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80 2017-03-22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0]
安徽省太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
太和中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2017年元旦刚过,教育部发文要求,在全国中小学教材中,将“八年抗战”的说法,一律改成“十四年抗战”。笔者认为,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长期以来,说到抗日战争的历时时间,我们都习惯说“八年抗战”,指的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的全面抗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八年。可是,自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我国东北后,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我国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东北民众、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第19路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一直在和日军进行英勇斗争。仅就日本官方大为缩水的统计数字,十四年里,日本关东军被我东北抗日联军等部毙伤俘者近万人。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此时的抗战只是或东北,或上海,或华北的局部抗战就否认十四年抗战史。就抗日战争的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在20世纪30-40年代进行的由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及各族人民参加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政府不宣战不等于人民不抗战,政府不自觉不能说明人民不自觉,不能仅以国民党政府是否主张、参加抗战作为标准来评判,局部抗战更能突出中国人民抗战的自觉性特征。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我们必须承认代表正义、代表人民大众的十四年抗战。我们如果继续坚持“八年抗战”,那就意味着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中国人民竟对这一侵略熟视无睹。我们如果继续坚持“八年抗战”的观点,就是对一部分为国牺牲的英雄最大的不公。因为八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我们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来看待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而十四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英雄,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众所周知,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但是,当权的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却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对日本的侵略求助“公理”,集中力量“剿共”。当时,中共中央中心任务虽是“为苏维埃在中国的胜利而斗争”,但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发动能发动的力量抗日。“九一八事变”后次日,中共满洲省委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一•二八事变”后两个多月,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即发表《对日战争宣言》;东北抗日联军更是在白山黑水间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1933年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向一切进攻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国民党军队提议一致抗日,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郑重要求国民党当局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同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的主张,并且促成了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抗战。可以说,十四年抗战的界定使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得以完整呈现。
浏览完整试题
十四年抗战观点更能反映中国抗战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国际上长期存在一种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日本是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国家之一,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是很大的,“九一八”侵华就不是简单的侵略中国,同时也是其北进攻苏,南进与美英争夺殖民地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日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敌人,也是美、英、苏的敌人。所以1931年中国开始的抗战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最早开始。中国这个早期的反法西斯战场不仅是主要的反法西斯战场,而且可以说是毫无外援,孤军奋战。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艰苦抗战,以自己的民族觉醒表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抗击日军的主力军,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十四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领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所在,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九一八”之后,领土被侵占是事实,人民奋起抵抗是事实,侵略一寸领土也是侵略,人民抵抗就应是抗战的开始。把反侵略战争分为局部和全面,以当时政府是否抵抗为抗战起点,而不看到人民是否开始抵抗,无论从事实上还是逻辑上都站不住脚,也低估了这场战争的性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只是救国之危亡,也是救民族之危亡,救世界之危亡。
因此,我们决不能抹煞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及其功绩,而必须在一切涉及抗日战争的文件、宣传、研究中明确无误地宣称:中国进行了十四年的抗日战争。
(节选自《十四年抗战史观的意义》)
1.下列事例不能作为例证来说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1933年3月,日军对长城喜峰口发动进攻,国民革命军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增援,以近距离白刃战杀退日军,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威名,几乎家喻户晓。
B. 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的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腿部负伤被俘,于1936年8月2日英勇就义。
