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479  2017-03-2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79]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7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将姓名、班级、考号与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2.客观题的作答: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3.主观题的作 答:必须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此区域外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传统美学是由“三家组成的,即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儒家美学是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道家美学是以老子和庄于为代表,禅宗美学是以六祖慧能为代表。
儒家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占正统地位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突出一个“仁”字。“仁者爱人” ,其实就是讲和谐,儒家尤其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的思想是“入世”,道家的思想是“出世”,禅宗的思想是“循世”,我们可以各列举一位唐代的诗人来说明。儒家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毫无疑问是杜甫,杜甫被称为“诗圣”,因为他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道家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是大诗人李白,李白被称为“诗仙”,因为他是典型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禅宗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是大诗人王维,王维被称为“诗佛”,因为他是典型的禅宗思想的代表人物。
三种美学,在一代文人身上不是截然分开的。虽然杜甫是以儒家为主,李白是以道家为主,王维是以禅宗为主,但并不是说他们身上就没有别的思想。杜甫身上也有道家的东西,李白身上也有儒家的东西,王维身上也有儒家甚至道家的东西。比如,王维进朝做官肯定要按儒家的方式行事,上朝是儒家,退朝是禅宗。所以说,他们每个人身上三种美学都有,只不过是每个人更侧重哪一种。另外,一直讲“儒道互补,庄禅相通”,这八个字概括了三种美学、三种文化相互滲造的特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如果大家去过青岛崂山,就能发现山上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道观和平相处,互不侵犯。我们国家没有一个宗教能占统治地位,但是什么教派都能留下来。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在中国都有分支,但是谁也不占统治地位。
再一个是艺术作为精神的家园给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的空间,尤其是道家和禅宗。刚才讲了儒家是“ 入世”,但是在历代知识分子失意的时候,道家和禅宗往往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比如说中国著名的“元代四大家”、“明代四大家”、清代“扬州八怪”全都是寄情于书画,在道家和禅宗里面尽情地遐想。而西方就不一样了,西方很多知识分子功成名就以后都自杀了,包括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等。如德国哲学家尼采,他是19纪德国的一位大哲学家,他的名著《悲剧的诞生》中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但是,十分可惜的是尼采自己就没有做完这场梦和演完这幕剧,他在功成名就之后反而自杀了,因为他钻研越深入,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园。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也是一个典型例子,茨威格就是在拿了文学大奖以后和他的妻子双双服毒自尽的,既不是经济原因也不是生病导致的,就是因为他觉得越写下去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园。而中国的文人可以在艺术里面找到精神的家园,失意之后往往到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的精神家园中寻找寄托。
1.下列关于原文“传统美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浏览完整试题A.中国传统美学是由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三家”组成的儒家美学以孔孟为代表,道家美学以老庄为代表,禅宗美学以六祖慧能为代表。
B.就儒家、道家和禅宗三家”政治思想而言,在唐代的典型代表是:“诗圣”杜甫代表儒家思想,“诗仙”李白代表道家思想,“诗佛”王维代表禅宗思想。
C.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在我国,没有一个宗教能占统治地位,但都能保留下来,世界上三大家教在中国也有分支。
D.中国的文人失意之后往往到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的精神家园中寻找寄托,由此可见,中国文人可以在艺术里面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突出一个“仁”字,“仁者爱人”就是讲和谐。儒家在中国古代社会是有正统地位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
B.虽然杜甫是以儒家为主,李白是以道家为主,王维是以禅宗为主,但并不是说他们身上就没有别的思想。三种美学,在一代文人身上不是截然分开的。
C.道家思想是“出世”,禅宗思想是“循世”,在历代知识分子失意的时候,道家和禅宗作为精神的家园给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唯一的精神空间。
D.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拿了文学大奖以后和他的妻子一同服毒自尽,既不是经济原因,也不是生病导致的,就是因为他觉得他写下去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三者具有相互渗透的特点,“儒道互补,庄禅相通”是很好的说明。
B.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如青岛崂山上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道观可以和平相处,互不侵犯。又如王维身上既存在儒家的东西,也有道家的东西。
C.道家和禅宗往往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失意时的精神家园,如中国画家中的“明代四大家” “扬州八怪”等都是寄情于书画,在道禅里尽情地遐想。
D.西方很多知识分子越钻越深,越来越迷茫,缺少研究道禅一样的美学,所以他们功成名就以后都自杀了,如哲学家尼采就是其中之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1)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臣光曰:臣闻垂①能目制方圆,心度曲直,然不能以教人,其所以教人者,必规矩而已矣。圣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然不能以授人,其所以授人者,必礼乐而已矣。礼者,圣人之所履也;乐者,圣人之所乐也。圣人履中正而乐和平,又思与四海共之,百世传之,于是乎作礼乐焉。故工人执垂之规矩而施之器,是亦垂之功已;王者执五帝、三王之礼乐而施之世,是亦五帝、三王之治已。五帝、三王,其违世已久,后之人 见其礼知其所履,闻其乐知其所乐,炳然若犹存于世焉,此非礼乐之功邪?
