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769 2017-05-07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69]
【衡水金卷】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一)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教延续古代中国“贵生”的传统,对于肉身存在相当重视,要借尸还魂,要肉身成仙,当然对身体格外重视。但是,中古时代佛教影响越来越大,相信“无生”,轻视形骸而重视精神,因此有火葬之风。佛教影响下中古时代这一风气逐渐流行,在中国社会史上是一个大话题。
有意思的是,佛教带来的这种不保存整体的尸身的习俗,与古代中国丧葬传统不合,倒与氏羌、吐蕃、突厥等异族风俗相合。到了“中国”意识越来越强的宋代,对中古时期的“胡风夷俗”有相当的警觉。从宋王朝一建立,官方就开始抵制火葬,重新强调土葬论述类文本阅读 道教延续古代中国“贵生”的传统,对于肉身存在相当重视论述类文本阅读 道教延续古代中国“贵生”的传统,对于肉身存在相当重视。现代认为是“文明”的火葬,在那个时代因为来自异域文化而不合汉族文明,因此,在中央皇权、地方士绅加上理学家的不懈抵制下,两宋时期被渐渐禁绝。
不过,中国历史过程极为曲折,风俗也反复变化。由于宋代之后又有两个非汉族王朝,宋代汉族士大夫重新恢复土葬的传统又被打断,蒙元与满清两朝是少数民族统治,原本并不完全依据汉族传统,因此,宋代之后的蒙元与明代之后的满清,火葬之风又重新流行。我们不妨从朝鲜燕行使臣的眼中来看。康熙三年洪命夏第二次出使中国时曾经说,明朝的丧制虽然与古礼有差异,但还是要土葬其亲人,但清人火葬,穿圹寻甓,真不知道汉人会有什么感觉;康熙五十九年和雍正十年两次出使清朝的李宜显,则批评清朝丧制,“清人皆火葬,汉人则否,而近来颇有火葬者,盖染胡俗而然也”。到嘉庆八年,出使清朝的徐长辅还在抨击中国的“满人多火葬,汉人不尽然火葬,盖入棺后烧之,收其骨纳诸器而瘗之,聚土为小堆,此用浮屠法也”。
按照他们的推测,这当然和大明变成大清,统治者由汉人换了满人有关,朝鲜使者觉得,满人风俗原本与汉人不同,也根本不遵礼法,蛮夷之风已经侵入华夏之域,只有朝鲜礼仪始终坚守朱子以来的正宗规矩。康熙三十年,到达北京的朝鲜使臣徐文重,就说得更清楚,“(北京)近世以来,虽为帝王之都,与夷狄迭代,人心风俗已成习性,自与中土不同”。
关于清朝满人流行火葬,汉人士绅提倡土葬的优劣,这也难说得很,但以风俗史和观念史上看,火葬之流行把过去肉与骨、生与死、人与鬼之分的古代传统淡化了,显然,在佛教观念和异族习俗的双重作用下,灵魂或者精神很重要,肉体与骨骼已经不再重要,人的“再生”,已经不像古代中国传统要“借尸还魂”,即依赖骨肉肌肤才能实现,而是“轮回”。因此,尽管大多数汉族士绅依然恪守《朱子家礼》,实行土葬,对遗骸加以保护,但佛教观念与火葬风俗多多少少也对原本中国重视骨肉身体存在的传统观念和土葬风俗逐渐瓦解。
(摘编自葛兆亮《骨与肉:古代中国对身体与生命的一个看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教 “贵生”,要借尸还魂、肉身成仙;佛教相信“无生”,轻视形骸而重视精神。二者在中国古代都有一定影响。
B.由于佛教重精神而轻形骸,因而有火葬之风,但与古代中国丧葬传统不合,受到宋代统治者的反对和抵制。
C.元朝和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他们深受佛教火葬习俗影响,在汉族建立的王朝覆灭后,他们开始实行火葬。
浏览完整试题
D.氏羌、吐蕃、突厥等异族盛行火葬,而汉人士坤提倡土葬,二者孰优孰劣,不易说清,但都有民族风俗和文化观念的烙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朝鲜使臣认为,明朝丧制尽管与古礼有区别,但仍然实行土葬;清人强调火葬,这让汉人在心理上是无法接受的。
B.朝鲜使臣对依照佛法将死者入棺后焚烧,然后将骨灰放置在各种器物中进行掩埋,最后聚为土堆的做法不以为然。
C.朝鲜使臣认为,满清流行火葬与改朝换代有关,蛮夷风俗已经影响到汉人,只有朝鲜一直坚守朱子以来的正宗规矩。
D.朝鲜使臣认为,在满清统治以后,都城北京的人心风俗已经发生变化,不再与华夏相同,这是蛮夷当政的结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丧葬的风俗是土葬,但在中古时代,随着佛教轻形骸而重精神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火葬风气也逐渐流行。
B.佛教火葬之风与氏羌、吐蕃等异族风俗相合,但与华夏文明格格不入,因此,在宋代受到皇权、士绅和理学家的抵制。
C.异族习俗的影响非常深远,它使人们意识到肉体骨骼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或精神,人若“再生”,只有“轮回”。
D.清朝大多数汉族士绅虽然依然恪守传统观念和土葬风俗,但是佛教观念和火葬风俗在一定程度上已将之逐渐瓦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对饮
非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嘣嘎嘣。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我大笑着喊娘:“你喱亲狗娃又闯祸了。”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发痒了不是。”
