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57 2017-03-28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7]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岳阳县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考试试题
语 文
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
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手中。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流。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到了秦汉之后,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士大夫文化”阶段。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存在一种特有的机制,可以简称为“读书做官机制”——除了帝王及其宗亲、开国功臣及功臣之后、宦官、外戚、地方豪强等分享国家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读书而跻身于官僚队伍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所谓“士大夫”。尚未做官时他们是“耕读传家”的庶民,做官以后他们是“诗书传家”的“士族”或“仕族”。无论做官与否,读书都是这个社会阶层安身立命之本,而做官——最高追求是治国平天下——则是他们读书的目的。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分为“官”与“民”两大类型,具有巨大的社会差异,但从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来看,他们又是一个有着同一性的社会阶层。
“道”是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亦相随而亡的终极价值范畴,是这个社会阶层精神旨趣的标志。在西周贵族阶层的话语系统中最高价值范畴是“德”而不是“道”。原因不难理解:“道”这一概念暗含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意识,是他们抗衡君权之主体精神的象征。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因此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其根本功能是用来规范和引导“势”,即君权。贵族阶层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控着文化,故而不需要创造一个与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终极价值范畴出来。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以诸子百家为思想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话语建构(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来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范畴来为自身确立合法性。于是对“道”的推崇与捍卫就构成了士大夫精神旨趣的基本维度。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道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与此相应,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浏览完整试题
(节选自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大夫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特点,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游士文化”是其早期形态,并不是真正成熟的士大夫文化。
B.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文”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礼乐仪式等各种知识和道德观念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
C.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并不单一,然而均以读书为安身立命之本,以出仕作为读书的目的,从而在精神旨趣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
D.“道”的价值观念与士大夫阶层相伴相随,是这个阶层的一张标签。如果追寻“道统”意识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孟子。
2.下列表述中,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士大夫文化相对独立,士大夫阶层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
B.士大夫阶层在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的背景下,试图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
C.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D.士大夫阶层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意识,他们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抗衡君权,张扬主体精神。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大夫阶层重视读书。著名的徽州古民居安徽宏村承志堂有楹联道“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就鲜明体现了士大夫之风。
