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275 2017-05-02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5]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鹤壁市淇滨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月考
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你,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C.《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 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丁西林:君子不器
丁西林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又是出色的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其独幕剧的创作堪称典范。他出现在中国现代喜剧的肇始期,初试戏剧之笔,就表现出了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显出“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
1914年负笈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年获理科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学教授兼任理预科主任。后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极力延聘优秀人才,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他大力提倡实验工作,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十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所长。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他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至抗战前,已建立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任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中研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
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归国后业余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作于1923年的处女作《一只马蜂》主旨在于批判守旧思想、宣扬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但和当时流行的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的“问题剧”不同的是,没有常见的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客的敌我,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表现主题,让人物在一连串的反话与谎话中表现自己,使剧情变得轻松活泼。丁西林对人物的态度也较温和,他用一种既嘲弄但又不乏爱护的态度描写每一个人,表现出一种温和轻松的幽默品格。
作为常年从事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绩的科学家,丁西林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都不可能不为自然科学所要求的理性逻辑所渗透。而用这套思维去观察、思考、表现出来的生活,自然也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
物理学对研究者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丁西林在从事戏剧创作时形成了优越的“喜剧审美定势”。正是这种发现与挖掘能力,使丁西林像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从“找房子”“偷烟”“赔花瓶钱”这些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近乎无事之事”中捕捉到喜剧的因子,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作为以严密逻辑推理为基本工作要素的科学家,他对逻辑关系的掌握是熟练的,而当作为一位戏剧作家,他便在作品中自如玩弄与破坏着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从而使偶然性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被自然化解,产生独特的喜剧效果。
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喜剧的笑也不同于闹剧的哄堂、捧腹,而是“会心的微笑”。丁西林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他的独幕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形成核心情节。在剧情展开上,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他很重视喜剧的结尾艺术,每每在全剧矛盾冲突已经结束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笔,进一步强化喜剧效果。他的语言,幽默俏皮,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
建国后,丁西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多种职务。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对于戏剧的创作与发展仍做出坚持不懈的探索,创作出多部话剧、舞剧、新编戏曲等。他的独幕喜剧久演不衰,北京人艺多次把他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搬上舞台。
1974年4月4日,丁西林因心脏病猝发,不幸去世。他在独幕剧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为中国现代话剧史留下了宝贵的一页。
相关链接:
①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②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者,丁西林通常面对的是抽象宏观的物质世界、超越人类之上的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因而培养了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愤激。在黑暗中能看到光亮,在不可笑中发现可笑,让可笑变得更可笑。
展开余下试题
(郑以然《行走在物理与戏剧之间》)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丁西林是物理学家又是剧作家,他的喜剧成就高于物理成就;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独幕剧的成就高于多幕剧。
B.任职北京大学时,他倡导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学风,首倡用中文编写教义,白手起家,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C.丁西林善于捕捉喜剧因子,自由驾驭生活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使一些偶然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自然化解,使喜剧效果独特。
D.丁西林在归国后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剧作家,他的《一只马蜂》《压迫》等独幕剧久演不衰。
5.下列不能说明丁西林在20年代乃至整个中国话剧史上是一个独特存在的一项是( )(3分)
A.丁西林是物理学家,却从事戏剧创作。
B.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题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
C.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着于独幕剧的创作。
D.丁西林的戏剧语言幽默俏皮,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
6.丁西林在戏剧创作上有所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14分)
年集
赵新
农历腊月二十八,爹去赶集,儿子也去赶集。
爹今年六十二岁了,儿子今年三十二岁。爹骑着一辆自行车,儿子骑着一辆摩托车。爹的车上带着一捆大葱和一个黑色的提包,儿子的摩托车上带着媳妇桂花。儿子在去赶集的路上追上了爹,儿子放慢速度说:“爹,你也去?”爹说:“去,今天是年前的最后一个集日,再不去就误事了。”儿子说:“你去买啥?”爹说:“看着买呗,好容易过个年!像我这把年纪,明年过年不一定有我没有。”儿子说:“你那捆大葱送给谁,咱们家城里又没有亲戚。”爹说:“谁也不送,卖它哩。”儿子说:“那能卖多少钱?”爹说:“你走吧,你带着人哩。”
天黑的时候,爹回来了,儿子也回来了。爹的自行车上带着那捆大葱,儿子的摩托车上带着媳妇桂花。
进了自己的家,老汉就非常高兴地把女人喊了过来,让她看自己从年集上买回来的东西。女人打开那黑色的提包,先拿出来了一件红得十分鲜亮的羽绒服。
女人拿着那件羽绒服看呵摸呵,在灯光下照呵照呵。女人说:“这衣裳可不赖,轻巧、厚实、暖和,不怕刮风下雪变天气,就是没有扣子!”
