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658 2017-04-04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58]
2016年下学期期末试卷九年级(上)语文试题卷
2016年下学期期末试卷九年级(上)
语文试题卷
说明:
1.全卷共四大题,20小题,满分为120分,其中卷面书写3分。考试时间为120分。
2.各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chuí( ▲ )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qiè( ▲ )懦走向勇敢。失学的杜小康在校门口做小买卖,这个当初在油麻地整日沉jìn( ▲ )在一种优越感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开始几天没有生意,他反过来安wèi( ▲ )桑桑。他想起那次鸭被惊散了,还有最后几十只没有找到的情景。父亲说,算了,找不到了,别找了。他却说,能找到的。结果真的找到了。校长桑乔望着雪后树下的杜小康,对身边的老师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2.古诗文名句填空。(10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3)今夜偏知春气暖, ▲ 。(刘方平《月夜》)
(4) ▲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5)酒困路长惟欲睡, ▲ 。(苏轼《浣溪沙》)
(6) ▲ ,采桑径里逢迎。(晏殊《破阵子》)
(7)陈涉面对佣者的嘲笑时长叹“嗟乎! ▲ ”刘备面对关羽、张飞的不悦时劝解“孤之有孔明, ▲ 。”
(8)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诗句很多,如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 ▲ 、 ▲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2)因屏人曰( ▲ )
(3)欲信大义于天下( ▲ )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
4.名著阅读。(5分)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水浒》讲述了“拳打镇关西”、“醉打蒋门神”、“火烧草料场”等一个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故事,使人酣畅淋漓。
B.《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是一位尽责的父亲,他教导傅聪要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长篇讽刺小说。他成功塑造了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了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
D.《出师表》、《雨说》、《繁星》、《诗经》都是诗歌作品。从表达方式看,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2)金圣叹推武松为《水浒》第一人,茅盾先生认为《水浒》第一人物应该是鲁智深。鲍鹏山评说:鲁达是圣人,林冲是凡人,武松是神人。《水浒》众多好汉中,除了这三人,你认为谁当得起“英雄”这个称呼,请结合他的故事简要分析。 (3分)
▲ A
5.任选一题完成(4分)
(1)学校要在九年级学生中组建“诗词欣赏”文学社,请你拟写组建目的,制定2条入社条件。
(2)学校 “诗词欣赏”文学社,准备发表社员的诗歌作品。社长向你约稿,请为他们的文学社刊物拟一个名词,并写一段创刊词。
要求:①表述清晰、得体。②字数100字左右。③不必署名,不写日期。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浏览完整试题
▲ A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故乡的滋味》,完成6—10题。(14分)
故乡滋味
凸 凹
①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②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③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住几天吗?”母亲问。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④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我的,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A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⑤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说道。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⑥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天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⑦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折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B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⑧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⑨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0日)
6.文章重点叙述了“我”回故乡后的几件事,请试着概括。(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
▲ ——和母亲同睡一条炕——喝母亲温的早酒—— ▲ A
7.细读文中划线句,完成相关题目。(4分)
A 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
▲ A
B 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哎,故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 A
8.“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原文说说两文中的故乡有什么不同。(3分)
链接材料 院门吱嘎作响,但再没人挥着汗水,带着稻香从农田里归来。在母亲昔日的房中,我找到我们的大衣柜。柜里有我小时候的光环、环翼,还有一张照片:父亲、母亲、一个天使般的小孩。我坐在廊台下看着,暮色亦已灿烂如天使。被遗忘的院宅听不到你的叫声。
——廖伟堂《乡间来信》(第九封)
▲ A
9.“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复杂的情感,请联系你的生活补充省略号中的内容(不超过100字)。(3分)
▲ A
(二)阅读《捕风者》,完成10—13题。(12分)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A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展开余下试题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睛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B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瓤。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⑧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0.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风的特点。(3分)
▲ A
11.文章第1段和第2段顺序能不能调换,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 A
12.赏析文中划线句,完成相关题目。(选做一题)(2分)
A 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
▲ A
B 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
▲ A
13.文章第四段写道“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文章最后一句写到“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是否前后矛盾,结合全文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句。(4分)
▲ A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4—15题。(4分)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4.“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此句运用了 ▲ 修辞手法,写出 ▲ 的景象。(2分)
15.末句写荷花到傍晚“犹愁热”,“深藏”一词写出了诗人 ▲ 的情感。(2分)
