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423 2017-04-10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3]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测试(一)语文试卷
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测试(一)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家因为要达其目的,设立许多机关,这许多机关,都是要有人主持的。主持这些机关的人,用何法取得呢?这便是选举问题。
选举是和世袭对立的。按世袭之法,倘一个位置出缺,便有一个合法继承的人,不容加以选择。选举之法则不然,他是毫无限制,可以任有选举权者,选举最适宜的人去担任的。这是就纯粹的选举和世袭说;亦有从两方面说,都不很纯粹的,如虽可选择,仍限于某一些人之内之类是。但即使是不纯粹的选举,也总比纯粹的世袭好些。西洋某史家曾把中国两汉时代的历史,和罗马相比较,他说:凡罗马衰亡的原因,中国都有的。却有一件事,为中国所有,罗马所无,那便是选举。观此,便知选举制度关系之重大了。
选举制度,在夏、商、周三代以前,是与世袭并行的。俞正燮《癸巳类稿》,有一篇《乡兴贤能论》,说得最好,他说:古代的选举,是限于士以下的,大夫以上是世官。这是什么理由呢?元始的政治,总是民主的,到后来,专制政治才渐渐兴起,如其一个国家是以征服之族和被征服之族组成的,高级的位置自然不容被征服之族染指,即使原是一族。而专制政治既兴,掌握政权的人,也就渐渐的和群众离开了。所以选举仅限于士以下。 专制政体兴起后,只是把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加于其上,而于此等团体固有组织,并未加以破坏,如虽地方公举,然仍须献贤能之书于王。
在封建政体的初期,上级的君大夫等,其品性,或者比较优良,但到后来,就渐渐的腐化了。由于上级的腐化和下级的进步。主持国政者,为求政治整饬起见,不得不逐渐引用下级分子,乡间的贤能渐有升用于朝廷的机会,那便是《礼记•王制》所说的制度。据《王制》说:是乡论秀士,升诸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诸学,曰俊士。既升于学,则称造士。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腐败的贵族,再也支持不了此刻的政治。而且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而士人也有怀抱利器,欲奋志于功名的。又有蒿目时艰,欲有所藉手,以救生民于涂炭的。于是君主和游士相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有为的,亦不得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然这时候,游士还是要靠上级的人引用的。到秦末,豪杰起而亡秦,则政权全入下级社会之手,更无所谓贵族和游士的对立了。此为汉初布衣将相之局。在此情势之下,用人自然不拘门第,世袭之局,乃于此告终。汉以后,选举之途重要的大概是:征召、辟举、荐举、吏员、任子、捐纳等。但就历代立法者的意思看起来,这些都只能得通常之材,其希望得非常之材的,则还在学校、科举两途。
(《中国通史》吕思勉,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举问题对国家关系重大,是国家为达到其目的如何选取合适的人主持相应国家机关的问题。
B.选举是和世袭相对的,选举有纯粹的选举和不纯粹的选举,二者都优于纯粹的世袭。
C.因为选举权仅限于士以下,所以专制政治兴起后,掌握政权的人,也就渐渐的和群众分离开了。
D.封建政体经发展后,一些官员、大臣逐渐腐败,于是统治者便要选贤举能,从而发展了选举制度。
浏览完整试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倘一个位置出缺,便有一个合法继承的人,不容加以选择,这就是世袭。
B.一个国家最开始的政治,总是民主的,到后来,专制政治才渐渐兴起。
C.在战国时期,游士还是靠上级的人引用的。到秦末,则政权全入下级社会之手。
D.作者认为,除了选举为中国所有,罗马衰亡的原因与中国衰亡的原因都一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主与较有为的贵族都不得不任用游士,而游士也是心怀抱负,想要成就功名,这就促进了选举的发展。
B.选士、俊士、造士均是下级知识分子或乡间贤能为朝廷所用的途径,是封建制度初期的世袭制度。
C.选举和世袭并行,始于夏商周三代以前,在两者的博弈中,最终以选举的胜利而告终。
D. 历代立法者认为,古人若想成为极其优秀的人才,从选举方式来讲,科举较征召更胜一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任新民:不只是传说里的人
爱穿布鞋的任新民,一生努力丈量天空的高度。
2017年2月12日,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的病床空出一张,中国航天事业的巨星少了一颗。被誉为“航天四老”之一的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
对中国航天领域的年轻人来说,任新民是“不知高到哪里去”的人物,是传说般的存在。他是钱学森点名调到国防部搞火箭的人,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在中国航天领域,任新民这个名字意味着“开创者”和“奠基人”。
“绝不让卫星带着问题上天”
第一次见到任新民的人大多不敢相信,眼前的老人,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师”。在传说之外,浑身挂满勋章、赞誉、成就的任新民是朴素的“任老头”,总是穿着领子磨破的中山装,鼻梁上的镜架褪色了,“像个老工人、老农民”,曾任任新民秘书的谭邦治在《任新民传》中写道。
