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386 2017-04-10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6]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六)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7页,第II卷第7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自汉唐始,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曾毫无争议地彰显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对外辐射能力。但明清以来,中医成了“一个被动的开放体系”。当中医的“被动”遭遇西医的强势,直接结果就是中医在海外的弱势。这种弱势日前还没有根本改观,但情况正在悄然改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健康理念上追求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疗法,中医倡导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观点,正在启发人们对中医中药的再认识。
中医的对外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中原政权与北方匈奴和西域有了许多交流和互动,中医作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开始对外传播。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直至两宋,中医对外传播逐渐达到鼎盛时期,中医在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周边国家得到较为系统的传播。明朝郑和下西洋,可谓中医对外辐射能力的历史绝响。但自那以后,中医对外传播开始呈现“被动”的特点。也是从那时起,中医海外传播足迹抵达欧洲,不过推动者不再是中原政权,而是欧洲来华的传教士。当时中医被介绍到欧洲,更多的是以“文化他者”的身份,传播者甚至带有猎奇的心态。与欧洲相比,美国是中医海外传播的后来者。虽然中医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随着华人赴美淘金潮传入美国,但中医在美国主流社会“能见度”的提高,最大的推动力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国媒体有关中医针刺麻醉在医学上神奇功效的报道,甚至成了美国向中国伸出和解的橄榄枝这一政治行为合理性的注脚,客观上成为了中医在美国乃至西方世界传播进入新阶段的前奏。
虽然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传播以及地位的提升,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但现实状况远比数据呈现的要复杂、微妙得多。韩日是中医最早的输入国,也是对中医消化吸收最彻底的国家。日本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本土的汉方医学。韩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大力发掘中药古方,以西医标准阐释药剂的功效,提升“韩药”现代化水平。有数据显示,在天然药物领域,日韩以及欧洲占国际市场的90%,中药占比不足10%。也就是说,与中医同宗同源的汉方、韩医,正以中医竞争者的姿态出现在国际医疗领域。
与隋唐、两宋时期中医作为整体对外传播不一样,如今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存在,扛起大梁的仅仅是针灸。在很多西方人眼里,针灸几乎是中医的代名词。以现代西医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中医理论属于“前科学”体系,这也是中医相对于西医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国际上,中医通行的表述是“传统中国医学”,这似乎无形中给中医贴上了与现代科学“对立”的标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中医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被视为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也显得不那么有底气。因为她所使用的化学合成手段完全是现代科学,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某种程度上说,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并没有改变。
浏览完整试题
(选自《走向海外,孤独的“文化他者”》,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从两汉至宋唐,在中央证权的推动下起对外的辐射能力逐步加强。
B.魏晋至两宋,中医在中国周边国家的传播带有主动性且较为系统,而后在欧美的传播则显得被动、零碎。
C.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渐加强,担起弱势和次要的地位并未改变,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D.在现代西医科学标准之下,中医理论属于“前科学”体系,故而“传统中国医学”这一表述,隐含着中医背离现代科学的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明朝郑和下西洋,可以看作是中医传播由主动到被动的转折点和中医对外辐射能力又强变弱的分水岭。
B.1972年尼克松访华,极大地提升了中医的社会地位,并且直接推动了中医在美国主流社会的传播。
C.中药在天然药物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及日韩和欧洲,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传播也还不够完善,可见中医在海外地位虽有改观,但仍处于弱势。