C.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D.加拿大著名胸外科医师白求恩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11月12日因手术中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逝世。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七七事变之前的抗战只是局部的,而且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没有对日宣战,所以有一部分人认为“十四年抗战”的说法不严密。
B.如果坚持八年抗战的观点不改变,就是对在东北义勇军、淞沪会战的十九路军、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等抗日武装中为国牺牲的英雄的不尊重。
C.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的说法不矛盾,八年抗战指的是政府主导下的全面抗战,十四年抗战包括了前期的东北地区的局部抗战。
D.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共中央的中心任务虽然是为苏维埃在中国的胜利与蒋介石反动政权作斗争,但一直坚持抗日主张和行动。
3.关于十四年抗战,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四年抗战史能够将像杨靖宇、赵尚志那样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英雄最大程度的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
B.十四年抗战史的证明,能纠正长期以来国际上存在着的一种否定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的历史偏见。
C.十四年抗战史的界定,可以完整呈现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所起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也能粉碎一些海外势力在这方面的不良居心。
D.因为七七事变之前的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没有获得国民政府的公开支持,因此,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能突出中国人民抗战的自觉性特征。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六 国 论
李桢(明)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纾:宽舒
B.未可专以罪秦也 罪:谴责
C.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 弋:获取
D.以终刘于虐乎 刘:杀害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B.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展开余下试题
C.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D.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6.下列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
A.苏洵《六国论》属于立论,开头便提出“弊在赂秦”的观点,然后分两层说出赂秦必亡的道理;本文则立驳结合,以驳为主。
B.苏洵写《六国论》针对性比较强,本意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在借古论今,指出宋朝国策之非,本文写作目的主要是作翻案文章。
C.李桢认为,六国欲夺天下,与秦无异。因不能为秦所为,终为秦所灭。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合纵不可能实现。
D.作者认为六国如果行仁义就可以王天下。这种见解独到精辟,言前人所未言,比苏洵父子的观点相比更深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2)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结合苏轼《游沙湖》,完成8~9题。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上片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兰芽虽“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
B.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
C.第三句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既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D.上片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为下片抒情议论作铺垫。
E.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情中融入哲理,使用了反问、夸张、借代、用典等手法,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9.白居易《醉歌》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词和白诗都写道“唱黄鸡”,两者表达的感情一致吗?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开头用 , 两句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浮生若梦”的慨叹。
(2)《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花市(贾大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
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这个姑娘集集来卖花,经常赶集的人都认识她,但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姑娘不过二十一二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那老头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表示不感兴趣。
“那一盆多少钱?”老头抬起下巴朝花车儿上一指,打断她的话。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在今天的花市上,这是独一份儿。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枝上,四朵花竞相开放,那花朵大,花瓣儿层层叠叠,光洁鲜亮,一层紫红,一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做的一样。姑娘说:
“老大爷,那是令箭荷花。”“我要的就是令箭荷花!”“它贵。”“有价儿没有?”
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老头瘦瘦的,大约60多岁,白布褂子,紫花裤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姑娘问:“老大爷,你是哪村的?”“严村的。” “哪村?”“严村,城北的严村。”
“晓得晓得。”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地方啊,那里的人们身上不缺‘胡萝卜素’……”
看花的人们一齐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严村是个苦地方,多少年来,那里的人们每年分的口粮只能吃七八个月,不足部分,就用胡萝卜接济。
在人们的笑声中,老头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多少钱,有价儿没有?”“15。”姑娘止住笑说。“多少?”人们睁大眼睛。“15。”姑娘重复道。“不买不买,太贵太贵。”
“你给多少?”姑娘赶了一句。“10块,多一分钱也不买。”老头坚定地说。
“不卖,你留着自己欣赏吧!”老头白了姑娘一眼。此时,集上热闹起来,花市上也站满了人。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大半是头上戴草帽或扎手巾的乡下人。原来乡下人除了吃饭穿衣,他们的生活中也是需要一点花香的。
一个眉目清秀的干部打扮的年轻人挤上来说:“老头,你晓得这是什么花?”“令箭荷花!”“原产哪里?”“原产……原产姑娘家里!”
年轻干部哈哈大笑。笑罢,用扇子照老头的肩上拍了两拍,说:“墨西哥。——让给我吧,老头。”
“不行,我要买。”“唉,你买它做什么!”“你买它做什么?”“我看。”“我也看!”
人们群里爆发了一片笑声。年轻干部用扇子挡着嘴,对老头嘀咕了几句什么。老头立刻冷着脸说:
“不行不行,明天也是我的生日,我也爱花!”“你这个人真难说话!这么贵,你吃它喝它?”“咦,我不吃它喝它,你那个上级吃它喝它?”
