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60  2017-03-22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0]
四川省阆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阆中中学校2017年春高2016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与城市
刘冬颖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对先秦时期的城市生活多有记录,展现了当时的城市文明。近年新发现的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中,即称《国风》为《邦风》。国、邦指的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邦国。学者多认为《邦风》才是《风》诗的初名,汉代因避刘邦讳而改为《国风》。无论是“国风”还是“邦风”,都在向我们透露着一个信息――《诗经》是与西周、春秋时期的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个观点与传统的“《诗经》是民歌,是记录先民生活的桑间濮上之音”的说法大相径庭。
《诗经》中的许多诗篇都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史。《商颂・玄鸟》说:“邦畿千里。”指出了天子所居国都管辖的范围十分辽阔。《商颂・殷武》又载:“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生动地描绘了当年商代都城城墙的雄伟气概。《绵》诗的行文完全是按照实际建筑的顺序一一展开:先察看地形,占卜决疑,然后划定区域,丈量田界,开沟筑垄,接着建造宫室庙宇、修筑城墙祭坛,展现出对土地的重视及建设新城市的自豪之情。诗中所描写的城市建设规模宏大、场面壮阔,细节描绘具体而清晰,可视为城市建筑史上的宝贵史料。
在城市建设中,也体现了古人的规划意识。从考古发掘材料看,“国”中不仅有宫殿区、居住区,还有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城的东部更是 商业发达、人们常常活动的地区,所以在《诗经》中才多次出现“东门”的意象。如《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直赋城东门外热闹场景,其间城市居民郊游的场面写得十分热烈生动。《周礼・天官・内宰》说:“凡建国,佐后立市,设其次,置其叙,正其肆,陈其货贿。”周人筑城后即划出一块地方设“市”(市场),城邑市场里的“肆”,按惯例以所出卖的物来划分,卖酒的场所自然被称为“酒肆”。《诗经・小雅》一首《伐木》篇写道:“有酒湑我,无酒酤我。”意思是说,有酒就把酒过滤了斟上来,没有酒就去买来。从诗意看,似乎西周时酒随时都可以买到,人们也习惯于到市场上的酒肆买酒。在今陕西凤翔春秋秦都雍城的宫殿遗址内,发现了一处藏冰的窖穴。冰窖在古文献中称为“凌阴”。《豳风・七月》即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意思是说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秦都雍城凌阴建筑基址的发现,为诗句的解释提供了实物例证。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城市生活的印记在诗篇中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居住在城市中的是“国人”,在城市中过着远优于乡野,优于所谓“野人”与“小人”的富裕生活,享受着城邑中发达的礼乐文明。《诗经》中25次提到“国人”,如《曹风・鸤鸠》中的“淑人君子”戴着青黑色的皮帽子,腰束丝带,举止彬彬有礼。相当一些篇章描写城市贵族的宴饮生活,更见其奢华铺张,他们在歌乐宴饮中“钟鼓既设”(《小雅・彤弓》),席间是“清酒百壶”“ 炰鳖鲜鱼”(《大雅・韩奕》),加之美轮美奂的宫室,透露出城市生活的繁荣。《小雅・都人士》对城邑中人服饰举止的描写十分细致、全面:“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字句间清晰可见的“都人士”、“君子女”皆为都邑中人,而无论是眼前所见,亦或心 中怀想的,都是城郭风景。


浏览完整试题 (《光明日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诗论》中,即称《国风》为《邦风》,可见《诗经》是与当时的城市生活密
切相关的。
B.《诗经》对先秦时期的城市生活多有记录,这个观点与传统的《诗经》是民歌的
说法大相径庭。
C.从《商颂・玄鸟》和《商颂・殷武》这些诗对国都以及城市的描绘中可以看出,
《诗经》中的大部分诗篇与城市相关。
D.《诗经》中《绵》诗,更是记录和描写了实际建筑的顺序、建筑的细节描绘及城
市建设的规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诗经》 某些篇章中可以看出,在当时城市建设中,也体现了古人的规划意
识。城市中各个功能区域的划分非常明显。
B.从《周礼・天官・内宰》来看,当时周人筑城后就划出一块地方设市场,并且以
所出卖的物来划分不同的场所。
C.卖酒的场所被称为“酒肆”,从《诗经・小雅》的诗意来看,西周时人们就习惯
于到市场上的酒肆去买酒。
D.《豳风・七月》中的的诗句就记载了冰窖和冰块的事实,这也从某个方面证明了
《诗经》与城市相关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诗经》与西周、春秋时期的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本文采用了《诗经》
