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58  2017-04-04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8]
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周测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周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杜甫的文化意义
莫砺锋
杜甫的仁爱之心,除了爱自己的家人、朋友、同胞之外,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盛唐时期,经常发生边境战争,这些战争的性质很难确定,但是至少有几场可以肯定,唐帝国所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性质的,当时很多人,都被鼓起了一种谬误的爱国倾向。包括高适、储光羲在内。唯独杜甫是非常清醒地看到了,这场战争并没有正义性质,而且也只有他清醒地看到了战争对于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的巨大的破坏。所以他写出了《兵车行》。他觉得外民族异民族的人也是人,我们的仁爱之心也要施及他们,我们应该跟他们之间保持和平。
爱人本来是儒家所主张的,仁就是爱人。杜甫除了爱人以外,他的同情心,他的仁爱心还推广到人以外的其他动物,推广到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我们在杜甫的诗中间无数次地看到他充满爱怜地描写动物、植物,不但是那些外形是美的,外形是刚强的坚强有力的,比如马、鹰、松树,这些能够使人引起审美感崇高感的那样一些对象,甚至是一些细小的并不那么美的东西,杜甫在写到它们的时候也充满了爱心。
杜甫也以他本人的行为和实践使儒学所提倡的那种仁爱之心变得更加切实可行。西方的博爱精神,来源于宗教的博爱精神,它本身当然是一种很可贵的价值观伦理观。但它的最初的起源,一个是服从于神灵的指点,是神灵叫你要博爱;还有一种是对于人类祖先所犯下的原罪的一种赎买;还有一种等而下之的,境界比较低的,就是生前做善事,是为了死后进天堂。但是中华民族的仁义之心强调,仁义理智根于心,都是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自然生发出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是一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这样的一种自然情感的流动。更符合人的本性,也更切实可行。而杜甫的诗篇,他的行为就很好地阐释了这样一种伦理价值观。杜甫他在诗歌中,有很多地方既写到他本人以及他的家庭所遭受到的一些不幸,他产生的一些痛苦,同时又延伸到普天下的百姓。当他自己在暴风骤雨之夜,他的茅屋被刮破了,自己不得安眠。这个时候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所以他的仁爱之心是推广出来的。
最典型的作品是杜甫写的组诗《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样一种仁爱之心的发扬,我觉得是最符合人的本性,也是最切实可行、最自然的。因此,杜甫堪称是儒家仁爱精神的一个杰出的阐释者。
1.下列对于“仁爱”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仁爱是儒家提出的主张,仁,就是爱人。无须外界的强加,是根于心,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自然生发出来的爱。
B.儒家提出仁爱的时候,其外延只限于人类,其关注的对象仅仅是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恻隐之心不施及其他动物。
C.仁爱不是狭隘的,它不是仅仅只对自己亲人的爱,它是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一种自然情感的流动。
D.儒家提出的仁爱,其内容与外延随着历史的变化可以不断地丰富与发展,仁爱之心是可以推广出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兵车行》中可以看出,杜甫的仁爱之心,除了爱家人、朋友、同胞之外,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甚至推广到了敌人。
B.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些细小的并不那么美的东西,都曾得到过杜甫的爱,杜甫的仁爱推广到所有的生命,宇宙间一切的生命。


浏览完整试题C.两方的博爱精神,虽然要服从于神灵的指点,要赎原罪,要为死后升入天堂作准备,但仍然是可贵的价值观伦理观。
D.杜甫对儒学,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的贡献,是使仁爱之心得到发扬,让仁爱符合人的本性,使仁爱更自然,更加切实可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文化意义在于,他不但体现着儒家的一些道德伦理观念,还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内涵,甚至使它变得更容易去做。
B.中国古代的仁爱、仁义精神与西方的博爱精神都强调要爱人,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二者的价值观伦理观是一致的。
C.杜甫是儒家仁爱精神的杰出阐释者,最突出的代表是组诗《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它集中地体现了杜甫的文化意义。
D.杜甫的行为和实践启示我们,只要有杜甫那样的思考过程,那样的感情流露方向,儒学的仁爱在实践中并不难实行。
二、单选题(56分)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壑(hè) 渚(zhǔ)清 萧(xiāo)条 环珮(pèi)
B.潦(liáo)倒 千载(zài) 凋(diāo)零 露(lù)水
C.霜鬓(bìng) 青冢(zhǒng) 单(chán)于 荆(jīng)门
D.朔(sù)漠 省(xǐng)识 嗟(jiē)尔 暮砧(zhēn)
5.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以载道”。
C.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无题诗是其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两首。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人。他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人所铭记。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甫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B.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通俗易懂,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
C.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杂言之分,律诗通常每首八句。《锦瑟》是一首七律。
D.《马嵬(其二)》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取材于同一故事,是一首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昏庸的唐玄宗。
7、下面对《登高》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 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 颈联的“万里”“百年”和颔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 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横二方面着笔。
