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291 2017-04-21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1]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
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主命题教师:宜城一中
分值:150 分 副命题教师:曾都一中
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第I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文化与“被碎片化”
刘阳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倘若他看到今天的媒体变迁状况,或许会将矛头调转,指向比电视更小的屏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而他所担忧的过分依赖技术来追求最高效率对文化积淀的侵蚀,用于阐释眼下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会更恰如其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微博,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已成为人们在无数个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最便捷的方式。正是在微博热的“点化”下,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在拥有无限空间和容量的数字化世界里,它们如无数个碎片向我们袭来,充塞着所有时间。
“微博了一年,没怎么看电视,把放那儿的时间变成了刷屏,觉得时间被浪费,其实是换了个地方挥霍而已。”电影导演何平在自己微博上抒发的这番感慨,或许正好说出了我们面对“微”文化时隐约的焦虑。
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在海量的“微”文化产品面前,人们的种种欲罢不能,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在适应了140个字的阅读之后,许多人很难再捡起一部几百页的书本;在习惯了不超过几百秒的电影之后,要在影院里看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会变得如坐针毡。当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多如牛毛的“微”文化产品肢解时,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欣赏一场演出,甚至直面内心的冥想与沉思,都变成了奢侈事。
“微”文化产品的另一个副作用是逻辑思维的“被碎片化”导致的思维能力弱化。虽然文化产品的思想文化含量并非取决于其规模或篇幅的大小,但以“微”文化产品如此“迷你”的体量,要承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陶醉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时,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一探到底的研究和追问。于是,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也便搁于浅滩。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这样的文化产品即使再多,也只是如细沙堆积。而探求与追问精神的缺失,则会最终将我们引入迷失自我的无限苍茫。
上世纪早期,英国文学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著作《重访美丽新世界》里,对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而感到忧心忡忡——真理淹没于无聊烦琐的世事,人们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这则来自上个世纪的箴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用“微”文化消费代替“无所事事”固然是种进步,但如果它变成阻碍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从“没有时间”到“更没有时间”,从“碎片化”到“被碎片化”,这是一个颇有些尴尬的冷笑话。
浏览完整试题
1.下列不属于本文所说的“‘微’文化”的一项是( )
A.时间较短的音像作品,如时间在300秒内的小视频、手机电话中的自制铃声等。
B.篇幅较短的宣传作品,如墙上只有24字的宣传标语、电视中插播的商品宣传广告等。
C.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博、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等字数较少的文字作品。
D.字数较少的新闻作品,如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手机信息中的新闻短讯等。
2.关于“被碎片化”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文化产品使人的逻辑思维“被碎片化”,从而导致思维能力弱化,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彻底的研究和追问。
B.在“微”文化产品流行的时代,即使把“被碎片化”内容都拼接起来,也很难形成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
C.在现代社会,因“‘微’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原本连续的大块的时间被肢解成无数个碎片。
D.“微”文化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也被肢解为碎片, 读书、欣赏、冥想和沉思,都变成了奢侈事。
3.综观全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许多人面对“微”文化时很焦虑。电影导演何平认为玩微博比看电视更浪费时间,他的感慨其实就是他们这种心态的代表了 。
B.由于担心电视技术的发展会对人类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的影响, 尼尔•波兹曼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
C.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人们会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这正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感到忧心忡忡的原因。
D.赫伯特•西蒙认为,现代人的注意力之所以匮乏,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量非常大,面对海量信息,人们却又欲罢不能。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即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连续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 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 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是他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富有创新精神,注重实地考察,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
B.为了展现侯仁之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本文记述了他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抗战前后,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凭借着学生的身份努力地将爱国人士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5.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6.为什么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结合全文分析。(5分)
展开余下试题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突出了夏日炽热灼人、稻谷成熟待收的季节特点,烘托了李茂在各种生活压力下内心的焦灼不安,为下文做铺垫。