老汉笑了:“你真憨!你没有吃过肥猪肉,还没见过肥猪走?人家没扣子,人家有拉锁,哧一拉,比扣扣子还省事。你快撂下吧,别弄脏了,这是给孙子买的,一会儿给他们送过去!”
女人又从提包里拿出一双黑皮鞋。皮鞋很光亮,灯光一照,花了女人的眼。
老汉说:“你看这双鞋行吗?”
女人说:“我看着行,模样挺好的!就是没眼儿,怎么绑鞋带哩!”
老汉说:“你真是一个老二百五!如今穿皮鞋,谁还绑鞋带哩?哪有那种闲功夫。撂下吧,可别弄脏了,这皮鞋是给儿子买的,一会儿给他们送过去!”
女人从提包里拿出一块蓝头巾。老汉说:“你包上,你包在头上我看看好看不好看,合适不合适。你一年四季,风风雨雨,针线伙房,场里地里,活儿没少干,苦没少吃……我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对不住你!他娘,帕子不大,暖暖心吧,多少是个情意……”
女人又从提包里拿出一个小方盒,摸索了半天才勉强打开。
老汉说:“知道吗?这叫坤表,坤表就是给媳妇们戴的,一会儿给桂花送去。”女人又被那块坤表照花了眼,那小小的玩意儿竟然光芒万丈。女人说:“他爹,她有表!”老汉说:“我知道她有表,可是她老在我面前说她的手表不如别人的好,走得不准,样子难看。”
女人说:“老头子,你这一趟花多少钱?咱前天才卖了那口猪,今天你就……”老汉说:“该花的就花,好容易过个年哩,只要孩子们高兴就行!像我这样的岁数,明年过年还不一定有我没我……你快把饭端上来吧,不管好歹,只要咬得动,只要热乎就行。”
女人知道这是他没在城里吃饭。女人把饭端上来说:“他爹,你没在城里吃饭也行,你总得给自己买顶帽子呀!你看你的耳朵都冻裂了,以后还怎么出门干活儿?你也该给自己买瓶酒喝,好容易过个年哩!”
女人的眼泪落了下来,一滴,一滴……老汉说:“你哭什么哭,我又没死,你再哭我就恼了哩。你再哭我就不吃这个茄子了!我本来想给自己买顶帽子,可是咱大葱没人买,我也就没钱买酒了。不过不要紧,你放心,儿子今天也去城里赶年集了,他会给我买两瓶酒喝的!”女人说:“你说给他了?”老汉说:“你真混,这样的事还用告诉吗?好容易过个年哩!”
老汉吃完饭后,儿子果然来了,不过儿子没有提着酒,儿子手里拿着两把葱。儿子把葱放在地上以后,就看到了床上的羽绒服,那双黑皮鞋,那块坤表。儿子的眼睛很亮,满脸欢心鼓舞的样子。
老汉说:“你吃啦?”
儿子说:“手里没钱,什么也没买,只买了一套家庭影院,花了几千块钱!”
女人说:“你就没买瓶酒喝?”
儿子说:“没有没有!酒是毒药,喝酒有什么好处?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喝醉了伤害身体。”屋里静极了,爹不说话,娘不说话,儿子也不说话;谁也不说话,气氛很尴尬。
儿子说:“娘,我走了。我先把爹给我们买的东西拿回去,叫桂花看看。”女人把两把葱塞回儿子怀里说:“你把葱拿回去吧,我们家有!”
儿子说:“娘,别啊,这两斤大葱是桂花叫我送来的,她说如果爹卖了葱你们就没了……”
女人说:“拿走!”
儿子说:“留下吧,留下吧,好容易过个年哩,我爹说了,他老了,明年过年还不一定有他哩!”
女人把脚一跺:“叫你拿走就拿走!”
