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22  2017-05-02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2]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仗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荟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口味。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并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声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1. 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根据其中有关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之前杂剧就已出现。
B.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南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事》中所记的官本杂剧段数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浏览完整试题C.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荟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
D.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B.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C.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D.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对不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B.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和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繁盛地区。
C.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D.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
2009年5月26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丁聪的一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
1916年,丁聪出生于上海。其父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牌子就挂在丁家大门口。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他们的画,描摹了上海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一次,丁聪画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这个名字他一用就是60年,丁聪说,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当普通的小人物,做喜欢的事,挺好。
“七七”事变后,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了丁聪的思想,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像一条红线,从此一直贯穿于丁聪的作品之中。
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辗转来到重庆,他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抗战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例如《民主曰:“逆我者亡”》、《五子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他也因此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
1949年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刺漫画,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大鸣大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万象》的构想,成了“反右”高潮中的罪状。1958年的一天,“右派”丁聪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去了北大荒850农场云山畜牧场劳动改造。
丁聪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为此,他吃尽苦头。“反右”的时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他自己成了右派。“文革”之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种种“劣迹”以作“诱导”。丁先生听后说:“这个人真坏。”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丁先生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
“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展出作品的废标签后面画上漫画。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保证。丁聪正发愁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丁聪血压高,单位给放了一个星期假,丁聪可乐坏了。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是高,丁聪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赶出了30多幅鲁迅小说插图。
1979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我已经63了,把最后几年时间留给我吧,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小丁由此迎来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作黄金年代。此时恰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封二漫画”几乎成了《读书》的金字招牌。漫画中的犀利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来没变过。