生活中,他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穿得极为朴素。走进商场,店员都不爱搭理他。有一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门外,警卫把任新民拦下来,误以为是附近闲逛而至的村民老汉。
跟人说话、讨论问题,他没有一点架子,但主持航天工作会议时,他能统一原本争论激烈的各派专家意见。
“风云一号A星”卫星发射前3天,任新民都陪着技术人员找问题,“绝不让卫星带着问题上天”。要作重大决定时,他常常跨过两三级,找到最基层的设计员,问他们的看法。
“我从一开始就蹲点,出了问题,马上就能商量改了。”任新民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有一次,他到厂里检查工作,发现了问题,过了一段时间,厂长说改了,车间主任也说改了,他不放心,一直问到检验员,才说没有改。“其实我当时有一个感觉,你一步不到,得到的信息就可能是假的。”
“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
直到任新民去世,很多人才把他的名字和“东风”系列导弹、“东方红一号”、“长征”系列火箭以及“风云”气象卫星联系起来。 他一生都把火箭当“宝贝”。
1983年,“长征三号”第一次全系统试车,仪器舱突然着火。任新民没等警报解除,顶着浓烟和消防设施喷射的水柱,直接爬上了试车台,希望通过着火点查明原因。
火箭发射失败,任新民拄着拐棍,走进荒漠寻找残骸。夜里他和同事把沙子烧热,盖到身上取暖。
他身材瘦弱,却极能抗压。即使数次试验失败,任新民仍坚持运载火箭采用氢氧发动机技术。面对领导的疑问,这个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不惜拿性命作保:“如果不成功我负全责,包括坐牢、砍头,别看我70岁了,坐几年牢还没问题。”
气象卫星的研制遇到瓶颈,他拒绝采用国外技术,而是在国务院、原国防科工委、中国气象局等部门之间来回奔走,最终诞生的气象卫星如今供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每年数据被引用次数数以亿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北京11所原副所长、曾担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动机副总师的王桁回忆,任新民是个停不下来的人,总把“凡事预则立”挂在嘴边。“不能说等我要用什么了,再去研究这个技术,肯定来不及。必须未雨绸缪,我没法知道将来会需要什么。”
任新民家里有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一直到90多岁时,他每天仍早早起床,抱着词典阅读最新的文献。他常说:“即使是再有造诣的专家,不深入实际就会退化,会‘耳聋眼花’,3年不接触实际,就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珏好几次在早上6点接到任老的电话,问他有没有看到某项研究,“对任总来说,永远没有退休的概念”。
任新民很重视年轻一代航天人和国外同行的交流,鼓励他们多出去看看。但他也会严肃地批评一味推崇西方技术的人。一次,一位专家出国交流时没有介绍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回国后,60多岁的他在很多人面前挨了任新民的批评:“难道高鼻梁就比我们中国人聪明?”
王珏说,他曾经两次请任新民在书上题字。时隔好几年,老人题的都是同一句话,“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任新民认为做研究应该深入实际,实事求是,不能对书本知识教条接受,不能对上级命令惟命是从,不能
仅仅只推崇外国的技术。
B.文章通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北京11所原副所长王桁的回忆,侧面展现了一个勤于研究,对航天技
术研究具有前瞻性的人物形象。
C.任新民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自主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参与东风”系列导弹、“东方红一号”、“长征”系
列火箭以及“风云”气象卫星的研究。
D.任新民仍坚持运载火箭采用氢氧发动机技术,面对领导的质疑,他不惜用生命作担保,是因为他是旧时代
的知识分子。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任新民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他曾担任中国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对中国航天领域
的全体人员来说,任新民是“不知高到哪里去”的人物。
B.作者引用谭邦治的话,并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共同突出了任新民朴素、低调、平易近人的特点,增强
了文章的真实性。
展开余下试题
C.任新民看重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否定推崇西方技术的人,他通过自主研究研发的气象卫星,在国际上
有着广泛的影响。
D.要作重大决定时,任新民常常跨过两三级,询问最基层人员的看法,对任新民来讲,永远没有退休的概
念,90多岁时,他每天仍阅读最新的文献。
E.在 “长征三号”第一次全系统试车时,仪器舱突然着火,任新民没等警报解除,顶着浓烟和消防设施喷
射的水柱,直接爬上了试车台,这说明任新民抗压能力极强。
6.任新民的人生经历中,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一 封 信
周海亮
牛筋老汉对春草说:妮,我说,你写。写得漂亮些。
