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35  2017-04-21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5]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
2017.4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中国画是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和艺术表率。国家的文化形象和艺术表率必须最集中、最典型地具备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诸多要素。中国画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鲜明性、独特性,能阅读出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中国画从形式到理论都自成体系,独一无二地呈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价值体系,从而区别于世界其他造型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画这一民族绘画,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画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以意象、兴象为理念的审美观、创作观,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矗立于世界艺术之巅、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承了数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我们民族的传统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装饰纹样、物体造型等。传统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戏曲、建筑、园林……甚至中国汉字都具有意象、兴象理念的艺术特征。意象、兴象理念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民族的象征与精神,龙与传统吉祥物凤凰、麒麟等都是典型兴象理念的杰出作品。意象、兴象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思想意识形态,是传统文化艺术延续贯穿始终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创作观。
中国画是注重主观意识的绘画形式,画家以手中笔墨,抒发胸中逸气,作品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国画通过形象、意象、兴象而达到寄物移情言志的目的。绝似物象的绘画、绝不似物象的绘画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唯有有感而发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兴象作品才为上乘之作。如果中国画偏离了以情感为基础的意象、兴象理念的表述,中国画就失去了生命。齐白石精辟地指出中国画意象、兴象的意义,“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由于中国画是强调主观意识的绘画,山水画需要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需要思想情感与山水灵性的结合,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中国山水画抒情诗的意境。画家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审视大自然,山水非眼中之山水,山水就是“我”;画不是单纯摹写自然,画即是“我”。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中国山水画内美性格,作品就是画家自我精神的真实写照,画家借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美学理想。
传统中国画的程式体系,以意象、兴象理念为基础,笔法线条为基本造型手法。主观意识超越于自然物象,笔墨表现力高于自然物象的形态结构,神在形似之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应物象形”的造型审美法则。“知白守
黑”“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动静相依”“刚柔相济”是中国画“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主要表现方式。以中国画的有法之法演变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创作自由境界,形成自我绘画风格。“以形写神”突出气韵,讲究“气韵生动”。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用笔墨形式,寄情于物、借物言志,将自我精神与客观世界融合统一,达到“澄怀味象”“以形媚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通过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而达到人生修为的立本之源。“成教化,助人伦”是中国画的社会教育功能。


浏览完整试题 (节选自陈云《弘扬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画有别于世界其他造型艺术,就是因为它独一无二地呈现民族文化、精神和特色,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价值体系。
B.中国传统绘画之所以能矗立于世界艺术之巅,主要是因为其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而形成了以意象、兴象作为理念的审美观、创作观。
C.中国画注重主观意识,画家以手中笔墨抒发胸中逸气,作品倾注着思想和精神,通过形象、意象、兴象来寄物移情言志。
D.中国画不但可以让画家通过这一艺术形式增进个人的人生修为,同时也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能。
2.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不符合中国画的民族传统的一项是( )(3分)
A.“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B.“以形媚道”
C.“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D.“坚强者莫能守,而柔弱者长存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兴象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思想意识形态,中国画如果脱离这种理念的表述,就将失去其艺术生命力。
B.兴象理念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比如龙与凤凰、麒麟等传统吉祥物都是典型兴象理念的杰出作品。
C.齐白石指出中国画意象、兴象的意义,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强调主观意识以及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
D.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了中国山水画抒情诗的意境,还赋予了它内美的性格,画家的自我精神在作品中得到了真实写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一路向暖
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於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
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
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清澈的眼睛。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无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车大厅门口那个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
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言语,自己又没有能力将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直到最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起来。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乎遥遥无期,对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跑呢?