B.由“文统”到“道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构成的巨大变迁。孟子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也”可以描述这种历史发展的常见规律。
C.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士大夫阶层的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道”展开,“文”由此依附于“道”,正如韩愈所言:“文者,贯道之器也。”
D.“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机制,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传统。隋唐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对强化和发展这种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適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適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適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適嗣。
(节选自《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有删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B.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C.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D.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適嗣指正妻所生的长子,此处实指王位的继承人。適,通“嫡”,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
B.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如虎符、符节。玉符,指玉制的一种凭证。
C.在等级分明的中国古代社会,天子死曰薨,诸侯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可作平辈之间的拜礼,也可作请罪之辞,还可用于重大的事情请求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不韦是一个非常有经济头脑和战略眼光的人,他以商人的敏锐触觉发现了子楚身上隐含的巨大利益,并由此拉开了以重金对子楚进行政治投资的序幕。
B.子楚一开始并不信任吕不韦,直到吕不韦道出“自己的门庭要等待子楚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的一席话,子楚才感觉到吕不韦不简单,并与之深入交谈。
C.吕不韦非常明了当时秦国的形势,所以能够为子楚正确分析所处形势,并指明前进方向,使子楚叹服并承诺将来共享政治利益。
D.吕不韦做事非常讲究策略,为了帮助子楚接近华阳夫人,他就先接近华阳夫人的姐姐,还将自己购买的奇物玩好都送给了她。
7.把下列选自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4分)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小重山
吴淑姬①
展开余下试题
谢了荼蘼②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吴淑姬:北宋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父为秀才。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②荼蘼(tú mí)一种花,白色,有香气,夏季盛放;荼蘼过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8.下列对这首宋词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写荼蘼花谢,春天结束。而犹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说明荼蘼将谢未谢,春事将休未休。残花缀满枝头,给人以凄清之感。
B.风揉碎槐影,令渎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碎;“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于情味。
C.“独自倚妆楼”承上启下:上片写女子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既不忍睹,遂回妆楼;既回妆楼,更愁情难耐;既愁情难耐,则倚楼凝望。
D.“一川烟草浪,衬云浮”,写出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的场景,
运用比喻,以动写静,表现了女子深重的愁情。
E.“愁”字画龙点睛,使通篇有了精神。而“一川烟草浪”所表现的愁情,与“心儿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女子内心难以忍耐的痛苦。
9.本词结尾说“心儿小,难着许多愁”,抒情主人公“愁”的缘由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荆轲刺秦王》)
(2)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一条鱼的狂奔
周海亮
⑴他的手里提一个沉甸甸的冲击钻,腰间别一个丑陋并陈旧的卷尺。不远处的长椅上,坐着几个等车的人。那里还有一个空位。他需要一个位子,可是他不敢走过去。
⑵他已经累了一天。他把自己悬挂在接近竣工的楼房外墙,用极度别扭的姿势把坚硬的混凝土外壳打钻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孔。这是他在城市里糊口的惟一本钱和留下来的全部希望。有时他感觉自己就像一条鱼,一条离开了河川,在陆地上奔跑的鱼。他必须不停地狂奔,用汗水濡染身体。他不敢停下来,太阳会把他烤干。
⑶已经疲惫到极致,他的两腿仿佛就要支撑不住他瘦小的身体。他不断变换着站立的姿势,使自己舒服或者看起来舒服一些。没有用,腿上的每一丝肌肉都在急速地蹦跳和抽搐。这些微小的抽搐几乎要牵着他,奔向站牌下的那一个空位。
