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80  2017-03-19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0]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七次半月考语文试题
上饶县中2019届高一第七次语文半月考试题
命题人:向海珍 审题人:梅学斌
时限: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36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愆期(qiān)   孔疚(jiù) 乘彼垝垣(huán) 尔卜尔筮(shì)
B.涉淇(qí) 咎言(jiū) 夙兴夜寐(sù) 自我徂尔(zú)
C.不遑(huánɡ) 归聘(pìn) 象弭鱼服(mǐ) 雨雪霏霏(yù)
D.桑葚(shèn) 棠棣(dì) 渐车帷裳(jiàn) 咥其笑矣(zhì)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载笑载言    载:动词词头,无义
B.以我贿迁 贿:财物
C.女也不爽 爽:爽快
D.亦已焉哉 已:停止,了结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薇亦作止(停止)  总角之宴(快乐)
B.不遑启居(闲暇) 靡使归聘(聘请)
C.忧心孔疚(很) 士也罔极(极点)
D.无与士耽(沉溺) 小人所腓(遮蔽)
4.下列句子中没有借代用法的一项是(  )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C.披坚执锐,以挡来敌 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C.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②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D.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6.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    B.②⑥ C.③⑧    D.④⑦
7.下列诗句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B.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竟会变心。
C.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D.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内心非常痛苦,从此以后再也不来戍边了。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伦敦奥运会的开幕,打乱了他夙兴夜寐的生活习惯,他每天不分白日黑夜的守在电视机前,欣赏着各种赛事。
B.该市为了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在资金、土地、管理和分配几个关键环节,采取了孔武有力的措施,确保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顺利铺开。
C.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的球队就要获胜了,大批的球迷在周围高声呐喊,信誓旦旦。
D.一天8节正课,早晨一节早读,傍晚一节周练,晚上三节自习还分给各科老师,这样的无缝隙安排,叫学生不遑他顾,哪里谈得上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浏览完整试题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我们强忍住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深情地唱起了周华健的《朋友》,长歌当哭来告别我们的初中同学。
②《特别关注》和《特别文摘》中的文章短小精悍,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很多
文章都给人以启发,让人百读不厌。
③ 今天在课堂上,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言者各抒己见,二三其德。
④ 袁隆平,这位泥腿子科学家,长期坚持在第一线培育优良稻种,他为中国,为世界每年增加几十亿斤稻米,可谓劳苦功高;而他却从不以此居功。
⑤这些文章充满浓郁的政治热情,紧密地联系社会现实,切中时弊,激浊扬清,入木三分,读者拍案惊叹。
A.①③⑤ B. ① ②③ C. ②④⑤ D.①④⑤
11.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将人脑移植到机器人身上,堪称是一个疯狂的科学幻想,但根据“俄罗斯2045”计划,这一设想将在2025年左右得以实现。
B.读他的这篇文章和听他的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看戏与读剧本之迥乎不同。
C.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使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D.《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是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
的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造成的。
1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 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 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二、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 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忄刘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3.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
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
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展开余下试题14.文中用了比较多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
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
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
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
来读。
15.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
料 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
《诗 经》美丽的境界。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
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
憎了。
三、阅读下面三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25分)
(一)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6.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1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二) 子 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的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B.“纵我”与“子宁”一句,刻画出女主人公急盼之中的矜持之态,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娇嗔之情。
C.诗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仅用“挑”和“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
D.全诗三章,采用顺叙手法,让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
19.诗歌的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三) 桃 夭①
桃之夭夭②,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④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这首诗出自《诗经•国风》。②夭夭:形容草木茂盛。③于归:指姑娘出嫁。④ :音fén,果实将熟的样子。
20.《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21.这首诗表达了先秦时代人们“美的观念”,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6分)



四、补写下列诗文名句。(20分,每空2分)
22.(1)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
(2) ,老使我怨。淇则有岸, 。
(3)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
(5)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
五、 写作(60分)
23.请以“暖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文中要有一定的细节描写;②文末要有深刻的感悟。
上饶县中2019届高一第七次语文半月考
答 题 卡
班级: 姓名:
一、二、三题(5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三、诗歌鉴赏。(16分)
19、(4分)


20、(6分)



21、(6分)