夫礼乐有本、有文:中和者,本也;容声者,末也;二者不可偏废。先王守礼乐之本,未尝须臾去于心,行礼乐之文,未尝须臾远于身。兴于闺门,著于朝廷,被于乡遂比邻,达于诸侯,流于四海,自祭祀军旅至于饮食起居,未尝不在礼乐之中;如此数十百年,然后治化周浃,凤凰来仪也。苟无其本而徒有其末,一日行之而百日舍之,求以移风易俗,诚亦难矣。是以汉武帝置协律,歌天瑞,非不美也,不能免哀痛之诏。王莽建羲和,考律吕,非不精也,不能救渐台之祸。晋武制笛尺,调金石,非不详也,不能弭平阳之灾。梁武帝立四器、调八音,非不察也,不能免台城之辱。然则韶、夏、濩、武之音,具存于世,苟其馀不足以称之,曾不能化一夫,况四海乎!是犹执垂之规矩而无工与材,坐而待器之成,终不可得也。况齐、陈淫昏之主,亡国之音,暂奏于庭,乌能变一世之哀乐乎!而太宗遽云治之隆替不由于乐,何发言之易而果于非圣人也如此?
夫礼非威仪之谓也,然无威仪则礼不可得而行矣。乐非声音之谓也,然无声音则乐不可得而见矣。譬诸山,取其一土一石而谓之山则不可,然土石皆去,山于何在哉!故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奈何以齐、陈之音不验于今世而谓乐无益于治乱,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乎?必若所言,则是五帝、三王之作乐皆妄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惜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垂:古代的一位巧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违世已久 违:离开 B.夫礼乐有本、有文 文:文化
C.不能弭平阳之灾 弭:消弭,消除 D.其馀不足以称之 称: 相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所以教人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B.圣人履中正而乐和平 悚然而听之
C.求以移风易俗 初淅沥以萧飒
D.然无威仪则礼不可得而行焉 位卑则足羞[来源:学,科,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司马光认为,古代的巧匠垂能用眼睛测方圆,用内心量曲直,但他却不能将此传授给别人:圣人不费力而能切中事物的道理,不深思而能获得治国之道,但他们却不能将此传授给别人。
B.从结构上看,文章第2段的论述思路是先总后分,其中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
C.文中以“齐、陈淫昏之主,亡国之音,暂奏于庭,乌能变一世之哀乐乎”的事例与汉武帝、王莽、晋武帝和梁武帝等帝王的事例相对照,证明乐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礼重要。
D.文章围绕“礼乐”两个字,主要论述了“礼乐”的作用,“礼乐”的本、末关系和“礼乐”与威仪、声音的关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其乐知其所乐,炳然若犹存于世焉。(3分)

(2)奈何以齐、陈之音不验于今世而谓乐无益于治乱,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乎?(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发宜兴
曾畿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③。
注:①曾畿,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作此诗时,岳飞被秦桧谋害,抗金形势急转直下。②阳羡,即宜兴。③张公、善权,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展开余下试题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9.第三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 。
