文化在宋代蓬勃发展。宋代雅文化从俗文化中获得大量灵感。比如苏东坡就非常善于运用街谈市语:“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语,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市井文化的活跃自然激活了一定程度上已经僵化的雅文化,使宋代的上层文化富有生活性、感染力。宋代书法从以前庄严刻板的碑书变为更自然洒脱的帖书,士大夫绘画首次出现了百姓的货摊、城中的店铺、市民的生活,比如李嵩的《货郎担图》、王居正的《纺车图》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宋词更是将士大夫语言和民间语言融合起来,柳永等人的词受到上下层社会的共同欢迎,以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如果有人问我中国哪个朝代最适合穿越回去生活,我的答案是宋朝,因为大宋的市井文化悄然崛起,可以提供更适合普通人的文化娱乐。在瓦市勾栏中听评书,看杂技,在州桥夜市煎茶斗浆,在相国寺内品果搏鱼……以今天中国人的文化水平欣赏汉唐大赋之类的贵族文化无疑有些吃力,但如果穿越回宋代就可以找到种种平民化的文化享受。
许多学者都说,宋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比唐代还伟大。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李约瑟博士说,宋代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确实,从许多数字指标看,在唐代臂膀上建立起来的宋代,许多方面超越了唐代。唐代中国人口最多时才五千多万,而宋朝人口超过一亿。“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出现在宋朝。有学者认为宋仁宗时期,宋王朝的GDP占当时全世界GDP的65%。综合各个角度,宋朝在历代王朝中确实是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繁荣鼎盛朝代。
(节选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浏览完整试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文化异常发达的文质彬彬的朝代,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安定的环境、优厚的待遇。
B.宋代雅文化从俗文化中获得大量灵感。其表现为不用文言文,而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评书、戏剧等俗文化蓬勃发展。
C.今天的中国人在文化上更乐意追求普通人的文化娱乐,如文中的瓦市勾栏听评书,看杂技,州桥夜市煎茶斗浆……
D.汉唐大赋之类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贵族文化,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有能力欣赏的。它的欣赏取决于欣赏者的文化水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科举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全社会都弥漫着上层文化的气息,不但宋代平民百姓比其他朝代的人更加彬彬有礼,连市井小贩说起话来,都显得文绉绉。
B.市井文化的活跃自然激活了一定程度上已经僵化的雅文化,使宋代的上层文化富有生活性、感染力。“街谈巷说,鄙俚之言”同样具有妙处。
C.柳永等人的词受到上下层社会的普遍欢迎,“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是士大夫语言和民间语言融合起来的重要案例。
D.从人口、科学文化的发展、GDP的价值创造等多项指标来看,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拥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文化异常发达的宋代,不仅文化人士众多,宋词成就显著,而且在哲学、绘画、雕塑、瓷器等多项文化领域中均有不俗表现。
B.在宋代,随着底层成员通过科举考试不断进入到上层社会,富于生活气息的底层文化与高雅的上层文化也进行大面积交融。
C.宋代书法从庄严刻板的碑书变为更自然洒脱的帖书,李嵩、张择端等士大夫的绘画内容表现了市民百姓的生活。
D.之所以称宋朝是历代王朝中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繁荣鼎盛朝代,是因为宋仁宗时期,其GDP占当时全世界GDP的6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李雪健:我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
“我这一辈子,只想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演员。”李雪健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简单,质朴,文如其人。圈里的人都知道,他对自己的要求之严格,足以让大多数文艺工作者睹“合格”二字而赧颜。他曾因《横空出世》里未能减肥出演而感到耻辱,也因拍摄《杨善洲》之前怀疑人物的真实性而倍感内疚。《中庸》有云:“知耻近乎勇。”对于把演员的职业性和荣誉感看得超乎一切的李雪健而言,他已足够勇敢。
1954年2月,李雪健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由于降生之际漫天飞雪,本名“雪见”,后又因身体不好,改为今名以寓健康之意。孩提时代的李雪健尤其爱看电影,然而那时在农村,看一场电影却不像如今这么容易,往往要提前在乡下小学排队随组织进城。谈起《鸡毛信》《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等“那些年追过的电影”,他眼中放光,如数家珍。他说,早年看的电影对自己的影响极大,对一生价值观的形成,几乎是决定性的。