8.对《登高》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9、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美景即将逝去而落泪。
10.对《秋兴八首》(其一)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所在地点,开门见山。此联下笔密重,用“凋伤”和“萧森”给诗的意境笼罩上了败落景象,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是对“气萧森”的悲壮景象的展开,“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塞上风云”既写景也寓时事。
C.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秋天的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故园心”表明了作者急于回家过一种“独善其身”安定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愿望。
D.尾联在时序推移之中叙写秋声,关合全诗。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1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14.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对《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对句都押“un”韵。
B.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对句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势烘托王昭君。
C.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写出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
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16.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帝(周朝末年楚国君主的称号) 驻马(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杜鹃(子规)
B.无端(没有由来地、无缘无故地) 锦瑟(一种管弦乐器) 华年(青春年华)
C.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 惘然(迷惘、茫然) 莫愁(不要愁苦)
D.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可待(可以)
17.对李商隐的《锦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由锦瑟引起的诗人对华年所历纷繁人生境遇与人生感受的追怀。
B.颔联用庄周梦蝶、杜宇化鹃的典故表达失落、困惑之感。
C.颈联描写了沧海之中,明月之下,鲛人滴泪,化为明珠。
D.尾联“此情”与“惘然”相照应,“惘然”因“思华年”而产生,末两句表达了全诗主旨。
18.下列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他生未卜此生休:在另一世界无法卜知这一世界的欢乐。休,欢乐。
B. 庄生晓梦迷蝴蝶:此句用庄子梦为蝴蝶不辨物我的典故,写琴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琴声的这种境界也是作者如梦似幻的身世的象征。
C.沧海月明珠有泪:此句用了海底鲛人泪变珍珠的传说和狄仁杰沧海遗珠的典故,托寓自己的才能不被世用的悲哀。
D.无复鸡人报晓筹:是说唐玄宗在被迫西逃入川的路上,再也听不到往日宫中鸡人报晓的声音了。
19.对李商隐的《锦瑟》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春”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20.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义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1.对《马嵬》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诱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 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诱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日内蒙古自治区以零下47.8℃刷新了“极端低温”记录,据气象局21日预告,未来48小时内蒙古阿拉善盟等8城市气温还将下降不少于8℃以上。
B.音乐舞蹈史诗《黄河颂》,采用芭蕾舞、诗词朗诵、钢琴曲和交响乐等多种形式,艺术地再现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图景,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同仇敢忾、共赴国难。
C.根据亚投行透明、公开、独立、问责的原则,建立了监督机制,以把责任落到实处,并将成立内审部门,审查业务合规、评估银行绩效和监督银行员工操守。
D.自1980年担任公职,到2005年官至泉州市委副书记兼晋江市委书记,整整25年间,龚清概就没离开过晋江这块地盘一步,其人脉之广,实在不难想象。
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
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在会场内外展开热议.
B.李克强表示,要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企业交易、物流、财务、
用能成本,坚决遏制涉企乱收费.
C.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12日正式通水,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个省市沿线6000万
人将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间接惠及人口近1亿人.
D.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诸多有利条件,经济运行基本面是好的,实现长期发展前景乐观,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
24.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1)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 的博物馆。
(2)他已经逃到美国,你叫我们在国内找,这和海底捞月有什么两样。
(3)真正聪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能正确分析事情的发展状况,他们常用的思维方式或是见微知著,或是管窥蠡测。
(4)美国在为何攻打伊拉克的问题上,一向含糊其辞,引起许多国家的不满或不安。
(5)西方的政治和商业代表如过江之鲫涌入北京,他们对中国的经济满怀信心,因为它正在飞速地增长。
(6)这些伪劣产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A、(4)(5)(6) B、(1)(5)(6) C、(2)(5)(6) D、(2)(4)(5
25.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1)一介农民,敢在一国总理面前毫无顾虑地发表管窥之见,被温家宝总理称为“没有想到”。
(2)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3)桂林那些奇形怪状的山峰,真是鬼斧神工,天造地设
(4)在反腐败斗争上,有“零容忍”的态度,才会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才可能期望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局面出现。
(5)“郑州之门”是以代表中原文化内涵的龙形图腾为依托而设计的恢弘建筑体,建成后将使周边建筑成为过眼云烟。