⑷姑娘坐在那里,空位在姑娘身边。姑娘的额头洒着几粒赭红色的迷人麻点。姑娘的眉眼描得细致迷人。姑娘穿着很长的黑色皮靴,很短的黑色皮裙。他看了姑娘很久。他是用眼的余光看的。城市生活让他习惯了用余光观察所有美好的东西——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不动声色。有风,姑娘身上的香味不断飘进他的鼻子,让他宁静、安逸、幸福和自卑。
⑸他上了公共汽车,他希望得到一个位子,他果真得到了。是公共汽车的最后一排,他冲过去,把身体镶在上面。
⑹香味再一次钻进他的鼻子,轻挠着他,让他打了一个羞愧的喷嚏。他把脑袋转向窗外,眼睛却盯着姑娘锦缎般光洁的皮肤。当然是用余光,他的余光足以抚摸和刺透一切。他再一次变得不安起来。他挺了挺身子,坐得笔直。
⑺车厢里越来越拥挤。所有站着的人,都在轻轻摇摆。姑娘倾斜着身子,一只手扶住身边的钢管。姑娘的旁边站着一个男人,身体随着汽车的摇摆,不断碰触着姑娘。
⑻他看到姑娘扭过头去,厌恶地看看男人。男人尴尬地笑,做一个无奈的表情。姑娘没有说话,她小心并艰难地使自己和男人之间闪出一条狭窄的缝隙。汽车突然猛然摇晃,姑娘的努力顷刻间化为泡影。
⑼于是他站了起来。他对自己的举动迷惑不解。他对姑娘说,这儿有个座位,你坐。他想他应该说出了这句话,因为他的嘴唇在飞快地抖动。姑娘看看他,表情懵懂,似乎没有明白他的意思,他只好指指自己让出来的位子,他对自己说,这儿有个座位,你坐。
⑽姑娘瞅瞅他,再瞅瞅那个空位,再瞅瞅他。姑娘把头重新扭向窗外。姑娘没有动,也没有理他。姑娘说,哈。
⑾他的表情便僵住了。他感觉自己被当众扒光了衣服,所有人都在细细研究他身上每一个肮脏的毛孔。他没有坐下。他把脸扭向男人。他对男人说,这儿有个座位,你坐。他听到自己的声音在轻轻颤抖。那是哀求的调子,透着无比的卑微和真诚。
⑿男人笑了。他不知道男人为什么笑,但男人的确笑了。男人的脸上瞬间堆满了快乐的细小皱纹。男人没有动,甚至没看那个空位。男人盯着他。男人说,哈。
⒀声音是从鼻子挤出来的,——那声音有些失真。
⒁他有一种强烈的想哭的冲动。那座位就那样空着,没有人去坐,包括他。很多人都在看他,面无表情。他感觉自己被他们一下一下地撕裂开来,每个人都拿到其中一块,细细研究。
⒂他提前两站逃下了车。他提着那个沉甸甸的冲击钻,慢慢走向宿舍。他感到很累,似乎马上就要瘫倒。
⒃他把冲击钻换到另一只手。他感觉自己是一条即将脱水的鱼,正被太阳无情地炙烤。他想明年,自己应该不会再来这个城市了。因为在乡下,淌着一条温暖的河。
⒄一缕熟悉的清香悄悄钻进他的鼻孔。突然,他再一次紧张起来,他感觉姑娘就站在不远处,盯着他看。他转过身。他第一次面对姑娘。他看到姑娘迷人的脸。他的身体开始战栗不安。
⒅姑娘说刚才是你吗?他点点头。姑娘说哦,转身走开。姑娘走了几步,再一次停下。姑娘扭过脸,说,谢谢你啊。然后转身,走进一家服装店。
⒆他开始了无声的狂奔,泪洒成河。他感到安静和幸福。他感觉自己就像一条鱼,在炙热的陆地上不停地奔跑。他不能停下,他需要汗水和眼泪的濡染。
⒇他想他明年,可能,还会留在这里。他知道这个城市需要他用极度别扭和危险的姿势,将坚硬的混凝土外墙,钻磨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孔。
(有删改)
1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对“他”进行了动作描写,交代了“他”的农民工身份,并突出其工作的艰辛和劳累。
B.第9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他对自己说”表明“他”不再想把座位让给姑娘,只好以这种方式化除尴尬。
C.“他”要把座位让给那个男人是想化解被人误解和鄙夷的尴尬,证明自己没有“肮脏”动机;并帮助姑娘摆脱男人的骚扰。
D.“冲击钻”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对“他”的形象形成了很好的烘托。
E.本文的心理描写传神逼真,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肖像描写部分对表现人物性格与
心理也起了很好的作用。
12.文章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3.小说设置“男人”这个形象有哪些作用?(6分)
14.“一条鱼的狂奔”作为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5)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大陆方面表达了继续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真诚愿望,台湾方面是执迷不悟还是从善如流,这个问题引起了国人关注。
展开余下试题
②没人能完全看懂白云苍狗般的中美关系,连中美外交官和军事将领们恐怕也要不断琢磨:对面的这个国家究竟是谁?
③90后小伙娶亲地铁当婚车引发了围观,但北京地铁方认为乘客此举无可非议,只要不扰乱地铁运营的正常秩序和不危害其他乘客安全就不会被制止。
④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穆永梅表示,南干渠所有分水口的检修阀、调流阀、流量计全部采用的是钢制管材,可做到滴水不漏。
⑤宋江正是刀笔吏出身,在那种环境下,为了安身保命,他必须左右逢源。在为人处世上,宋江小心翼翼,谨慎为上,从来不给对方难堪。
A.①⑤ B.①③ C.③④ D.④⑤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一个唱歌的美国诗人——鲍勃•迪伦,诺奖评委会虽然已经给出了颁奖的理由,可很多人还是有所质疑。
B.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提高天然林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标准。
C.在网络社交中,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符,表意既是清晰的又是暧昧的,因为在不同语境中,它能被解读成苦笑、笑哭了或者是无可奈何等等都可以。
D.工信部官网称,随着全球5G试验与商用步伐的加快,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探索开展5G试验的国际合作。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中华文化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在思维方式上注重整体性, ,而总是从具体鲜活的生活中去体味身心的怡悦与精神的自由,倡导在最痛苦最艰难的生活中品出人生的甘美和诗意。
A.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而不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
B.不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而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