受早期经典影片的影响,李雪健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坚定而纯粹的英雄。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将演员这一职业演绎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无论是一心为民的县委书记,还是替天行道的聚义首领,在他的演绎中都能透出一股子“纯粹”——戏内戏外,他的纯粹有口皆碑,以至于当他面对当下喧嚣复杂的娱乐圈时,常常感到困惑。“我不知道演艺界什么时候就变成了娱乐圈,我是一名演员,不是什么明星。生命有限,我只想多演戏,而不是无休止地炒作、曝光。”他禁不住面露哀戚。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八个字是李雪健慢慢悟出的为人之道。年事渐长,他接触媒体的时间越来越少,常挂在嘴边的是“我不会说话”。即便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刻,一字一句也斟酌备至。儒家所言“敏于行,讷于言”,大概可作为对其为人最恰如其分的概括。
1977年,李雪健离开部队的业余宣传队,考入空政话剧团,正式开启了自己“专业演员”的生涯。1979年,他和同期学员班同学(包括至今仍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濮存昕、王学圻、王向明等人)观看了话剧《西安事变》,其中扮演张学良的曹景阳,演技精湛、表演细腻,深深折服了他,以至使他“两个礼拜茶饭不思”。1980年,当他第一次在话剧舞台上饰演主角之时,曹景阳正好来观摩他的演出。
“听说他要来我特别激动。演出结束后他来后台找朋友,我就刻意去他身边转悠,就想让他夸我一句。”谈起自己当年稚嫩的“追星”行为,李雪健也忍不住笑了出来。而此后与“偶像”的一次邂逅,更让他终生难忘。某天演出结束,他在乘车回家的途中无意瞥见了曹景阳,舞台上风光无限的他,平日里的打扮却是“大棉袄灰裤子加布鞋,普通的工人装束”,差点认不出来。“这就是我的偶像,一位不像演员的大演员。”提起故人,李雪健总是停下话头,仿佛陷入久远的沉思。
1987年,事业不顺的李雪健曾收到曹景阳的手信,上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陪伴他走过了人生的低谷。2001年,正当他身患癌症的时刻,却传来了曹景阳去世的消息。一世相交,天涯同悲,他忍不住涕泗横流。无法离开病床的他,最后只能提笔写下一方大字“悲”,托人焚烧在曹景阳的灵前。
如今的李雪健,依然保持着一年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的工作量,很少接受采访或广告的邀约。经历过死神磨砺的他更加笃定从容,然而交谈中却谦逊如前,从不摆出长者的架子。兴之所至,他还会饶有兴味地讲起讽刺段子,手舞足蹈之状如同陶醉其中的顽童。“我只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他说。笔者不由得想起关汉卿的自画像,那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只是,前人的画像铮铮如铁,李雪健的眉眼却慈悲如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雪健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对电影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演艺事业硕果累累,拿过许多大奖,让许多文艺工作者自叹不如。
B.李雪健的演艺思想受到了早期经典影片的影响,他一直以做一名坚定而纯粹的英雄来勉励自己,要求自己,他将演员这一职业演绎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C.李雪健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演员,而不是明星,他一直秉持自己的原则,专心演戏,不受当前喧嚣复杂的娱乐圈的影响。
展开余下试题
D.在李雪健的演艺道路上,曹景阳对他的影响极为深远,曹景阳不仅将李雪健带入了专业演员队伍,而且言传身教,鼓舞、帮助李雪健走出了人生低谷。
5.李雪健所说的“我只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
6. 材料中为什么要用不少篇幅来写李雪健“追星”这一内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油纸伞
海飞
淅淅沥沥的春雨开始飘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时,街上就会突然出现许多的油纸伞。谁都知道这是陈三做的伞。陈三是济宁来的制伞户,他在镇东头开了一家伞店,他的生意一直都很好,因为老天一直都喜欢下雨。陈三喜欢倚在门框上,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伞,伞下是穿着旗袍穿着西装穿着各式衣裳的人,伞里伞外烟雾蒙蒙地上演着一种人生。陈三的目光很散淡,他的工作使他热爱着每一个下雨天。陈三看到穿着长衫的骆先生向他的店里走来,骆先生温文尔雅地笑笑,买下了一把油纸伞。坚实的竹木骨架和质地很好的油布让骆先生很满意。骆先生撑开伞向对面不远的屋檐下走去,陈三顺着他的方向,看到穿着学生装的梅小姐正在对面屋檐下对着骆先生微笑。梅小姐很文静,走路也是无声无息的。陈三看到梅小姐也向自己微笑了一下,陈三就笑着点点头。陈三想,天造地设的一双。然后,骆先生和梅小姐就消失在满是油纸伞的人群中。