D.因为所使用的合成手段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屠呦呦虽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却并不能完全体现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在健康理念上逐渐追求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疗法。“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中医理念虽不被现代主流医学认可,却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B.历史上中医对外传播由“主动”转为“被动”的过程,与中华文明从开放走向封闭的轨迹基本吻合。
C.针灸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扛起中医存在的大梁,既源于海外媒体的报道,也因为其治疗手段在医疗麻醉等领域有着神奇的功效。
D.二十世纪80年代起韩国挖掘推广中药方剂的一系列措施,为我们改变现代西医对中医理论的偏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木头的信仰
刘云芳
①他用细长的钢挫在小叶紫檀上打磨,这块木头是他近得的。紫红色的粉沫纷纷落进透明的杯子里,这些微小的鱼太沉,迅速沉了底。他在检验这块木头的真伪,探究它真正的身份。这个过程中,他比木头还安静。目光却像猫,在杯底捕捉着木屑的表情。
②检验一块木头的真伪还需要闻它的气味。他轻易就能察觉它们在气味上的差别。有的木头在人的手里传来传去,汗味让它自身的气味变淡,甚至完全改变。这时需要稍稍打磨一下,将外层褪掉,它的气味就会重新回来。木头跟人一样,在人群里呆得太久,就把自己的味道藏在了身体里。他也让我闻香木,后来,我真的从小叶紫檀里嗅到了一种带着甜味的果香那是木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修练的结果。同样一种木头,有的是果香,有的是奶油味,有的却散发着巧克力的味道。这些信息记录了一棵树的出身、籍贯、生长环境以及它所经历的种种的遭遇。再出身高贵的木头,也需要修行,在阳光雨露里丰满自己的年轮。
③他——我的丈夫是一棵人形的树。很多时候,他是沉默寡言的。他在背包里装满了钢挫、刻刀,作为年轻的男性,他没有把目光放到实用的事务上,无意于职位高低,沉湎于当下的安逸,难免让亲友们跟着着急。他只能看见木头的心事。那些被人视为无用的边角料的木头,身体的大部分已经成为某个家具,现在,它被弃之的部分,要么是多余,要么是因为不合规则。
④规则是人验示自己的同类或者其他事物的标准。从幼儿园起,小小的人类就被迫割掉异于常人的部分。唱歌时,身体要跟别人一样摇摆;一律把太阳画成金色的圆圈;房子前一律有小草和一个长着发丝一样细腿的小人……得让他们明白:拥有不整齐的部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他们需要忘记自己真正的内心,那个与他人不一样的部分。依照这个规则,一些木块被流放,它们在小摊上辗转,像一个插草标的民女,等着有人来怜悯、相认。一些看似平庸的木头,也可能有着奇特的内心。它紧紧搂住这隐秘的部分,等待一个用目光来透视、用硬物来开门的人。
⑤我的“人形树”丈夫心里有一块能照见木头内心的镜子,在遇到它们之前或者之后,一块木头的内心就活在他脑海里。他那样小心地唤醒沉睡的木头,用三角刀、斜刀、平刀等等几十把不同型号的刻刀为它的骨骼定形、定位。2000号或者3000号沙纸能让它们光滑如真正的婴儿。而小叶紫檀这样的木头也不辜负人的辛苦,闪出金星,这迷人的眼神。这个过程中,他像个接生婆,任何事情带来的欣喜,都不及一截木头的重生多。
⑥上班时,他不是人形树,是螺丝。从早上起床,挤公交车开始,到天黑前挤公交车回来结束。这枚没有野心的螺丝,在单位让其他人觉得安全而舒适。但到了饭桌上就会受人嘲笑。他不喝酒,也不拍马屁,这就很没意思。无论怎样劝解,他都坚持自己的选择,长时间与木头交往,让他已经拥有了木头般的定力。这一点跟旁边那位黑脸男人不同。那个原来跟他一样有着沉郁个性的男人已经改变,他学着李白的样子潇洒地喝酒,也用播音腔吟诵着关于赞颂的诗歌,这种语言的按摩,让他在别人陶醉之前先醉了,开始语无伦次。他想变成人群里的雕刻者,而非木头。他要把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人,把真正的自己封存起来,等着有一天拥有雕刻他人权力的时候,再将之释放。那是一个小芽,在一个金闪闪的螺丝的体内,它伸出触角敲打螺丝的心墙,让人不免纠结和烦躁。更多的时候,它们胎死腹中。主人一遍遍扼杀它们,却要等真正强大之后,以各种形式,假装那个小芽还在,假装它们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⑦丈夫这棵“人形树”像很多人一样,每天急匆匆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心里却思索着某块木头的形态。也像一块木头一样,被雕刻的同时,雕刻着别的东西。被破坏的同时也破坏着别的什么东西。雕刻与破坏是天然的邻居。
⑧某个夜晚,他兴奋地走过来,让我看一块新打磨过的木头,“是赞比亚血檀,不是小叶紫檀。”为了验证这句话,他端来两杯水,再把两种木屑像药沫一样同时撒入水里。左边杯里的木屑已经干脆地沉入水底,右边杯里的木屑却显出一丝犹豫。它们的表面那么相近,遇到同一种事物却有着两副表情。他说,这好比机器能雕刻出精致的属相、坠饰和佛相,却雕不出一块木头内心的信仰。
⑨我相信,这是真的。
(选自《散文》2016年7月)
展开余下试题
4.下面对对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⑥段中的“小芽”是指那个黑脸男人内心的欲望之芽,它一旦生长起来,就会使人变得世故浮躁。
B.文中的“雕刻”含义丰富,既指丈夫对木头的雕刻,也只掌权者对下属的驾驭,还指对信仰的培育。
C.这篇散文托物言志,把丈夫比作一棵人形树,主要是因为丈夫深爱木头,具有发掘木头之美的慧眼巧手,并且象树一样沉默。
D.本文题为《木头的信仰》,通过细节描写,既写出了了丈夫不被外界改变的信仰,也写出了丈夫带来的影响力,流露出作者对丈夫的欣赏。
5.第⑥段中,作者把丈夫与那个黑脸的男人做对比,请简要概括他们有哪些异同。(5分)
6.文章以丈夫将两种木屑撒入水中证明一块新打磨过的木头是赞比亚血檀的情景作结,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周有光先生访谈实录
2017 年1月14 日,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逝世,享年112岁。本次访谈完成于2010年1月21日。
访: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但今天已经是需要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您以前进私塾时,经常吟诵骂吗?