中某些篇章的证据来证明,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从《小雅・彤弓》和《大雅・韩奕》中的诗句中看出,《诗经》描写了城市贵族
的宴饮生活,这也证明了城市生活的印记在《诗经》中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这
一观点。
C.《诗经》中的《小雅・都人士》,对城邑中“都人士”、“君子女”的仪容之美进行
了十分细致、全面的描写,意在体现周王朝当时“国人”享受着城邑中发达的礼
乐文明。
D.文章通过《诗经》中大量实例充分说明,《诗经》的内容除了我们已了解的对祭
祀、宴饮、农事和时政世风、 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外,还有许多篇章中记
录了与城市相关的内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朱自清先生
冯至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 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 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在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北京
(选自《冯至诗文选集》)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 通过写作者与朱自清先生交往中的几个片断的回忆和评论,赞扬了朱自清
先生开创自由体诗一代新风的重大贡献以及他的高贵品质。
B.“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在
评论中更饱含着对朱自清先生的由衷的敬佩。


展开余下试题C.朱自清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对于任何人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
杀任何一个人的努力。
D.朱自清先生是“有热烈渴望”的,在回到北平以后,“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无刻
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
5.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对朱自清先生进行述评的?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朱自清先生对人过于宽容,甚至肯定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读了不少书”,而文章又说他“绝不宽容”,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探究。(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童塘情怀
孙江月
  ①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
  ②童塘的四堤长着不同的树和各色的杂花野草。东堤是一处高高的土丘,土丘上是一抹黛色的柑橘树,秋深之时,硕果累累,如万家灯火。南堤和西堤是密密匝匝的翠竹林和香蕉树,那是鸟雀栖息的天堂。北堤是疏落的桃树、李树、梨树。不用说,童塘的风光就四时分明了。
  ③开春,惹你眼花缭乱的,莫过于童塘的桃树、李树、梨树了。它们总是以浪漫的姿态,尽情地开满堤岸——那开着的是要出嫁的大姑娘,脸上抹着胭脂儿,浓浓的,是要乘了东风的长车去远方吗?未开的,是带着羞涩的童女,在母怀里瑟缩着,脸上还挂着串串儿水晶,汪汪的,是惜别姐姐出嫁前的泪滴吗?东风硬朗的时候,桃花、李花、梨花便纷纷扬扬落满池塘。盈盈春水,荡起千朵万朵花瓣。那花瓣真是千树之精英,万花之芳魂呀!
  ④而到仲春或谷雨,童塘的蛙们就开始热闹起来,大大小小的蛙儿在塘里游荡着,欢乐着。它们是春天的使者,是大自然的交响。它们没有佯装和矫饰,也没有奢望和企图。它们“哇哇”地朝天歌咏,犹如学堂孩子们“琅琅”的书声一样淳朴、自然。
  ⑤夏天,最吸引人的就是塘中的荷,只要散步童塘,就会立马遥想古今——
  ⑥比如:“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⑦又如:“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⑧自然今儿,我们不能看见湘妃来池弄玉盘的芳姿倩影,亦不能闻到那古代娉婷女子于莲塘采莲撷英的金喉艳歌,但我能感觉出故乡的童塘就是他们的传说和故事的摇篮。
  ⑨在这样好的诗境地,你尽可以扮一个渔翁,撑一竹长竿,望着荷香弥漫的童塘,作一个闲钓的姿势,仅此即足以迷醉你的思想性灵。如果你还不满足,那好,“莲动知鱼游”的古典诗歌意象即能从你眼下生出:弥望的田田的叶子,缓缓的从你的眸子里裂开一道缝,那是一尾尾自由的生灵向你漫游过来了,随即,弥望的田田的叶子又柔柔地合拢而去……
  ⑩在满月的夜晚,塘中的荷最是袅娜、惬意。它们顶着月光,隆起朵儿,时而含着笑靥,时而打着盹。南风吹来,晶莹的露珠便从荷的玉盘上滑下去,化入宁静的碧水。这会儿有一只蛙,不,是两只!像受着了“惊”,从另一株肥腴的荷叶上,来了一个蛙泳的姿势——“哐”的一声,跳入了碧清的水里。我明白:这瞬息的动姿绝非是“惊鸿照影”之写意,亦非是“沙鸟带声飞”抑或“池花对影落”——噢,那分明是一对拥 入水中的完美的“翡翠恋人”呀!
