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94 2017-03-29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4]
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题
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题
I卷 (36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险峻 疏浚 逡巡 俊俏 怙恶不悛 B、亵渎 案牍 黩武 牛犊 买椟还珠
C、骁勇 妖娆 饶恕 缭绕 百折不挠 D、枢纽 讴歌 老妪 抠门 呕心沥血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辩驳 资讯 敞帚自珍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B、破绽 坐标 没精打采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C、矫健 销毁 仗义执言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D、窜改 编辑 轻歌慢舞 偷鸡不成蚀把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为积极应对禽流感疫情,促进家禽业健康发展,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 家禽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
②中央电视台同时在3个频道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报道国家领导人出访,改变了以往时政新闻报道时效 的局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③一座占地面积 600个足球场,融商务贸易、金融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城刚刚 专家论证,预计4月初破土动工。
④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劳动之余,漫步在风景如画的绿化环境中,总会有—种 之感。
A、支持 滞后 约为/经过 美不胜收 B、扶持 落后 约为/通过 赏心悦目
C、支持 落后 相当于/经过 怡然自得D、扶持 滞后 相当于/通过 心旷神怡
4、下列各旬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这种侵害顾客利益的行为,商场负责人拒不认错,于是几位顾客只好状告法院,以求公正。
B、有时候示弱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相反却可称作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清醒令人感慨。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凭着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们把国家贴息贷款的将近一半以上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
5、下列作品、作者、国别(朝代)相对应的一项是( )
A、《金瓶梅》——兰陵笑笑生——明代 《神曲》——但丁——德国
B、《西厢记》——王实甫——明代 《茶花女》——大仲马——法国
C、《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复活》——阿托尔斯泰——俄国
D、《白毛女》——贺敬之等——现代 《蟹船工》——小林多喜二——日本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以乐为法,以乐治国,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依现代观念,能用来治国者须具国家强制力,而音乐只属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然而,中国古代的四大“法”——礼、乐、政、刑,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都是治国工具。《礼记》申对这四种“工具”分工讲得极为清楚:”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记 乐记》把“礼乐”置于优先位置,把“刑”放在最末位,正是儒家重礼乐、“德主刑辅”、“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思想的集中体现。《尚书大传》记载,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王,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成王”。《礼记 明堂位》也说:“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颂度量而天下服。”这两种记载清楚表明,周公用以治国的根本大法,首要工具只是礼与乐。
浏览完整试题
以乐治国即为乐治。具体讲,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使人心理发生良性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使天、地、人合为一体,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史记》中曾对乐治原理有精辟论述:“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作,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于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之声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赦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为什么音乐对人的影响这么大?现代脑神经学早已解开音乐之所以神奇的奥秘。在人类脑神经中,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着主导作用。原来,是大自然先天赋予人类听觉神经以优先、特殊地位。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
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它是以“身外之物”强加于人,强制人们遵守某种规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在这些看似娱乐的活动中,人们不知不觉被化作规范之人。法律不是万能的,乐与国家兴衰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史表明凡重礼乐之治的王朝总能长久治安,如周、汉、唐,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如秦、三国。
法治实际上是不完善社会不得已使用的工具,未来理想的社会将是新型礼乐大放异彩之时。当然,现时的世界,仍需要以法律为杠杆去治理,“乐”或许是治世的绝佳辅助工具。实际上,中国已经正在复兴着乐及乐治,“礼乐之邦”也正在复活。我们在重法、提倡法治的同时,应给乐及乐治重要的地位,使其尽量发挥作用。
6、下面对“乐治”的理解,最不准确的一项是
A、良乐作用于人,能使人心理、生理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B、《礼记 乐记》认为礼、乐、政、刑几种治国方式各有作用于民的渠道,但是它们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用来统一百姓的思想,走上治国正道,实现国家的安定兴旺。
C、在中国古代,既有关于乐治的理论阐述,如《札记 乐记》;又有实行乐治的伟大实践,如周公的治国之策。
D、在中国古代,乐治同礼、政、刑一样,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治国工具。
7、下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对于乐治原理的表述很具代表性。他认为,宫、商、角、徽、羽五声能对人的行为性格产生一定的感化作用,能提高人的思想修养。
B、乐治的奥秘在于人的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主导作用。大自然给人听觉天赋,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与行为。
C、礼由外作,乐自内出。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它是以“身外之物”强加于人,强制人们遵守某种规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
D、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它能让人在音乐的熏陶下不知不觉中被教化为规范的人。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治是儒家借助音乐来辅政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儒家重礼乐轻刑法。
B、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乐治和国家的兴衰、社会的治乱有密切的关系:凡重礼乐之治的王朝总能长久治安,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