周:我们那时读古书,都喜欢吟诵,那是一种比较初级的音律,用不到教就会的,因为常常听到某个人吟诵么。 每个人吟起来不完全一样,它是很自由的,等于是唱山歌啊。唱山歌有一个音乐的调子,这调子用不着教,他就会了。唱起来每一个人都有一点改变,没有很严格的标准的。
访:我们现在要把这种吟诵传承下来,要教孩子或去学习,有没有要掌握的规则呢?
周:什么东西开头都是没有规则,到有规则。我看你们可以自己创造吟诵的规则,但首先要把它保留下来,甚至可以用五线谱把它记下来。
我做了一次试验。苏州的评弹非常有名,我就想用用科学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将来失传了,可以根据记录来恢复。记录它的语言呢,要用汉字,要用国际音标,还要另外设计一种吴语拼音,可以方便打字;记录音乐呢,要用五线谱,用简谱。每一句都有5个方法记录下来。隔了许多年以后,完全失传了,学者可以根据这个东西把它恢复。
访:我们也可以做这个工作。
周:现在世界上语言共同化很厉害,许多语言都失传了,中国许多方言都失传了。怎样来保留文化,保留古代的东西,很值得研究。
访:周先生,诗的体裁不一样吟诵就不同吗?律诗和绝句它的吟诵是否一样?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不是不同?
周:调子跟文字的内容没有绝对的关系。文字的内容,你吟诵时,会感觉到对于这种意义有共鸣的时候,可以用调子表达。可是你的表达人家不一定理解。所以说吟诵主要是给自己听的。 小时候,我父亲有个小书房特别雅致,常听到他一个人在那边吟诵古书啊。他念给自己听,自己觉得舒服。
访:周先生,刚才您在吟诵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您这有摇晃,这个摇,是该前后的摇,还是左右摇?
周:是很自然的。唱山歌的时候自己会手舞足蹈,就这个道理。他的语言、手和脚、身体的运动啊,会发生共鸣的。都是自然的现象。
访:现在的老师教学生读书,已经没有这个姿态。已经不用了吗?
周:在课堂上面,老师念,很少摇。可是,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一个人他在房间里边念,摇头摆脑的。所以这些都是自己表情的需要,自己发现里边情绪的需要。不是给人看的。
访:中国古代私塾这种读的方法,只求把文章记熟,不去追求理解它的深意,就是您刚才说您小时候老师这样教你们读书的方法,您说好不好?