(2)《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 , 。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25分)
值得冒险的青春
龙信
17岁那年,我上高三。因为有个盼望我当明星的妈妈,我需要不停地赶那些表演系的场。一次,一个心直口快的女老师说: “算了吧,我看她的心都没放在唱歌上。”这样的话打击不了妈妈。
我在某次赶考中认识了小城。那个二级学院的考试,只剩下我、小城和另一个女生进入三审。
晚上10点,街上人已不多,从那位老师家出来,我们两个人就那样晃荡着回家。小城告诉我,他想当明星,可惜屡战屡败。我说我想做设计师,设计玩具或厨房用品,可妈妈觉得我更适合当明星。[来源:Zxxk.Com]
那天快到家门口时,小城,这样一个身体修长的少年,在路灯下略有意味地喊了我的名字:“罗美戴,如果有需要,我可以帮你。”小城真的帮了我。几天后,小城交给我一张患息肉的证明。他咧咧嘴: “我能帮你的就是这个,声带长一块小息肉就成不了歌手。”他妈妈在省卫生厅工作,开这样的单子轻而易举。我把单子交给了培训老师。
考试前一个星期,在家彩排时,我唱着唱着突然声音变得又涩又钝。妈妈惊恐地送我去了医院。不出所料,医生开的证明里写着:声带过度使用,加上发声不当,长了息肉。
妈妈不肯相信,拉着我去了武汉。一切都是有预谋的,小城和他妈妈已经为我做好所有准备。妈妈同样在省医院拿到和市医院一模一样的诊断结果。
我和妈妈一前一后走回招待所,妈妈开了几次门都没能打开。我在后面小声地说: “让我来吧。”她站住没动,突然转身抱着我号啕大哭。那一刻我只是象征性地露出一些忧伤的表情,内心却绽放出一朵硕大的快乐之花。
从今以后,我再也不用化着浓妆对评委强装笑颜,再也不用听妈妈说“你的青春只有一次,所以要抓住”。
那天晚上,我给小城打电话。他妈妈说,小城已经睡下。我知道,当第二天我离开武汉时,小城的最后一次考试也刚刚开始。
我终于获得一个相对安静的复习期,可以为了我喜欢的设计看书到天明。倒是妈妈还不太习惯,忧心忡忡地看着我,依旧对选秀节目非常感兴趣。
我以为这样平静的日子可以一直延续到高考,延续到我上大学,去另一个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可妈妈到底还是知道了那是场欺骗。那天,妈妈冲回家,把我面前的卷子全部撕碎。没等我明白过来,她已经狠狠地掴了我一耳光。
妈妈把我房间里的东西统统打碎,甚至包括她每周都会擦拭的我的那些奖杯。那金鱼缸也被她摔碎,金鱼在地板上挣扎跳动时,妈妈终于歇斯底里地大哭起来。
我考上南方一所大学的产品设计专业。拿到通知书后,我去了湘中的那个小城。在外婆家,我发现了被珍藏起来的某期文艺杂志。封二是对一次歌唱比赛的报道,几个青春无敌的少女不管不顾地对着镜头笑着。获得亚军的女孩和我长得很像。外婆说: “这就是你妈妈呀。”我能想象,17岁的少女在湘中的某个小城期待成为大明星的样子。她盼望着大红大紫,却因为一小块息肉永远地把梦想停靠在17岁。她是那么不甘心,所以,她不计后果地借用着我的青春!
我上大三的夏天,有个饮料品牌来学校做宣传,在体育馆办了一场晚会。我对舞台没有任何兴趣,但我是学生会的,需要负责后台沟通。很意外地,我碰到了17岁以后再也没有见过的小城。他从化妆间走出来,在后台灯光下,并不是那么闪亮到让人无法直视。
他仅仅是喜欢唱歌,到现在依旧没有太大的成就。而我也仅仅是对设计有着好感,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才华。大学里,我能让同学记住的不是设计的那些没有个性的娃娃,而是卡拉OK厅里的一副好嗓子。
其实,我和小城都是一样的人。我们都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走过自己的青春岁月。甚至我们完成了一场青春期的交易,在大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从此改变了命运。但无论对于我还是小城来说,都未曾把它当成是一场交易,我们只是互相成全了彼此。
那时候,我们年轻,都认为值得为自己在乎的东西冒险。
(选自《时代青年》2014年第8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的标题是“值得冒险的青春”,表明“我”对用欺骗母亲的方式来追求自己“想做设计师”的人生愿望,而“从此改变了命运”的做法并不后悔。
B.在考试最终只剩下三个人的时候,小城“略有意味”的喊“我”的名字说愿意帮“我”,并唆使其母亲帮“我”开假证明,这一切都说明他是一个富有心计、会耍手腕的人。