三中全会到80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他继续以笔为刀,针砭时弊。他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化解放的潮流。
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不设灵堂,不作告别。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正是这样的平淡,才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给社会与现实以无情的鞭挞。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画的都是老百姓想的事情,老百姓通得过的,我才画。虽说我为这个吃过不少苦头,可我总觉得我没做过坏事,对得起良心了。 (丁聪《一生就做一件事》)
②丁聪当时住的房子大约十几平方米,除了一扇窗户透亮,沿墙都摆满了书柜。他的生活也很简单,就是画画、看书、吃饭、看电视、睡觉。只要一拿起画笔,他就感到心满意足,感到快乐。 (李辉《从此天堂里也会多一些笑声》)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丁聪取笔名为“小丁”,一用就是60年,“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而他这一生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


展开余下试题B.丁聪能够成为一代讽刺漫画大师,其主要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丁聪的父亲早就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具有影响的画家。
C.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对象,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厄运却成就了他任何处境下都乐观、旷达的性格。
D.丁聪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这与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不无关系,丁聪始终热切地关注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饱含一腔忧虑之情。
5.文章第一段划线句子意蕴丰富,请分析它的含义及作用。(4分)

6. 文中说丁聪“平淡”的人生,却“淬炼出了强大的艺术”。请结合材料,对“平淡”与“强大”的关系进行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琥珀色的篝火(节选)
乌热尔图
尼库坐起来,瞅瞅他们,没说什么。不论哪一个鄂温克人在林子里遇见这种事儿,都会象他这样干的。他的眼神在这些陌生人脸上慢慢地滑过。他心里觉得很顺畅。这是从大城市来的人呀!他们见过多少世面!现在,他们用这么恭敬的眼光望着他——一个鄂温克猎人。他发现自己被人推到一个尊贵的位置,这是难得的心灵里的位置。
“您饿了吧?”戴眼镜的老汉问。“真对不起!您带的饼和熟肉让我们吃光了。”
“我去打猎,肯定能打到猎物。”他自信地扛起猎枪,晃着双肩,朝林子里走去。
这次出猎很顺利。走出不远,在桦树林里他发现狍子的蹄印。他放慢脚步瞧见那只狍子,它正在低头吃草。枪响了,狍子栽倒在那里。他抽出猎刀,剖开它的胸膛,掏空内脏。他把热乎乎的狍肝切成块,用手抓着吃起来。他饿极了,吃得很香。他把猎物扛了回来。三个饿的发慌的迷路人,瞪大了眼睛焦急地等待着他。他割了块狍子肉,绑在背夹子里,站起身。
“您——别走!我们还会迷路的。”这是那个中年人的声音。他的心猛地被什么东西紧紧地拉住了。他转过身来,盯着年轻人的脸。这两只眼睛湿漉漉的,眼神是真切的,诚实的。他瞧瞧戴眼镜的老汉。老汉脸上每个微小的表情,都在表达一个希望。这个希望他理解了。
尼库终于放弃走的念头。他摘下背夹子,猎枪。动作缓慢、凝重。
尼库回到火堆旁,默默不语。他想起过去一些让他不愉快的事儿,有一次,他扛着猎枪,穿着渍满血污的猎装,走在热闹的大街上,不少人用那样一种眼光盯着他,有的直躲,那种眼光他记得清清楚楚,好象他们在看一匹马,一头牛。他还想起,他走进招待所时,那个女服务员的神态,他记下了她扭歪了的小鼻子,捂得很严的、难看的大嘴。他还想起什么……他想哭,找个没人的地方,放声哭一场;他又想笑,扯开自己的喉咙大笑一通。他没有哭,也没有笑,仰起头,望着遥远的蓝天。他心情变得明朗,变得痛快,变得舒服了。
“我们——做饭——我会烤肉——不会炒肉。”他笑了。脸上留着几道污痕,笑起来反而很动人,很有神采。
“我们连个锅都没有。”
“我会——我都会。”他很自信。
他从白桦林剥来大张的桦树皮,折成盆形,用细软的松树根再把它缝得严严实实。他把从河边捧来一堆卵石扔在火堆中,在盆形的桦皮锅里放上水,添了肉,又撒点盐,再用木棍把扔在火堆里的卵石,一块块夹出来,放在桦皮锅里。顿时,冰冷的水翻起白色的气泡,水开得翻花,滚烫的卵石炸裂了,桦皮锅里的肉变了颜色。他把切成片的生肉串在木叉上,抹了盐面,竖插在火堆旁,让年轻人照看。尼库兴致很高,他把祖辈传授的古老的生活经验表演出来了,就凭一把猎刀,一双手。肉熟了,四周飘着香味。这些肚子变得又空又瘪的人,围着火堆,手拿把抓,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时间过得真快。尼库抿着嘴角,不说,也不笑,可心里痛快极了,不知是什么东西使他忘记忧愁,把他的心同陌生人连在一起,竟变得难离难舍。该动身了,他想。
有什么响声?就在前面的林子里,声音微弱,可又这么熟悉。他的心狠狠的被揪了一下。他腾地跳起来,拎起背夹子、猎枪、砍刀,直朝林子里跑去。
他一头冲进桦树林。被树枝划伤脸蛋,外衣被撕破的秋卡,可怜巴巴地站在他的面前。
“你来干什么?”他吼起来。
“爸爸……”
“你妈妈怎么样?”
“爸爸,桥断了,大水冲的。公路上一个汽车也没有。”
“你还小吗?不会想办法?笨东西!找木头,扎木排,坐木排过河!”
“爸爸,我连一把斧头也没有。”
“别说了,别说了。你妈妈怎么样?”
“……”
“你哑巴了吗?”
“妈说,等你回去,见你一面……才……”
“别说死,别说死。鬼东西!我问你:他还好吗?”
“鬼东西,我背你。走吧,我们快点,快一点。你真笨,笨透了。”
尼库回头望了望,他知道那些迷路人很快就会找到自己的帐篷。
灰蒙蒙的密林象黑绿色的海,淹没了父子的身影。
“大叔——”
从他们背后传来喊声。是那这三个人的呼唤。大概是在林子里的缘故,他们的声音变了,变得清脆,象孩子充满渴望的,纯真的童声。
森林沉默了……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节选部分叙述了尼库为救助迷路的三个城里人,而忘记将自己的妻子送进医院导致妻子无人照护而死的故事。
B.猎人尼库在救助三个城里人后,多次想离开,小说中反复提到的“不能再耽误了”“该动身了”等句子可体现出来。
C.小说节选部分在刻画尼库这个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其中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对比等。
D.尼库的各种表现赢得了三个城里人的尊重,这种尊重让尼库有一种源自心灵的幸福感,而这是尼库在以前的经历中不曾有的。
E.秋卡本来在照顾妈妈,但爸爸很久都未回来,他只好独自一人走进树林,却没想到父亲见他就一顿臭骂,对自己毫无关爱。