大虎,你这一走,两年多没有回来。好几次想写封信给你,但是春妮不在。春妮不在,村里就没有识字的人了。秀兰、羊娃、小崽、天来、秋菊、高梁,他们都打工去了。你二叔、三叔、田哥,还有强子,也都打工去了。大虎,村子里只剩下了老头老太太,村子里快没人啦……大虎,听爹一句话,如果城里不好混,你就回来。我和你娘侍弄二十多亩地,老胳膊老腿的,老是顾不过来。你娘身体还不好,这几年,风湿病好像严重了。去年我和你娘又承包了十二亩果园,新栽的果树,疯长。明年就能挂果,如果年头好,应该能收入不少……大虎,本来我和你娘希望你能留在城里,可是前年你过年回来,垂头丧气的,脸色蜡黄,就知道你在城里没少受罪。大虎,你到底图城里什么呢?咱村里人到底图城里什么呢?住的不如咱农村的狗窝,吃得不如咱农村的狗食,空气比咱农村的茅坑里都难闻,又像狗一样遭城里人的白眼,图什么呢?咱农村虽然穷,但总还能吃得饱饭,穿得暖衣,再肯出把力气的话,很快就能在村里起五间大瓦房……大虎,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咱村都快成空村啦。地没有人种,房子没有人住,满山的野菜和蘑菇没人采,看着心痛啊!……大虎,你也不小了,不能再耽误了。如果你回来,老老实实守着家,守着我和你妈,娶个老婆,生个娃,安安稳稳过日子,不挺好?春草娘前几天给春草介绍了一个小伙子,米家屯的,人长得虽然一般,可是有力气,能干活,家里五间大瓦房,早起了。你说,如果你回来,咱也起五间大瓦房,谁还敢小看咱?……大虎,爹的话,你考虑考虑,如果想回来,就提前回个信……大虎,信是我让春草写的,她向我保证,我怎么说,她怎么写,一个字都不会差……大虎,要麦收了,一天比一天热,你在外面,别太累,多喝水……大虎,我和你娘都挺想你……
春草对牛筋老汉说:伯,我在写呢。你怎么说,我怎么写。
大虎,你这一走,两年多没有回来。好几次想写封信给你,可是你爹不告诉我地址。干你们那一行,风吹日晒,工作地点隔几个月一变,想给你写封信,也那么难。你走以后,秀兰、羊娃、小崽、天来、秋菊、高梁,他们都打工去了。大虎,村子里只剩下老头老太太,村子里快没人啦……大虎,我不想呆在村子里,我也想跟你去打工。前几年,我爹身体不好,我得侍候他,走不开。去年,爹走了。爹走了,娘开始给我张罗对象。娘看上一个小伙子,米家屯的,人长得又矮又丑。不过他有力气,能干活,家里起了五间大瓦房。娘就是看上了大瓦房,才让别人给我张罗的。可是大虎,大瓦房有什么稀罕?我不喜欢他,更不想嫁给他……大虎,我知道你在城里没少受罪,可是没关系,你带上我,我可以帮你。帮你做饭,洗衣服,咱两个人,生活肯定会好得多。大虎,能和你在一起,哪怕住比狗窝还差的房子,吃比狗食还差的饭,哪怕遭城里人再多白眼,我也愿意……大虎,我一天都不想在农村呆了。每天一睁眼,干不完的农活。喂猪,放羊,拔草,浇水,打柴……大虎,城里多好啊!马路那么宽,楼房那么高,街道那么干净,就算到了晚上,外面也那么亮堂。汽车喷出的烟,真香……大虎,你爹不让我知道你的地址,信写完了,他用浆糊封好,去邮局,让邮局里的人替他写信封。你爹不想让我缠着你,你爹一心一意,想让你回来。可是大虎,听我的,千万别回来,否则,一辈子困在穷山沟,咱俩都完了。大虎,你两年多不回来,肯定在城里过得不如意,没关系,咱俩还年轻,我不怕吃苦……大虎,如果你还在乎我,就给我回封信,告知你的地址,我去找你。我一个人去找你,谁也不告诉……大虎,信是你爹让我写给你的,我向他保证,他怎么说,我怎么写,一个字都不会差。我骗了他,我没有办法……大虎,要收麦了,一天比一天热,你在外面,别太累,多喝水……大虎,你爹你娘都挺想你,我更想你……大虎,我喜欢你……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牛筋老汉思想保守,认死理,坚决反对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认为农村人去城里打工还不如在村里好,
所以希望大虎能回到村里,娶妻生子,过安稳日子。
B.牛筋老汉只让春草写信的内容,不让春草写信封,生怕春草知道大虎的工作地点去找大虎,这说明他对春
草有成见,不希望春草做他未来的儿媳妇。
C.春草在信中说“一天都不想在农村呆了”,说明她对农村已经没有了感情;她向往美好轻松的城市生活,在
城里能与自己的心上人在一起。
D.小说取材农村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作品紧扣“一封信”主要写了两个人物,用心理独白的方式刻画人物
形象,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虽然情节淡化,读来却耐人寻味。
8.作品中的春草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这篇小说言浅意深,内涵丰富,对于小说的主题你有哪些方面的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展开余下试题
B.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骤:突然
C.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11.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苏轼《赤壁赋》
中“七月既望”,就是农历七月十六那一天。
B. 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和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成为“二十八”宿,分成东西南北四组。“斗牛”即斗宿和牛宿,属于北方玄武星宿。
C.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文中的“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名与字的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则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 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D.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孟冬寒气至
《古诗十九首》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14.下列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孟冬,即农历冬季的第一个月。“孟冬寒气至”使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寒气”在不受欢迎的情