周:我们那时候念书就是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这是一笔糊涂账。那时几乎没听到教学法这个名字,反正是你跟着我学就算了。
还有个有趣味的事情。我们的中学有个同学从小就读古书,会背许多古书。我很羡慕他,我家里没有古书,他会背,我不会。他很用功,早上五点钟就起来吟诵念书,我也五点钟起来跟着他学,我好多古书会背就是跟他学的,现在也忘不了。
那时候教育跟今天完全不一样。我们那时候中学校上午上三课,九点钟上课,每课是五十分钟。下午没有正课,有许多课叫做游艺课,你可以去学,可以不去学。你今天学这个,明天可以学那个。游艺课什么都有,有古文,有历史,有写字,有音乐。音乐有中国音乐,外国音乐。还有打拳。打拳还有南拳和北拳。随便你去学,你高兴学什么都行。就这随便学的当中出了许多人才。有一个叫储师竹的,他就是把精力放在下午的游艺课上面,去学胡琴,变成“胡琴圣手”。 还有一个叫刘天华,是音乐家,那时他已经在我们那里教书了,可是他下午还是跟游艺课去学。
游艺课这个制度很有意思,这里面出了很多人才。所以现在用强逼方法叫学生考试,不一定好。随便他自己学,会学出好东西来。
(摘编自《我读书时如何学习中国古诗文——周有关先生访谈实录》)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吟诵是文学、音律和肢体语言的结合,为防止其失传,可用科学的方法把它记录下来。
B.周有光读私塾时吟诵是没有规则的,也不用专门去学习,但他不反对给吟诵制定规则。
C.周有光视野开阔,知识渊博,他认为记录一种文化可综合运用古今中外各种不同手段。
D.周有光认为吟诵的调子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吟诵是给自己听的,完全可以自由表达。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围绕“吟诵”这一话题,从吟诵的方法和规则、被访者对吟诵和这种传统读书法的评价这两方面提出问题。
B.吟诵这种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虽然历史悠久,但一直处于自由散漫状态,周有光认为今人可以自己为其创造规则,目的是将其规范化,更有利于传承。
C.周有光谈到用科学方法纪录苏州评弹的一次试验,采访者表示他们也可以把记录苏州评弹的工作继续下去,这表明周有光保留传统文化的方法对采访者深有启发。
D.周有光发现老师一个人在房间里念书常摇头摆脑,而在课堂上面就很少摇。长此以往,吟诵的姿态就无法得到传承,学生们在吟诵是也不知该怎样摇晃了。
E.周有光认为,对吟诵这种读书法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它有违背现代教育法的地方,但也使自己终生受益。由此可知,现代教育传承这种方法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9.这篇访谈围绕“吟诵”展开,但最后周有光为什么会谈到“游艺课制度”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杲字师回,父正,青州从事。刻志于学,与姑臧李均、汾阳郭昱齐名,为文深僻难晓,后生多慕效之。以荫补太庙斋郎,再迁国子四门博士。尝携文谒陶谷、窦仪,咸大称赏,谓范杲曰:“若举进士,当待汝以甲科。”及秋试,有上书言代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杲遂不应举。太平兴国初,迁著作郎、直史馆,历右拾遗、左补阙。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太宗壮之,擢知制诰。杲家贫,贷人钱数百万。母兄范晞性啬,尝为兴元少尹,居主洋兆,殖货钜万。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绐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杲闻之喜,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改工部郎中,罢知制诰。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会贼帅刘渥剽掠属县,吏卒解散,遂惊悸成疾。移知寿州,上书言:“家世史官,愿秉直笔,成国朝大典。”召为史馆修撰,固求掌诰词,帝从之。时翰林学士宋白左迁鄜州,贾黄中、李沆参知政事,苏易螽转承旨,杲连致书相府,求为学士,且言于宰相李昉曰:“先公尝授以制诰一编,谓杲才堪此职。”因出示昉,昉屡开解之。杲性虚诞,与人交,好面誉背非,惟与柳开善,更相引重,始终无间。不善治生,家益贫,杲端坐终日,不知计所出,人皆笑之。淳化五年,宋太宗以太祖朝典策未备,乃议召杲。杲闻命喜甚,以为将加优擢,晨夜趋进。至宋州,遇朗州通判钱熙,杲问以“朝议将任仆何官”,钱熙言:重修《太祖实录》。范杲默然久之。感疾,至京师,旬月卒,年五十六。太宗悯之,录其二子。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宋史•范杲传》,有删改)
10.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刻志于学 刻:形容程度深
B.太宗壮之 壮:认为……豪壮
C.干公府 干:求
D.更相引重 引重:敬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事,指源于汉武帝时期的一种官职名称,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等,隋朝时将诸州从事一律改为参军。
B.博士,秦汉以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秋试,又称秋闱。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乡试在春季举行,叫做春闱;会试在秋季举行,叫做秋试。
D.实录,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私人记载祖先事迹的文字,有的也叫实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杲出身官家,借此踏入官场。范杲的父亲曾任青州从事,范杲凭借荫封补授太庙侍郎,从此走上仕途,后经两次提升任国子四门博士。
B.范杲志在学业,文章受人推崇。范杲从小把志向集中到在学业上,所作文章被许多年轻人羡慕效仿,并曾得到陶谷、窦仪等人的赞赏。