C.文中写妈妈得知了女儿欺骗她的真相时,冲回家把女儿面前的卷子全部撕碎,还狠狠地掴了女儿一耳光。这一连串动作,表现了妈妈受骗的愤怒和梦想不能延续的失望心情。
D.“金鱼在地板上挣扎跳动时,妈妈终于歇斯底里地大哭起来。”此处的“金鱼”看似闲笔,其实富有一种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妈妈始终挣扎在实现表演的梦想里。
E.本文语言简练质朴,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细节描写真切细腻,符合文中的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小说内容既很生活化,也很有现实感。
(2)小说中写到“我”拿到大学通知书后,去湘中的那个小城了解到妈妈曾经有过梦想破灭的经历,请简要分析这个情节安排的作用。(6分)
(3)小说中的“小城母亲”是一个没有正面出场的次要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6分)
(4)有人说,若把小说结局设计成“小城”成了明星,“我”设计有成,可能更能突出文题“值得冒险的青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值得感念的岁月
我入北大,时北大建校将近二十年,我年仅二十五岁。今值北大校庆九十周年,谨追述七十年前在北大时一些往事,以表达我这年逾九旬老校友的一片感念之情。
我入北大任教,始于1917年底。是年初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我往谒蔡先生于其南菜园上街寓所,以自己所著《究元决疑论》特向蔡先生求教。此文评论古今中外诸子百家,而独推崇印度佛家思想。当我说明来意后,先生回答说:“我过上海时已在《东方杂志》上看过了,很好。”不曾想到先生早已过目,并对这篇如今看来是东拉西扯的文章给予肯定。但更使人出乎意料的是先生随即表示希望我到北大任教。先生说:“我是喜爱哲学的。我此次来北大重点要办好文科。文科中又以哲学系为重点,你就来哲学系讲印度哲学好了。”我不敢承当。蔡先生说了几句话打动了我。抱这种态度再好不过,而我又怎会不愿来学习呢?来北大的事就如此确定下来。
我到北大后先开“印度哲学”一课,此课自非哲学系重点,但听课者 仍不少。后来讲授“儒家哲学”,听课者更多,注册部原安排一院红楼教室容纳不下,于是不得不迁往二院马神庙阶梯教室。此课听讲者约二百人,期末考卷有九十多份,此数即为注册之学生,如冯友兰、朱自清等,是如此得以与我相聚于课堂的。至于其余半数即为自由听讲者:有的来自其他高校,有的来自社会。年轻后辈如我者,听课人尚且不少,如名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之、李大钊等先生。由此可见蔡先生兼容并包主张的实施和当时新思潮的影响,共同形成之追求真理的浓厚空气,不仅感染北大师生和其他高校的师生,且影响及于社会人士。生活在此种气氛中,怎能不向上奋进呢!


展开余下试题当时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文化,提倡科学与民主,而贬抑东方文化,于是“东西文化”常成为谈论的问题。我于教学之外对此时时思考,探究不辍。友人张申府等从中劝阻,或说问题范围太大,难于着手,或说问题尚远,可俟诸来日。我均不以为然。虽然我对新思潮莫逆于心,而且我既非 新派,又不属旧派,面对新旧之争,似尽可仍埋首于佛学研究,可是我却感到压迫之严重,以为此问题不可忽略而且急切。盖自鸦片战争以来,随帝国主义势力之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受到怀疑,似中国之有今日全由于我们的文化。这明明是逼着中国人出一个解决方法。试想,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果真不能与西方文化并存,而要根本绝弃,我们应赶快自觉改革,不要与它同归于尽;如果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压迫,并不足虑,而中国文化终有翻身之日,那也应积极去做,不要再做梦发呆;又如果确如一些人所说,东西文化可以融通调和,那也应弄清调和之必要及调和之道,绝不应消极等待。谁说问题不严重而且急切!