  ⑾童塘的秋天,更使我热爱,尤其是菊花、蜜蜂、蝴蝶。这菊花儿是一种清瘦耐寒的单瓣型的小黄花,是花中的隐逸之君。只要你嗅了它,你的精神就会来;碰了它,你的情感就会来。那一丛丛,一片片,蓬蓬勃勃密匝匝的野菊花在塘边开着,它的香似一层薄薄的雾缦,又似一缕缕梦幻的轻纱,笼罩着童塘的整个容颜。
  ⑿这季节,蜜蜂和蝴蝶是最平常的客人,它们朝饮木兰,夕餐秋菊,常三三两两,成群结队飞来,像赶集似的,嬉逐于菊丛。
  ⒀童塘的冬天也是令人迷醉的。瞧,那高高的立在塘际的青秆儿,不是别的,是刚刚从深秋中拔节过来的野生芭茅,花冠蓬垂着,一吊一吊的,像只只雪白的苍鹭。低矮的,是丛生在塘畔的蔓草仙藤,它们或隐或露,隐着的是它们冷峻的思想,露着的是它们直面大地的情怀。严霜下,它们愈冷愈苍翠,愈冷愈精神,或紫或蓝或白,静静地开着点点小花,并溢发出阵阵扑鼻的幽远的清香。
  ⒁雪毕竟是要下来的,这是童塘的福气。童塘的雪从不激越,亦不猥琐;它飘飞如青杨之花絮,坠地如慈母之抚摩;它飞在树上,柔而轻,像催春的白梅;撒在地上,薄而白,像铺地的玉帛。
  ⒂呵,童塘!银装素裹的童塘哦,即是四时风光分明的最后诗章。那诗章是圣洁的,无暇的,是天国 精灵之所在,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一面明洁的镜子!
(《 人民日报 》,有删节)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语言清新、朴素而又简洁自然。作者通过描写和想象,一幅清新、美丽的童
塘景象通过优美的语言映现在读者面前。
B.文章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
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C.文章善于运用叠词,增加了音韵美。还引用了不少诗文名句,充满诗情画意,使
文章更有文采。
D.文章描写景物有动景,也有静景,动静相映;有远景,有近景,远近结合。
E.本文以“童塘情怀”为题,以“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入笔,以“银装素裹的童
塘”收笔,中间抒写了童塘四季不同的景色,很有章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 观
张观,字仲宾,常州毗陵人。在江南登进士第。归宋,为彭原主簿。上请复刺史及不遣武德卒诣外州侦事,颇称旨,召拜监察御史,充桂阳监使。献所业文,赐进士及第。会三司言剑外赋税轻,诏观乘传按行诸州,因令稍增之。观上疏言:“远民不宜轻动挠,因而抚之,犹虑其失所,况增赋以扰之乎?设使积粟流衍,用输京师,愈烦漕挽之力,固不可也。徒敛怨于民,未见国家之利。”太宗深以为然,因留不遣。其后,复上疏曰:“臣尝读唐史,见贞观初始置崇文馆,命学士、耆儒更直互进,听朝之际,则入内殿讲论文义,商榷时政。或日旰忘倦,或宵分始罢,书诸信史,垂为不朽。伏望释循常之务,养浩然之气,深诏近臣,阐扬玄风,上为祖宗播无疆之休,下为子孙建不拔之业。”上览而称之。岁余,迁左司,改盐铁判官。观数在省署及长春殿次中,谘事于其使李惟清,辨说牴牾,失礼容,惟清不能甘,因奏解其任。观抗章论列,上亦察其无失,故未几复授旧职。又谏罢治佛寺,不报。俄出为诸路茶盐制置副使,上疏言:“更茶盐之制,于理非便。”不合旨,改知黄州,迁扬州,皆有善政。会三司改旧贯,均州县之籍以分其职,召为三司河东道判官。有诏计司官属不得越局言他事,观自以任谏官,乃上书指陈拾遗补阙之职,不奉诏。上怒,谓宰相曰:“朕俾警三司僚属各率其职非令谏官不言时务观乃妄有援引以讽刺朕姑为容忍不欲深责。”乃令出知道州,移广南西路转运使。坐奏交州黎桓为乱兵所杀事不实,被劾,狱未具,卒于桂州。观广览汉史,雅好论事,辞理切直,有古人之风焉。
   (选自《宋史• 张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一项是(3分)
A. 朕俾警三司僚属/各率其职非/令谏官不言时务观/乃妄有援引/以讽刺朕/姑为容
忍/不欲深责
B. 朕俾警三司僚属各率其职/非令谏官不言时务/观乃妄有援引/以讽刺朕/姑为容
忍/不欲深责


展开余下试题C. 朕俾警三司僚属各率其职非/令谏官不言时务/观乃妄/有援引以讽刺朕/姑为容
忍/不欲深责
D. 朕俾警三司僚属各率其职/非令谏官不言时务观乃/妄有援引以/讽刺朕/姑为容
忍不/欲深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江南登进士第,进士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B.岁余,迁左司,“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
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
C.卒,古代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士曰不禄。
D.转运使,官名。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宋太宗时,
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于各路设转运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张观任桂阳监使时,适逢三司说剑外的赋税轻,皇上下诏张观出使巡行各州,想
要增加赋税。张观上书劝谏不要增加赋税,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B.张观曾读唐史,看到贞观初设崇文馆,他就上书建议皇上放下寻常的事务,培养
浩然之气,诏令大臣,宣扬清静无为的教化。皇上看了称赞他。
C.张观任监铁判官时,进谏停止修治佛寺,后又上书说改革茶盐的制度,因不合皇
上的旨意,皇上都没有答复。
D.张观在任能直言进谏,性格耿直,又广泛阅览汉史,喜欢评论政事得失,言辞情
理恳切正直,有古人的风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远民不宜轻动挠,因而抚之,犹虑其失所,况增赋以扰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日旰忘倦,或宵分始罢,书诸信史,垂为不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漂
泊无家。