(6)集电话、电脑、
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这款新型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A、(2)(4)(5) B、(1)(5)(6) C、(2)(4)(6) D、(1)(4)(5)
26.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 ①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我们文明的存废。 ②在今天, ③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这种误解, ④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上, ⑤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 ⑥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但 可是 因此 首先 其次
B 但 尤其 因为 首先 过去 现在
C 因而 因为 首先 虽然 但是
D 但 而且 因此 第一 其次 但是
二、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展开余下试题三、默写(10分)
(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秋兴八首》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直接抒发作者 故园之思的句子:,。
(4)《咏怀古迹》中借用理性的质问与悲戚的想象,说明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及其人生悲剧根 源句子,。
(5)《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四: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答案填涂于答题卡上)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E.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
15.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出议论文的前两段(议论文开头+分析原因,不少于350字)(15分)
2017年1月29日下午,浙江省宁波市雅戈尔动物园发生一起老虎咬人事件。救助过程中,咬人老虎被击毙,受伤男子送医后救助无效死亡,当日晚,宁波市冬钱湖旅游区度假区管委会证实,涉事男子张某事发时未买门票,系先后翻越两堵围墙,钻过铁丝网,进入老虎散放区最终发生意外。这起公共事件迅速发酵成为热门话题。
不少网友认为,张某逃票入园,老虎天性使然被击毙很无辜,动物园应对此无责任。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张某违规入园已承担了巨大的代价,人死在动物园虎口下,动物园应该赔偿。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参考答案
1.B 2.A 3.B
1.试题分析:结合原文“杜甫除了爱人以外,他的同情心,他的仁爱心还推广到人以外的其他动物,推广到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我们在杜甫的诗中间无数次地看到他充满爱怜地描写动物、植物,不但是那些外形是美的,外形是刚强的坚强有力的,比如马、鹰、松树,这些能够使人引起审美感崇高感的那样一些对象,甚至是一些细小的并不那么美的东西,杜甫在写到它们的时候也充满了爱心。”可知B 项中“我们的恻隐之心不施及其他动物”不当,杜甫的恻隐之心已推广到了动物。
2.试题分析:结合原文第1段“唯独杜甫是非常清醒地看到了,这场战争并没有正义性质,而且也只有他清醒地看到了战争对于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的巨大的破坏。所以他写出了《兵车行》。他觉得外民族异民族的人也是人,我们的仁爱之心也要施及他们,我们应该跟他们之间保持和平。” A 项中“敌人”有误,原文是“外民族异民族”。
3.结合原文“西方的博爱精神,来源于宗教的博爱精神,它本身当然是一种很可贵的价值观伦理观。但它的最初的起源,一个是服从于神灵的指点,是神灵叫你要博爱;还有一种是对于人类祖先所犯下的原罪的一种赎买;还有一种等而下之的,境界比较低的,就是生前做善事,是为了死后进天堂。但是中华民族的仁义之心强调,仁义理智根于心,都是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自然生发出来的。”因此,从二者的起源可分析出“二者的价值观伦理观是一致的”不当。
4. A(B“潦倒”的“潦”应读“liǎo”,“千载”的“载”应读“zǎi”C“霜鬓”的“鬓”应读“bìn”D“朔漠”的“朔”应读“shuò”)
5.C剖析: c a:现实主义诗人 b:“文以载道”为韩愈的主张 D 项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者说法有误,作者是杜甫。
6.D:(A、杜牧、B、通俗易懂有误 C、杂言错误)
7.D(横纵有误)
8..B (无拟人)
9. D.(“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美景即将逝去而落泪不准确)
10.C(“故园心”兼有故国之思、家国之痛之意。)
11.选C。C项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12.B(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哪怕是对王昭君的)
13C解析】选C。省:曾经。
14.B 【解析】选B。划分节奏时不能把意义单位分开。A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C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D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 D【解析】选D。“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议论精辟”有误。
16.B 剖析:A项中楚国; D项中可待(难道、哪能); C 项中莫愁(古时洛阳女子)
17. D析:D项中尾联“此情”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
18.A .剖析:A项中此句义为:无法预测在来生李、杨是否能团聚,这一生他们的爱情肯定完结了。休:完,结束。
19.B B项中用“望帝啼春”的典故不是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
20. c剖析:c项中内容不是用典。
21. A 项中应为: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但从思想内容上看,大多数诗都是把罪责归给杨贵妃的,而为唐玄宗辩护的。李商隐这首诗,却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别开生面的,
22. D A项“不少于8℃以上”是成分赘余,删除“不少于”或“以上”;B项“讴歌”的宾语中心语残缺,“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之后应添加“的伟大精神”;C项语序不当,应该将“根据亚投行”改为“亚投行根据”。
23. :A
B.缺少宾语中心词,″坚决″没有宾语中心词,应是“坚决遏制涉企乱收费行为”.
C.搭配不当,″人口和人″不能搭配,应是“人口近1亿”.
D.语序不当,应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实现长期发展前景乐观”
24.C
25.B
26.B
默写: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
1)14.【理解鉴赏】(5分)
CE(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属无中生有,此处应为“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新疆石河子”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