况下,来“至”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内心深处。
B.“愁多知夜长”,写出了主人公经年累月思念远人,夜不能寐。“众星列”写主人公看到牵牛星织女星怎样排
列,进而扩大范围直至天边,反复观看星星如何排列。
C.“客从远方来”,写眼前之事,丈夫托人从远方捎来一封信,信中只简单地写着“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可以想见主人公内心的失望之情。
D.结尾两句,写出了主人公的担忧:我们分别了那么久,你是否知晓我的内心呢?此二句总结全诗,让诗歌
升华到新的境界;又余音袅袅,余意无穷。
E.“ 遗我一书札”中的“我”,是诗中主人公的自称,全诗以“我”自诉衷曲的形式写出,景与事,皆化入“我”
的心态,融入“我”的情绪。
15.请结合全诗分析主人公的对远人的思念之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遭到了氓在心愿满足之后粗暴无礼的对待,自己的家人不仅不同情,反而还讥笑她,她却只能“ , ”。
(2)在《离骚》中,屈原在投机取巧、违背准绳的世俗面前,内心烦闷失意、走投无路,却表示“ ”,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这种丑态。
(3)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明确表示不能将生死等同起来,也不能将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两句话是“ , ”。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①小张同学在校期间无视学校各项管理规定,聚众斗殴、沉溺于网络、抽烟打牌……凡是学校不允许做的他几乎都做了。本学期末他终于为自己的危言危行付出了代价,被学校开除留校察看。
②哥哥本来就不是个耳软心活的人,在大家的劝说和诱惑下,他马上就改变了去丽江的想法,欣然跟大家去了大理,并把去丽江的计划忘得一干二净。
③张老在任省文联主席期间,不但在工作上能严格要求自己,为文联的发展奔波劳累、费尽心力,而且在新进的年轻人面前总是和颜悦色,从不倚老卖老,并能在生活上给予年轻人帮助和指导,让单位的年轻人高山仰止。
④被警方控制的他态度良好,主动提供有效线索,使得警方提前侦破了此灭门惨案。由于其在整个凶杀案中只是一个帮凶,并能积极协助警方破案,因此警方相关负责人认为其罪不容诛,应从轻发落。
⑤音乐学院元旦晚会上,《二泉映月》《献给爱丽丝》《月光》《夜曲》等一首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曲,让听众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尤其是演奏者们的高超技艺,凑出了乐曲的生命与灵魂。
A.①⑤ B.②③ C. ③④ D.③⑤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郎平是一位中国国家队的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排球女教练。
B.习近平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
C.苏子乘上一叶扁舟,来到江边,很快就到江的对面了。
D. 四季的云南都是好的季节:长年和风送凉,四时鸟语不断。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我们从心理学研究认识到,人的思维 决定于外界客体的作用, 外界客体并不是直接决定思维,
通过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间接地决定着思维。 思维作为一种间接的概括性的认识活动,它依靠分析和综合这两个彼此相反又彼此联系着的认识过程, 逐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A. 不仅 而 所以 但是 因而
B. 即使 但 如果 所以 就
C. 虽然 但 而是 因此 从而
D. 由于 然而 即使 但是 所以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纵观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和民族精神的振奋为先导,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__①__。历史上与中华文化并存的一些古代文明,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已失去了独立自主的生命力,_②_。文化滋润精神,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__③__,甚至出现了精神上的病态,我们必须要做到以古鉴今,探寻人文理念,在繁忙浮躁的当下想想根、定定神、稳住脚步找到魂。
21.阅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6分)
①紧扣漫画主题,描述内容。(4分)
②请针对上表的内容,任选一个角度,提一则建议,不超过20个字。(2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谈起“成长”,我们总有说不尽的话题。成长不仅让
上一篇: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教师版)
下一篇: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衔接班)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云南省云天”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