她在众人的惊叹中,哑然失笑。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
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旧,一辆黄色的出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就像偶遇一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
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现在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现人已经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了。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没了,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的时候,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她拖着行李,走进小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迎面走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
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黧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他正看着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他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一丝微笑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4月10日)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对远在家乡的父亲安危的牵挂。
B.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女主人公没有能力将父亲带在身边,近两年又新换了工作,压力大,任务多,才一直没办法挤出时间回去看父亲。


展开余下试题5.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教我如何不想他”
提到赵元任,不得不提他的语言天才。他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是天才的语言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更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他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几乎每到一地,他都能很快学会当地的方言。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他居然能用八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担任翻译,每到一地,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在途中,他向湖南人学习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当地人跑来和他称“老乡”。
1926年,在赵元任与梁启超两位导师指导下,王力完成了他的论文《中国古文法》,论文后注有一句附言:“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赵元任批语道:“删!——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在赵元任先生看来,西文包括的语言种类很多,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不应该轻易下这样的结论。
虽然按照导师的意见删去了附言,但对“言有易,言无难”这句话的深刻思想,王力还没有完全明白。后来王力在论文《两粤音说》中提出“两粤没有撮口呼”,依据是他的家乡话博白话没有撮口呼。但1928年赵元任先生到广州进行方言调查时发现,广州话有撮口呼,马上就给王力写信,信中以“雪”字为例,说明广州话有撮口呼,《两粤音说》中的结论错了。据王力本人回忆,他这才发现自己的论文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论文题目本身有问题,调查方言要一个一个地点去调查,不能把两粤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第二,由博白话没有撮口呼推断两粤没有撮口呼,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至此,王力才真正理解了“言有易,言无难”这六个字的分量,并从此将赵元任先生的这六个字作为座右铭。
美国语言学家裘斯1957年曾赞誉说:“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然而,1972年,赵元任写了一篇题为“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幽默诙谐的演讲稿,坦陈自己在语言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作为对老朋友过誉的回应。
他曾经觉得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有一年到欧洲旅行,他就无形中假定一国说一种话,或是一区说一种话。他开车在瑞士玩,因为第二天准备送车去检修,晚上住下来后就先用小字典查了汽车各部分的德文名称。没想到第二天修车的跟他讲的是法国话,这把他急坏了。赵元任说:“那不行。晚上用功用的是德文功,这车非得用德文来修不成。”这次欧洲旅行给他的印象很像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一路停一个码头变一点口音,很难说一个方言到什么地方为止,另一个方言从什么地方开始。也就是说,语言或方言的分布并没有明确的地理政治分界线。
赵元任是个纯粹的学者,打心底里喜欢钻研学问。他学习数学、物理、哲学、语言等多个学科,而这一切都源于兴趣。纯粹,意味着心无杂念。他有他的抗拒,他害怕行政事务,终生不愿意当官,只愿埋头学问。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无趣的人,他同样有着深厚的“文人气”,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中的美好和快乐。他曾告诉儿女们,自己研究语言学只是为了“好玩儿”,所以学得再多也不会成为负担;在他那里音乐也是真实的享受,大学时代,无论主修哪一门功课,他总要辅修音乐课程。他创作了百余首歌曲、钢琴曲,最为人熟知的是那首刘半农填词、他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世间很少再有如赵先生一般的人,“教我如何不想他”!(摘编自潘冬《赵元任:走到哪儿都是“老乡”》、苏金智《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等)
相关链接
①赵元任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大师,他还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位值得尊敬和钦佩的人文学者。他具备了当代一个人文学者的所有特征:尊重人的价值,培养并训练人的技能——科学的技能和艺术的技能,富于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精神,还常常带着教人愉快的幽默感。(陈原《赵元任全集•前言》)
②他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美国留学期间对数学、物理、哲学等学科有过专门的学习。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既有西方现代科学精神的影响,也深受我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他从事现代语言学研究,重视语言事实的实地调查,重视对语言材料的鉴别和归纳分析,不说没有根据的话。(苏金智《赵元任研究语言学的实事求是精神》)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元任曾用八种方言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交谈,也曾在陪访途中很快就跟湖南人学会了长沙话,甚至被认为是老乡,这说明赵元任的确是学习语言的天才。
