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92  2017-05-14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2]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6届高一学年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五大题24小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⑴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⑵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⑶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⑷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⑸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⑹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⑺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的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⑻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⑼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⑽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⑾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是其具体表现。
B.陈寅恪先生认为,两千年来华夏民族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等方面,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最大,而关于学说思想方面,儒家思想的影响或许不如佛道二教。
C.作者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文化分为两部分,并认为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D.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在于它“知”与“行”背后的伦理色彩,即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精神。
2.关于佛教文化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佛教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
B.佛教文化不是本土文化,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它不对中国人的行产生影响。
C.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D.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这是在中国浓厚纲纪色彩的文化的要求下,不得不歪曲原意以求生存。
3.根据文本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但他并不反对将文化再划分出一个深义的文化。
B.佛教中行的方面完全没有伦理色彩,因此,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与行密切联系的知的方面也没有伦理色彩。
C.深义文化是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它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征。
D.虽然基督教和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剧烈冲击,但中国文化最终也不会由注重“人”转而注重“天”“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明 月 寺
叶 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天
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来了快三十年了,从来不见有亲戚来看他们……男的叫罗师
傅,女的叫薄师傅。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来就是俗家打扮,一直夫妇相称。你
说奇怪不奇怪?”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音
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不
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在观音面
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
海市蜃楼
过眼云烟
落花流水
浮生若梦
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
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
我问她:“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么大
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文
老师 。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
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上移下来的。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
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
我对薄师傅说:“哦,我知道了。‘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罗’,就是罗师傅
——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
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看见
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轻时就是一
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囡
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我说也是。”
他俩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水的
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
罗师傅说:“你莫叫人家老是吃。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空
上, 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一天的结束,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
谢幕。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
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来?”
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这
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我说:“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 薄师傅是病死
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傅到孤郎岛上的香花寺
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展开余下试题 (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
及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对签上所说感到悲戚,薄师傅却说出“信与不信之间,最好”及年轻时喜
欢泾渭分明的话,对比之下,表现出她经历世事变幻后的大彻大悟。
C、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
观察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
D、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来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
明月寺,渴望有人来发现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E、罗师傅和薄师傅的爱情是一种逃遁在外的爱情,看似世外桃源,其实却仍然承
受着俗世的痛苦,而对他们痛苦的谜底,“我”也无法揭破。
5、小说中的薄师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周沆,字子真,青州益都人。第进士,知渤海县。岁满,县人请留,既报可,而以亲老求监州税。通判凤翔,初置转运判官。沆使江西,求葬亲,改知沂州。历开封府推官。
湖南蛮唐、盘二族寇暴,杀居民,官军数不利,以沆为转运使。沆言:“蛮骤胜方骄,未易斗力,宜须秋冬进兵。且其地险气毒,人骁悍,善用鋋盾,北军不能确。请选邕、宜、融三州卒三千人习知山川技艺者,径捣其巢,布余兵络山足,出则猎取之。俟其势穷力屈,乃可顺抚。”朝廷用其策,二族皆降。加直史馆、知潭州。他道兵来戍者,率两期乃代,多死瘴疠,沆请以期为断,戍人便之。
徙河东转运使。民盗铸铁钱,法不能禁,沆高估钱价,铸者以无利,自息。入为度支副使。
侬智高乱定,仁宗命安抚广西,谕之曰:“岭外地恶,非贼所至处,毋庸行。”对曰:“君命,仁也;然远民罹涂炭,当布宣天子德泽。”遂往,遍行郡邑。民避寇弃业,吏用常法,满半岁则听人革佃。沆曰:“是岂与凶年诡征役者同科?”奏申其期。擢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改河北。
李仲昌建六塔河之议,以为费省而功倍。诏沆行视,沆言:“近计塞商胡本度五百八十万工用薪刍千六百万今才用功一万薪刍三百万均一河也而功力不相侔如是盖仲昌先为小计以来兴役尔。况所规新渠,视河广不能五之一,安能容受?此役若成,河必泛溢,齐、博、滨、棣之民其鱼矣。”既而从初议,河塞复决,如沆言。
进枢密直学士、知成德军。俗方弃亲事佛。沆阅按,斥数千人还其家。以户部侍郎致仕,卒,年六十九。