C、乐治不仅可以把国家治理得规范有序,亦可由此实现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D、吉为今用,治理现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要把乐治作为主要的治国之策。
三、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壅塞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对,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主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後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於是报於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於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於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选自《昌氏春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自至则壅 堵塞 B.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 牲畜
C.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料想 D.所自视之势过也。 错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
乡之死者宜矣
B.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
不足以当此大任也
C.有且先夫死者死
彼且胡可以开说哉
D.为王视齐寇
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
展开余下试题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具体表现亡国之主不听劝阻和及其后果的一组是
A.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
戎主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
B.宋王又怒诎杀之
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C.子无辞也
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D.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缪公用计让戎主丧失警惕而找准时机偷袭少数民族戎。戎主不听身边人的劝告,中了圈套而被生擒。
B.宋王不分忠奸,听信佞臣的话,竟然次次处死报告实情的侦查人员。逼得一人报告假军情而获得奖赏。
C.齐王自高自大,认为自己的才华超过尧舜。
D.齐宣王喜爱射箭,但箭术无长进,原因是佞臣奉承他,讲假话,使其不知自己拉弓所用的真正力气大小。
II卷 (114分)
四(21分)
13、断句和翻译。(8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相关句子断句。(2分)
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3分)
②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五松山①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
跪进雕胡饭②,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①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②“雕胡”,就是“菰gū”,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称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
(1)前人评价此诗的颔联中的“苦”“寒”两个字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谈一谈诗人在此诗中的形象?(4分)
15、填写下列名句(限选5句)
(1) ,士皆嗔目, 。
(2)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
(3)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
(4)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5)丛菊两开他日泪, 。寒衣处处催刀尺, 。
(6)我闻琵琶已叹息, 。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6-l9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于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挺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朽,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16、文章第二段叙述辛弃疾南渡前以武起事的壮烈史事,有何作用?(4分)
17、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概括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原因。(6分)
18、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4分)
19、本文作者说:“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请联系辛弃疾的人生遭际以及你的阅读或生活经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7分)
展开余下试题
六、(12分)
20、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4分)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乌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21、“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的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各种竞争实际上是一种创造力的竞争”是下面语段中的一句话,它的位置应在什么地方(4分)
①头脑奥林匹克竞赛是一种创造力的竞赛,简称OM竞赛,旨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②它的发起人是美国葛拉斯堡罗州州立学院教育博士塞米尔米克卢教授。③米克卢先生认为,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飞跃发展的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都无不在变。④有时变化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⑤因此,人们迫切需要发展自己的智力,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A.①②句之间 B.②③句之间 C.③④句之间 D.④⑤句之间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暑假近两个月的时间,怎么安排孩子的假期生活,成为不少家长苦恼的事情,放在家里不放心,外出游玩怕出事。于是,许多家长利用假期为孩子报了书法班、绘画班、钢琴班、舞蹈班等各种兴趣班。然而孩子们的感受如何呢?记者调查发现,暑假对孩子和家长来说并不轻松。不少孩子对以家长意志报的兴趣班并不感兴趣,积极性也不高,想尽办法赖在家里不上课,要么去上课却没有多少成效。
(1)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内容。
(2)请你对此事发表看法。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从前,有一个人拥有一张由黑檀木制成的好弓:他用这张弓射箭射得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爱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这张弓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好了。”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一面说着,他拉紧了弓,想露一手,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拟题,完成作文。
参考答案 (124.230.143.40)
上一篇: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题
下一篇:
广东省天河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广东省江门”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