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42  2017-04-1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2]
云南省2017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7年云南省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两年后,武王去世,周公摄政。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鉴于此,他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而要保证“德政”的实施,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二者可以统称为“礼”。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风俗的转换要比政权的转换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如何移风易俗?儒家认为,应该“因俗制礼”,即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的形式和内在的合理部分,再加整理、提高,注入新的精神,如此方可使人民喜闻乐见,被其所化。因此,《周礼》中的大司徒官政之法有几条很重要的原则: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土地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这是为政者首先要分辨的;二是“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辩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藉此而施以“十二教”礼仪;三是“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以此为基础,再在乡、州、党、族、闾、比等每一级行政区内设置库、序等教育机构,把儒家的理想和伦理道德化解在各种礼仪之中,如冠礼、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等,使人们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接受礼的熏陶。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在人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残留着动物的习性。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自觉地剔除违背文明的动物习性,这就需要礼。《礼记•曲礼》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令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人们将带有动物性的风俗向文明时代的礼靠拢。比如到西周时,尽管一夫一妻制已经确立,但原始时代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对偶婚的残余依然存在。为了移易这类陋俗,儒家制定了婚礼,规定了婚配的手续和仪式,并对双方的血缘关系作了严格的限定。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的道理,将“不娶同姓”作为礼规定下来。
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一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的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来移风易俗,走近文明。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
《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摘编自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认为商纣灭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没有实行“德政”,为避免重蹈其覆辙,他提出建立一套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浏览完整试题B.周王朝所要实施的“德政”,是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和系统的行为规范,其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远远超过推翻商代政权。
C.儒家主张“因俗制礼”,即沿袭既有的风俗,让人民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接受其中的合理内容和新的精神,以达到教化目的。
D.《周礼》明确指出,大司徒官政之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调查清楚全国各地的地理特点、物产和生民的情况,以便充分掌握各地的风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制礼的过程中,儒家讲究园地制宜,尊重当地的传统,设立教育机构,因风俗而进行教化。
B.庠、序是国家在各级行政区内设立的教育机构,其重要职责之一是把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转化成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行为。
C.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因为人有语言,而是人心存礼仪,知道用礼仪的规范来摆脱动物的习性。
D.早在西周时,中国人就认识到同姓男女结合会带来生育的弊端,因此,儒家才专门制定了婚礼,对“不娶同姓”的婚配手续和形式进行了规范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俗到礼是一场深刻而广阔的社会变革,儒家如果不把其思想巧妙地融合在各地的风俗中,礼仪制度的建设就不可能实现。
B.周代社会的礼仪文明已传播四海,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将礼仪制度引入本国推行。
C.在周代社会中,礼既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社会制度,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D.从周代开始,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较前代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礼治国成为德政的明确标志和保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
2.(14分)文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漱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 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救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有警报时,大学的师生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没有警报时,市民在菜市上说点“废话”,说明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


展开余下试题B.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因为他喜欢清静,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
C.山坡上不堪一击的书桌课本和天上狂轰滥炸的钢铁炮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小说以平和的心态和优雅的笔调,展现了知识对战争的抵抗。
D.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做了异地望乡之鬼”,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
E.小说以明伦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孟樾、梁明时、庄卣辰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2)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3.(12分)实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冯骥才今年74了。他说:“是不是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都特别想着明白自己?”