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父亲把那扇四处走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有本事你死里面。”
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你们爷儿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狱里去!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合着吟唱。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候并不多。
娘看着父亲打大哥,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她说:“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大哥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其他人就完全被忽视了,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想起这些故事,总要拿出来讲一讲,让那些孩子们笑笑。
阳光从落地窗户上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
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吭。
我想问大哥,他说:“好了,爹该洗澡了。”
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向浴室。
这个场景,如同饭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让我想哭。从什么时候起,这暴躁易怒的父子俩变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竞没有发现。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出的橘黄色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雾。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多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三个月,父亲也在心脏同样的位置。放置过起搏器。
水声停了。大哥说:“搓搓背吧,省得背痒。”
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
大哥问:“重不重?”
父亲说:“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咳嗽了几声。大哥说:“是不是太热了,不舒服?”
父亲说:“你,伤口,还疼不疼?”
大哥说:“不疼了。”
父亲说:“有病了,就注意点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
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
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色红润。他眯着眼睛,说:“四妞,今年拿的啥酒?”
我说:“三十年西凤。”
他说:“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餐桌上出现了多年前熟悉的一幕。
父亲和大哥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一饮而尽。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2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父亲”管孩子的方式就是骂与打,当“大哥”大冬天跳水库弄湿了棉裤,“父亲”发现后举棍便打,以致将“大哥”的腿答瘸了。
B.小说在结构上大致分为前后两部分,两部分均以“父亲”为主,前部分突出了“父亲”动辄暴打“大哥”,后部分则强调“父亲”的沉默。
C.小说开篇对“冰挂”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冬天的严寒,引出“大哥”跳水库被打一事,还与后文形成照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中的“我”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是“我”见证了发生在“父亲”与“大哥”之间的故事,从回忆往事一直说到现在,脉络清晰。
展开余下试题
5.小说中的“大哥”在少年、青年和中老年三个不同时期各有怎样不同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中父与子的关系给我们以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水电八局,谭靖夷近乎苛刻的严谨、近乎固执的“必须到现场”原则,都是出了名的,他一贯要求把工程建设成“无瑕疵的艺术品” 。