C.既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也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
D.既不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也不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6分)
今天的人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唐君毅先生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他说书籍是人类文化的一面大镜子,_①_。阅读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和思想的反复咀嚼、品味、吐哺,这一知识和思想的绵延和再生产过程,将心灵这面镜子转变为凹凸镜:_②_,心灵是凹镜,从四面八方发散地获取中外先贤的广博智慧;传诸后人时,_③_,穷其一生所学所悟聚焦于一点,为知识的累积增长贡献绵薄之力。如此洞察秋毫而又见微知著,锤炼出思想之纵深。
五、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上海市嘉定中光高级中学高一学生于晓和朋友开了一家微店,专做进口日用化妆品。由于经营有方,每月能赚到的纯利润一般在五六千元,有时甚至超过万元。为了创业赚钱,他屡屡旷课。其行为引起师生的争议:有的认为,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学习的重要阶段,应该劝其关闭微店,专心学习;有的认为,既然不学习也能赚到钱,可以让其退学,专心开微店;有的认为,可以为其量身定制一张课表,由该学生来选择自己希望获得的知识,以完成高中的学业。
对以上的说法,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岳阳县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B(“决定”有误, 原文表述为: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
2.C(不是原因,是表现)
3.C(“依附”不合原文,原文相应表述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4.A(“子楚,秦诸庶孽孙”是判断句,排除选项B;“车乘进用不饶”和“居处困”是并列关系,说明子楚处境“不得意”,故选C。)
5.C(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
6.D(原文是“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 )
7. ①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后,就想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东封郑”、“肆”、“阙”、“焉”各1分。)
②这样,那么将军的大仇得报,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将军是否有意愿呢?(“然则”、“见”“陵”“岂”各1分)
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所以”、“学者”、判断句式各1分)
8.A D(答A项给2分,答D项给3分)
【解析】A.“缀满枝头”不妥,原文说“无多花片子”; D.“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不妥,“一川烟草浪,衬云浮”是说连天烟草,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浪涛滚滚,铺天盖地而来。
9.①青春将逝的感慨。荼蘼已谢,春意消歇,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自然产生青春将逝的深沉的感慨。②思念远人的愁绪。抒情主人公独自伫立妆楼,倚楼凝望远方,思念远人。③眼前之景的触发。荼蘼已谢,春意消歇,庭槐影碎,莺已老,一川烟草,满目浮云,自然触发女主人公满腹愁绪。(共三条,每条2分,情感1分,分析1分)
10. (1)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5)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11.E(3分)C(2分)A(1分)(A应为外貌描写,B“他对自己说”表明“他”说话声音太小,只有自己能够听见,表现出“他”的紧张和自卑,D“冲击钻”不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12.①照应小说开头,再次凸显“他”的劳动对于城市的意义和价值。
②照应前文“不会再来这个城市”,并形成对比,暗示他内心感受到可贵的温暖。
③暗示“他”决心以自己质朴善良的力量洞穿城市冷漠的墙,让人看到真情的力量;凸显文章主旨。(每个要点2分,共6分)
13.①男人骚扰姑娘,折射世风日下的现状,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
②男人对姑娘的骚扰与“他”对姑娘的欣赏与保护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突出“他”对宁静、安逸、幸福的追求及“他”内心世界的单纯美好。(2分)
14.①标题运用了比喻及拟人的手法,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他”在城市中的处境,形象生动,意蕴丰富。
②主人公离开家乡温暖的河流在城市艰难生存,如一条在汗水中努力奔跑的鱼,坚韧而疲惫。
③主人公在城市遭遇嘲笑、歧视,内心痛苦不安,希望如一条鱼一样奔跳逃避,仓皇而可怜。
④主人公得到理解和尊重后感受到幸福和喜悦, 如一条在感动的泪水中狂奔的鱼,激动而满足。
⑤体现了作者对主人公所代表的群体的生存状态的同情、理解,对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寻找到自己的河流的敬仰。(答对四点得8分。)
15.A【③应用“无可厚非”,属形近误用。“无可厚非”意为不能过分责备
上一篇:
江西省崇仁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语文试卷
下一篇:
江西省横峰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湖南省岳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