B.王力在“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前提下就轻易得出“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的结论,赵元任用“言有易,言无难”六个字对他提出了批评。
C.美国语言学家裘斯赞誉“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赵元任却用“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演讲回应,这说明他“有着深厚的‘文人气’”。
D.赵元任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的经历,让他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语言学观点。
8.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是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语言的?(4分)
9.赵元任有哪些人格魅力“教我如何不想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 “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 亮 持 国 名 器 视 如 己 物 向 者 公 亮 官 越 占 民 田 为 郡 守 绳 治 时 巩 父 易 占 亦 官 越 深 庇 之 用 巩 私 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A.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B.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C.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D.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B.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D.致仕,指官员退休或辞职归家。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绘聪明能干。少年杨绘以爱读书名闻西州,为官后表现出极强的办事能力,如为开封推官时,他的办事效率比其他官员都高。
B.杨绘很有个性。与宰相曾公亮产生矛盾之后,皇帝解除了他的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信任,贬他为侍读,杨绘拒绝了这一任命。
C.杨绘坚持己见。杨绘认为王安石实施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D.杨绘仕途坎坷。虽然才华出众,却因年少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后来又分别因为反对曾公亮和王安石而被罢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5分)
(2)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一15题。
东屯北崦
杜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东屯,在今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境。大历二年(767 年)杜甫因避战乱迁居到此; 崦,yān泛指山。
14.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
A. 诗歌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连偏远的山民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
B. 诗歌颔联中“空村惟见鸟”一句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一句都使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C.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D. 诗歌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为:眺望远山,见战地有黄尘,回白首。
E. 诗歌首联直抒胸臆,颔联颈联寓情于景,尾联卒章显志,直接揭示诗的主旨,这体现了杜诗手法的灵活多样。
15.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三峡》中,写夏水暴涨,水道阻绝,但有时朝廷的急令必须传达,船不得不冒险而行,朝发暮至,郦道元用“ ,不以疾也”来形容船速。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斥秦皇只爱纷奢,不顾民生,用“ , ”形象地揭示了秦皇对六国珍宝的无耻掠夺和肆意挥霍。
(3)《登高》一诗,浸透着杜甫人生遭际之悲,其中“ , ”两句,写尽诗人漂泊天涯、老病孤愁之凄凉况味。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自安倍上台以来,日本经济就一直处于悬崖的边缘,目前已是如履薄冰,尤其是6月23日的英国脱欧事件,更是给了日本经济当头一棒。
④两人的矛盾本来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他却铤而走险,实施打击报复行为,最终害人害己,锒铛入狱。
⑤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房地产市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一次会议上,有不少专家学者围绕当前房地产形势、发展及相关问题为主题展开讨论,或对以往的房地产情况进行总结,或对未来的房地产进行展望。
B.经过3个月的公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最近正式批准了我国“嫦娥三号”着陆区四项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分别是广寒宫、紫微、天市和太微,可以在官方的天体地图中使用。
C.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诗意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个性的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为了诗意地栖居,人类需要警惕被物化、异化的可能,需要自觉地寻找精神家园。
D.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12月16日在浙江乌镇开幕,与会代表围绕互联网治理、发展和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智能互联是未来发展大势,人工智能的兴起也属必然。 ① 值得注意的是,它 ② 有待完善。随着数据规模的迅速提升,人工智能美好愿景 ③ 会受制于相对不足的计算能力。 ④ ,在认知判断和情感表达上,人工智能研究 ⑤ 刚刚起步, ⑥ 其中还涉及复杂的伦理道德问题。因此,人工智能向前推进,还有很多理论和基础研究工作有待解决。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可 却 / 当然 不仅 而且
B 特别 还 将 其实 / 况且
C / 更 也许 其次 因为 所以
D 但 仍然 可能 此外 / 何况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不溶于水。在果汁加工中,果胶不仅会影响出汁率, ① 。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 ② ,而果胶被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 ③ ,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
21.下面是某校“消防疏散体验”流程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朱向父母坦陈了自己酝酿很久的一个想法:辞职回家和父母一起养螃蟹。父亲觉得小朱好不容易读完大学,当了大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待遇又好,工作又体面;如果回家养螃蟹,这些不都白费了?母亲则建议小朱先跟着他们到蟹塘去体验一下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扬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