1956年,谭靖夷第一次主持修建大坝——流溪河电站拱坝,他要求拱坝模板安装误差不得超过5毫米。虽然当时施工条件十分简陋,流溪河大坝浇筑的混凝土却堪称一流。1989年和2008年,谭靖夷两次重访流溪河工程,廓道仍然滴水不漏。2008年坝面的混凝土试件试验表明,混凝土强度并没有衰减,而是提高了。他称这座青春不老的大坝为“一生中最满意的一座大坝”。
谭靖夷平时待人很客气,但是涉及工程,却一点也不饶人,大家都“怕”他。“混凝土毛面,检查工程时他都是要用手去摸,谁敢有丝毫糊弄?” 水电八局原总工刘炎生,从乌江渡开始与谭靖夷打交道,提到谭靖夷,总有点不自觉的激动。虽然“怕”,但大家又喜欢听到谭靖夷的意见和建议。水电八局总工程师涂怀健说:“谭老的意见不仅权威,而且绝对公正。”大家“怕”谭靖夷的,还有他的固执。无论年纪多大,谭靖夷都会出现在他指导的大坝工地上,无论道路多么难走,他都要去工作面查看。
由于长年坚持游泳和跑步,谭靖夷的身体素质非常好,即使到了90岁高龄,他在大坝现场总是爬上爬下,在他看来,“不去现场,等于没去过大坝”。从1994年起,谭靖夷先后17次随国务院专家组赴三峡工地进行质量检查,每次现场检查,上仓面、下廊道、钻隧道,他比年轻人还利索。2012年,谭老已经年过9旬,在金沙江中游几个电站担任专家组组长时,在工地现场的简易通道,仍旧爬上90级爬梯,用手摸混凝土毛面。
一个人的成就可以造福许多人,一个人的风范更是可以影响很多人。“他那种一丝不苟的作风,影响了几代水电人。” 刘炎生说。
谭靖夷的家是位于长沙市长岭的水电八局老宿舍,没有电梯,楼道老旧。老式的房间格局紧凑,瓷砖、沙发、书桌,一切家具都陈旧而整洁,时光的痕迹让它们看起来像泛着淡黄的光晕,一扇老式的玻璃窗坏了,用铁丝钩住。谭靖夷的妻子徐蓉说他们夫妻对这所房子无比满意:“这房子太好了,南北通透,我们都很喜欢。”
书桌上有谭靖夷亲手抄录的上十本古诗笔记。在一本标着“1975年”的笔记本上,蓝黑墨水录了上百首诗词,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过后又用黑色墨水原样重填了一遍。不仅仅是诗抄,还有他的各种工作笔记、会议报告,见过谭靖夷手书的人,都说那是“印刷体”。报告里一个字错了,一个标点不对,他看到一定会改过来。妻子徐蓉说得更妙:“他的字不是写出来的,是‘雕刻’出来的,一笔一画,工工整整。”而他最重要的作品,大坝,每一座都是精雕细刻出来的。
与对工程的苛求相比,谭靖夷对于物质简直一无所求。徐蓉说,他不求吃不求穿,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爱好就是筑坝,“人家筑坝遇到问题,他随叫随到,多小的水电站也不拒绝,多远的大坝都要去现场,从不问报酬。”他生活极为朴素,出差坐公交,从不用公司的专车。八局要给他配一个生活助手,他坚决拒绝,一来不愿增加公司负担;二来他说怕耽误人家年轻人的前程。
谭靖夷为人方正,秉性耿直。他不喜人在公众场合抽烟,曾经有一次,在一位省长主持的某个水电工程会议上,好烟的省长与几位领导烟不离手。谭靖夷忽然起立,正声说道:“这里再抽一支烟我就出去。”会议室里顿时好不尴尬,省长带头将烟掐了,会议才得以继续。
谭靖夷一贯感情内敛、不苟言笑。摔倒卧床之后,渐渐口不能言,神情木然。然而只要有昔日同事来探望,便情绪激动,常常不可自抑,抱住对方哭泣。他放不下的,还是那些大坝,以及与大坝相关的人事。
大坝,是他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也是世界给他最好的回赠。
他已将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道大坝,质朴如石、精纯如金,光华庄严,仰之弥高。
(摘编自周月桂、庞卡《谭靖夷:一个人和80座大坝》)
【相关链接】
①1921年11月6日,谭靖夷出身在湖南省衡阳县的一个小山村,父亲给他取名“靖夷”。“靖夷”一词,取自《诗经•大雅》:“实靖夷我邦”。(百度百科)
②每次汇报工程心情很紧张,他问你问什么,信口开河应付不了,他记忆力好,一句话不对就会被抓住。(水电八局副总工黄盛光)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谭靖夷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父亲给他取名“靖夷”,“靖夷”出自《诗经•大雅》,表达的是希望孩子能够无灾无难。
B.谭靖夷待人温和,但对大坝建设的工程质量毫不含糊,大家对他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必须到现场”的工作原则非常敬畏。
C.谭靖夷由于经常锻炼,身体素质非常好,即使到了90岁高龄,在大坝现场总是爬上爬下,践行着他“必须到现场”的原则。
D.“将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道大坝”,既表现了谭靖夷一生都没有离开筑造水利大坝,也表现了他铸就了一道崇高的精神大坝。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流溪河电站拱坝是谭靖夷第一次主持修建的大坝,由于当时他严把施工和材料质量关,这座大坝成为他“一生中最满意的大坝”。
B.在随国务院专家组赴三峡工地进行质检时,谭靖夷都毫无例外地亲临现场,甚至爬上90级爬梯,表现了他严谨不苟的工作作风。
