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521  2017-05-06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21]
2016 年荔湾广雅中考一模试题
2016 年荔湾广雅中考一模试题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 35 分)
一、(6 小题,2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A.瞭望 liáo 眼花缭乱 liáo 恶心 ě 深恶痛疾 wū
. . . .
B.芳醇 chún 谆谆教诲 chún 落枕 lào 丢三落四 là
. . . .
C.翎毛 yǚ 栩栩如生 xǔ 哽咽 ya 狼吞虎咽 yàn
. . . .
D.讴歌 ōu 呕心沥血 ǒu 哄骗 hǒng 哄堂大笑 hōng
. .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
A.引吭高歌 直截了当 淋漓尽致 相形见拙
B.好高骛远 殚精竭虑 博闻强识 阴谋诡计
C.梦寐以求 刚愎自用 来势凶凶 桀骜不驯
D.逆来顺受 妇孺皆知 无精打彩 叱咤风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河北柏乡汉牡丹园栽培的牡丹,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每至花期,园内的牡丹竞相绽
放,五彩缤纷的景象美不胜收。
....
B. 她性格温和,待人诚恳,举止文雅,言语动听。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她的好感油

然而生。
...
C.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阴云密布,竟然下起
了冰雹,天气的变化真是扑朔迷离啊。
....
D. 在中学生“圣陶杯”作文大赛中,我校多名学生的作品以别具匠心的构思和丰富鲜活
....
的内容获得一等奖。
4.对下列各项病句型判断并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选项 病句 修改

A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浓缩了 31 个中国内地省区市的 语序不当, “31 个”应
精彩设计,灯光设计理展示其外观的重要手段。 放在“内地”后。

B 通过评委会一番认真评选,终于为亭亭玉立天珠江 成为残缺,删去“通过”。
之畔的广州新电视塔取得佳名——“海心塔”

C 雾霾害人,是其中的多种微粒物质作祟的结果,能 不合逻辑,应删去“否”。
否把这些物料物质清除掉,才是治霾成功的关键。

D 王子山旅游项目不仅可以带动镇、村其他产业的发 搭配不当, “不仅”应搭
展,还可以扩大就业岗位和农民收入。 配“也”

5.在下列划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白云公园自有它迷人处。南湖的湖心岛,面积不大,像金龟伏在波中。岛上 _____。
每当晨光熹徽之时,_______ 。刹时,岛上充满了活力:有人忙着选水窝,有人忙着整理钓竿,有的则往水里洒鱼食。一阵“动乱”之后,_______,一切又变得无声无息。
①杂花丛丛,杨柳阿娜,芳草鲜美 ②杨柳阿娜,杂花丛丛,芳草鲜美
③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流动着笑吟吟的钓客 ④笑吟吟的钓客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流动
⑤岛上偶尔传来一两声鸟鸣 ⑥岛上除偶尔传来一两声鸟鸣外
A. ②④⑥ B. ①③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 分)
材料一:央视节目《中共诗词大会》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组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并重”,邀请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历时近一年组建诗词题库。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题目中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亦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飘逸,以此激发观众的参与性,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为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而由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竞赛节目。
(1)请用简要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请你为《中国诗词大会》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上下两句,每句不超过 7 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 小题,15 分)
7、古诗文默写。(10 分)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B.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C.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花草鲜美,落英缤纷。
D.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E.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F.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选四题作答)(4 分)
①毅魄归来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完淳《别云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
③洞庭之东江水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与义《登岳阳楼》)
④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4 分)
【说明:本题有为 2 分为附加分,加分后第 7 小题不超过 10 分。】
“幸福”是人民的共同追求。“幸福”是什么呢?它可以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流连忘返的幸福,可以使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悠闲自得的幸福,也可以是苏轼《水
调歌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怀美好愿望的幸福。
8.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义。(5 分)
①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

② 其一犬坐于前。 (《狼》) _____________

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 _____________

④ 同舍生皆被绮户。 (《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

⑤ 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 55 分)
三、(4 小题 15 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9—11 题。(10 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太行之行也》)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货恶其弃于地也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
B. 男有分 必以分人
. .
C. 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贤臣,远小人
. .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
. .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从“世外桃源”描写的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感受到“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幸福生活。
B. “世外桃源”就是艺术地具体再现“大同”社会的社会风貌,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
“大同”社会的向往。
C. 在表达方式上,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描写;两文的作者,都怀有对现实不满的情感。
D. 甲文说明“大同”社会里人人都有所养,乙文作者依次写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穿戴。
1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5 分)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长风破浪会有时”中“长风破浪”指的是什么?(2 分)
(2)“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 分)


四、现代文阅读(11 小题,40 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17 小题。(18 分)
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
①一部分研制机器人的专家认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机器人的大小,未来机器
人的大小应该和昆虫相仿。
②大型机器人需要沉重昂贵的发动机和大量的动力消耗,需要接合的手臂和数千米的
连线。控制所有这些硬件又需要数平方英寸的微晶片。而如果机器人的这些部件组装起来只有昆虫那样大小,那么它的造价不但会便宜得多,它所能从事的工作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
③一般说来,目前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都可由相应的机器来取代。与工厂中固定的有