儿子说:“急什么,等下我们一家三口还来吃饭哩。”
7.下列句子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故事是在过年前发生的,又是围绕赶集来展开的。年集既是整个事件的线索,又是事件发生的背景,作者以“年集”为文题,耐人寻味,很有感染力。
B.在人物设置上,小说中往往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本文中的女人是关键人物,也是主要人物,她引出了老汉和儿子的话,从而展示出他们不同的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C.“酒是毒药……上了年纪的人,喝醉了伤害身体。”儿子的这些话实际上是为自己狡辩,他意识到自己没给年迈的父母买一点什么,有些心虚。但是他还是理直气壮地主动拿走了老汉买的东西,这个细节,把儿子只有索取没有汇报的自私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D.“像我这把年级,明年过年不一定有我没有”,类似的话,前后出现三次,每次的画外音都不一样,第一处折射出老汉“人逢过年精神爽”的面貌,第二处是对老伴的解释同时也是对自己花了这么多钱的安慰,第三处则是儿子想留下两把大葱来换取心理平衡时随意的一个理由。
8.本文在写作上使用了哪些技巧,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分条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儿子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守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①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其冬大计京官,言路②希居正指劾之。诏起官时,调南京用。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及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召拜刑部尚书。丕扬以狱多滞囚,由公移③牵制。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初,追谥恭介。
展开余下试题
①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②言路:言官。③公移: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选自《明史•孙丕扬传》)
10.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及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
B.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及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
C.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及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
D.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及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尸骨袋成年后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其德之字。
B.“刑部”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张国刑法、诉讼事务的官署,是“六部”之一,从隋唐开始设置,历代沿袭,清光绪时更名为法部。
C.赠官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所赠的官职一般比该人生前的官职高。如“增太保”。
D.文章出现多个与官职调动有关的词语,如“擢”“进”表罢免官职,“起”“拜”表授予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丕扬不畏权势,仕途坎坷,他曾力弹权臣高拱,后有拒绝张居正为冯保建牌坊的要求;他因为得罪高拱、张居正等而被人诬陷落职。
B.孙丕扬治政严厉,善改弊垢。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从严治理,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刑部尚书时,他的提议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
C.孙丕扬关注民生,为官清正。黄河以北发生饥荒,他建议皇帝停止那些额外的征派;他老年时,皇帝还看重他老成清德,给他的待遇更加隆重。
D.孙丕扬心系国家,受帝挽留。他老年上朝时,仍以举贤荐明来报效国家,他先后二十多次上奏请求致仕离去,但均未得到批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
(2)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4-15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4.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好汉,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E.本诗城砖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15.《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虞美人》中用故国宫殿颜色写出物是人非的怅惘、幽怨和仇恨之情的句子是:
,只是朱颜改。
(2)《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的回廊、高檐随地势而建的精巧布局的语句是:
“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词句是:“ ,谈笑间, 。”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市场环境愈发复杂的当下,卫浴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 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②领导干部学习应始终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多方请教,不断学习,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升。
③马航失联客机时间发生后,国内赴马来西亚旅游的人数锐减,少数已经支付了旅行社费用、不得不踏上旅途的人们也是人心惟危。
④随着裁判员的一声哨响,拔河比赛开始了,我们物业代表队同仇敌忾,尽力拼搏,秒杀对手。
⑤正是农历六月前后,炎炎火日当天,流金铄石之际,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同学们只得赶早趁凉而行。
⑥成功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只靠烧香拜佛便是缘木求鱼,其结果可想而知。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科院研究院邓李才领导的由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星团中的“寄生星族”,在恒星星族的形成模式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B.周小平们在网络上的崛起凭借的其实是一股锐气,他们用这般锐气帮我们思考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互联网舆论面前,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
C.我国即将出台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和各种形式外语学习成果,使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
D.迈克尔•肯纳小心地操纵照相机,他不仅仅考虑如何呈现景致,更思考如何捕捉景致;他不仅仅追寻历史的源头,更聚焦当今的天人关系.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句是()
绝大多数人几乎天生怕蛇,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与人类早期的穴居生活有关, ,有“恐惧”基因的人,会本能地躲开毒蛇的伤害。这意味着有“恐惧”基因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A.因为穴居人类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
B.因为毒蛇极易攻击穴居的人类,便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
C.因为穴居的人类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便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
上一篇: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河南省鹤壁”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