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16  2017-05-14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6]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汪清六中高一语文期中试题
总分:150分 时量: 150分钟
班级: 姓名: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浏览完整试题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 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C. 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D. 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祝福》片段,完成4-6题。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之前的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预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4.以下对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描写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气氛和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B.揭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依旧。
C.衬托出我回到鲁镇过新年的欢愉心情和对故乡深沉的依恋。
D.预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性和必然性,更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
5.小说中“我”的人物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展开余下试题A.“我”就是鲁迅的化身,同情祥林嫂并想安慰她,却起到了相反作用,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恐惧,加速了她的死亡。
B.“我”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人物,是祥林嫂悲剧遭遇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面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
C.“我”和鲁四老爷一样,同属有钱阶层,虽然他对祥林嫂怀着一丝同情,但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
D.“我”就是作者自己,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6.对文中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此”的内涵各不相同,层层递进,在纵横对比中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B.突出了中国农村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C.中间的插入语暗示了像祥林嫂这样的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享。
D.传达出“我”对鲁镇和这个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师说》全文,回答7-10题。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吾师道也 师道:以道为师。即学道
B.其皆出于此乎 出:产生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句子的朗读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和解释经书的著作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士大夫之族 句读之不知
C.其皆出于此乎 其贤不及孔子
D.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3分)(  )
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A.①③ B.⑤⑥ C.②③ D.②④
10.将下列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分)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6分)
四、诗歌鉴赏(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夜①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客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安,代指故乡。
1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1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10分,每空1分)
13、(1)《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 ”一句通过行人的动作写出了蜀道的险峻。
(2)古人评点《登高》的颈联:“ , ”一句含有八层意蕴。
(3)汉代的 在《过秦论》的结尾提出了中心论点,他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在于“ ”。
(4)《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一句从反而强化了学习专一的重要意义。
(5)李白《蜀道难》中用“ , ”这两句,写出了山路极其曲折、迂回的情形。
(6)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指出,统治者还应重视教育,使百姓知礼仪,这个句子是“谨庠序之教, , ”。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30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围墙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铳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道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蹬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日光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飞,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重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很甜……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帮着寻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衫湿透,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评说这围墙很美很美。


展开余下试题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蒙蒙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个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赞不绝口。会议就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会场进进出出,忙得飞飞,不知道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有删改)
(l)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 )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 畸形心理,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倒塌的围墙两天建成了,受到设计所内一些人的批评指责,说明这些人在建筑设计方面有较高的审美水平。
D.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地刻画出这些人见风使舵、无功请赏等丑行。
E.一张不让人放心的娃娃脸,衣冠楚楚,活儿没少干,身上不见泥污,马而立的相貌衣着会使所有人产生疑虑。
(2)马而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8分)
(3)小说以“围墙”为标题有什么作用?(8分)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绝妙深刻,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七、写作(60分)
15. 阅读右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期中试题答题卡
班级: 姓名:
一、 选择题(每题3分,共27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二、 主观题(123分)
10、(1)(5分)

(2)(6分)

11、(6分)

12、(6分)

13、(10分,每空1分)
(1)《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 ”一句通过行人的动作写出了蜀道的险峻。
(2)古人评点《登高》的颈联:“ , ”一句含有八层意蕴。
(3)汉代的 在《过秦论》的结尾提出了中心论点,他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在于“ ”。
(4)《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一句从反而强化了学习专一的重要意义。
(5)李白《蜀道难》中用“ , ”这两句,写出了山路极其曲折、迂回的情形。
(6)(6)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指出,统治者还应重视教育,使百姓知礼仪,这个句子是“谨庠序之教, , ”。
14、(30分)
(1)( )( )(6分)
(2)(8分)




(3)(8分)




(4)(8分)





参考答案
1.B【解析】过于绝对、强加关联,原文第4段为“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选项却换成了“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并不是“当今家庭生的”的“必然行为”,二者间构不成必然联系。
2.A【解析】扩大范围,据原文第7段尾句可知,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选项偷换成了“传播微信的人”。“ 传播微信的人”包括“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也包括“看微信,也看网络、报纸”的人。
3.D【解析】因果倒置,据原文第7段首句可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是原因而非结果。
4.C 5.B 6.A
7.C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8.D A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用在假设复句中,表结果,“那么,就”。B项代词,“这类,这些”/结构助词,起到把动词宾语提前的作用。C项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们”。D项都是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9.A ②是论述教师的职责范围的。④是论述有惑而不从师的后果的,谈的是从师的重要性。⑤是谈古之圣人从师的事例。⑥是谈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理由的。
10、(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吉林省汪清”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