C.谭靖夷一丝不苟的精神还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亲手抄录的上十本古诗笔记,非常工整清楚,其手书被称为“印刷体”。
D.谭靖夷秉性耿直,蔑视权贵,他因自己不喜欢在公众场合抽烟,在一次会议上曾当着吸烟领导的面表达不满,话语直接不掩饰。
E.材料中写刘炎生、涂怀健和黄盛光的话,从侧面分别表现谭靖夷严格细致的作风、权威专家的形象以及不怒自威的特点。
9.为什么说“大坝,是他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也是世界给他最好的回馈”?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事博士薛汉。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难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勤劳。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邪!”语遂绝。融系出因病,范随而养视,及死,竟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致南阳,葬毕乃去。举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会匈奴大入塞,烽火日通。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后频历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建中初,迁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墓?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
展开余下试题
(选自《后汉书•廉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
B.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
C.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
D.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叔度是廉范的表字,“叔”表示兄弟排行第三,“度”字与“范”字意义相近。
B.博士是古代学官名,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与现在的博士含意不同。
C.洛阳,古代地名,因在洛水之南得名,古代将山水之南谓之阳,反之则谓之阴。
D.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手段,通常于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燃火以报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廉范出身名门,为人非常孝顺。廉范是战国名将廉颇的后代,他的父亲遭遇战乱客死他乡,十五岁时,他西迎父亲灵柩,回归故乡安葬。
B.廉范知恩图报,设法解救恩人。邓融在征聘廉范为功曹之际,被上级审查,关进监狱,为营救邓融,他更名改姓,请求担任廷尉的狱卒。
C.廉范以谋克敌,灭掉敌人威风。在云中太守任上,匈奴进兵入关,廉范以于夜间点火把的方式迷惑敌人,次日清晨与敌交战,大获全胜。
D.廉范为政地方,处事变通灵活。在蜀郡,以前条令禁止百姓夜间活动,火灾却时常发生,廉范废除旧法,严格要求百姓储水,百姓便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5分)
(2)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节选)
李白
庐山秀出南斗①傍,屏风九叠②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③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④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注】①南斗:宿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斗宿。②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的九叠屏,因山九叠如屏而得名。③金阙:指庐山的石门——庐山西南有铁船峰和天池山,二山对峙,形如石门。④香炉瀑布:南香炉峰。瀑布:黄岩瀑布。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庐山秀出南斗傍”,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这句话的意思是“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
B.前三句写鸟瞰,粗线条勾勒,将九叠屏一带的湖光山色收入眼底,“影落”描写了山影倒映在水中的情景,“青黛”是青黑色。