四、古诗文默写。(20分,每空2分)
(1)
(2)
(3)
(4)
(5)
五、作文(60分)
暖 冬















































展开余下试题



【奇文共赏】
生命的重量与道义的天平
这题目大得很——古代士人个性境遇大相径庭,生死观难免有所不同。想面面俱到自然是不可能了,再者,涉及生死也不敢妄加评论,只以最熟悉的一个例子入笔稍加分析议论。
这例子就是荆轲。荆轲刺泰王不成而死,事实无须赘述。后世对荆轲之死的评论很多,而评论本身也气折射出作者自己对于生死的态度,因而荆轲的生死观可以作为一个古代士人生死观的典型样本。荆轲刺秦,实质上就是送死,而送死的原因,就荆轲自己说来是为了报太子知遇之恩。荆轲生死观的一个侧面由此呈现——报知遇之恩高于生命。
自古以来有很多人对荆轲之死表示了敬意钦佩乃至于赞美,由此我暂且认为这是他们对这一生死观表示认同。所谓“壮士轻生死知已”在中国古代士人中也算是一种普遍的生死观了。
初读荆轲之死的故事,会自然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进而产生出崇敬的感情,为什么?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这其中传达的“轻生死知已”的生 死观具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把具象的鲜活的、美丽的、客观存在的生命,投入到抽象的难以感知的、存在于主观意识中的信念中。这是一种跳出了通常利益权衡的选择,让旁观者,特别是感受生命之宝贵、生命之美丽的旁观者,撞上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力量既足以迫使一个鲜活的生命为之献祭,当然也能够促使另一个鲜活的生命为之战栗。
这样的精神力量有很多个名字。于荆轲,它叫做报知遇恩;于项羽,它叫做雪兵败之耻;于千千万万的中国古人,它叫做忠、孝、节、义。
我想这些力量应当是发源于人内心中高尚的那一部分。或许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力量使人从动物性的求生本能中走出,拥有了超越肉体的不朽精神世界。
然而这些力量开始在绵延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里疯狂地生长起来。我想,当一种足以左右生死的精神不受人的控制地发展起来,它迟早会在不断的分裂中变成精神肿瘤。
当君主的命令成为无可违逆的圣旨,当为孝敬老人而活埋婴孩成为道德的楷模,当女子为了贞节而砍去碰触过陌生人的手臂,当有识之士因为拒绝新王朝的到来而头颅落地,当忠孝节义造就比任何一次战争更多的冤魂,一种生死观已经形成。
我想这生死观是源自于荆轲式的轻生死知己,却已经悄悄地畸形,悄悄地凝结成人们身上的枷锁,勒紧,再勒紧。
这是一个社会曾经的主流生死观,却不是他的,不是她的,不是那许许多多牺牲者的。
他们没有过选择。
再回来说说这种精神力量异变之前的样子。
退一步讲,倘若荆轲确是完全自发地要用自己的生命去祭这份恩情,是否就伟大到无可争议?
不管太子的恩有多重,不管太子本人是否受这样的回报,“报恩”这类,始终是荆轲和太子两之间的事,无关秦王、无关百姓、无关天下。然荆轲选择的死法,却是赌上了天下,倘若事成,或许得知遇之恩,或许燕国可以苟延残喘,或许众多亡国之恨可延迟,但更或许会扯上更多无辜人的生命,或许会带来又一个战国时代,或许会延缓历史将到来的必然……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荆轲是另一种形式的自私——自己贯彻大义、自己名垂青史,留给世界算不清的负担?
所谓信念,永远无法准确地衡量。你所相信的正确永远不会被所有入完全地接纳,永远不会被整个世界完美地检验,永远不会被下“重于生命”的确切论断。相比之下,生命是多么真实又美丽的东西,能闻到花香,能够看到阳光,能够微笑,能够哭泣,能够爱,能够恨,是多么美好的事……或许倘或我生在古代,会是个被斥为贪生怕死的小人吧。
所以我只是在怀疑:什么样的精神,能够保证绝对的正确?什么情况下,生命能被放在抉择的天平上做一次机械的称量?
没有答案。
当然,我没有权利否定古人的牺牲。
我永远不会知道,假如没有重义轻生,卑鄙和奸猾会不会成为时代的主角?
我永远不会知道,假如没有那些执意扑火的飞蛾,历史会不会悄悄地改道?
我永远不会知道,假如生命从来不被牺牲,会不会从此褪色和贬值?
我甚至永远不会知道,今天我拿来做根据的一切想法,会不会在千百年被后人认定为病态和畸形?
信念,有多美;生命,有多美!
如果可能同时拥有,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上饶县中2019届高一第七次语文半月考试题答案
CCDBC BDDDC ADCDA AD
1、C (A项“垣”读yuán,B项“咎”读jiù,“徂”读cú ;D项“渐”读jiān,“咥”读xì)
2、C(C项,爽:过错。)
3、D(A 、止:句尾语气词。B、聘:问,探问C、极:标准,准则 )
4、B (A.“复关”代指从复关来的“氓”。C.“坚”“锐”代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D.“总角”代指少年时代。)
5、C (C、 “已经”的意思。A、①介词,把;②连词,来。B项,“ 其”,都是代词,①他的,作定语;②他,作“反”的主语。D、①助词,主谓之间 ②助词,的。)
6、 B(①“莫”通“暮”;③“泮”通“畔”;④“尔”通“ ”;⑤“匪”通“非”;⑦“于”通“吁”;⑧“说”通“脱”。)
7、D (D项,“来”当回家讲。“我行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上饶”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