中国文化问题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存亡,怎可轻轻放过,漠不关心?同时北大以及整个社会当时爱国主义精神高涨,人们关心国事,文化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而我又怎能置身事外?就在这种主观要求和客观环境推动下,1919年我首次将个人对此问题研究结果,在课外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作连续多次讲演,介绍给北大同事、同学。1920年又于济南向社会公开报告。后将演讲记录稿加以整理,以讲题为书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注意,引来评论不少。可以说这是我向北大、向蔡先生交上的一份考卷,记录了我在校期间学习与研究成绩的高下优劣。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我将西方、中国、印度三种文化加以比较,各给予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以适当位置,并指出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之复兴。于是我也由佛家思想转为儒家思想。1924年为实行自己的办学理想,我向蔡先生辞去教职,从此离开了北大,而北大影响仍留在我心上。我这个根本未曾入过大学之门的人,得以走上大学讲台,就我个人说,只不过因为我钻研了一个冷门——佛学,而从根本上说,则是由于蔡先生实行兼容并包的主张,是由于蔡先生对后学的关心与爱护。
(节选自《梁漱溟自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儒学能够把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实际日常生活都打理得很妥当。人要想提高一步,提高到儒学这一步正合适,佛学太高了。所以他(梁漱溟)是为了大众放弃佛学,转向研究和推广儒学,这是他自己一个很明确的宣示。 (梁培恕《 梁漱溟:佛学太高深 救世宜用儒学》)
②“你的志愿何在?”如果有人这样问我,那我可以回答:我愿终生为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梁漱溟《言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在北大开讲“印度哲学”与“儒家哲学”课,广受欢迎,以致注册部原安排的红楼教室容纳不下,而迁往二院马神庙阶梯教室;来听课的还有社会名流。
B.当时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贬抑东方文化,宣传西方文化,提倡科学与民主;而“我”面对东西文化、新旧文化之争却不以为然,熟视无睹,依旧埋头于佛学研究。
C.作者行文句式灵活,运用反问句、感叹句等句式,表达自己对国事、文化问题的关注,或对北大追求真理、催人奋进之浓厚学风的由衷的热爱之情。
D.“我”之所以做“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讲演,并在后来将讲稿整理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因为当时北大、学术界及整个社会对中国文化问题的讨论热潮。
E.本文以时间为序,追溯自己在北大任教、学习、研究的经历,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语言朴素、真切,字里行间洋溢着诚挚的感念与眷恋之情。
(2)蔡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为什么“我”入北大的那一段时间是“值得感念的岁月”?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4)“于是我也由佛家思想转为儒家思想”,梁漱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转变?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并简要谈谈梁漱溟志向转变给予你的启示。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安理会正在表决第二套关于制裁伊朗的法案,伊朗对第一套法案________,而继续它的铀浓缩计划。
②一些政府部门缺乏“大数据思维”,或是把 自己掌握的丰富信息________,或是缺乏迈开步子的勇气,摆脱不了“数据小农意识”。
③近日,嘉定高速大队民警在巡逻过程中,查获一起严重违法行为。高速匝道倒车,险象环生,交警鸣笛示警,司机却仍________。
A.置若罔闻 束之高阁 置之不理
B.置之不理 置若罔闻 束之高阁
C.置之不理 束之高阁 置若罔闻
D.束之高阁 置之不理 置 若罔闻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医学研究成果表明,常吃猕猴桃可以美容、防止癌症发生、增加膳食纤维、降低胆固醇、帮助消化等功能。
B.被誉为中国当代杰出科幻小说之一的《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C.随着申办2022年冬奥会工作的有序开展,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涵盖空气质量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分工协作等内容的战略布局逐渐清晰。
D.习近平出访10天,到访3个国家,辗转7个城市。国外媒体评价,此访不仅会对亚太、对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更会成为中国外交新的里程碑。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礼、义、仁、智、信”,其本质核心是“仁”,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①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与发展 ②以“仁”塑造社会、教化人生
③正是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范畴
④在中国封建文化中,“仁”是一种道德规范
⑤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⑥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
A.④⑥⑤②①③ B.②④⑥③⑤   C.②⑤④⑥③① D.④⑤②①⑥③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今的人们对过度医疗的危害已有相当的认识, ① 。其实,我们感受强烈的考研热、高考热、补课热、择校热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便是过度教育惹的祸。过度教育不仅会使受教育者的兴趣、自信、潜能以及亲子关系等受到损害,还会在各层次受教育者间递次产生挤兑效应: ② ,低学历者不得不从事更低端工作甚至失业。这是巨大的教育成本和智力资源的浪费。可见,学时并非越长越好,学历并非越高越好, ③ ,才是正确的教育观就业观 。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宜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7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