C.“金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写景的,“银河倒挂”是作者的奇想,意思是眼前的瀑布就像银河水倒流一般,用笔奇崛不凡。
D.“翠影”一句,色彩对比映衬鲜明,“鸟飞”一句与“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笔法相同,都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E.诗人浓墨重彩,正面侧面结合,拟人夸张并用,用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层层写来,将庐山一带风景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15.这首诗描绘了庐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运用反喻“淇则有岸, ”来暗示自己的处境,言外之意是说,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
(2)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道:向谭的西南方向望去,只见溪流“ , ”,比喻生动形象。
(3)杜甫在《登高》中,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不由发出“ , ”的慨叹。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旦英雄事迹成了被遗忘抹黑的对象,英雄史诗成了鱼龙混杂的一枚颗粒,属于一个民族支柱的精神高地也会被侵蚀殆尽。
B.亚太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0﹪,贸易量的40﹪,是世界经济名副其实的大块头和加速器,对于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义不容辞。
C.离入主宫的日子越来越近,特朗普的执政班底渐渐水落石出。据美国媒体披露,特朗普有意让詹姆斯•马蒂斯担任国防部长。
D.毋庸讳言的是,现实中许多企业常态化、习惯化的“末位淘汰”,其本质不过是以雇员的高流转率,来降低固定支出的人力成本。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多国政要对卡斯特罗的逝世表示哀悼,给予了这位卓著功勋的革命领袖高度评价,并向古巴政府和人民致以深切慰问。
B.经过前期的人气积累,正在热播的《锦绣未央》的市场数据持续攀高,卫视收视率不断增强,有成为年度剧王的气势。
C.督察见人见事见责任,加大了曝光力度。中央环保督察组刮起的“问责风暴”,以及各地的整改成效,是值得称道的。
D.相比于网站私自转载作家作品,盗版对作家权益的损害更大,不仅侵犯了出版单位的利益,而且侵犯了作家个人的利益。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女性 ① “另一半”,很多时候,女性负责承担的很多家庭事务属于“隐性劳动”, ② 往往看不到很明显的绩效,女性的大量付出也 ③被低估甚至忽略。 ④ 女性在下一代培养等等方面的劳动, ⑤ 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其在人口生产、人才养成方面的功劳, ⑥ 怎么估量都不过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是 是 所以 而 当然 /
B 不仅是 这 因而 然而 / 尽管
C 不是 而 / 但 可 不管
D 不只是 / 因此 而 却 无论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网红经济的本质 ① ,眼球经济的嗜新性,意味着网红如果没法维持高曝光度, ② ,也正因此,一两次的高曝光度在社交媒体时代已经远远不够, ③ 。
21.下面是某中学秋季远足活动实施方案的主题框架,请把这个框架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5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分)
2016年11月15日上午,在北京、上海、广州上演了一出中国版“丢书大作战”,黄晓明、张静初等明星甚至还神秘现身地铁车厢参与这个活动。所谓“丢书大作战”是指组织者将事先挑好的书本放在地铁车厢内,供人们阅读并传递分享。这个活动一出现,便引发了人们各种观点,有人认为活动很好,起到了鼓励人们捡起阅读习惯的作用,值得点赞。但质疑的声音也不少:有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在地铁上读书的习惯,况且在国内常常拥挤到无处插脚的地铁内开展读书活动不现实;有人质疑社会企业发起活动只是为了赚眼球顺便获利;更有人认为娱
上一篇: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广西南宁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衡水金卷”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6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