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写尼库想起以前那些不愉快的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在刻画尼库这个形象时,突出来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仲宝字器之,密州高密人。初为刑部史,补齐州章邱尉。以捕群盗六十余人有功,用开封府判官鞠仲谋荐,召对,改右班殿直,又以捕贼功,迁左班。徙河北西路提举。
夜有盗叩户外乞降,左右欲杀之,为首级论功,仲宝不可,纳舍中使寝。擢阁门祗候,命乘驿捕登州海贼百余人,获之。有盗百余依西山,官军不能捕,仲宝悉招出,隶军籍,奏以自随。徙威胜军巡检使,至官才八日,获太行山宿贼八十人。累赐金帛、缗钱,积迁内殿承制。
天圣初,破康奴族,获首领百五十、羊马七千,诏奖其功。凡五年,还,巡护惠民河堤岸,迁供备库使、知麟州。会镇戎军蕃族内寇,徙泾原路钤辖,复知镇戎军,又徙原、环二州。以惠州刺史知利州,改西上阁门使。建言:“缘边博籴,属羌苦之,数逃去。请宽其法,使得复业,以捍边境。”久之,迁东上阁门使。
元昊寇延州,仲宝将兵至贺兰谷,以分兵势,败蕃将罗逋于长鸡岭。迁四方馆使,领濮州团练使,为泾原路总管、安抚副使兼管勾秦凤路军马事。与西羌战六盘山,俘数百人。


展开余下试题时任福大败好水川别将朱观被围于姚家堡仲宝以兵救之拔观照黾蠢必从马时诸将皆没独致塞复婴堡还徙环庆路副都总管知庆州未几,兼本路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破金汤城,复赐诏奖谕,徙澶州副总管。安抚使范仲淹以仲宝武干未衰,奏留之。明年以磁州防御使知代州,除左屯卫大将军致仕,卒。
论曰:元昊乘中国弛备,悉众寇边,王师大衄者三,夫岂天时不利哉?亦人谋而已。
(选自《宋史•王仲宝传》,有删改)
【注】衄:损伤,挫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任福大败/好水川别将朱观被围/于姚家堡仲宝以兵救/之拔观出围/乘以从马时/诸将皆没/独仲宝与观得还/徙环庆路副都总管/知庆州/
B.时任福大败好水川/别将朱观被围于姚家堡/仲宝以兵救之拔观/出围乘/以从马时/诸将皆没/独仲宝与观得还徙/环庆路副都总管/知庆州/
C.时任福大败/好水川别将朱观被围/于姚家堡仲宝以兵救之/拔观出围乘/以从马时/诸将皆没/独仲宝与观得还徙/环庆路副都总管/知庆州/
D.时任福大败好水川/别将朱观被围于姚家堡/仲宝以兵救之/拔观出围/乘以从马/时诸将皆没/独仲宝与观得还/徙环庆路副都总管/知庆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负责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来的刑名案件。
B.“泾原路”中的“路”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C“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也可指京城、国都。
D.文中的“迁”“徙”“擢’’‘‘领”‘除”都是古代表示官职晋升的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仲宝很有侦破能力,擅长缉盗。他任齐州章邱尉时,因抓捕群盗有功被引荐给皇帝;他又因为捕贼有功劳,从而担任左班殿直。
B.王仲宝对付盗贼,方法灵活。他任阁门祗候时,招降了一百多个依靠着西山的盗贼,并上奏朝廷让他们隶属于军籍,负责边防。
C.王仲宝敢于进谏。任西上阁门使时,他向皇上提出建议,请求放宽对边境羌族的法令,使得他们恢复产业。
D.王仲宝有军事才干,多次建功。他捕获太行山惯匪八十人,同西羌在六盘山作战俘虏了几百名敌人,后大破金汤城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夜有盗叩户外乞降,左右欲杀之,为首级论功,仲宝不可,纳舍中使寝。(5分)

(2)元昊寇延州,仲宝将兵至贺兰谷,以分兵势,败蕃将罗逋于长鸡岭。(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米。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15.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庞大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思考。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尖锐地指出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3)《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的“ , ”的观点是相同的。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不负众望地突破了400亿元人民币大关,国产电影更是创下了票房的历史新高,但“口碑差票房高”现象依然存在。
②她的小学和初中是在很普通的学校里上的,虽然师出无名,但今天她却成了这一领域中的杰出人才。
③从严管党治党,就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④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国务院绝不会发空头文件,为官也绝不能尸位素餐。
⑤中国官方正式承认正在建造第二艘航母,但是新航母的性能和美国航母相比只能望其项背。
⑥因为谋求一个稳定收入的公务员职位不容易,一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青人,见到上级总是诚惶诚恐,对一些有不正当行为的同事也保持一团和气,唯恐得罪了人。
A.①④⑥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B. 在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的背景下,有关人士已经意识到银行服务网点存在着诸多短板,银行业传统的赢利模式亟待转型。
C. 创客的概念对李克强并不陌生,今年1月4日,他曾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并欣然接受成为柴火创客荣誉会员的邀请。
D. 现实告诉我们,让乡村教师真正感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是留住乡村教师的必然选择。
19.填入下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教育往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或投射。 ① 是资深的教育圈内人,有时候 ② 有看不见、想不明、理不清的困惑。这 ③ 都很正常,教育的魅力也在此。但 ④ 内容怎么换,形式怎么变, ⑤ 不能离开育人这一核心,不能忽视教育是完善孩子的知识结构、培育积极的价值观这一根本目标。把握了这一点,教育就不但不会走回头路, ⑥ 会生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与自信。
① ② ③ ④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淮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