问他到底看明白没有呢?他回答说,看明白了。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刻意或随性。到了这时,他终于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采访他时,他说起什么来都高兴,惟独讲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村落来,表情就变得格外严肃。
“我想我的岁数大了,我更希望年轻人接着做下去。”他对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人说。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栗风乖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遣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冯骥才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么一种全面考察。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豫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做田野调查工作。
从木板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等都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冯骥才把这叫做“模家底”。十多年过去,“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冯骥才脱口而出。
但他担心的是,日韩等其他画家“非遗”虽然相对少,每一项却有学者回队支持,而中国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丢失了就丢失了,丢失了也不知道”。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时隔十年,2013年,71岁的冯骥才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作了一场演讲,回顾这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但这却并没成为一个收束性的成果展示会,反而又成了一个起点。他游览了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那里“像童话一样”。“牛在山上吃草,篱笆上编着花,人过着如诗如画的生活,几百年来没有变化。”而中国的村庄,不少已濒临瓦解和空心。
从欧洲回来,冯骥才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的工作,他认为, “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承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从去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希望能先尽快建立出档棠来。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
坐在研究院敞亮的会客厅里,聊起小说来,冯骥才依然是滔滔不绝, “我现在写东西的感觉一丁点儿都没有丢。”去年,《收获》出版社交代他续写《俗世奇人》18篇,他一下子写超到21篇,只好把3篇“收回”。
冯骥才说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脑袋里“闹腾”,他还说起自己最近有灵感一现,想写一个“会吃鱼”的美食家。 “不定哪天,想写的话,半天就写出来了。”
但问题是即使“半天”也不是个容易事。《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完全属于他自己的铒作时间越来越少。他已远离作家的光环,出现在媒体乖公众面前谈论的也都是古村落保护。
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冯骥才不能完全放下。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无法拥有小说家的纯虚构式的思维。写小说“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但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比如几天前河北定州的一位82岁老传承人告诉他说,当地的一个民间戏快要灭绝了。“他一呼叫,我就得从虚构的世界里出来。”《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很短也好写,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冯骥才称它为“超短篇”。
“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想写的太多,不知有没有时间。”冯骥才说,却是一副释然的样子。“我随缘,看上帝给我多少时间。”
(选自2016年1月22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1994年、1996年前后,冯骥才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
B.“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与“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内涵相同,都倡导普查国内文化。
C.没有两次法国出行,冯骥才就不可能着手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田野调查工作。
D.冯骥才认为小说家应该具有纯虚构式的思维,这说明目前的创作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
(2)请找出不属于本文写作特点的一项是  
A.内容上记录了代表冯骧才成就的典型事例,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B.表达上以叙述为主,遵循“真实”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作者的倾向暗含其中。
C.文章主体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详写人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略写其文学创作成就。
D.有记者提问、人物对话,较多地保留和引用冯骥才的说话文字,再现现场情景,不同子一问一答的人物访谈。
(3)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4.(19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春,字仁仲,巴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屡迁翰林学士。正德六年擢吏部右侍耶,进左。八年代傅珪为礼部尚书。淮王祐棨、郑王祐檡皆由旁支袭封,而祐棨称其本生为考,祐檡并被追封入庙。交城王秉杋由镇国将军嗣爵,而进其妹为县主。春皆据礼驳之,遂著为例。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遣其徒二人还乌思藏①,请给国师诰命②如大乘法王例,岁时入贡,且得赍茶以行。春持不可。帝命再议,春执奏曰:“乌思藏远在西方,性极顽犷。虽设四王抚化,其来贡必有节制,使不为边患。若许其赍茶,给之诰敕,万一假上旨以诱羌人,妄有请乞,不从失异俗心,从之则滋害。”奏上,罢赍茶,卒与诰命。春又奏:“西番俗信佛教,故祖宗承前代旧,设立乌思藏诸司,及陕西洮、岷,四川松潘诸寺,令化导番人,许之朝贡。贡期、人数皆有定制。比缘诸番僻远,莫辨真伪。中国逃亡罪人,习其语言,窜身在内,又多创寺请额。番贡日增,宴赏繁费,乞严其期限,酌定人数,每寺给勘合③十道,缘边兵备存勘合底簿,比对相同,方许起送。并禁自后不得滥营寺宇。”报可。春掌礼三年,慎守彝典④.宗藩请封、请婚及文武大臣祭葬、赠谥,多所裁正。遭忧,服阕起南京吏部尚书。寻以礼部尚书专典诰敕,掌詹事府事。十六年卒。赠太子大保,谥文简。刘氏世以科第显。春父规,御史。弟台,云南参政。子彭年,巡抚贵州右副都御史。彭年子起宗,辽东苑马寺卿。起宗子世赏,广东左布政使。台子鹤年,云南布政使,以清誉闻。鹤年孙世曾,巡抚云南右副都御史,有征缅功。皆由进士。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七十二》)
