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444  2017-04-1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4]
2017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10篇)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编
2017.2
第一部分:传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09新课标卷)
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当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进入深沉的思索之中。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那是他前年秋天游览南京栖霞山的事。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年纪三十多岁的农民。陶行知在20年代初就十分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是遇到了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除了妻子外,还有六个孩子。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当即欣然答应,去他家了。当天晚上,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使他加深了一个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他主张:“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叫中国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久,许多报章杂志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欢迎:
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还望您慎重考虑一番,再做决定。田家生活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您不怕把雪白的脸晒得漆黑、软手上起硬茧吗?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您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晚上可以待月西山,助您吟咏。到了收成的时候,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的一年一年长大,一直到成家立业。您还能亲眼看见全村农夫农妇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浏览完整试题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自愿汇集到燕子矶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正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
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农民张大哥。张大哥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兴趣,更坚定了他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C.陶行知希望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整个的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
D.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
5.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6.文中画线句子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请结合全文,说说在陶行知给你的启示中,最深刻的一点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4.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分析】A项也是对原文的恰当概括,给3分;B项 “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农民张大哥……更坚定了他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是正确的,但“张大哥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兴趣”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只给1分;C项“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D项“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均不符合原文意思,所以不给分。
5.①冷静思考的结果: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入手;②穷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困、没有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分析】本题选择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的原因,有助于准确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传主的性格特点。“冷静思考的结果: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入手”、“穷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困、没有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等信息,均分散隐含在原文中。相信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准确提炼、概括,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6观点一: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实干精神值得学习。①激情满怀,永不满足、永远前进,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为乡村教育理想的自我牺牲精神;③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
观点二: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的理想行不通。①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显得过于简单化;③他的教育救国的构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
观点三:应学习陶行知既有远大理想又有实干精神。①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入手;②要注重调查研究,善于从社会实践中发现新问题;③应求真务实,努力创造人生价值。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分析】“参考答案”提供的三种观点,也就是三个答题方向,更能体现探究的性质和特点。也就是说,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作答,也可以在三个观点之外作答。只要论述合理,也是完全可以的。观点明确给1分,论述合理给4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08新课标卷)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展开余下试题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
  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4.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C. 传记通过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的记述,表现了他作为实业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我国近代学校创办前后的社会背景。
  D.盛宣怀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所取之士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必须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5.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4分)
6.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5分)
【参考答案】
4.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B项说“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原文有“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只是说不便让外国人长久参与此事,并没有主张完全自主开采,因而是不正确的。A、C、D三项均符合原文的意思,均可排除。
5.第一问:①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②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第二问:①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②为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为C级。
【试题解析】创办南洋公学是盛宣怀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又一重要贡献。与创办北洋大学堂不同的是,盛宣怀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更大,关系也更密切,所以题干特别提到“创办并直接控制”。南洋公学的特色可以根据原文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①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②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至于他的办学目的,需要考生结合全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①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②为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此时正值盛宣怀大发迹的起点和大展宏图之际,创办南洋公学一方面是挽清王朝“积弱之政”,同时也与他个人大发迹的利益相一致,他要培养在发迹中所需的各类各级下属。
6.四个方面:①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②教育思想先进,学以致用,重视基础教育;③经济实力强,控制许多大型企业;④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支持办学。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解析】评分标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1分,论述合理给4分。”也就是说,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四点中任选一点作答,也可以在四点之外作答,比如,如有考生就盛宣怀“具有创新精神”,只要论述合理,也是完全可以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07新课标卷)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兼职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哀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知道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背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有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展开余下试题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4.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知道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知道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5.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4分)
6.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赛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5分)
【参考答案】
4.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A项说“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原文中只说朱自清的散文集《欧游杂记》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下写成的,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没有说他1931年8月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也受了叶圣陶的鼓动与帮助,因而是不正确的。C 、B、D三项均符合原文的意思,均可排除。
5.第一问: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激励和帮助。第二问: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谈。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试题解析】叶圣陶和朱自清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考生应该比较熟悉。叶圣陶的文学成就在这篇传记中是虚写,主要通过他与朱自清的交往、主编《小说月报》等事迹来体现。此题通过分析叶圣陶和朱自清见面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以及他们二人谈话时的“随意之极致”,让考生感受老一辈学者之间的深厚友情,从而受到真情的熏陶和感染。回答此题,需对原文的相关内容具有准确的把握,然后才能概括分析。第一问,基于原文中“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只要能找到这句话,就不难体会到他“格外高兴”的原因。第二问基于叶圣陶《与佩弦》的一段引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只要能把这段引文的几层意思概括出来即可。
6.三个方面:①对于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①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极为F级。
【试题解析】 “孺子牛”是用春秋时齐景公的典故,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齐景公曾与儿子嬉戏,叨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后来人们用“孺子牛”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相信每个考生都很熟悉。回答此题,既可以从他对待子女,也可以从他对待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以及对待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的角度来论述。需要指出的是,选择①角度,可以结合“孺子牛”这一典故的出处,对待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选择②③角度,既可以就他对待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对待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来论述,也可以结合他对待工作、对待事业的态度来进行论述。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09江苏卷)
画家黄永厚 祝勇
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l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4分)
6.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5分)
【参考答案】
4.B(3分)
5.(4分)
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6.(5分)
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新闻(负责人:梁燕萍)
一、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4-6题。(12分)(改编自10年山东卷)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个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7届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