(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传第九十》)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计塞商胡/本度五百八十万工/用薪刍千六百万/今才用功一万/薪刍三百万/均一河也/而功力不相侔如是/盖仲昌先为小计/以来兴役尔/
B.近计塞商胡/本度五百八十万工/用薪刍千六百万/今才用功一万薪/刍三百万/均一河也/而功力不相侔如是/盖仲昌先为小计/以来兴役尔/
C.近计塞商胡/本度五百八十万工/用薪刍千六百万/今才用功一万/薪刍三百万/均一河也而功力不相侔/如是/盖仲昌先为小计/以来兴役尔/
D.近计塞商胡/本度五百八十万工/用薪刍千六百万/今才用功一万/薪刍三百万/均一河也/而功力不相侔/如是/盖仲昌先为小计以来兴役尔/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B.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C.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赵祯的年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D.致仕,亦作“致事”,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湖南蛮唐、盘二族抢掠暴乱,朝廷采用周沆的策略,选派熟悉当地山川地形且有武艺的兵士直接进攻他们的巢穴,部署其他兵士在山脚猎取他们,最终使得二族投降。
B.周沆任河东转运使时,民间偷偷铸铁钱成风,法令不能禁止。周沆就采取经济措施,高估铜铁价格,使铸铁者无利可图,自然平息。
C.周沆受命安抚广西时,行遍广西各州县,了解到百姓为逃避寇难抛弃家业满半年,官方就许别人代为租佃其田亩,就奏请放宽限期。
D.对李仲昌开凿六塔河的建议,周沆认为这样开凿的新渠过于窄小,容不下河水,反会引起黄河泛滥。朝廷采用了周沆的意见,使各州免于被淹。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他道兵来戍者,率两期乃代,多死瘴疠,沆请以期为断,戍人便之。(6分)
(2)君命,仁也;然远民罹涂炭,当布宣天子德泽。(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传达了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E.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 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1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5分)
四、课内检测(22分)
(一)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 , ”。
(2)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琵琶女演奏完后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4)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5)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的差距的原因,即古代圣人在自身已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 , 。”
(6)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 超过前人的思想,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展开余下试题(二)课内文言文(12分)
1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从而师之 B.赢粮而景从
C.君子生非异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1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 )
A.王好战,请以战喻(好:喜欢) 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按)
B.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
C.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 数罟不入洿池(数:多次)
D.王道之始也(始:开端) 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心一也 用心:使用心力。 B、余威震于殊俗 殊俗:不同的风俗。
C、小学而大遗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文和传文。
17、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师道也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18、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而耻学于师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未之有也
19、选出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B、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五、语言运用(15分)
20、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很多人都爱做梦,古往今来的诗人们更爱做梦,但能把梦真切地叙写出来的,细腻地表现人之感情的还要数那些妙笔生花的诗人们。
②罗尔事件,也应当成为互联网捐赠领域的最后一起公案,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非要绕过正规的捐赠平台去另辟蹊径也完全是作茧自缚。
③小说的情节安排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将故事推向高潮,同时又张弛结合,疏密相间,在一波三折的跌宕文势中人物性格得以逼真展现,情节更加栩栩如生。
④李贽的难言之隐在于他强烈抨击了这些人物以后,他还是不得不依赖这些被抨击者的接济而生活。
⑤小说语言的政治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但客观上对小说形式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⑥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木人石心者备受欺凌,八面玲珑者风光无限,但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诚实守信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公里远的深空,这标志着“嫦娥二号”工程完美收官,为中国未来更远深空的探测奠定了科技基础。
C.过去10年间,我国汽车产量以平均23.5%的幅度每年高速增长,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价格也变得更加合理。
D.自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以来,促使欧盟和美国不断寻求有效制裁俄罗斯的方式。
2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们的饮食受气候的影响很大。我国南人食米,北人食麦,是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在关内人烟稠密,草场多辟为田畴,农耕是最重要的职业, ① 间或有畜牧牛、羊的, ② 不过当作一种副产品。 ③ 牛、羊之数 ④ 少,牛奶、羊奶就不被人所重视。 ⑤ 到了蒙古,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因为蒙古雨量稀少,根本就不适于农耕,唯有草类尚能生长, ⑥ 作游牧之用。从周、秦、两汉以来,匈奴、突厥、回纥,以至于今日的蒙古人,统依赖牛、羊为生。乳酪遂成为日常的重要食品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就是 / 因为 如果 只是 能
B / 只 由于 只要 然而 以
C 即使 也 / 既 但是 可以
D 虽然 却 不过 一旦 / 因此
23、在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传统社会的内地城市,基本上是出于两种目的而建立的,______________。
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建立的叫“城”,主要出于军事目的而建立的则叫“镇”。镇,有重压、安定、抑制、镇服和武力据守等意;所以,险要的地方叫镇。就两者对政治军事的不同的重视程度来看,“城”以政治而兼军事,_________,故北京市“城”,武汉市“镇”。“城”讲“文治”,而__________,它们都不会把商业和商品生产放在首位。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在那之前,它们从未想过雪崩这件事,只是愉快地叠加着。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016届高一学年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 第4段,作者是把“中国文化”分为两类,“文化”的范围扩大了。所以选C。
2. B 第7段后面举例说明了佛教符通过伪装来适应中国充满纲纪色彩的文化的要求,从而对中国人的“行”产生影响,比如“孝”字;
3.B 根据第4段最后一句和第11段第一句,可知作者虽说不上完全认同,但至少不反对的态度;B 由“行完全没有伦理色彩”推出“知也完全没有伦理色彩”,条件仅是“知”与“行”密切联系。因此条件不充分,推理不成立;C 深义的文化是从狭义和广义文化中提炼升华出来的存在于许多领域的共同东西,亦即一个民放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D 中国文化重“人伦”,这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的,根深蒂固,被基督教和佛教文化取而代之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答案: CE,答对一个给2分,两个4分。
【解析】A“离奇身世”不够准确;B“大彻大悟”不对,曲解文意。D“暗示……”不对,于文无据。
5、 答案:①一位清瘦的老妇人,皮肤暗白,带一点灰,眼神清而亮,看人时很专注。(1分)②性格温柔,本性纯真而不做作,待人亲切。(从带我去看花及叫我吃菜等情节可看出)。③一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于世事、人生有特别的认识(从求签一事可看出)。④追求浪漫的生活和爱情,(从“剪春罗”一事看看出),有着难以言明的悲伤过去。⑤在特殊的时代因为痛苦的遭遇而逃遁,远离城市。(1分)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黑龙江省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