【注】①乌思藏:元代设在今西藏地区的政区。②诰命: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③勘合:验对符合的文书凭证。④彝典:常典、旧典、旧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祟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
B.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
C.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
D.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我国古代多以年号纪年,此法始于汉武帝。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吏部为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其长官称作吏部尚书。
C.服阕的意思是服装缺乏,“阕”通“缺”,文中之意为刘春赴任南京吏部尚书,却无一套好衣服,所以内心忧虑。
D.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叫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春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淮王、郑王、交城王欲僭越礼制获取封号,均被刘春依据礼法予以驳斥,并被朝廷记录下来作为定例。
B.刘春忠君爱国,大胆进谏。面对西僧的不正当要求,刘春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极力反对,陈述利弊,忠心可见。
C.刘春行事谨慎,恪守旧典。刘春掌管礼部,对于受封的皇族要求赏赐,请求赐婚,以及文武大臣的祭葬、赠谥,他都按礼制裁决。
D.刘春家族子弟读书勤奋,世代以科举扬名。刘规、刘春、刘彭年等皆为进士,均身居高位,战功卓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奏上,罢赍茶,卒与诰命。
②台子鹤年,云南布政使,以清誉闻。
5.(11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各题。
苍洱临眺
李京
水绕青山山绕城,万家烟树一川明。
鸟从云母屏中过,鱼在鲛人镜里行。
翡翠罘崽笼海气,旃檀楼阁殷秋声。
虎头妙墨龙眠手,百帧生绡画不成。
【注释】李京,字号山,河间人。元大德五年至云南,曾任乌撒、乌蒙宣慰使。苍洱:大理苍山、洱海。云母屏:云母镶嵌的画屏。鲛人:鱼尾人身,美人鱼。罘崽:fú sī屏风。旃zhān檀:檀香木。虎头: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龙眠: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号龙眠。生绡:素色丝织物,古人以之作画。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此诗写出了大理的独特景观:水环绕着青山,山环绕着古城;大理人烟繁盛,山川明丽。
B.此诗描写苍山洱海,“云母屏”、“鲛人镜”、“翡翠罘崽”,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
C.诗人看到大理的风光,情满于山,意溢于海,遂以客观写实笔法描绘了大理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D.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作者置身苍山洱海秋天美景中的感受,洱海如玉,秋声悠远。
E.此诗的诗眼是“临”字,作者居高临下,全景式地描绘了大理的山水形胜。
(2)这首诗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6.(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写出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情景。
(3)《饮酒》(其五)中,陶渊明虽居闹市,却没有感到车马喧嚣的原因是“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面对当前微信圈信息传播混乱和失实的现状,我们不得不说一些信息发布者推波助澜见风是雨的炒作力可谓登峰造极。
②受地震影响的北川市一度人去楼空,重建后人们陆续返回家园,现在这座城市开始故态复萌,恢复了昔日的生活景象。
③运钞车里戒备森严,几名守押员在车内各就各位,借助4个先进的窥测孔可以探视车外的任何风吹草动。
④中国羽毛球队在伦敦奥运会上包揽了金牌,如今里约奥运会几个夺金点上却纷纷失手,球队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⑤他总是改不了添油加醋的习惯,本来几句话就可以写清楚的问题,却洋洋万言,被大家称之为“大锅话”生产工。
⑥如果一部电影卖座,那么它的原著也可能攀龙附凤,成为畅销书,相关产品也会获得极大的商业利润。
A.②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⑤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火爆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是智力游戏,还构建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人们稍一吟咏便会激起文化共鸣
B.春节期间,我国公民出境游人数约615万,同比增幅近7%,其中团队游客人数约37.4万,同比上涨2.5%
C.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创新发展新领域、公共服务新平台和信息分享新渠道,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得以发展
D.作为“一带一路”欧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国家,中国设计构想了新的以中国为导向的管网、铁路和运输网
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代作家陈鲁民看到现代社会中托“抄袭”称为“致敬”,①有感而发:“把抄袭说成‘致敬’,可谓典型的‘化腐朽为神奇’,②抄袭多么难听,致敬何其喜庆,把抄袭说成致敬,③性质和内容没任何变化,④听起来就顺耳多了。就像孔乙己把‘偷书’说成‘窃书’,⑤仍然没挡得住人家打折了他的腿,⑥自己脸上却还是有光彩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而 因为 尽管 可 / 但
B 于是 尽管 即使 / 虽然 那么
C 进而 虽然 / 甚至 然而 当然
D 从而 / 虽然 但 尽管 可
A.A B.B C.C D.D
10.(5分)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在绘画中,①  ,它是指绘画时不把画面画满,②  ,以求画面的空旷和辽阔,引发读者的艺术再创造。这种“空笔”在诗词作品中,称之为诗词空白艺术。它是以空白激思考、以停歇激想象的艺术方法,通过突然中止正在叙述的事情,突然停顿正在描写的事物,③  。
11.(6分)下面是关于某公司的组织框架结构图,请把这个图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2017”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