(二)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17——20题(10分)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刘蓉《习惯说》
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逐渐,渐进。③踬:被东西拌倒。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3分)
(1)浸淫日广 ( ▲ ) (2)后蓉复履其地( ▲ )
(3)故君子之学( ▲ )
17.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2分)
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 A
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培根说:“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请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来印证这个观点。(3分)
▲ A
四、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沙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2016年下学期期末试卷九年级(上)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锤、怯、浸、慰
2.略
3.略
4.D 写出人名,不能和前三人重复(1分),围绕“英雄”这个词,写出相应的人物故事和性格特点,应该是具有正能量的一面。(各1分)。
5.(1)围绕激发读诗写诗兴趣,培养欣赏诗歌能力,应对中考等谈目的,语句通顺2分,条件每条1分。
(2)刊物名称1分,创刊词包含对文学社初创的祝贺、对诗歌的喜爱、自己读诗的经验和感受等。
6.和母亲剥吃玉米,重走故乡的山路
7.A“呼吸”的特点是有时感受不到,但一刻都不曾停止。这和母爱非常相似,母爱普通、容易忽略,但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和前面的“仍”字呼应。
B这个短句表达作者重走故乡路时的感慨之情。叹词“哎”,表达作者对眼前的故乡景色变化的感叹,山路依旧,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故乡”一词是千言万语的浓缩,有对故乡景色的留恋和赞美,也有对故乡的人事变化的感慨,还有对年老母亲的留恋、牵挂之情等。
8.故乡的景色不同,《乡间来信》中是一个被遗忘的院宅,破败荒凉。故乡的人不同,原文还有我的母亲,《乡间来信》父母都已不在,我已成了孤儿。
9.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写,对故乡,没有远离故乡的同学感受着温暖,懂得珍惜;远离家乡的同学充满留恋,从回忆中汲取力量。
10.风的形状、风的声音、风的味道
11.不能换。第1段用三个“我曾”表达强烈的情感,我怀念乡下的风,我是“捕风者”。第2段先写我在城市生活的种种不适,与第一段形成对比,点出我对对乡下生活的怀念。第3段开始具体写风的形状、声音和味道。第2段的对比,使文章显得有起伏,也更能突出作者的怀念之情。
12.A 拟人手法,四字短语的对仗,化无形为有形,突出风的灵动。
B 拟人手法,把风中含着花的香味,比成“花的消息”。在作者心目中花和虫子是大自然的主人,他们有自己“隐秘”的交流方式。“无意”和“捕获”这两个词,表明人类对他们的活动知之甚少,表达了人类的无知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3.“刻骨的乡愁”,作者虽然能时常感受到乡村的简单和静默,但是终究是生活在城市,承受着城市繁杂和封闭带来的痛苦。“莫名的悲伤”,对于城市文明,作者的不适应、无奈和悲伤之情。
展开余下试题
14.拟人,酷暑傍晚,诗人烦闷时,突然一阵凉风袭来,细草轻轻摇晃,四周清凉的景象。
15.欣喜、喜悦
16.一天天地、踩、求学
17. 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18.一间房子不能管理好,怎么管理整个国家呢?
19.房里有坑还是坑被填平,刘蓉走一段时间就都习惯了。学生所举例子能够证明习惯的力量。
(以上答案供参考,请阅卷组长先讨论确定评分标准,再组织阅卷为好。)
说明:
1.全卷共四大题,20小题,满分为120分,其中卷面书写3分。考试时间为120分。
2.各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chuí( ▲ )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qiè( ▲ )懦走向勇敢。失学的杜小康在校门口做小买卖,这个当初在油麻地整日沉jìn( ▲ )在一种优越感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开始几天没有生意,他反过来安wèi( ▲ )桑桑。他想起那次鸭被惊散了,还有最后几十只没有找到的情景。父亲说,算了,找不到了,别找了。他却说,能找到的。结果真的找到了。校长桑乔望着雪后树下的杜小康,对身边的老师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2.古诗文名句填空。(10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3)今夜偏知春气暖, ▲ 。(刘方平《月夜》)
(4) ▲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5)酒困路长惟欲睡, ▲ 。(苏轼《浣溪沙》)
(6) ▲ ,采桑径里逢迎。(晏殊《破阵子》)
(7)陈涉面对佣者的嘲笑时长叹“嗟乎! ▲ ”刘备面对关羽、张飞的不悦时劝解“孤之有孔明, ▲ 。”
(8)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诗句很多,如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 ▲ 、 ▲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2)因屏人曰( ▲ )
(3)欲信大义于天下( ▲ )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
4.名著阅读。(5分)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水浒》讲述了“拳打镇关西”、“醉打蒋门神”、“火烧草料场”等一个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故事,使人酣畅淋漓。
B.《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是一位尽责的父亲,他教导傅聪要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长篇讽刺小说。他成功塑造了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了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
D.《出师表》、《雨说》、《繁星》、《诗经》都是诗歌作品。从表达方式看,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2)金圣叹推武松为《水浒》第一人,茅盾先生认为《水浒》第一人物应该是鲁智深。鲍鹏山评说:鲁达是圣人,林冲是凡人,武松是神人。《水浒》众多好汉中,除了这三人,你认为谁当得起“英雄”这个称呼,请结合他的故事简要分析。 (3分)
▲ A
5.任选一题完成(4分)
(1)学校要在九年级学生中组建“诗词欣赏”文学社,请你拟写组建目的,制定2条入社条件。
(2)学校 “诗词欣赏”文学社,准备发表社员的诗歌作品。社长向你约稿,请为他们的文学社刊物拟一个名词,并写一段创刊词。
要求:①表述清晰、得体。②字数100字左右。③不必署名,不写日期。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 A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故乡的滋味》,完成6—10题。(14分)
故乡滋味
凸 凹
①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②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③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住几天吗?”母亲问。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④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我的,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A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⑤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说道。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⑥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天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
上一篇:
东阳市八年级(上)语文期期末试卷
下一篇:
东阳市2017年1月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2016年下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