展开余下试题强大动力的机器相比,许多工作由机器人来做不如留给相应的机器去做。但是小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却不是机器所能完成的,这正如微型飞机比大型飞机更适合用来观测农场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控制自动灌溉和施肥系统一样。比如只有微型机器人,才能沿着患者的血管,进入变窄了的冠状动脉去排除血管壁上沉淀的胆固醇,从而解除病人的危险。
④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不过研究人员确已成功设计出
种能进入煤气或自来水管道去修补裂缝或漏洞的微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进入管道之后,可用自己的身体测量经过地方的电导,一旦测不到这种电导,就表明那里存在着裂缝或漏洞。于是该机器人便作出“自我牺牲”,用自己的身体来把裂缝或漏洞堵上。
⑤如果许多这样的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更是一般机械所无法比拟的了。比如
说战场上可使用微型机器人兵士。这些“兵士”可轻易地偷偷爬过或飞过战场,而不被敌方的雷达系统发现,因为它们体积微小,且可超低空飞行(乘微型火箭)。一旦越过敌人的防线,它们便可成为摧毁敌方设施的生力军,就像毁掉农作物的蝗虫一样。
⑥这种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目前已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主人公。当然要它们在现实生
活中出现,还需克服一系列技术上的障碍。其中主要是如何把现在机器人所用的齿轮、杠杆、曲柄、弹簧和其它机械部件缩小到比头发丝还细的程度,同时把传感器、电动机、控制计算机及其他系统装配到一块微晶片上。
【链接一】
快递小哥要哭了,现在有以色列学生发明了一款快递机器人。据《每日邮报》报道,
以色列申卡尔工程设计学院设计系的学生科比•西咔(Kobi Shikar)在毕业设计中,构思一种新型的 Transsheel 机器人,它能快速将包裹送到我们的门口,而且不论物件大小。这种机器人能用机器手臂搬运货物,靠单排轮电动平衡车行驶、GPS 导航。该车使用了与赛格威(电动平衡车)类似的平衡系统,能在运货的时候保持直立行走。有意思的是,这种机器人既能单枪匹马战斗,也能通力合作,单个机器人可运小包裹,而若干机器人组合就能够运送大包裹了。在构想设计中,它还拥有面部识别功能,在交货时确认收货者的身份。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即使如此,机器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避免,如机器人伤人事件。1978 年 9
月 6日,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的切割机器人将一名值班工人当作铜板抱了起来,并对他进行了切割。1982 年夏天,一名英国女工在测试工业机器人的电池时,手臂被机器人折成了两段。
机器人的愚昧致使它不能识别人类和工业品,偶然的失误竟会导致人类的伤亡。同
样,机器人的过于智能化也会导致机器人杀人,例如,1985 年苏联的智能机器人棋手杀人事件——机器人因输棋恼羞成怒把国际象棋冠军古德柯夫电死。
或许,机器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人类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负担;同样,机器人数量的增加和智能化并非有利无弊。但是,机器人终究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以人类的聪明才智还是可以控制机器人的。
(选自网文《机器人时代的思考》)
【链接三】
“虽然在一部分行业中,自动化变得越来越普通,但是人类与机器人相比仍然有着巨大
的优势,机器人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人类最大的优势就是,每个人都能够学会许许多多的技能,而机器人只能拥有其中特定范围内的一种或几种技能。”
——曼努艾拉•维罗索,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专家
(摘自网络,有删改)
13.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微型机器人已成为一部分研制机器人专家的研发对象,有些机器人已设计成功。
B.大型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可由相应微型机器人取代,微型机器人造价会便宜得多。
C.机器人在很大程度上可减轻人类负担,但是机器人数量的增加和智能化有利也有弊。
D.机器人在各行各业越来越普及,它给人们带来更多便利,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就业压力。
14.下列对机器人与人类生活情况的描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战场上使用微型机器人兵士作战不容易被敌人发现是因为他们能超低空飞行。
B.微型机器人要成为现实,需要把它们所用的机械部件缩小并装配到微晶片上。
C.在生活当中,机器人在一部分行业取代了人类,但人类还是有很多自身的优势。
D. 人们在未来将会具备很强的创造力、创意能力、人际交往、团结合作等能力。
15.在未来,机器人会如何影响人类生活?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克服技术上的障碍后,会有更多微型机器人为人类服务。
B.未来的机器人会具备更多的功能,能使人类的生活更方便。
C.虽然机器人会越来越智能化,但是人们还是可以控制它们。
D. 由于机器人的出现,未来 30 年内现有 60%的岗位会被取代。
16. 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4 分)
它们便可能成为摧毁敌方设施的生力军,就像毁掉农作物的蝗虫一样。
.. ..


17. 【链接 3】中提到,“机器人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8-22 题。(22 分)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①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a)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
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a),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②1925 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
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 岁。
③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
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④1937 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
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⑤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
火。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⑥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
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⑦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


展开余下试题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⑧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
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⑨57 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
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⑩1953 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
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⑪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
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⑫1958 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
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⑬1961 年 8 月,阔别 12 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
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⑭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 85 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 10 年。柳如是的
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⑮书稿完成于 1964 年,陈寅恪 74 岁。五年后,1969 年 10 月 7 日,陈寅恪走完
了他 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⑯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8.文章直接围绕话题“为学术的一生”主要写了陈寅恪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5 分)





19.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4 分)
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20.请联系文中具体内容,谈谈你对陈寅恪“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现”这句话的理解。(5 分)






21.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 分)



2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陈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6 年荔湾”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