人们听得明白,就又笑起来了。年轻干部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说:“你是哪个村的?”“严村的。”“你们村的支书是谁?”
这一回,人们没有笑。他们望着年轻干部的脸色,纷纷说:“老头,让给他吧,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老头听人劝说,心里好像活动了一点。他望着那盆令箭荷花,用手捻着胡子,又咂起嘴唇儿。年轻干部冷冷一笑,乘势说:“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野草遍地都是。姑娘,我出13块钱买了!”说着,把钱送到姑娘脸前。姑娘不接他的钱,手拿着小花手绢,依然那么扇着,冷冷地盯着他。他还想说什么,那老头一跳脚,从怀里掏出一把崭新的票子,扯着嗓子嚷道:“你要那么说,我出14块钱!”
“你这个人真是自不量力!”姑娘好像生了很大的气,瞪了老头一眼说,“看在你来得早,凭着你那票子新鲜,依你,10块钱搬走吧!记住,原产墨西哥,免得叫人再拿扇子拍你!”
年轻干部气得脸色发白,用扇子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你你……”“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还问我们治保主任是谁吗?”
人们明白姑娘的心思,一齐仰着脖子大笑起来。在笑声中,人们都去摸自己的钱包,都想买姑娘一盆花,姑娘就忙起来了。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原载《河北文学》1981年第11期)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文中“花市”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环境,从“事件”这一角度命题,题目可理解为“花市的故事”“花市的风波”“花市的趣闻”等。
B.小说总共描写了两组矛盾,一是卖花姑娘和老头讥笑与被讥笑的矛盾,二是年轻干部和老农、卖花姑娘蔑视农民与保持自尊的矛盾。
C.年轻干部人在农村却蔑视农民,对上级却竭力奉承讨好。达不到目的时,公然以权势威胁农民,讥讽农民,人格低下。
展开余下试题
D.小说采取以小见大的写法,以一个过去常以胡萝卜为粮的贫困村的老头欲花10元买一盆令箭荷花的事例,反映了农民开始注重精神生活。
12.文中关于严村的那一部分对话及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13.小说中的卖花姑娘蒋小玉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14.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
B.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C.二十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
D.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答:
15.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B.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C.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D.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它是民族语言的美化
E.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16. 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3分)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经过半年的艰苦拼搏,终于超额完成了任务,他不禁长松了一口气,踌躇满志,兴奋难眠,立即给厂长打了个电话。
B.他游刃有余地驾驭着镜头下的线条、颜色、光影、结构和空间,这使很多其他摄影家望尘莫及。
C.在高考冲刺的紧张阶段,备考复习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高三同学复习时收获不大的重要原因。
D.灾难从来都是血写的教科书。我们也在一次次的公祭过程中,感受彼时的血雨腥风,并在血污中挺起脊梁。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2016年9月份国务院审定了《十三五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这标志着我们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实现了顶层有设计、有方向和任务框架的阶段。
B.李克强从继续创新和加强宏观调控,大力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
C.中方一贯尊重各国依据国际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和飞越自由,但反对有关国家打着“航行和飞越自由”的旗号,损害和威胁沿海国的主权和安全。
D.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庆祝建军90周年和香港回归20周年等重要宣传期,我们将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保证重点剧目在卫视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19.下面几个话语情境中加点词用词得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天龙八部》四十一回写道: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的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
B.某电视节目这样评价汉献帝:“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
C.腾讯体育消息: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
D.某律师在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中说: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
20.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可以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并无深意而形象和文辞很美, ①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的水鱼石树和优美的环境,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它们能引起美感,给人美的享受。有的则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景物、环境或人物事件的描写, ② ,如通过陶渊明对室外桃源的形象化的描写,看到作者对于宁静淳朴、没有王税的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和廉颇面前的不同表现,认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无私无畏、顾全大局的崇高品格。通过形象,探究意旨, ③ ,但也有与作者原意不合或超出了作者原来所想的。如传记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和评价,与他栩栩如生地写出的人物,可能并不吻合,对照《史记•项羽
上一篇:
重庆万州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 语文
下一篇: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安徽省太和”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