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882 2017-03-20
标签:
语文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82]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题22 河中石兽
22 河中石兽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yún) 山门圮于河(pǐ) 棹数小舟(zhào)
曳(y è)铁钯(pá) 是非木杮(fèi) 湮于沙上(yān)
啮沙( niè) 溯流逆上(sù) 臆断(yì)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靠近)(水边,河岸)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历)
(4)求石兽于水中( 寻找)
(5)竟不可得(最终)
(6)曳铁钯(拖着)(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7)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探求,研究)
(8)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9)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10)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推断)
3.下面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
A.棹数小 舟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C.石必倒掷坎穴中 D.渐激渐深
((解析:A项中的“棹”是名词用作动词,“划船”的意思。)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 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 ,难道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5.《河中石兽》的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6.关于本文内容,下面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选自《阅微草 堂笔记》,这部书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 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B.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 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
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C.本文还揭示了一个道理: 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D.文中,人们按照老河兵所说的找到了石兽,这说明经验大于知识,在实践面前,知识一文不值。
7.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体现某人性格 的话。 (80字以内)
A组:仁慈 自信 胸有成竹 小心翼翼 油然而生 事半功倍
B组:虽然……但是…… 如果……就……
示例:老人虽然七十多岁了,但是对书法的钻研非常执着。只见他拿起 了毛笔, 胸有成竹地在宣纸上笔走龙蛇。写完后,老人自信地把字幅挂起来让大家欣赏。
课内精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 ,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浏览完整试题
(2)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3)棹数小舟[船桨,这里指划(船)]
(4)湮于沙上(埋没)
(5)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咬,这里意为冲激)
(6)遂反溯流逆上矣(逆着河水)
9.翻译下列句子。
(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像这样再冲激,石头又再倒滚,一再地再倒滚不停止,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像老河 兵所说的那样 ,果然在几里外 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10.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依据是“顺流下 矣”;讲学家判断其 “湮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1.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
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综合分析了水、石、沙等因素。根本原因是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 启示?(15字以内)
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拓展阅读
【 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 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邻之人 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 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 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 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选自宋•杨时《言 默戒》)
【注释】 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3.解释下列加点 的词。
(1)尔辈不能究物理(客观事物的 道理,规律)
(2)或夜鸣(有的)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
(2)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
15.甲乙两文的结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运 用该结构方式的好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都运用了先叙后议的结构方式;运用该结构方式,易于将深刻的道理解释清楚,也易于让读者接受。
16.甲乙两文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总结出了深刻的道理。那么,两文分别说明了怎样的道理呢?请简要概述。
甲文: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乙文:无论是发言还是沉默都要在对的时间和地点,不然只会害了自己。
【乙文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 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 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呢?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 么 人将靠他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 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124.230.142.2)
上一篇: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题21 诗词五首
下一篇:
河南省洛阳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二模)
标签:
语文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语文版七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8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