B.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
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C.本诗颔联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颈联主要描写了诗人饮酒和看江中浪花的情景,尾联主要描写了诗人“欲问”的
内容和“眼中”看到的场景,二者共同表达了诗人“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
痛。
E.诗歌颔联上句写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斗柄横斜;下句写其耳畔传来岳阳
城凄凉的角声。运用对比手法,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15.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动物描写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 。
(2)《采薇》中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戍卒回乡心情的句子是: , 。
(3)《荷塘月色》中,作者巧妙的运用比喻,写出荷叶出水很高的语句是: 。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铁麦客”,成群结队,不远千里进行跨区作业,用汗水和辛劳收获着丰收的喜
悦,他们是麦收期间最忙碌的人。
B.诱惑,是存在于世上的一种充满吸引力的奇怪东西,轻则内心骚动难以控制不能
自已,重则为之疯狂而无法自拔。
C.我把上网浏览来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和课堂上,这招屡试不爽,为我帮了大忙。
D.俗语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骤减,已经给中国人口问题
敲响了警钟。“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现在即实行审慎的二胎政策,或许还来
得及。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实行手机实名登记制后,能否真正做到既可识别用户的真实身份,又可保障用户
的个人隐私,是对各个运营商业务能力的考验。
B.“两会”代表们期盼卫生部门尽快制定措施,尽量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和药品价格,
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
C.公安部制定《姓名条例》,主要主要作用是为了规范公民使用姓名、取名、和改名。
D.针对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经营惨淡的问题,有关人士建议,中心应当与学校合
作办航模、海模等各种兴趣班,激发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故乡的秋,是被夜晚那一抹薄凉的风带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确信秋天是真的轰轰烈烈地来了。
①大朵大朵堆积的云也变得像纱一样柔美轻薄起来
②及至看到辛苦一年的农人们赶着马车
③然后感觉到明媚晴朗的天空离我们更高
④载着一家老小去丰收的田里收获果实和庄稼
⑤随后田野里水润润的绿
⑥仿佛一夜之间便被满目的金红、澄黄、苍绿以及枯白所代替
A.①④②⑥③⑤ B.③①⑤⑥②④ C.④①②⑥③⑤ D.③④①⑤②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限四个字。(5分)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溯寻中国文化的源头,都不能不端视屈原的身影,触摸“屈原精神”的钢筋铁骨。一是国家至上。屈原志存高远,心系国家,襄理朝政,竭力勤勉。二是______①_____。屈原身居庙堂而心忧天下,身居荒野却顾盼庙堂。三是_____②______。他的倡导法制、鼎新革故、推进民主、选贤用能等改革思想,对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楚国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四是______③________。屈原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高贵节操的坚守。
21.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下图是“中
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请说出该图标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6分)

四、写作(60分)
22.人人都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又很具体;幸福有时很
遥远,有时又近在咫尺。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获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一
句祝福的话语是幸福,一个理解的眼神是幸福……幸福是心灵的感觉,幸福是生命的
体验……请围绕“幸福”这个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阆中中学新城校区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C(“《诗经》中的大部分诗篇与城市生活相关”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是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阆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