C.范杲家境非常贫穷,曾向别人借钱数百万,不善经营生计。家里越来越穷也想不出办法,别人都嗤笑他。
D.范杲性格虚伪,与人交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听到朗州通判钱熙说朝廷将他重修《太祖实录》后很是高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绐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杲闻之喜,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5分)
(2)且言于宰相李昉曰:“先公尝授以制诰一编,谓杲才堪此职。”因出示昉,昉屡开解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明妃曲(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注】杆拨:弹琵琶的工具。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四句点出明妃远嫁异邦,满腔心事无可言说,只能将心事寄予琵琶的孤独,为全诗奠定了“哀”的情感基调。
B.五六句描绘了明妃为胡人弹奏劝酒的场景,以简练的动作描写勾勒出明妃强颜欢笑的情形,与三四句对看,益增其悲。
C.七八句既写出仕女被琵琶乐曲打动垂泪,又写出路过胡人目睹侍女落泪后的诧异,从侧面渲染了昭君出塞的孤凄悲凉。
D.最后两句化用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句子,虽然将坟上青草化有为无,但抒发的哀怨之情并无二致。
E.此诗着力刻画人物,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等多种手法,不避议论,实乃以文为诗的佳作。
15.近代高步瀛评此诗“持论乖戾”,你认为此言是否有根据?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因“ , ”而取“醉翁”之号。
(2)《师说》中,韩愈认为,学者若不肯择师求教的话,其结果是“ ,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谈到拓跋焘的行宫如今是“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埋藏着火灾隐患,并且容易将燃放者炸伤。每逢春节,人们燃放烟花爆竹之时,也是消防人员提心吊胆、严阵以待的紧张时刻。
②不少中间商从药农手中低价收购中药,囤积居奇,当市场紧俏时,再高价抛售,坐收渔利,坑害了药农的利益,加重了患者看病负担,还挖了医保的墙角。
③仪式感不需要繁文缛节、大费周章,也许只是那一点漫不经心的小心思,如同咖啡里的一点糖,就能给孩子更甜蜜的新年,更美好的回忆。
④在这多变的时代,我们无法精准地把握每个变化,但总有一些价值、一些情怀,值得恒久坚守,功不唐捐,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变化才不会是可怕的代名词。
⑤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工两国经济犬牙交错、复杂多变,即使特朗普有能力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只要中国应对得当,美国也不可能全身而退,全胜而回。
⑥这半年,有关明星不敬业的新闻络绎不绝。“数字小姐”“替身偶像”这些演技欠奉的高片酬演员不但没有被人鄙夷摒弃,反而频繁见诸各种热门作品。
A.②③⑥B.①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每天在线任务量已超1400个,处于包河饱和运行状态,是欧美国家超算中心都很难达到的一个业务规模。
B.除了其乐无穷地编纂词典,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是教书。在复旦,陆谷孙是著名的“老神仙”,这不仅指他的学问之深、辈分最高,更指先生性格的超然与洒脱。
C.在时间趋于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专注的阅读变成了一种奢侈品。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但静下心来读书仍然不失为一件容易的事。
D.胡广会馆在春节期间还原了当年禹王庙会的市集场景,市民除可购买拓印、夏布等老重庆非遗文化技艺外,还可观赏蜀绣、捏泥人、抛沙画、川江号子等文创产品。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仿佛使“现实”这一概念急剧贬值,无论如何,这仍然是一个令人炫目的假象。作家的禀赋和想象力、形式的转换固然可以弥补个人经验的贫乏,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个人生活一旦与真实的现实生活相脱离,其才思便会立刻枯竭。在这方面,美国的塞林格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A.但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所包含的传奇性、戏剧性、荒诞不经的内容有时会使我们的所谓的想象力和虚构能力相形见绌
B.因而经验或经历毫无疑问是写作者最为为重要的写作资源
C.但我们所谓的想象力和虚构能力,远远比不上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所包含的传奇性、戏剧性、荒诞性
D.但对于写作来说,经验或经历毫无疑问依然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在所有人都在为书店之死而惋惜和哀叹的时候, ① : 台湾诚品书店、民营西西弗书店开设了极具特色的新店,亚马逊、当当网纷纷开设实体书店……这是为什么? ② ,还可以卖文创、卖服装、开咖啡店、办活动、做APP……实体书店带给读者的体验日
上一篇: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五)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重庆市第八”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