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614  2017-04-24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4]
浙江卷高考语文题型攻略二第五章(二)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二)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控制是文化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社会控制则是哲学与政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控制是区别于生物控制、自然系统控制而为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生存和运作的理念、规划和运动过程,社会控制诸多领域和参与者(组织与个人)相互主体性和相互客体性以及彼此相互包容是现代社会控制理论最为突出的特征,而主体性和制度性则成为研究现代社会运行系统和控制的两个最为关键性的概念范畴”。
社会控制文化则是融合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哲学、政治等学科领域,并结合国家所处的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综合探讨的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所谓社会控制文化乃是强调社会控制中文化对人的情感、思想、观念、价值认知等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约束、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统治意志的一种社会管理模式。社会控制文化手段属于社会控制手段之一,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以此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的方式。从本质上而言,社会控制就是一种文化控制。
社会控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社会控制之所以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与体现,就在于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改变是极其深入而有效的。首先,文化作为一种不可见的思想观念高度内化于主体思想之中,并形成思想主体的精神意识而深入地影响着主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我们通常将此称为文化精神。它对人具有潜意识地调控和支配作用,是文化无意识现象在精神自我中最深刻的体现;其次,社会文化不仅影响着人的精神,同时也影响和塑造着人的行为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社会文化通过习俗、伦理道德、宗教等内容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行为、人际交往关系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事实上,社会文化控制是比法律控制还要广泛,还要深入的控制方式。所以,社会文化控制不仅本身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同时它也是对国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刻反映,并且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和方式。
(节选自周勇《社会控制文化略论》,有删改)
1.下列对“社会控制”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社会控制是哲学与政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B.研究社会控制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概念范畴是主体性和制度性。
C.社会控制文化手段属于社会控制手段之一,社会控制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文化控制。
D.社会控制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与体现,所以文化对于人的影响和改变是极其深入而有效的。
答案 D
解析 D项因果倒置,应是“文化对于人的影响和改变是极其深入而有效的,所以社会控制能反映与体现社会文化”。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控制和社会控制本来属于两个研究范畴,但文本所探讨的社会控制文化则融合了上述两个研究范畴。
B.社会控制文化是通过文化对人的情感价值观等进行潜在的影响,从而实现统治意志的一种社会管理模式。
C.社会文化控制不仅本身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同时也是对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刻反映,并且是最重要的一种控制手段。
D.社会控制文化手段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
答案 C
解析 原文是“社会文化控制不仅本身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同时它也是对国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刻反映,并且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和方式”。C项少了“可能”二字,句子内涵发生变化。


浏览完整试题3.以文化为载体的社会控制主要通过哪些方面来实现?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通过文化精神潜在地影响人的内在观念,二是影响和塑造人的外在生活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耻感文化,《中庸》曰:“知耻近乎勇。”《孟子·公孙丑上》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礼记·哀公问》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由此可知,知耻,往往是善念的发源,是事物向着美好一面转化的开端。
知耻,是一个内化的活动,不需要外在表现的张扬外露,更多的是良知的进退取舍。从这个角度说,知耻是个人化的活动,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后时的自我砥砺。
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慎独”的理念,就是独处时,君子该如何表现。慎独大约是孔子讲学时特别提到的概念,历来为人所传诵的是《中庸》中的那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论及慎独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朱熹的解释,日常事有着一以贯之的正道存在,因此即使自己处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世间的正义也是弥漫于此的,君子更要常怀知耻之心,尤加谨慎于自己的言行,不能因他人的不知而放纵自己的私欲。这其实就是自我道德和行为的约束,故而是修身的功夫,属于孔子以来所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剥除其时代的因素,就其核心主旨来看,个人的慎独时至今日,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
具体来说,敬畏之心、独知与细微之事是我们今天仍然推重慎独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所谓敬畏之心,是对公平与正义,或者说天道的敬畏,现实层面还有法律。在他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法律的约束力并不会削弱,因此我们更应该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自己独知之地,可以是他人不了解的地方,因此若从公共的意义上来解释它,常常处于这种位置的人多是在位之人。在位之人相对于他者,自然有对权力、资源及其他事项的优先乃至独占之利。那么,对于在位之人,特别是今日的领导干部而言,面对自己权责之内的己所独知之事时,是否怀有对理、法的敬畏之心,是否遏制了私欲而秉以公心,便是事关一方或多方的大事了。细微之事,存于日用起居之间,虽然不足道,但日日与之相伴,更应有所警醒,因为离道触法的败落往往萌芽于其中。
《大学》中有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即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诚意、正心,就是明乎所耻,就是“三省吾身”,反思有何不妥之处。儒家倡导自修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鼓励士人去向外的治国、平天下,即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这是儒家一个很值得今天珍视的遗产,就是倡导士人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进而致力于天下公事。个人的道德水准对于其所从事的公事来说,的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便法律、制度再健全,强调个人修养在任何时代都有意义。
《吕氏春秋·自知》篇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这是战国时代的论述,如果我们把“人主”替换成上级领导,这句话的意义便当代化了。这会是慎独的重要补充之义:即除了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戒惧之心、知耻之心外,对于公事也当保持戒惧,一切以公益福祉为要,敢于直谏,不应时时揣测上级之意。因此,所谓慎独之道,不仅是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也是向外的正义追求,即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也要成为一个直士,一个有道义、敢担当的人,而非一个只求自我保全的世故之徒。(节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4日02版)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耻是一种良知进退取舍的内化活动,是在内心建立起辨别善恶美丑标准、树立荣辱观念的自我砥砺活动,是善念的源泉。
B.耻感是一种注重廉耻的心态,产生于外人的观感和自我的反应,来源于外来强制。孟子把“羞恶之心”视为“四端”之一端。
C.朱熹从道德和行为方面解释“慎独”,强调人们在独自居处时,要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
D.无论是他人已知之地,还是自己独知之地、日常细微之事,我们都应该保持慎重的警戒和敬畏的态度,避免离道触法而败落。
答案 B
解析 “产生于外人的观感和自我的反应,来源于外来强制”与原文“知耻是个人化的活动,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后时的自我砥砺”不符。耻感有内在表现和外在表现之分,内在表现是内省自律的心理,外在表现是知错就改、择善从之的言行,耻感并非来源于外力的强制。
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己到家再到国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人生理想的起点是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
B.自孔子以来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和约束,带有浓厚的个人功利色彩和鲜明的时代因素。但其核心主旨,今天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
C.所谓慎独之道,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修养,需要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也需要向外进行追求,从而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
D.要达到“慎独”境界,必须常怀知耻之心,谨慎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在别人的监督下,控制自己的私欲。
答案 A
解析 B项表述在原文中无依据。“浓厚的个人功利色彩和鲜明的时代因素”与原文表述不符,原文表述为“剥除其时代的因素”。C项应为“不仅是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也是向外的正义追求”。D项应为“不依靠别人的监督,自觉控制私欲”。
6.请根据文意所述,为“慎独”下定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慎独是指人在独处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严格控制自己的内心,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欲望的一种修身术。 (61.50.138.97)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浙江卷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