陈三叹了一口气,又叹了一口气。陈三想着在家乡的自己的女人。女人长得很中看,有一天去河边洗衣服就再也没回来,人们只看到一只盛衣裳的篮子放在河边,另外,只有烟雾锁着的热腾腾的河面。陈三后来不曾回过故乡,陈三让油纸伞像黄花一样开遍了异乡的小镇。
战争的炮声一直离小镇很近,近是近了,但是小镇的人们还是平静地生活着,有一些年轻人出去了,没有再回来。后来,陈三很长时间没看到温文尔雅的骆先生。再后来,梅小姐一家也在小镇销声匿迹了。要知道梅家是镇上的望族,现在,空空的宅院只留了一个看院的老头。
没人再去留意骆先生了,也没人再提起梅小姐一家。时光像箭一样从陈三的耳畔唰啦而过,转眼半个世纪,陈三的头上爬满了白发。陈三对他的儿孙们说,他一直在等一个人的出现,可惜,恐怕会等不到了。陈三后来生了一场病,弥留的时候,突然一个两鬓苍苍的女人出现了。女人,就是梅。
梅老了,梅的声音却没有老。梅手里捏着一把油纸伞。梅轻声问,陈三,还认识它吗。陈三吃力地点了点头,陈三一看就知道那是自己亲手做的伞。梅说,这是骆先生送给我的伞,他去参加革命了,我就再也没有见到他。我在台湾已经住了半个世纪。陈三的眼里忽然有了一滴泪,陈三握紧了梅的手,让梅将耳朵俯在他的嘴边。
陈三讲了几句话,除了梅,谁也没听到。后来陈三就轻轻笑了,笑着离开了人间。梅走了,梅捏着油纸伞走出了陈三的家。梅的身后,响起了一阵哭声。梅没有哭,只是有泪。梅的泪是留给骆先生的,因为骆先生早死了,骆先生死在十年动乱中。陈三还告诉梅小姐,动乱的时候,数他揭发骆先生最多了,他是罪人。梅没说话,梅心里说,你不是罪人,罪人是我们自己。
梅回了台湾,从此没有再出现。梅的伞,一直都挂在客厅洁白的墙壁上。一位商人看见了,说,多么好的壁挂,他想做这种伞的生意,问梅小姐哪儿能批发。 梅小姐摇了摇头。梅小姐说,那个叫陈三的人,已经不在了。但是,梅小姐不知道,家乡小镇,依然有许多人使用着老掉牙的油纸伞。油纸伞能在小镇像花一样开遍,那都和一个叫陈三的优秀制伞匠有关……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7.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品《油纸伞》的时间跨度很大,故事也十分简单,作者巧妙地将陈三、骆先生和梅三个人物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勾勒了出来。
B.骆先生是坚定的革命者,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陈三曾经揭发过骆先生,但是他最终悔悟了,作品在矛盾纠缠中透出人性问题。
C.作品细节描写很成功,如写陈三见到梅时“笑着点点头”,一个细微的动作写出了他对美好姻缘的羡慕和对自己失妻的懊丧。
D.作品开头写“淅淅沥沥的春雨开始飘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通过阴森凄凉的环境描写,营造清冷哀伤的氛围,为故事埋下伏笔。
E.梅回到台湾,一直都将油纸伞“挂在客厅洁白的墙壁上”,与其说她是在缅怀往昔,毋宁说她要挽留人世间的真挚之情。
8.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体现的思想感情。(4分)
(1)陈三的眼里忽然有了一滴泪。(2分)
答:
(2)后来陈三就轻轻笑了。(2分)
答:
9.作品最后写“油纸伞能在小镇像花一样开遍”,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崔郾传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
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①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
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赠吏部尚书,谥曰德。
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崔郾传》,有删改)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展开余下试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C.《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D.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时,每次选拔官吏,都亲自把握考查标准,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时,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B.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穆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儒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崔郾居室简陋,关心亲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湿漏雨,廊屋的宽度不足一步,到了下雨天,客人们只能打着伞穿着木屐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5分)
译: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5分)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①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与李白、韩准等人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李季卿宣慰河南、江淮,孔巢父应李季卿之聘去河南军任左兵卫曹参军。