B.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也是受到了孩子们淳朴善良的影响。
C.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8.小说中李茂的形象很突出。请结合文章分析。(4分)
9.文章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有何好处?(6分)
四、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王竑,字公度。正统四年进士。英宗北狩①,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捽②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王命出二人。众又捶杀之。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景泰元年八月,竑以疾还朝。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明年冬,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
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且引罪乞罢。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莩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③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帝复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五万余人。
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等,共荐竑堪大用。帝曰:“古人君梦卜求贤,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与乎?”即召竑为兵部尚书,命竑简阅十二营军士。竑以择兵不若择将,共奏罢营职八十余人 ,而慎简材武补之。
后引疾求退 ,居家二十年,弘治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明史》)
[注]①狩:巡行、巡视 ②捽:揪,抓。 ③坌:聚积,合。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展开余下试题
A.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B.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C.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D.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C.“授”“迁”“补”“擢”等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拜”“除”是授予官职,“升”“陟”“右迁”是提升职务的,而“调”“转”“徙”是关于调动官职的。
D.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皇上非常信赖王竑,时时委以重任,有时让其身兼多职。对王竑的工作,皇上常给
予较大自主权,让其自行处理。对王竑的意见,皇上也总是乐于采纳。
B.王竑正直无畏,对邪恶势力毫不惧怕。郕王执掌了政权以后,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非常嚣张,飞扬跋扈,毫无收敛,王竑就与群臣一起将其打死了。此事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C.王竑很有胆略,办事干练。凤阳等地出现了灾情,他冲破阻力,挽救老百姓生命,不单是当地人受益,邻近地区的一些灾民也得到了救助。
D.王竑十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他见灾害频发,就主动向皇上进言,请求下令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莩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5分)
(2)帝复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万事非” 三字包含了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
B.“我已无家寻弟妹”写送友人,不由得勾起诗人的怀念之情,表现了对国家灭亡,物是人非,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C.“君今何处访庭闱? ” 意思是你去何处寻亲人,诗人用了一个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诗人开篇用典,感叹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现在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
正面扣住题意觐省,点出背景。
E.“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 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15.诗歌颈联独有妙处,历来被人称道,好在哪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两句是: , 。
(2)《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情景的句子是: , 。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主张兴办教育,把孝悌的道理讲给百姓听,这样做就会使“ ”。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200米决赛开始了,我们班的运动员一马当先冲在了前面,顿时同学们沸反盈天,用整齐响亮的口号为他们助威。
②成功的演讲者,总是苦心孤诣,字斟句酌,选用那些能够准确表现思想内容,蕴含着炽热情感的语言,带着感情来叩动听众的心扉,引起共鸣。
③微信这种时尚的拜年方式很受90后年轻人的青睐,因为其声情并茂,比以往的方式有趣、自由,所以成了拜年的新宠。
④国际社会对国际体系的现状众说纷纭,对许多重点问题的看法莫衷一是。
⑤来这里欣赏画的市民络绎不绝,看着这些美丽的画,人们无不啧啧赞叹,为他神奇的艺术创造拍案叫绝。
⑥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静下心来研究学问,对外界的喧嚣纷扰充耳不闻,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在身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等几大营养素中,矿物质在身体重量的比重不超过5%左右。
B.谈起中国当今羽坛,林丹的大名无人不知,这位羽坛宿将以拼搏进取的精神和骄人的战绩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C.王教授对网络语言不仅不赞扬一个字,反而苛评有加,他认为这不仅对汉语的规范化发展极为不利,而且无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
D.很多风景区推出了免费智能电子导游服务项目,每年购票游客都可以领取一个电子导游器,享受一对一的讲解服务,这项服务丰富了景区的旅游品质和文化内涵。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人机围棋大战”的前一天,谷歌董事长在发布会上表示,这场比赛 ①
李世石输赢都代表着人类的胜利, ② 是人类的努力才让人工智能取得了这样的突破;谷歌 ③ 想做一个棋类程序, ④ 希望打造一个通用的智能计算系统, ⑤用于灾害预测、风险控制、医疗健康和机器人等复杂领域。英国著名人工智能科学家罗洛•卡朋特表示,他相信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控, ⑥ 未来将实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众多世界性难题这一目标。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管 也 虽然 / 以此 /
B 不用说 所以 尽管 然而 / 况且
C / 都 不是 但是 以 并且
D 无论 因为 不只是 更是 / 而且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某大学的生物学家在长年的野外科研活动中发现,蚂蚁常常会冒着生命危险
上一篇: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承智班)下学期语文周练试题(4-16)
下一篇:
江西省新干县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湖北省襄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