②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工于写章表奏记。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展现了送别图景,其中“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指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B.“阻”字用得好,既指烟波浩渺,无法看到远去的船只,也指行舟为烟波所阻,含义丰富,给人想象空间。
C.“闻道”“更言”表明了当时形势紧急,战斗激烈,朝廷已派大军去征讨北虏,又在南河会集了诸路将领。
D.颈联实写了塞外的景象,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
E.尾联借众人之口写孔巢父才华,相信他会顺利建立功名,一反上文消极低沉基调,表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上描写了深秋号角的声音响彻天空,从视觉上用“ ”的诗句衬托出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
(2)《阿房宫赋》的创作意图在于借古讽今,杜牧在文末以“ ,
”两句告诫人们若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3)庄子《逍遥游》中认为“ , ”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建立广泛的临时性同盟,从舆论上看,铄石流金,有利于主导国际舆论场;从经济上看,则有利于减少经济投入,摊薄战争成本。
②有人认为特朗普是靠多年打拼积累的经验进行了一次媒体战役,即通过大放厥词博得媒体的关注,从而获得免费的报道。
③这次《立法法》修改,连篇累牍46个修正案,整部法律条文增加十余条,被新华社盛赞为“迈向良法善治的里程碑”。
④相比其他冠军,梁博一度被认为是“好声音”最悲催的冠军,其表现至今不温不火,甚至在歌坛上的关注度相当低。
⑤这些说法明显带有情绪性,不能算作持平之论,既抹杀了罗振玉对王国维的帮助提携之功,也错把王国维看成了傀儡式人物。
⑥很多案例表明,公租房管理乱象背后往往存在着腐败问题,一些政策执行者上下其手、内外勾结,把公租房变成了“私家产”。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唐县检察院积极探索深化检务工作的新途径,通过推行案件公开听证、文书说理、通报工作等,丰富了检务公开新内涵,展示了良好社会形象。
B.上世纪40年代,科学家就知道有宇宙尘埃持续穿透大气层,但他们认为,宇宙尘埃不会藏身于地面的灰尘颗粒中,只存在于几乎无尘的环境里,比如南极和深海。
C.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这不仅折射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的不断提升,也表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金融体系。
D.数据显示,移动广告市场增速保持在100%以上,预计到2018年,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牢牢占据着移动广告市场的第一阵营。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 。 , 。 , 。 。祭月之举扩展至民间,民众亦有广泛的拜月习俗。
①且祭月的习俗绵延不绝
②现在北京的月坛即成为明清帝王祭月的场所
③月亮崇拜古已有之——远古先民看见月初月落、月缺月圆
④自周朝起,中国就有祭月仪式
⑤内心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大地,心生敬畏
⑥月亮称“太阴”,与太阳分别成为中华文化中代表阴阳的“两极”
A.③①⑤②⑥④ B.⑥④①⑤③② C.③⑤⑥①②④ D.⑥③⑤④①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 5个字。(5分)
很多人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 ① 。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是意象,意象的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所以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 ② 。但并不是情景交融的艺术作品就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一般的规定性外,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那就是“境’’要突破时间上和空间上有限的“象”,体现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因此,二者相较:
③ ,意境的外延要小于意象。
答:①
②
③
21.下面是某校开展“国学教育”第二课堂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一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85字。(6分)
四、写作(60分)
上一篇: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天津市第一中学2017届九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西省南康”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